黃小耘的技術可以讓線路故障1.8秒內“自愈”

黃小耘的技術可以讓線路故障1.8秒內“自愈”

■黃小耘介紹配網自愈控制系統 黃細英/攝

創新檔案

名 稱:黃小耘勞模創新工作室

帶頭人:黃小耘

成 員:黃紅遠、彭飛進、李高 明等20人

地 點:佛山供電局

級 別:省級

實現變電站無人值班、運用計算機系統代替人工調壓、開發自愈系統讓用戶對線路故障完全“無感”……在佛山供電局,2013年成立的黃小耘勞模創新工作室聚集了一大批青年技術骨幹。這一支技術過硬的創新隊伍,以解決自動化生產運行中的實際問題為目標,服務於電網運行、監控,為推動電力系統自動化、智能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系統支撐。

他讓變電站無人值班成為現實

1988年,碩士畢業後,黃小耘進入佛山供電局調度控制中心從事調度自動化工作,歷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帶領佛山供電局自動化專業團隊完成了多項國內首創的科研和工程項目。

“變電站可否實現無人值班?”帶著這樣的疑問,1995年,還是個普通技術人員的黃小耘開始研發變電站無人值班系統。“當時在全省甚至全國都沒有一個220千伏變電站無人值班系統,很多人擔心會產生系統誤動。”黃小耘說。

由於國內沒有可借鑑的先例,黃小耘啃下了6大本全英文的技術資料。經過3年多的努力,1998年,全省供電系統範圍內首個220千伏變電站無人值班系統啟動,實現了電力調度對電網的集中監控管理,實現了減員增效。佛山供電局220千伏變電站從此告別有人值班時代。

這些年,佛山電網的一體化建設讓全網規模翻番,但是人員數量並沒有增加,這得益於技術手段的提升。2005年開始,黃小耘帶領團隊研究運用計算機系統代替人工調壓。“以前每個變電站每天要人工調壓多次,利用計算機之後,一年可實現六十萬次調壓,又快又準,保證變電站電壓穩定,降低線損。”黃小耘說。

3年苦幹,實現供電可靠率99.999%

以前,一個點出現故障,整片區域停電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在工作室的努力下,這一現狀正在被改變。2015年1月底,在佛山市南海廣東省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工作室承接的國家高科技項目863“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技術研究與開發”課題成功驗收,實現供電可靠率99.999%,如果配電網線路出現故障,可以在1.8秒內實現轉供電,供電客戶對線路故障完全“無感”。

“傳統的配網自動化系統切除故障轉供的時間是‘分鐘級’的,而我們工作室論證的自愈系統是‘秒級’的,保證客戶用電不受影響,甚至完全感覺不到。”黃小耘告訴記者,這套系統給供電可靠性帶來顯著提升,在其所覆蓋若干個變電站、幾十條線路、近百個配電房內,能及時發現設備過熱、負荷過載、電壓過限等問題,在120毫秒之內切除這些故障,非故障區域的供電完全不受影響。

為什麼要研發該課題,黃小耘表示,金融高新區對供電可靠性的要求近乎苛刻。“2010年,我們計劃發展部預計金融高新區最大用電負荷將會在2015年達到17.6萬千瓦,沒想到在2012年4月,其總報裝的負荷就達到了55萬千瓦。”金融高新區超常規的發展模式讓佛山供電局“壓力山大”。

“十二五”期間,佛山供電局在金融高新區擴建1座、新建4座變電站,確保供電總量滿足其發展需求。而工作室也對園區內32個配電房、107面開關櫃進行了全面自動化改造,實現電網的高度智能化。歷時3年研發的“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技術”保證電網一旦出現問題,可以在短短的1.8秒內實現自我感知、診斷、修復。

該項目成果的主要創新點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配電網實現高可靠性供電提供了技術支持。該項目獲得了2015年佛山市唯一的職工創新特等獎,2016年獲得南方電網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年獲中國電力科學技術二等獎。

技術沙龍、頭腦風暴帶出有戰鬥力的隊伍

近年來,佛山供電局自動化專業的隊伍裡,技術型人才所佔比例越來越高。黃小耘工作室過半成員擁有中級以上技術技能職稱。工作室已培養出省公司技術專家3名,助理技術專家2名。這些專家常被工作室派往省公司的專題培訓班、“名師帶徒”培訓班傳授經驗。

“我們主要採用‘老中青’結合的方式培養人才。”黃小耘介紹,工作室成立以來,先後組織成立了多個由自動化分部人員組成的技術創新團隊,對自動化運行維護創新領域實現全覆蓋,為項目細化和任務的剛性落地奠定組織基礎。在研究過程中,工作室以專家授課、技術沙龍、頭腦風暴、“導師帶徒”等多種形式促進技術傳授交流,帶動成員共同成長。

“工作室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互相學習的平臺。不管遇到什麼技術難題,只要拿來工作室討論,經過團隊的思想碰撞,很快就會有新的解決方案。”工作室成員何子奇說,“加入工作室後,每個人都以勞模的標準要求自己,我也被大家投入工作的熱忱感動。這種互相促進的氛圍非常適合員工成長。”(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 黃細英 通訊員 周偉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