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尚書和總督誰的品級更高且實權更大呢?

Baby珍惜伱


近幾年清宮劇可謂是霸佔熒屏,四爺一度是忙的不可開交。而其中的一個個官職也是讓人眼花繚亂,而其中的六部尚書和地方總督一個位居中樞,一個坐鎮一方,不禁讓人問一句,尚書和總督相比到底誰品級更高,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就讓小祁來為朋友們盤點一下。

其實,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不同的時期,這兩個官位的權力會發生顛覆,下面會講,這裡我們先大致介紹一下這兩個官位!


(清朝官員圖)

尚書

尚書一職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稱作“掌書”,但是權力很小,但是逐漸發展到隋朝確立了以三省六部製為中央官制以後,尚書就成了中央政府正部級的高官了!隋唐時期尚書為正三品,而清朝尚書為從一品,是絕對的中央高官!

六部分別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尚書:掌管官員的資料以及人事任免權,影響著很多官員的仕途,因此成為了六部尚書之首,又因為它的重要性,又被稱為“天官”!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組織部部長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


(吏部尚書陳廷敬畫像)

戶部尚書: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貨幣、官員俸祿、財政收支等,僅次於吏部尚書,位列第二。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部長、國土資源部部長、商務部部長、央行行長、國家稅務總局局長、國家工商總局局長、海關總署署長、審計署署長、發改委主任。

禮部尚書: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禮、學校、科舉和外交活動等,位居第三。相當於現在的中宣部部長、外交部部長、文化部部長、教育部部長。

兵部尚書:掌管全國的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驛站等,位居第四(兵部聽起來很牛的樣子,其實手中並無兵權)。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部長、總後勤部部長、總裝備部部長、總參謀部部長。


(清朝名臣張廷玉影視形象)

刑部尚書:掌管國家的法律、刑獄等,位居第五(與刑部並存的還有大理寺和都察院,這三者合稱“三法司”)。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政法委書記、公安部部長。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的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相當於今天的工信部部長、水利部部長、科技部部長、住建部部長、農業部部長、交通部部長。

除此以外,清朝還設置有理藩院尚書,也就是處理蒙古、回族等少數民族事物的機構。和珅就曾出任理藩院尚書!

總督

總督最開始出現在明朝,最初只是臨時性的職務,“因事而設,事畢即撤”。後在成化年間在逐漸趨於定製。清朝沿襲明朝的制度,也在地方設置總督。




(兩江總督曾國藩畫像)

清朝時期的總督是地方上的最高官員,總攬一省或多省行政、經濟及軍事,正式名稱為“總督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一般情況下是正二品,但是大多數總督都會通過加兵部尚書銜、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高配到從一品。現在的官職沒有可以與之比較的,總之肯定是遠高於現在的省委書記!

其實這些加銜並不是說總督就是兵部尚書了(只是虛銜),只是他有了節制地方的軍隊的權力,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則讓他有了彈劾下屬官吏的權力,總的來說就是為了讓他更好的節制地方上的巡撫(民政)和提督(軍務),需要注意的是巡撫並不是總督的下級,他們沒有從屬關係,巡撫和總督一樣,直接向中央朝廷負責!

清朝前後共設有九大總督,分別為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東三省總督以及陝甘總督。


(清朝九大總督圖)

當然,除此以外,清朝還設有專門負責某項事務的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

如果真要比較一下這兩個官職,就如我最開始說的一樣,不可一概而論,而要分情況。那麼是什麼情況呢?就是和平與亂世!和平年代肯定是位居中樞的尚書權力更大,畢竟離皇帝更近,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影響總督的任選,而各地總督進京還多要給各尚書送禮,稱炭敬、冰敬等,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權力尚書是高於總督的!然而到了戰爭年代,也就是太平天國以後,各地總督的權力開始急速膨脹,兩江總督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都是戰鬥力極強的個人武裝,尤其是清末的張之洞等人的“東南互保”更是讓清廷顏面掃地,面對朝廷的詔令,各地總督拒不奉召,此時的總督已經儼然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了,這時候的京城尚書明顯是沒法和總督的權力相比了!


小祁說歷史


理論上講,尚書是從一品,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尚書的品級肯定高於總督。

實權上講,就很複雜了。

先說尚書。尚書是從一品京官,天子身邊的人,自然是位高權重。可是別忘了,清朝的官制,是吸取明朝的經驗教訓,圍繞著鞏固皇權而設計的。休說是六部尚書,即便是內閣大學士,也沒有真正的權力,僅僅是起到上承下達的作用而已。說白了,內閣就是皇帝的顧問,軍機處就是皇帝的秘書,六部則承辦一些已成常規的日常事務。比如吏部,只能考察中級以下官吏的資歷,根據例案予以批准或否決其升遷。至於重要人事任免,全由軍機處討論,上報皇帝決定。兵部聽起來很厲害,實際上主要也就承辦一些武職的任免,至於軍政軍令,非其所能過問。六部的尚書,說得好聽一點是尚書,說得不好聽便是個大辦事員。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六部尚書,往往有“兼職”。其一:內閣在名義上是朝廷的最高官署,內閣大學士稱得上是位極人臣,即便沒有實權,也有大把人要巴結他們。權力尋租的空間,相當可觀。大學士的副手叫做協辦大學士,也算是進入“政治局”的人物。協辦大學士大多數兼任六部尚書,無疑提高了尚書的身價。其二:軍機處是清朝真正的軍政核心,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處或者辦公廳。皇帝幾乎每天都要和軍機大臣一起處理公文和政務,決定帝國的大事。軍機大臣,基本上兼任六部的尚書或侍郎。這就不僅僅是抬高尚書的身價,而是很有點權力了——畢竟,天天與皇帝一同工作的人,多少能夠對皇帝產生一些影響,是誰都不敢得罪的。如果把“兼職”的情況考慮進去,尚書這個角色,也還是蠻厲害的。

再說總督。總督是封疆大吏,掌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所謂寧為雞頭,不為牛後,在地方當一哥的感覺,當然是非常之爽。不知道問題中的“實權”具體是指什麼,如果是指中飽私囊的權力,總督自然是高於尚書的。尤其是富裕省份,比如兩江總督,只要稍微動點心思,便可富得流油。如果是指辦事的權力,那麼很明顯,尚書高於總督——畢竟是帝國中樞的要職,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鬧著玩的。再牛逼的總督,也明白一個道理:朝中有人好做官。

但是,到了清朝中後期,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各省督撫,特別是東南地方的總督們,憑藉與太平軍作戰建立的武裝,加上雄厚的經濟實力,獲得了與中央叫板的權力。義和團興起後,南方各省督撫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與英美等國簽訂“東南互保”協議,不參與清廷對列國的宣戰,更是說明總督們的權力已經脫離朝廷的控制,遠非那些唯唯諾諾的尚書可比了。


龍鎮


如果單從品級上講,尚書為從一品,而總督一般為正二品,尚書當然比總督要高。但因為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權利博弈,所以這是個一直處在變動中的均衡結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很難簡單的說尚書實權更大,還是總督實權更大。

清朝如此,明朝同樣如此。明朝一開始設置總督的時候,一般都是為了應對危機,是賦予兵權的。從高拱擔任首輔的時候就形成了定製,多設置幾名兵部侍郎,儲備懂軍事的高級官員,一旦哪裡需要,就放到哪裡去執行任務。也就是說,總督在明朝的時候,本身就是侍郎級別,地位是低於尚書的。

從實際運行來說,在明清不設宰相的制度下,六部尚書就成了百官之首。但在實際運行中,明朝又很快就形成了內閣制,內閣一定程度上承擔了之前的宰相功能,但又稍微有些區別。一開始內閣官員的品級比較低,後來逐步形成了內閣輔臣大體上兼任尚書、侍郎的定製,就等於在六部尚書之上又有了一個內閣閣臣的層級。

到清朝以後,軍機處取代內閣,變成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主要機構。軍機處和內閣一樣,一開始的品級也並不高,但到逐漸穩定下來之後,也形成了軍機處的軍機大臣一般都兼任六部尚書、侍郎的定製,等於變相提高了軍機處在百官之中的品級和地位。這樣,就等於在清朝的官僚體系中,六部之上又多了一個軍機處,尚書的實際權力就更低了。

但在承平時期,京官的地位本身就比地方大員更高。因為六部是全國各個官僚系統的中樞,地方上的許多事情都需要通過六部去協調和批准,六部尚書作為六部的行政首腦,當然地位非常重要。實際上,不要說是六部首長的尚書或者是侍郎這種級別,就是六部下屬的郎中、主事,往往也非常重要,地方大員要辦事,也得找他們通融。這一點古今都一樣。

可是如果國家出現重大危機,尤其是出現持續的戰亂和動盪,中央權威在走向解體的過程中,六部尚書的地位就遠不如總督重要了。因為總督一般都是朝廷任命的負責轄區內全部事務的全權大臣,包括財政、行政、軍隊和人事,都可以自行處置,然後再向中央報備,而中央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對總督也缺乏有效控制,只能聽之任之。

所以,到了晚清時期,總督的地位實際上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在太平天國起義衝擊清朝統治的時候,總督所掌握的實際權力和資源遠遠超過中央。因為這時候中央所能掌握的資源有限,而總督反而因為可以在轄區內截留本應解送給中央的財政收入,所以掌握著更多的資源。中央則因為掌握的資源少,地位不如總督。

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下去之後,雖然中央的權威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復和提高,但是一些重要的總督仍然地位高於一般的尚書,尤其是有些總督本身就曾經擔任過六部尚書,或者是出任過軍機大臣,或者是有大學士的加銜,地位就更加高了。在北方比如直隸總督一般兼任北洋大臣,南方的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其地位就不是一般尚書可比。

其中比較著名的比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哪怕他們在總督任上的時候,實際地位也比尚書要高。一旦他們被朝廷調離地方,進入朝廷,也往往不是擔任六部尚書,而是直接進入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或者是在內閣擔任內閣大學士,就等於地位一下子跳到了普通的六部尚書之上。這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出將入相。

而在1910年之後,經歷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尤其是八國聯軍入侵時,各地總督發起了東南互保,等於在外交政策上脫離了中央的控制,沒有支持中央對列強的戰爭,導致清廷和慈禧太后在此後更加意識到,地方總督已經有擺脫中央控制的可能,所以逐步調整,由一些滿洲親貴出任各地總督。

一直到1905年之後,清廷下詔讓各省都自主編練新軍,情況才有所變化,總督的權力才逐漸分散到了各地巡撫手中。到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總督反而沒那麼重要,而各地巡撫則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新軍,搖身一變就成了新政權下的督軍。


蕭武


這個問題這樣問可能會更精確:清朝的兵部尚書和總督哪個品秩更高,更有實權?

清朝的兵部尚書為除皇帝外的主管全國軍政工作的最高長官,又稱大司馬,從一品(準一品),相當於中樞軍委常務副主席。總督則為“總督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的簡稱,為一省或數省政治、軍事、經濟的最高長官,標準官秩為正二品。

從標準官秩上看,顯然兵部尚書高過總督半檔。但要論起實權,一個在中樞,一個在地方,沒有太多可比性。

但是,清朝總督通常會通過兼任兵部尚書再升半格,從而達到從一品。這裡強調一下,某某總督兼任兵部尚書的說法其實是有誤的,正確說法應該是以中樞官職兼任地方官職,誰見過某某省一哥兼任中樞委員的說法?肯定是以中樞委員身份兼任某省一哥。

如清朝重臣張之洞,官方正式職位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使總督兩廣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這種情況下,很明顯,作為兩廣總督的張之洞要比同級別的中樞兵部尚書更有實權了。

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在清朝的總督中,直隸、兩江、湖廣、兩廣、閩浙等五大最重要的總督,通常會以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兼任。

四川、浙江等地總督有時候也會以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身份兼任,這種情況下,作為兵部尚書副職的兵部侍郎銜總督,無論是從品秩還是實權,都要低於兵部尚書了。

唉,知識點都有比較枯燥的嫌疑對不對,別介意, 希望能幫到提問者就好。



司馬砸光


這個可類比現在的中央政府部長和地方首長。

清代尚書(清沿用明中央六部設置,即吏、戶、禮、兵、刑、工,另加理藩院尚書)品級為從一品(早期還定為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又改回,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一品);總督則為正二品,但一般例兼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銜也為從一品,另總督兼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

若論實權在清代尚書則不可與總督相提並論。

清代六部設滿漢雙尚書,基本滿人為主。另外還設管部大學士,甚至皇子管部,又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基本是清貴之官。而且六部職權也有不同,比如吏、戶、兵、刑的尚書權力肯定要多於禮、工兩部,不可籠統而論。

總督則不一樣,清代總督制度定型後,全國長期設置八大總督,是最高級別的疆臣。總督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有些還兼巡撫,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尤其京畿的直隸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和江南的兩江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權勢之顯赫為帝制時代之罕有,清代很多著名歷史人物都曾擔任這兩個極其重要職務。至晚清,一些地方總督的實際權力更是空前的大,這些都不是京官尚書們所能比的。


趙燕雲


對於清王朝而言,實權無非是監察權、軍事權、財政權、人事權。對應的就是都察院、各省駐防將軍、八旗都統、戶部、吏部等部門。正因為如此,皇帝對這些職務的任命非常敏感。

對於一般人眼裡的實權而言,有沒有灰色收入,能不能辦了事,能安排多少私人,能多大程度獲得皇帝的垂青。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看看實權吧。

1、六部職務與收入

六部屬於業務部門,尚書的灰色收入完全取決於業務情況。

吏部影響到官員任命,每年往吏部跑的人很多,各種冰敬、碳敬都是高規格,高標準。

戶部每年收支那麼多銀子,各地報銷,先報後報,全報半報都有講究,據說在清末需要八個點的回扣。

(清代官職,轉自網絡)

禮部雖然沒那麼肥,但有自己的閉環系統,諸如光祿寺等,都是很好的。

兵部整體而言比較窮,軍費這樣的大事,兵部能做方案,但分發不歸兵部。不過就那部分軍官人事權就可以了。

工部在各地有自己的稅關、可以給地方派任務,還有大工程,其實也不錯;尤其是大工程能解決多少熟人就業。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是司法部門,空間都有。

尤其是都察院,外派監察、輿論、彈劾都是這裡,權力很大。

2、地方總督職務與收入

總督最初的職務就是總督軍務,籌備糧餉,後來慢慢就成了一省最高軍政長官,綜理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

可以說權力非常大,而且清代是上下同構,總督是地方實實在在的一把手,能當總督的都是皇帝的親信。

總督在地方事務中的灰色收入根本數不盡,不過當到這一步的人本身就不缺錢,並沒有那麼在乎各種灰色收入。

(總督轄區)

對於朝廷而言,總督、戶部、吏部、都察院都是很大的實權口;

對於一般人而言,總督是最容易幫助太多人的職務,屬於實權最大;

對於當世人而言,做能有這個級別在軍機處值班最好。

其實能到了這一步的都是佼佼者,無所謂再具體爭論那麼多。就像明代的侍郎也不是每個都有機會能當上南京尚書。

(清末官制一覽表)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清朝尚書是清朝朝廷中央的六大部部長,清朝的尚書與明朝有一些不同,清朝的六部尚書是有十二個人的,這十二個人有六個是辦實事的漢人大臣,有六個人是基本不辦事情的滿人貴族。


而清朝的總督是掌管一方軍政大權的重臣,手中牢牢掌握著1到3個省的權力,在他們的管轄區域內,除了皇帝,沒有人的聲望、權勢能超過他們,他們就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如果要說到清朝總督和清朝尚書的誰的權力更大一些,這其實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清朝每個總督、每個尚書手中掌握的權力都是不一樣的。

清朝六部尚書的職權

我們就說清朝的六部尚書吧,清朝的六部尚書分別是吏部、禮部、刑部、戶部,工部、兵部等六大尚書。

在這六部尚書中,每個人的權力都是不一樣的,其中以吏部尚書所掌握的權勢最為龐大,因為掌管著全國各地官員們的調免權,所以他們就是真正的萬官之首、被稱之為天官。

如果單純從權力上來比的話,這一點任何清朝總督都比不過清朝的吏部尚書。

還有清朝的禮部尚書,在那個儒法統治天下的年代裡,禮部尚書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任何官員以及皇帝都要受他手中禮節權杖的震懾,任何人都不能在他面前逾越自己的禮節。

所以在禮部尚書的面前,地方總督的地位是不如他的,但因為禮部尚書的身份僅是清貴、不掌權力,因此禮部尚書的權力並不如清朝的總督。

更不用說其他的刑部、戶部、工部、兵部等尚書了,他們在權力方面,我覺得也是不如地方總督的。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刑部尚書,他的手中掌管著“公檢法司”四大權力,是整個朝廷律法之首。

戶部尚書掌管著整個國家的錢糧,工部尚書掌管著朝廷內外的各大工程,兵部尚書手中沒有兵權,他們與現在的國防部長差不多,最多隻有參謀的權力以及給軍隊運送糧草的後勤職責。

清朝總督所擁有的權力

然後我們再瞭解一下清朝總督的權力有多大,首先他們的管轄範圍是在一個省到三個省之間的,所以他們的權力也在這個範圍內收漲。

總督是有著自己軍隊的,他的軍隊叫做督標,而如果他想的話,他也可以指揮巡撫的軍隊,指揮一省的撫標。

當然,清朝皇帝為了防範總督像從前的節度使一樣擁兵自重,他們又會在這些地區安插一個提督與總督和巡撫互相制衡。


同時他們也管轄著一個地區內的糧餉大權,在古代那個以農為本的、各種工商業不是很發達的年代,這項權力所代表的意義也是非常大的。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他們想的話,他們是可以直接履行一省巡撫的職責、處理巡撫所能做的事情。

可能大家對巡撫的職責不太瞭解,如果把他們比作現代的省委書記,那大家就應該瞭解到他們的權力了,而清朝的總督,他們在權力上可以相當於1到3個地方的省委書記。

從實際掌握的權力上來說,很多地方總督的權力都是遠遠超過朝廷中央六部尚書權力的,除了兩個吏部尚書之外,我覺得其他十個尚書沒一個人的權力比得上地方總督。

清朝六部尚書和總督的品級

講完清朝六部尚書和總督的權力大小,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他們的地位高低。

首先清朝的六部尚書官銜是從一品,比清朝總督正二品的官銜大上一個檔次,不過因為清朝每個總督在下放到地方掌握地方大權的時候,清朝皇帝都會給他們賜予兵部尚書的加銜,所以清朝每一個總督在地位上都是不輸於六部尚書的。


而在這眾多的總督中,因為有些人會被皇帝授予正一品的大學士加銜,所以有時候、有些總督的地位是要比六部尚書的地位高一些的。

所以說清朝除了吏部尚書的權力比較大之外,在實權方面,地方總督的權力是要比其他尚書要大些的,而品級方面,一般的六部尚書和地方總督差不多,但是這其中也是有例外的,有時候個別加了一品大學士銜的總督品級會比六部尚書高一個檔次。


孤客生


先說結論,雖然從官員的品級上來看,尚書銜為從一品,總督銜為正二品,但是從清廷的實際操作來看,總督無疑有更大的權利。所以我選擇做總督,下面來說一下我的理由。


清代的官員等級為“九品十八級”的基本制度,一品之上的宗室王公視為超品,而九品以下則喚作未入流(同孫悟空的弼馬溫一個道理)。

清代的官吏體系又分為兩大類,一是京官與地方官,二是文官與武官。從屬正一品的有一些屬於榮譽頭銜,如太師、太傅、太保和殿閣大學士,而較有實權的正一品則是領侍衛內大臣、綏遠將軍和伊犁將軍。


而屬於從一品榮譽頭銜的有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以及協辦大學士。較有實權的從一品官員包括各部院的尚書,都察院御史,九門提督,內大臣,提督,都統,駐防將軍。

從屬於正二品的官員中也有一些榮譽頭銜,如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和內務府總管。較有實權的則是各大地方實力派,如各省的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總督,以及山東巡撫(只有山東巡撫為正二品,其餘省為從二品)。


所以從上面可以看出來,各部院的尚書是從一品銜,而各大總督則是正二品銜,所以從官員品級上來看,是尚書稍高於總督。

但是從實際上來看,尚書雖有較高的品級,卻沒有相對應的權利。以六部之首兵部來說,兵部尚書號稱大司馬,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兼任國防部副部長。可是在兵部尚書以上有軍機處,還有皇帝的阿哥分管。所以兵部尚書大司馬就只能相當於軍委委員級別。


而總督大人雖然是正二品銜,但是總督擁有節制數省的軍事和行政大權,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地方諸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清代的總督一般會加兵部尚書銜或者東宮三師銜,成為從一品。

而像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在清末期地位逐漸加強,他們也多被加大學士銜,成為正一品,更非尚書可比。


就像李鴻章的官銜包括文華殿大學士,東宮三師和直隸總督。雖然李鴻章的官銜是由大學士賦予的,但我們都知道,真正賦予他權利的是總督銜,地方實力派,而不是皇帝身邊的一個虛銜。

以上。


逆流時代


尚書和總督在清代都是“從一品”,從品級上來看,是一樣的,但到底誰更大,要具體分析。

清朝的尚書,是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的最高長官,按清代體制是滿漢各一人,共計12人,這十二個人算是進入清朝中樞機構中的核心權力圈了,其人數跟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副國級)的人數差不多。所以地位是非常高的。

清代總督是地方上統領一省或幾省的最高軍政長官,負責全省的軍事、行政事務,清代中後期,總督一共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陝甘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一共八個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性質的總督。

總督的地位,大概可以類比於今天的帶有“政治局委員”身份的地方大員,現在這樣級別的地方大員只有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新疆五個,大體和清代的總督數量差不多。

但總督和各部尚書的實際權力和地位,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因為清代前期的地方軍政體制是垂直領導,總督與尚書平級,直接聽命於皇帝,但尚書所在各部的官員是尚書的下屬,直接聽命於尚書,而總督屬下的各級官員,卻是受中央各部門的垂直領導,總督只對各省的下級官員有“督導權”而無直接干預他們做事的權力。

清代省級官員中,總督之下有布政使負責財政,他們直接接受戶部的領導,有按察使負責司法,他們直接接受刑部的領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直接業務領導是戶部和刑部,不是總督,總督對他們只有督導權,如果他們做的事情符合正常程序,總督沒有權力去對布政使負責的財政工作,對按察使負責的司法工作指手劃腳。

另外,總督是地方上的最高軍事長官,但真正打起仗來,朝廷一般不會讓該地的總督主持前線作戰,而是另派中央大員出任經略大臣,帶撫遠大將軍高級軍銜到地方上指揮各路人馬打仗,總督只能給朝廷臨時委派的前線總指揮(各種經略大臣、大將軍)打雜,所以總督名義上有兵權,實際上真要用的時候,是用不了的。

因此總督的實際權力比中央的六部尚書就要小得多了,因此總督們奉年過節要給尚書送禮,尚書們可不用給總督送禮。

不過後來的情況卻是反過來了的,太平天國以後,湘軍、淮軍、北洋軍強勢崛起,曾國藩長期擔任兩江總督,李鴻章長期做直隸總督,成為晚清實際上的掌舵人,後來袁世凱更是靠著直隸總督的權勢結果了清朝。

這時地方上的總督們有了真正的兵權,在地方掌控了軍、政、財各種實權,那時的六部就形同虛設了,晚清有一個的兵部尚書徐壽衡曾經說過,沒有各省總督的配合,他這個兵部尚書,除了每天數一下全國有多少兵以外,什麼事也幹不了。


只愛潘多拉


這個問題看來還是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畢竟清朝是個特殊的王朝,而和清朝相關的一切都看似比較突兀。六部尚書和地方總督誰大誰小這個問題也不例外,名義上的六部尚書是從一品,而總督則是正二品;實際上的六部尚書早已被架空,而總督則是真正手握地方軍政大權的人。所以說,站在清朝這個朝代來說,六部尚書和地方總督此二者的權限大小比較來說,我認為,總督的權力還是稍大於尚書的,尤其是晚清時期。

其一:清承明制

從尚書這邊來說,六部尚書早在朱元璋因“胡惟庸案”而廢除丞相制、建立內閣制變得不在首屈一指了。從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開創以來,尚書省都以其特殊的作用而被過濾留了下來,由此可見,尚書的作用其實還是比較中流砥柱的!但是話說回來,明清這兩個“迴光返照”的封建朝代似乎顯得並不那麼循規蹈矩,尤其是滿清王朝最為特殊。雖然說清朝的尚書貴為從一品,但其實清朝在“清承明制”之後,尚書也早已只是個“中空外直”的虛銜兒了,說的不中聽點兒,六部尚書只是個上傳下達“走程序”的中介而已,明朝有內閣大學士,清朝先後有議政王大臣、南書房和後來的軍機處,這類“實打實”皇帝的直系眼線早已將從一品的六部尚書高高架空了。

其二:官員兼職

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正式標誌著封建軍權強化達到頂峰,軍機處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架空了六部尚書,但是也排除不了軍機大臣兼任就六部尚書的可能,如果果真如此的話,本就是從一品的尚書官階再加上軍機大臣這官銜的話,放在晚清之前,總督是絕對不敢胡作非為的,反敬三分是必須!反觀正二品的總督,以往地方總督都兼任著六部尚書的官銜或者中央更為重要的官銜,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兼職”的地方總督便是從一品了,這樣便與尚書不相上下了。

其三:後甚於前

步入近代的晚清可以說是已經到了土崩瓦解的時刻了,莫不是一群漢人臣子苦苦支撐著大清朝的殘垣斷壁,晚清可能在公元1840年就提前消失了。說此話題的目的,無疑於就是想表明:在晚清時期,地方總督的勢力毫不誇張地說已經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此時此刻,先不說六部尚書如何,就連慈禧太后在各總督“東南互保”後都無可奈何了。所以說,晚清的六部尚書實力權限大不如前,次於總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