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醫張錫純:50歲才正式行醫,一生堅持“衷中參西”

名醫,一定是醫術和醫德都超過常人的仁杰,他們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之中,有無數名醫聖手,而在晚清和民國的這些國醫大師是最為特殊的群體。他們代表著中國幾千年的中醫文化,卻要面對國外甚至國內民眾的質疑。如果沒有堅定的毅力,精湛的醫術和博愛之心,中醫很可能就會在這個時期徹底斷層。

晚清名醫張錫純:50歲才正式行醫,一生堅持“衷中參西”

​今天我們說的這一位,就是在晚清時期堅持衷中參西的國醫大師張錫純。

張錫純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和父親都精通醫術。但父親張丹亭最大的理想還是希望張錫純能夠考取功名,光耀門楣。張錫純不負眾望,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能寫出好詩。張丹亭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曾經寫下了“月送滿宮悉”的佳句,彼時的張丹亭逢人便道,張錫純將來一定會成為詩人,而張錫純最終卻是因為醫學成就而聞名天下。

張錫純科考之路並不平坦,1893年,他第二次參加秋試依舊未中,本來堅持要他考下去的父親終於鬆口,不再逼他考試。1904年,廢科舉辦學校,張錫純成了當地唯一能夠教代數授和幾何的老師,二十年內都以教書為主要職業。他本可以這樣安穩平淡一生,但童年時期就已經在心中紮下的醫學之夢卻時時縈繞胸懷,只等一個機會生根發芽。

當時西醫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傳入中國,張錫純的幾何和代數就是在這個時期自己刻苦鑽研出來的。在做老師的同時,他依舊沒有放棄給人看病,同時他也在研究西方的醫學理論。他發現,其實中醫和西醫之間沒有那麼涇渭分明,兩者各有長短,張錫純開始潛心學習西醫,想要吸收西醫的長處以彌補中醫的不足。經過十多年的嘔心瀝血,張錫純在1909年終於完成了《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本的初稿,而這個時候他已經年近半百。後來辛亥革命爆發,人心振奮,張錫純已經50歲了,才終於得到機會,開始正式成為一名醫生,而非一名兼職看病的老師。

晚清名醫張錫純:50歲才正式行醫,一生堅持“衷中參西”

​當時的直隸政府希望張錫純能夠到部隊擔任一名軍醫,張錫純欣然接受。他辭去了安穩的工作,離開家鄉隨著軍隊四處奔波。有一年冬天,部隊從邯鄲乘坐火車前往德州,天寒地凍,火車也十分簡陋,連個頂都沒有,很多戰士傷風感冒。隨軍作戰的軍醫不可能隨身攜帶大量的藥材,張錫純便用生石膏和粳米煮成了粥給戰士們喝下去,這樣簡單的方子,運用了但是很多醫生都覺得大寒的石膏,竟然治好了很多人的病。

對於已經漸漸邁入老年的張錫純來說,能夠隨軍行醫,才是自己最舒坦、最理想的生活狀態。後來,張錫純因為一個小小的偶遇,終於開始成名。當時瀋陽有一個“地新學社”,有一位姓蘇的社員來到北京申請一項專利,無意之中看到了張錫純還沒有出版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他將這本書拿給同行的另一名社員袁先生觀看,袁先生多中醫略有研究,看完後十分驚歎。這兩位社員回到瀋陽之後,將這件事告訴了地新學社的社長,對張錫純的著作稱讚不已。這位社長也認為這樣的好書沒有出版實在可惜,於是就專門派了兩個人去聯絡張錫純,希望可以幫助張錫純出版這本書。

晚清名醫張錫純:50歲才正式行醫,一生堅持“衷中參西”

​張錫純也沒想到自己的醫書能夠出版成冊,十分激動,但當時還十分謙虛地詢問還有什麼地方需要改動。那兩位社員十分肯定,說沒有絲毫需要修改之處,於是,由地新學社為張錫純申請專利,這本書擱淺多年之後,終於出版了。

張錫純的書出版之後,迅速在全國成名,張錫純一直到50多歲了才迎來事業上的巔峰。瀋陽的稅捐局局長齊自芸本身就是一名中醫愛好者,自從看了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十分敬佩,時常拿在手中研究醫病養生之法。正巧那時候齊自芸有一名朋友的夫人得了“癥瘕”,肚子腫脹,都不能正常走路飲食。這位朋友十分焦慮,請了當地很多醫生都沒有根治夫人的疾病。於是,他便找到了齊自芸,希望齊自芸能夠介紹一名名醫為自己的夫人看病。齊自芸倒不認識什麼名醫,但是手邊上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他時常研究琢磨,已經讀得半透,一聽這位夫人的症狀彷彿書中有醫治之方,於是就打開書仔細尋找,還真就讓他找到了一個方子。齊自芸讓好友按照這個方子為夫人抓藥煎藥,這位病重的夫人竟然慢慢好了起來。

晚清名醫張錫純:50歲才正式行醫,一生堅持“衷中參西”

​從前齊自芸只覺得張錫純的養生之方實在有用,現在看來齊自芸著實是名醫聖手。他找到了大帥府的秘書劉海泉,和他一五一十說了這件事,齊自芸認為像張錫純這樣的人才應該請到瀋陽來,可以辦一家中醫醫院。劉海泉是支持的,但提出需要找一撥人幫忙,於是曾經為張錫純出版《醫學衷中參西錄》地新學社又站了出來,絕對支持張錫純辦醫院。當時在中國,西醫醫院是最多的,連日本人都在這裡開了醫院,這第一家中醫院的開設,著實振奮人心,有著跨時代的意義。

當時還在隨軍做著軍醫的張錫純十分滿意自己的生活,讓他去瀋陽做院長,他還考慮了一陣子。但一想到這一家中醫院意義非常,對西醫院和日本人開的醫院來說,這是中國人的一次反抗,他最終還是決定離開自己的戰場,來到了瀋陽。張錫純剛剛開醫院的時候,看病的人非常少,但是隨著他治癒的病人越來越多,名氣越來越大,中醫院的名聲打了出去,直接蓋住了日本醫院的風頭。

晚清名醫張錫純:50歲才正式行醫,一生堅持“衷中參西”

只是後來直奉戰爭打響,張錫純不得不離開了辛苦經營8年的醫院。他帶著家人來到了天津,繼續自己的本行,做起了軍醫。這段期間,張錫純治好了一個孩子的猩紅熱,這個孩子的父親是一位教師,將張錫純治病之事寫了下來,還印刷了很多份貼在天津大街小巷,找張錫純看病的越來越多,他也便只好再次告別軍隊,安頓下來,在1927年,成立了“中西匯通醫社”。

張錫純一邊看病一般著書,在天津醫治待到了74歲。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他幾乎把所有的熱情都投入到函授事業之上,因為白天治病,晚上寫教材太過辛苦,張錫純在74歲這一年告別人世,留下了無價的中醫鉅著和醫術精湛的後起之秀。

有人說,張錫純在50歲之後才開始走好運交貴人,其實,張錫純自己才是那一位貴人。他的才能和堅持成就了自己,他的醫術治癒了無數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病患。那些願意幫助張錫純出書、出名的熱心人,哪一個是通過利益關係和他結交的?他們大多是在偶然之間為張錫純的醫術和醫德而折服。這就是一代國醫大師的魅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