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30年前是什麼樣子?

成帛鍇


作為大連本地人,對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30年前的印象雖然不深,但是,仍然有一定的記憶,下面,本人截取一下幾個片段,對大連開發區三十年前的某些樣子進行回憶。


大連開發區——曾經交通不便的郊區(從兩種退役的大客車說起)

或許有的80後對這兩種大客車有印象,但是,大多數可能都沒啥印象了。

小時候,大連-開發區的長途客運任務主要就是由這兩種大客車擔當。

長大後,通過網絡瀏覽我才明白:

上面那種客車叫“桑諾斯(SANOS)”是前南斯拉夫製造的,這種車在目前的中國大陸已經很難見到了。

下面那種客車叫“伊卡璐斯(IKARUS)”是匈牙利製造的,這種車在目前的中國大陸已經很難見到了,不過,在俄羅斯倒是不少見。

想當年,這兩種客車可是大連-開發區的客運主力。

30年前,也就是1989年,我才5歲。那時的大連開發區還不叫開發區,還很荒涼,那陣子就是金州管轄的一大片荒地,叫馬橋子,就是個村落罷了,人也少得可憐。

那時,大連市內和開發區之間不同什麼快軌3號線,更沒有什麼公交車,能通的只有這種長途客車。

一般,這兩種大客車的前擋風玻璃前都會有個牌子“大連——馬橋子(市際長途)”。那個年代,由於馬橋子沒有什麼柏油路,所以,從大連市內開到那裡也很費勁,車到那兒基本上車輪胎上都帶著黃泥。

現在因為有了快軌和公交車,我們感覺大連市內到開發區的距離並不遠,但是,在那個年代卻很遠。這兩種巴士在那個年代也算豪華大巴,每個座位都是類似沙發一樣的軟座。

建設中的大連開發區(開發區工地探望大舅)

小時候我並不沒有坐過大連-開發區的那種長途客車,去大連開發區的次數很有限。僅有的一次去開發區是隨著我老姨的五十鈴小貨車去那邊的工地看望我大舅。

那時的開發區的建設已經初具雛形道路周圍已經有了高樓大廈了,而且,有了柏油路了,不過,路上的車很少,沒有現在的開發區那麼多車,當時,我老姨的五十鈴在那種路上都敢開到100KM/H。

車開了不一會兒就到了大舅所在的工地,當時,看到一個打更的大叔,然後,他把我們帶到大舅所在的工棚。

大舅當時是這片工地的工長,今天在這個工地裡值班,這個工地是在這裡蓋一棟樓,當時地基已經起來了。

我看到大舅當時戴著安全帽,高高的個子,駝了的背。看到我這個外甥來他很高興,在這麼荒涼的地方看到自己家人來看望,確實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

我們帶了些吃的給我大舅,之後去工棚裡坐定,馬上就開始聊了起來,無非就是聊聊馬橋子蓋的這棟樓的工程進度等方面。當然了,大舅對這裡也是充滿了希望,認為這裡未來一定會很繁華。

多年之後,果然不出他所料,這裡真的是如此繁華。

銀帆賓館,五彩城和萬寶至馬達(三個代表)

開發區逐漸建設出雛形後,有了些高樓大廈,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有這樣三個開發區的地方無法抹去,分別是“銀帆賓館,五彩城和萬寶至馬達”

銀帆賓館是因為建築的造型特別而令我印象深刻的。當時的開發區還沒有安盛這樣的商業區,不過,有銀帆賓館也說明有了一定的人氣。銀帆賓館這種階梯形的建築確實及其特別,以至於我小時候可能不知道開發區別的建築,只知道開發區那個“樓梯形建築”的賓館。

甚至小時候我還有過異想天開的想法:我應該可以從樓外底層踩著這個像樓梯一樣的階梯形建築登到賓館頂端吧?現在看確實有些異想天開了,估計銀帆賓館層高就得4米,想像登樓梯一樣在樓外攀到賓館頂也是不現實的。

五彩城是大連開發區商業的代表。那時的開發區,慢慢發展出了商業,五彩城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繁榮起來。小時候我就聽說過開發區五彩城。

萬寶至馬達這是一家日資企業,當時在大連當地的新聞裡常常能聽到這個日資企業。大連開發區在建設出了雛形後開始招商引資,建設工廠,成為這些國際知名的大品牌的代工廠。

這些代工廠,以日資企業居多,像三洋冷鏈,利優比,萬寶至馬達等。萬寶至馬達便是這些日資企業的典型代表。

那個時候,我對這個單位的名稱還有個誤解,我還以為萬寶至馬達是長途客車呢,從萬寶到馬達的車。長大了才明白,這個單位是生產馬達的,品牌名叫“萬寶至”。


如今,大連開發區交通也方便了,也發展出了成熟的商業,儼然就是一個小城市。只不過,這幾年隨著外資企業的搬遷,這裡再度陷入了寂靜。希望這裡未來能找回當年開發馬橋子的那種勁頭,使這裡再次繁榮起來。


大連的雜家


我是1986年因長春理工大學在馬橋子開辦公司而隨父母來到大連開發區。

當時開發區只把道路建的漂亮、寬廣、四通八達了,零星幾家公司正式投產,但沒有區內公交車,去大連市也一天兩、三班公交車,因為當時還小,記不太清楚。有個馬橋子市場,市場盡頭有家賣紅糖心餅的,印象深刻,每次老媽去買菜,就跟著去為了吃餅,後來再沒有吃到那麼好吃的餅了。

後來因為我們上學不便,父親賣掉了位於東山小區公司分的三室一廳的房子在市內買房,他則通勤,就離開了開發區。

後來去過幾次開發區,當初建設的道路和我住了三年的東山小區沒有改變,派出所也是在原址上重建的,依然倍感親切。

30年前的開發區,在我的記憶裡,有建設中的道路,正在興起的廠房,孤獨的立在果園和農村菜園中的唯一的居民小區東山小區,還有銀帆賓館第一批美麗的職員每天繞著小區晨練的口號,和管委會食堂非常美味的飯菜。那是一段美好的記憶。希望開發區越來越好。


李鬧鬧1


30年前就是1989年,在那兒工作了半年,可惜照片沒留下,大連開發區是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現今219個國家級開發區的「元老」。

請看當時的格局圖:

那時,除了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以外,還有14個沿海開放城市享受特區的部分開放政策,它們共同構成了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大連是其中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14個開發區與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並不完全對應,因浙江溫州、廣西北海沒設立,而上海三年間卻分別設立了「虹橋」、「閔行」、「漕河涇」等3個,總數都是14算是巧合。

記得大連開發區是1984年9月設立,而印象最深的地標建築是「管委會」、「銀帆賓館」、「五彩城」3處,曾有好多照片,幾次搬家後蹤跡皆無。那時,因常年在沿海各地跑,多年以後去過好多其它開發區,總體感覺其建設規模、開發程度與大連相比,差得很遠!

可惜,受東北地區競爭力整體下沉的影響,漸漸風光不再了!


溢昇感慨


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十年前名叫“馬橋子”。那時別說那兒,就是大連周邊,尤其是甘井子區,基本上都是荒地一片,當然啦,大部分還是“菜園子”居多!

“菜園子”相信大部分老大連人都懂的……如今全都是高樓大廈和住宅小區啦,不說了,再說就跑題啦!


可樂老曹


沒開發之前是個窮地方,土地種莊稼都不豐收,灣裡以前樓房還有400塊錢一平方的,隨著日企進駐就開始繁華了,當年的工業區是人來人往,開發區現在又完蛋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