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古村最有名的石鍋,一年只做3個月,為保證質量石頭取於噶吉山

達古石鍋取材於海拔5000多米的噶吉山上,當地百姓每年只有3個月時間可以上山製作石鍋。在大雪尚未封山的三個月裡,山上的益西一邊鑿石頭,一邊留意頭部上方是否會有石頭落下來,在這樣驚險的條件下完成了石鍋雛形。隨後,益西將其背下山,帶回家裡慢慢打磨,一隻石鍋就這樣誕生了。

達古村最有名的石鍋,一年只做3個月,為保證質量石頭取於噶吉山

益西的家位於桑日縣達古村。達古村坐落在雅魯藏布江畔,是一個山清水秀之地。曾經,達古村只有五六戶人家,通往達古村的路途也十分艱險,那個時候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外界,整個村落幾乎與世隔絕。現在的公路雖然顛簸,但可以使兩輛汽車並排同行。

從桑日縣城到達古村,我們用了3個多小時。當我們的汽車行駛在顛簸的“搓衣板”公路上,公路兩側的風景就顯得尤為吸引目光,一側是懸崖峭壁,崖壁上巨大的山石似乎隨時有可能滾落下來,另一側則是清澈的雅魯藏布江,向前奔流,氣勢磅渤。

達古村最有名的石鍋,一年只做3個月,為保證質量石頭取於噶吉山

達古村不愧是一個“石頭村”,快到達古村時,巨石、奇石層出不窮,這麼多石頭,想來也不奇怪達古村為什麼會誕生出這麼巧奪天工的石鍋製造技藝了。除了富有特色的石頭,此地的雨霧也更加襯托了這裡的美麗。達古村位於峽谷之中,被群峰包圍,群峰之上有云霧,雲霧從天上壓下來,在山頂形成白雪,在山腰環繞成雲霧,等落到地上時化為雨滴,更顯小村落的清新溼潤。

達古村最有名的石鍋,一年只做3個月,為保證質量石頭取於噶吉山

達古村到了,我們下車之後開始步行。因為手機沒信號,所以只能探頭探腦地查看哪一戶是益西的家。這時,馬路一側的一個男子向我們打招呼。這個皮膚黝黑的男人就是益西,提前得知我們要來,早已經等在路口了。

60歲出頭的益西看起來精神矍鑠,打造石鍋40多年,這樣緩慢而持續的一種專注,賦予了他氣定神閒的氣質,眼睛裡透露的也都是平和之氣。

益西的父親、爺爺都是以打造石鍋為生的石匠。往昔,閉塞的達古村人無法去遙遠的外地謀生,村裡沒有廣闊的牧場和農田,只有怪石嶙峋的山崖和奔流不息的雅魯藏布江。除了每戶人家院前院後的一小塊菜園,就是剩下石頭。所以,加工石頭,也自然而然成為了當地百姓的生存手段。

達古村最有名的石鍋,一年只做3個月,為保證質量石頭取於噶吉山

益西告訴我們,每年他們上山製作石鍋的時間只有3個月時間。這是因為其他月份氣溫過低,無法在山上生活。到了冬天,大雪封山,就徹底沒法上山了。

達古村最有名的石鍋,一年只做3個月,為保證質量石頭取於噶吉山

在達古村,6月到8月是上山製作石鍋的好時機。這個時候,山頂依然會下雪,氣溫還是很低,但是已經算是最好的時間了。桑日縣的噶吉山連著加查縣,加查縣的牧民也會到噶吉山的這一側放牧,長年累月,益西便和這些牧民打成一片,成了好夥伴。牧民們拜益西為師,向他學習石鍋製造技藝,益西也慷慨地將技藝傳授給牧民。

由於山下的石頭並不符合製作石鍋的要求。從益西的祖輩開始,他們就需要到5000米海拔高的山上去採石,製作石鍋。噶吉山上有一種叫“朵廓”的石材,用這種石材打造的石鍋經久耐用,而且據前輩們說,這種石頭中含有多種對身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非常好的烹煮石材。

達古村最有名的石鍋,一年只做3個月,為保證質量石頭取於噶吉山

打造石鍋的過程伴隨著危險,益西需要一邊鑿石頭,一邊留意頭部上方是否會有石頭落下來。一隻需要兩天時間來打造的石鍋,就是在這樣驚險的條件下完成。山上打造好的石鍋還需要進一步打磨,益西會把石鍋雛形背下山,帶回家裡慢慢打磨。家人也會幫助益西打磨石鍋,但是他們技藝比起益西就差遠了,有時會把石鍋打磨出洞。只要是有一個細微的洞口,都會意味著一口石鍋被毀掉了。

益西把家裡幾口被磨出小孔的石鍋給我們看,石鍋整體看起來並無大恙,但是細細觀看,便可見那些小孔。雖然這些石鍋再也派不上用場,但益西還是捨不得扔掉,因為上面凝聚著他的辛勞。

達古村最有名的石鍋,一年只做3個月,為保證質量石頭取於噶吉山

益西的女婿告訴我們:“如果把石鍋磨壞了,岳父就會大發雷霆的。”這讓我忍不住偷笑,我想神情祥和的益西也許在石鍋被損壞時才會發火吧。

像祖祖輩輩那樣,益西也將兒子當做了石鍋製造技藝的真正傳人。所以,兒子很早就開始跟著父親上山做石鍋了。

益西的妻子叫德吉曲珍。我們問德吉曲珍:“這麼多年,丈夫經常上山打造石鍋,家裡裡裡外外的事都由你一個人承擔,會不會有所抱怨?”益西的女兒將問題翻譯成藏語給母親聽,德吉曲珍聽後搖著頭說:“不會抱怨,我只擔心丈夫打石頭時,不要被落下的石頭砸到,鑿石鍋時,石子不要迸射進眼睛裡。”這些話,讓人動容。

達古村最有名的石鍋,一年只做3個月,為保證質量石頭取於噶吉山

益西與德吉曲珍有四個子女,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兒子已經結婚了,兩個女兒嫁到了加查縣的村子裡,離達古村並不遠。另外一個女兒也已成家,也住在達古村。現在,益西的大家庭裡總共有16口人。當益西被問及會不會想讓孫子也繼承石鍋製造技藝,他笑著說,更想讓孫子讀書、上大學。

達古村最有名的石鍋,一年只做3個月,為保證質量石頭取於噶吉山

辛勞一生,讓益西但對石鍋製造技藝深懷愛護之心,但也十分明白文化的重要性。好在現在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傳統的石鍋製造技藝已經有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而這一代代“石鍋人”,也可以更安心地接受文化教育,享受到現代化的優越了。

達古村最有名的石鍋,一年只做3個月,為保證質量石頭取於噶吉山

要傳承,也要文化,這是大概是他們想要的最好結果。同時,這也是我們最想看到的的局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