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嫂精神”在沂山蒙水薪火相傳


“紅嫂精神”在沂山蒙水薪火相傳

沂蒙紅嫂做軍鞋。


“紅嫂精神”在沂山蒙水薪火相傳

新時期沂蒙紅嫂慰問抗旱打井官兵。


/ 背景介紹 /

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有一個偉大的女性群體,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捨生忘死救傷員,不遺餘力撫養革命後代,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匯合成感天動地的沂蒙“紅嫂精神”,成為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臨沂婦女大力發揚沂蒙紅嫂光榮傳統,聽黨話、跟黨走,譜寫新時期軍民魚水深情,使“紅嫂精神”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姚建

“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

這首唱遍神州大地、感動億萬人民的舞劇《沂蒙頌》主題曲,描述的人物原型就是沂蒙紅嫂明德英,一位普通的農村聾啞婦女。

1941年11月,日寇對沂蒙山區進行“鐵壁合圍”大掃蕩,一名八路軍小戰士在突圍中中彈掉隊,被敵人追到墓地裡。住在墓地邊的明德英發現後,迅速將傷員拉到家中藏起來,並巧妙地支走了追趕的鬼子。因流血過多,小戰士昏迷不醒。來不及燒火做飯,明德英急中生智,毅然將乳汁滴入生命垂危的小戰士嘴裡,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明德英又把家中僅有的兩隻雞殺掉,給傷員補身體,經過半個月的精心照顧,痊癒的戰士戀戀不捨地告別恩人,重返部隊。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臨沂考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紅嫂精神”作為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是沂蒙女性寶貴的精神財富,歷久彌新、代代傳承。

沂蒙紅嫂是沂蒙女性捨生忘死鑄成的歷史豐碑

臨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革命戰爭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處在社會最底層、遭受壓迫最深、盼望解放最強烈的沂蒙婦女,用生命、鮮血和骨肉支援革命,譜寫了沂蒙紅嫂的壯麗篇章。

沂蒙母親王換於抗戰時期擔任艾山鄉副鄉長和村婦救會長,她家是當時山東局、山東縱隊等黨政軍領導機關的駐地。領導幹部的孩子常年隨部隊奔波,一個個營養不良、面黃肌瘦,王換於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就向徐向前提出建議,給孩子找奶母,分散到戶裡餵養。烈士愛人劉仕鐵同志寄養的孩子沒有奶吃,王換於就把孩子抱回了家,看到二兒媳婦正在奶孩子,就對她說:“也把這個孩子拉扯著吧。這是烈士的後代,讓他吃奶,讓咱的孩子吃粗的。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斷了根了。”為了撫養羅榮桓、徐向前等老一輩革命家的80多名子女,王換於的4個孫子因營養不良夭折。她們用自家巨大的犧牲,換來了革命後代的平安。

王換於的乾女兒、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的夫人陳若克,拖著臨產的身子在跟隨部隊轉移途中不幸被捕。在敵人的殘酷折磨下,陳若克早產,生下了一個女孩。敵人軟硬兼施、威逼利誘,陳若克寧死不屈,展開了絕食鬥爭……陳若克烈士就義後,王換於賣掉自家的3畝地,買來了一大一小兩口棺材,含淚將陳若克母女的遺體悄悄葬在自家的土地裡。

還有日烙煎餅800斤,為給子弟兵做軍鞋日夜搓麻繩,搓得手上腿上鮮血淋漓、疤痕累累的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孟良崮戰役中,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架起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在動員參軍大會上立誓“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的梁懷玉……沂蒙女性忠心向黨,鐵心擁軍,舍家為國,奮勇支前,鑄就了光耀古今的“愛黨愛軍、忠誠堅韌、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沂蒙“紅嫂精神”。

“紅嫂精神”是沂蒙女性融入血液的紅色基因

在沂蒙紅嫂文化紀念館,大量實物、圖片和各類雕塑將那段硝煙瀰漫中的熱血往事一一揭開。其中有一張照片是“沂蒙六姐妹”之一的尹淑英在彌留之際緊緊握著“新紅嫂”朱呈鎔的手。

朱呈鎔回憶:“大娘跟我說,你來了我就放心了,一定要把‘紅嫂精神’接力棒接好,傳下去。”

朱呈鎔1997年下崗後,受“紅嫂精神”激勵,從人力腳蹬三輪車運輸起步,發展創辦了集速凍食品加工、餐飲服務於一體的集團化公司。她牢記老一代紅嫂的囑託,繼承發揚沂蒙人民擁軍愛國的光榮傳統,十幾年來走邊關、上海島、下基層,先後走訪了300多支部隊,行程26萬公里,捐獻擁軍物資累計1000多萬元。為了把“紅嫂精神”帶到全國,她還自費籌建了沂蒙紅嫂文化紀念館,被譽為“沂蒙新紅嫂”“最美兵媽媽”。

“‘紅嫂精神’作為一種先進的群體精神,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都具有強大的激勵、引領和推動作用。”山東省臨沂市婦聯主席嶽利娟說。

“紅嫂精神”的力量,歸根結底是理想信念的力量。戰爭年代,沂蒙女性對黨無比忠誠,對人民軍隊無比熱愛,對共產主義信仰無比堅定,她們參軍參戰,擁軍支前,“最後一口糧做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新時期,沂蒙女性自覺把自己的命運與黨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緊跟時代步伐,在同心共築中國夢中實現個人夢、巾幗夢,在建設社會主義“大美新”臨沂的不懈追求中成就精彩人生。

“紅嫂精神”的價值在於它的實踐意義,是精神變物質的典範。戰爭年代,沂蒙女性用實際行動支援革命戰爭,全區有5.5萬餘名婦女瓦解敵人9.8萬多人,15.5萬餘名婦女掩護9.4萬餘名革命軍人和抗日工作人員,4.2萬餘名婦女救護傷員1.9萬餘人。新時期,沂蒙女性全面投身經濟社會發展,湧現出一大批女企業家,展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時代新風貌。例如,臨沂國際商貿城擁有4萬多家經營戶,30多萬從業人員,其中女性佔到一半以上。

“紅嫂精神”詮釋了性別文化的先進屬性,是對真善美的最深刻詮釋。戰爭年代,沂蒙女性走出家庭投身革命,她們的高尚品格在戰爭中得到凸顯和昇華。新時期,廣大沂蒙女性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濃厚魚水情、傳遞人間愛、展現真善美。沂蒙新紅嫂於愛梅,接過奶奶王換於、母親張淑貞的“紅嫂針”,義務做報告1000多場,贈送擁軍鞋墊5000多雙,榮登中國好人榜。

傳承“紅嫂精神”是當代沂蒙女性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

嶽利娟表示:“臨沂是‘紅嫂精神’的發源地,大力傳承‘紅嫂精神’,建功‘大美新’臨沂,共築中國夢是當代沂蒙女性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

廣大臨沂婦女傳承“紅嫂精神”,在創業就業脫貧攻堅戰中創造巾幗新業績。

她們立足臨沂商貿物流優勢,瞄準創業創新,積極開展“巾幗創客在商城”活動,在臨沂商城持續繁榮發展中展現“她力量”。緊盯脫貧攻堅中心任務,抓住“自我造血”和“雪中送炭”兩個關鍵,強化技能培訓,用足用好婦女創業擔保貸款等扶持資金,發展家庭服務、來料加工、電子商務等適合婦女居家創業就業項目,助力全市貧困婦女脫貧致富奔小康。

臨沂婦女傳承“紅嫂精神”,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展現巾幗新風采。

她們主動參與臨沂生態優美新家園建設,以婦聯品牌“美在農家”活動為抓手,為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增光添彩。為促進家庭文明建設,大力弘揚紅色家風,推進紅色文化進學校、進幼兒園,創新開展尋找“最美家庭”活動,開設優秀母親大講堂,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風尚。臨沂還充分發揮“沂蒙助童會”等載體作用,動員社會力量,關愛留守兒童,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關懷送到他們身邊。

臨沂婦女傳承“紅嫂精神”,在擁軍優屬共建中續寫巾幗新篇章。

她們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擁軍慰問活動,深入開展“愛心獻軍屬”活動,在創業就業、扶貧濟困、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軍屬優先扶持照顧,走訪看望老紅嫂、烈軍屬,評選表彰“好軍嫂”“兵媽媽”,引導廣大婦女以實際行動支援國防建設,為臨沂續寫全國雙擁模範城新篇章貢獻了巾幗力量。

/ 記者手記 /

“捐軀獻身殲日寇,捨生取義救親人。”戰爭年代,無情的炮火將沂山蒙水之間的女性推上了歷史的舞臺。最後一口糧做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沂蒙處處情深意長。千千萬萬個像王換於、明德英一樣的沂蒙女性,從鍋臺和碾盤間站起來,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碾米、磨面、烙煎餅、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救治傷員,她們瘦弱卻堅強,貧苦卻樂觀,續寫了一曲曲蕩氣迴腸的時代壯歌。

穿過歲月的烽煙,從青絲到白髮,沂蒙紅嫂們用行動丈量著腳下這片熱土,用高山仰止的大義之舉寫就了沂蒙山區戰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種愛黨愛軍、忠誠堅韌、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紅嫂精神”也成為沂蒙精神最重要的載體和標誌。

紅嫂,她們是身份更是群體,是沂蒙人民聽黨話跟黨走的象徵,是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的標誌和化身。如今,時代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又有無數像於愛梅一樣的“新紅嫂”們接過了她們手中的接力棒,一千多萬沂蒙兒女,傳承弘揚以“紅嫂精神”為重要載體的沂蒙精神,秉持聽黨話跟黨走的初心,接續演繹新老紅嫂的故事,使這方土地從瀰漫的戰火中涅槃重生,迎著改革開放之風崛起,煥發出勃勃生機。

/ 對 話 /

“紅嫂精神”是跨越時代的精神力量

記者:您如何評價沂蒙“紅嫂精神”?

於愛梅:沂蒙“紅嫂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澱,是跨越時代的精神力量,是社會發展的不懈動力,是真、善、美的聚合,是我們前行路上不敗的信仰和永恆的指引。

記者:沂蒙紅嫂的事蹟和精神對您有什麼影響?您是如何傳承沂蒙“紅嫂精神”的?

於愛梅:我從小受家庭的薰陶和奶奶王換於、母親張淑貞的影響,這片熱土上發生的眾多沂蒙紅嫂的故事,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正是由於耳濡目染,我從小便在心裡對黨、對祖國、對人民軍隊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作為沂蒙紅嫂的後代,我有責任和義務把沂蒙“紅嫂精神”發揚好、傳承好。我從教師崗位退休後做起了紅色教育的義務宣傳講解員。多年來,我自費行程9.2萬公里,先後為全國黨員幹部和群眾做報告1000多場,將紅嫂事蹟傳播到全國各地。我還牽頭成立了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帶領會員踴躍擁軍,奉獻社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