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的南遷之舉為何無聲無息的失敗了?

導語:"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捐軀酬赤子,披髮見高皇。"

此詩出自屈大均的《燕京述哀》,為其懷念明朝亡國之君崇禎帝所作。講述了崇禎帝勤政愛民,長期天不亮就起床為國政憂慮操勞。當李自成攻入北京時,他與大明王朝共存亡,以此來回應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披著頭髮去見明太祖朱元璋。

崇禎帝的南遷之舉為何無聲無息的失敗了?

崇禎帝自縊於煤山

當時的大明王朝國力尚存,還不至於走到滅亡的時刻。李自成的農民起義看起來轟轟烈烈,有極大的可能攻陷北京,卻還達不到一統全國的地步。明太祖朱棣遷都北京時,把原皇都南京改做留都,且南京原有的政府機構全部保留,並運轉至崇禎年間。

這樣一來,即便北京失守,崇禎帝大可逃到南京,另起爐灶重新開始。況且南渡的例子在歷史中也不見少數,南宋、東晉就是依靠著南遷強行續命數百年。而且明朝的形勢比當時的北宋、東晉可好多了,那南遷續命的可能性很大。可崇禎帝為何沒有這麼做呢?

好面子的崇禎帝

首先,是否南遷看的是皇帝的個人意願。這裡就有一個疑問:崇禎帝究竟想不想南遷?事實上,崇禎帝真的考慮過南遷,並且悄悄的制訂了南遷的計劃和路線。

崇禎十七年,大明王朝內憂外患。清朝佔據東北,虎視眈眈;張獻忠攻陷湖南、湖北,意欲進攻四川;最可怕的還是李自成,已控制整個西北,準備直取北京。明朝的北方大片地區恐遭不保,若是此時南遷,尚能佔據江南,留有一絲喘息的餘機。

崇禎帝的南遷之舉為何無聲無息的失敗了?

明末地圖

這時,崇禎的皇后周氏提了一句:"我們的南方還有一個家。"周皇后是後宮之人,不得干政,也不便明言,但其所指之意已是不言而喻。南方的家不就是留都南京嗎?周皇后此話也說了崇禎帝的心坎裡,但他沒有表態。

可週皇后的話被天啟帝的皇后張氏聽去,她堅決反對南遷計劃。在張皇后看來,皇家的宗廟陵寢都在這兒,若是南遷,豈不意味著連祖宗都不管啦?宋明理學盛行,祖宗祭祀可是大事,崇禎皇帝若是南遷,就表明自己已經背棄祖宗了,這可是萬萬擔不起的大罪啊。

崇禎帝好面子,可不想留下數典忘祖的罪名,南遷的事只能暫時作罷。

"天子守國門"的傳統思想

明中期的土木堡之變後,瓦剌部隊長驅直下,逼近北京。有大臣曾提出南遷都城,遭到于謙的極力反對。最終明代宗朱祁玉採納于謙的建議,召集殘部,堅守京師。至此,這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思想也就流行起來。

土木堡之變後的歷代皇帝都被"天子守國門"這種觀念所困。何為"國門",指的就是皇都北京,即便發生任何情況,皇帝都必須守著北京,守著這片祖宗之地。這放在現在或許是幼稚,或許是一種民族氣節的體現,但回過頭來想想竟有一絲可笑。

崇禎帝的南遷之舉為何無聲無息的失敗了?

瓦剌攻打京師時,于謙率隊堅守京師

"天子守國門"真的有這麼重要嗎?何必為了所謂的祖宗之地而犧牲掉整個國家。有句古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明朝暫且先放棄北京,實行南渡,在江南佔據一方天地,即使以後收復不了北京,至少尚有一片容身之所。

其實崇禎帝並沒有被"天子守國門"這句話所困,但最終阻止他南遷的,卻是那些平日裡道貌岸然的群臣們。

群臣反對南遷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李自成已攻克寧武,劍指北京。王朝的生死存亡之時,崇禎帝連夜召集大臣商討對策。這時,左中允李明睿再次提議南遷,若是沒人反對,崇禎帝便可立即實施。

可是群臣中大多數人反對南遷,他們的想法依舊是死守北京。也有一些人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皇帝守京,太子南遷,但還是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反對。他們認為此舉是擾亂國本的歪理邪說。

崇禎帝又好面子,一看南遷無望,只得對大臣說:"我本來就準備為社稷而死,怎會臨陣脫逃呢。既然你們沒什麼對策,那就都退下吧。"崇禎帝即便一心想南遷,可沒有群臣們的同意也是無法實施的,最終無奈作罷。

崇禎帝的南遷之舉為何無聲無息的失敗了?

影視劇照:崇禎帝

群臣為何要強烈反對南遷,難道是為國家著想?其實不然,他們是在為自身利益考慮,就算明朝滅亡了,換一個國家他們照樣可以過活。

一來,南遷路上很是辛苦,能否保住性命尚不可知。二來,大臣們的家產、妻妾可都在北京,難道要讓他們放棄所有,跟隨皇帝南遷另起爐灶?他們連錢都不願意借給皇帝,就更別提放棄錢財南遷了。

三來,大臣不願意放棄權力。上文中曾說過,南方有一套完整的領導班子,一旦北京有變,南京可以迅速運轉起來。而這些北京的大臣不在這套領導班子之內,驟然南遷,他們的權勢肯定受到影響。

這些所謂的國家肱骨之臣,滿口的君臣道義、忠君愛國,可一到了國家危急之時,卻都龜縮起來,甚至為了自身利益而爭得面紅耳赤。什麼國家利益都是過眼雲煙,絲毫不重要。

這也難怪,崇禎帝臨死前說道:"諸臣誤朕啊!"大明擁有這樣一批"忠良之士",國家的滅亡近在眼前。

崇禎帝的錯誤

明朝沒有南遷成功,錯只在群臣嗎?為何明朝會走到這種局面,崇禎帝身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當有人提出南遷時,崇禎帝礙於面子,一直沒有做出過多的表示。其實,崇禎帝的內心很渴望南遷,但他有很糾結。他希望南遷這個建議由群臣一致提出,並且強烈懇求他南遷,然後他再半推半就的答應。

然而事與願違,群臣只顧及自己的利益,並沒有多少人建議崇禎南遷。崇禎又礙於面子,只好將此事作罷。最後保定失陷,南遷的路算是徹底被堵死了。崇禎帝的好面子、猶豫不決讓他錯過了南遷的最佳時機。

其次,崇禎帝喜歡將過錯推給大臣,瘋狂甩鍋,誅殺的臣子數不勝數。這也間接導致留下來的大臣都沒有忠心可言,即便忠於大明,也會因為懼怕崇禎而不敢言。可以說,崇禎帝對待群臣的態度,已經使他盡失官心。這也就是為什麼李自成攻破北京時,崇禎帝敲鐘,百官無一人響應。

崇禎帝的南遷之舉為何無聲無息的失敗了?

李自成攻入北京

結束語:崇禎帝南遷的失敗是由多方面原因造就的,這其中既有時代因素,當然也與自身性格有關。只是可憐尚有一戰之力的大明王朝,竟如此輕而易舉的滅亡了,不甚唏噓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