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令》真的有正統和魔道嗎?修習鬼道的魏無羨就該被指點嗎?

用戶64537308


就像好人壞人也存在一樣,《魔道祖師》裡的世界也是善惡皆有,不過卻沒有做到善惡分明。這點在魏無羨雲深不知處聽學,魏無羨與藍家長老爭論的時候就已經點睛,不論哪種武功,只要心是正的自然撼動不了。



鬼將軍溫寧,讓多少人聞風喪膽,但他只做善事,甚至於都不知道怎麼與人相處。更別提欺善怕惡。他的公子魏無羨,可以放下當年多派繳巢的恩怨,獨自與藍忘機一起對抗金光瑤,查出當年真相。可以看出原著作者的用心,謠言可謂,三人成虎讓真相矇蔽,但總有個英雄會揭開真相的面紗。這就是《魔道祖師》中的道。答主問,修習鬼道的魏無羨值得指點嗎?答案當然是毋庸置疑的。浪子回頭為時不晚,更何況,當年羨羨是堅持正義,鬼道又如何,為什麼不能放下偏見,更何況這個偏見是眾人的誤解。


《魔道祖師》裡的薛洋,讓人厭惡,壞到極致。不可一世,最希望的莫過於那些欺負過自己的人都能向他膜拜。但曉星塵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讓他能放下自尊,可憐兮兮的求著魏無羨恢復靈識的人。曉星塵一襲白衣,笑起來讓人喜歡,溫柔,願意給薛洋糖吃,如果沒有命運多舛。或許,薛洋和曉星塵可以一直隱居,做個閒雲野鶴,樂得逍遙自在。奈何,薛洋又是個放不下的。壞人之所以壞是因為他無所顧忌,薛洋又怎能算已經壞透。


桑梓說娛


個人認為術法有正邪之分,人心只有善惡之別。魏無羨修習詭道,確非正統,但他本心良善,自是正氣凜然。

理由如下:

魏無羨雖因刨丹救江澄,繼而失去繼續修習正統劍道的資格。絕望困境中,惟有拼死以尋生,被迫修煉詭道,竭力控制心魔,但終因他人設計,術法失控,誤害師姐殞命,愧疚終身。

藍湛曾言:“此道損身,更損心性。”

所謂:“正道救人,邪道害人”,詭道損心害命證據確鑿實屬邪道無疑。

魏嬰獨說:“我心我主我自有數”。

雨夜窮奇道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孤身救出溫氏族眾殘部,痛別至交好友藍湛。以一己之力,力排眾議,護老弱婦孺於亂葬崗安身立命。他確實做到了心中有數,憑藉一腔天下為公,大義永存的正氣之血,讓維護公理正義之心不滅。因此,“夷陵老祖”魏無羨不是邪魔外道,他仍是初心不改良善少年郎。

藍湛說:“此一去,便是正真的離經叛道”。

他確實叛了正道,但從未違了善心。


無論是對待兄弟“刨丹以救”,還是面對舊友,捨命以護。魏無羨從始至終,知恩圖報,善惡分明,嫉惡如仇,信念堅定。本有置身事外的本領,卻甘願深陷其中,萬死不辭。這等光明磊落、坦蕩灑脫之輩,有何值得世人妄加評論,非議指點。

因此,藍忘機就算承受三百戒鞭也要拼死問上一句:

“敢問,孰是孰非,孰正孰邪?”



總結:綜上所述,世間正邪本就不再術法道業上區分,而在人心善惡上計較。“張小凡”如此,“魏無羨”更是如此。如能堅守良善,大道即得,又何必天下認同。

“管它熙熙攘攘陽關道,我自一條獨木橋走到黑”。

藍湛說,其實也不錯。


歡顏h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肖戰的演技真的非常好的詮釋了魏無羨的這個人物。

從一開始眼睛裡都是星辰大海到逐漸失去光芒,從一開始的無條件善良信任到後面的對人失去的信任...經過血洗蓮花塢,被扔亂葬崗後,魏無羨他還是會笑,只是那種笑再也沒有那樣單純,一笑總讓人覺得有些成熟和陰冷,大概只有在師姐面前,他才是那個三歲魏無羨,可以哭可以笑。

再說這個劇,王一博的藍忘機一開始確實不太看好,但是到後面你會發現真香~因為王一博演這個戲的時候也說過,藍忘機的角色不好把握,高冷不等於面癱,他也不知道這藍忘機在大家說話,他不說話時應該做出什麼樣的表情。所幸是他氣質夠,雖然前幾集造型有點那啊哈,忽略掉,反正我覺得已經詮釋的挺好的了。

最有爭議的一個角色,溫情,很多人都說陳情令應該叫溫情令,親們,你們真的有看劇嗎?溫情這個角色二十多集上線二十分鐘這樣,而且全程魏無羨跟溫情沒有感情線!除了第一次見面魏無羨跟溫情有的主動交流,其餘幾次不是為了溫寧就是為了藍忘機才有的交流!所以這個劇還是叫陳情令。

至於很多角色都提前出來了,這個問題,我覺得可能是電視劇為了趕進度,肯定不能像小說那樣慢慢陳述,要不然十六年後的戲還得拍一大段。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平亨娛樂匯


正邪之分本不在修習各種術法,世間本無定法,只是人心所向而已。

所謂仙門百家虐待溫氏手無縛雞之力的老弱婦孺,就是伸張正義?魏嬰公然出面維護就是邪魔外道?

孰正孰邪,公道自在人心。

明知不可而已,浩然之氣,君子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