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境界的九個層次


禪定境界的九個層次

01 內 住

第一個是“內住”。內住就是說,我們本來的心要緣外境的,都是緣六塵的,緣外的,那麼這些呢要把它緣內境,向內緣,所以說叫內住,把對外的一切色聲香味觸,可以貪著的、沾附的境界收回來,“內住”。收回來這個是不容易的,所以說你才收回來,它一會兒又跑出去了,第一個住時間是很短的,你坐在那邊,據昂旺堪布的說法,就是帕繃喀仁波卿的口訣呢,說一座裡邊你假使在初住的時候,修一座定,十分之九的時間,都在緣外邊,只有十分之一的時間向內緣,這是極少。

02 續 住

那麼第二個“續住”,就是說把內住的時間增長了,開始坐的時候,就是一下兒跑出去了,這個時候,可以稍微連續地安住在內心裡邊,大概多長時間呢?就唸珠,一串時間或者兩串的時間這麼長。這是“續住”,能夠稍微繼續而住。

03 安 住

第三個,“安住”,就是說,假使你在修定、修觀的時候,忘記掉了,心又想到其他去了,這個我們經常會出現的,你念咒唸咒唸到後來,你都自己念什麼都忘記掉了,不曉得心裡想什麼了,等到你知道之後拉回來,早就跑了很久的時間了,這就是說,心忘念之後,向外境散出去的時候,趕快把它抓回來。在第二住的時候,也是能夠住一會兒,把它散了又再拉回來,這個拉會來要很長的時間,就是你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散的,等到你感到不對了,再拉回來,這個念頭是一連串的念頭已經過去了。在第三住的“安住”的時候,它是層次高一些了,它念頭一樣散還是散了,但是一散就知道,趕快拉回來,不要很長的時間了,不是前面的散了之後還不知道,等到發覺了之後,已經很多時間了。那麼這裡呢,開始離開了“內住”的時候,離開了緣內之後,馬上就知道,把它收回來,這是跟前面的二住有所不同。

04 近 住

那麼第四住呢,“近住”境更高了,依自心,因為它能夠基本上能夠住在所緣了,但是心太大了,心量太大呢,這個心容易散亂,把心收起來,只緣簡單的東西,不要緣得太大,把心向內收,慢慢地收,收到越來越微細,這樣子。這個時候,散亂有沒有?散亂也有,但是呢所緣境不會忘掉,就是說你雖然是散亂了,心想其他地方去了,但是緣那個境的心還沒有失掉,像第三住的時候,它散亂之後,雖然當時覺察,他把所緣的境忘記掉了,這個時候心細了,雖然細的心有點散亂,但是總的緣境的心沒有失掉,沒有忘掉,這個時候又是高一層了,比第三住也高一層。

05 調 伏

第五住“調伏”,調伏什麼呢?因為前面的第四住,它是把心內收,內收內收,就是說心緣的境少了,緣的境少了,固然散亂是少,很容易收回來,就是說心基本上能安住在這個所緣境上,但是因為心太小,就是收得太略了,它容易昏沉。那麼容易昏沈,昏沈是沉下去,要使它昏沉把它抬起來,要修歡喜心,修什麼歡喜心呢?就是三摩地的功德,三摩地的功德思惟,那麼使心對三摩地生起歡喜心,歡喜心一來,這個沉下的心也就舉上來了。那麼這是說把這個微細的,前面的粗的昏沉當然已經除掉了,這個是微細的昏沉,這個時候第五住,把它斷掉。

06 寂 靜

那麼昏沉是除掉了,但是你心把它抬高了,還有微細的掉舉,那麼這個掉舉在第六住把它“寂靜”,把它息下去。前面就是說,第五住,把心收之後,它要細的昏沉,能夠把它用修這個歡喜心把它抬起來,把細昏沉除掉。這裡就是說,對這個還有很微細的掉舉的心,這個心就是對三摩地不順的,這個也把它除掉,這就要要看散亂的過失。

我們要除一個煩惱,一定要把它過失觀透,知道它確是壞東西,然後才除得掉,你不把它觀成是壞東西的話,你要除掉它,除不掉的。假使我們說不淨觀,你一定要把這個身是不淨,不但是死的,活的也是不淨,徹底地觀成功了,確實不淨,那麼你貪心就除掉了;如果你僅僅是說,我不要去貪它,心裡還是想這個是非常殊妙的、清淨的,那你個貪心是除不掉的。所以你要觀過失,觀這個散亂的過失,那麼對三摩地的這個,還有一個障礙,就是微細的掉舉要把它斷掉,這個時候,就是說這兩個裡邊把微細的昏沉掉舉基本上斷掉了。

07 最 極 寂 靜

第七就是“最極寂靜”,這個水平又高一點。前面是斷微細的沉、微細的掉了,微細的沉掉還起來,起來之後把它斷掉。這個時候微細的昏沉掉舉基本上不起了,現行不起了,但是有起的苗頭,有一點點起的苗頭,馬上能夠知道,把它滅下去,就是說根本不給它生起來。那麼這個時候,又比前面的五六住又高一點了。

08 專 注 一 境

第八,“專注一境”,就是說用心可以專注一境,昏沉、掉舉根本不起來了,但是要下功夫,下了功夫,有功用行,這樣子已經超過第七了。第七還有這個起的苗頭,它能夠馬上覺察,把它抑下去,這個苗頭也不起了,但是你還要用功夫,基本上心已經專注了,沉掉都沒有了,但是你不用功夫的話,不行。

09 等 持

那麼第九呢,就是說功夫不用也行了,你不要用功夫,那你就是隻要一入定,你可以放下了,放下它就不會沉掉,什麼都不會起。那就是說,打的比喻,就是說,你書念得極熟的時候,那是儀軌,有的儀軌,他天天念,一天念三道,唸了幾十年了,你只要開頭好了,一念起來,他馬上下邊接下去了,他不會跑掉的。那麼這個第九是“等持”。

那麼第九心,是不是就是得了奢摩他?還不是,沒有得到這個輕安的,殊勝的輕安,還是叫欲界的心一境性,不是奢摩他,沒有超出欲界,還在欲界裡邊。輕安,我們說在初住開始都會有一點點,凡是愛坐的,或者念儀軌,修加行,修得心靜一點,都會感到身上有一些不同的感覺,這就是,極微細的輕安,但是到九住,喜樂是生起來了,但是還沒有圓滿這個輕安相。輕安相的圓滿,圓滿的輕安相得到之後,才能進入奢摩他。所以說第九住雖然得到之後,還不叫色界的定,還是欲界的。

那麼怎麼樣子以後能進入色界定呢?它就是說,要生起圓滿的輕安相。圓滿輕安生起的時候,開始的感覺就是頭上感到有點重,好象先剃頭,把手按了頭上一樣,一個感覺,感覺並不難受,但是感到頭上有點脹,有點重,這個時候就是說開始產生圓滿的輕安的感覺了。這個時候是什麼呢?因為這個離最微細的昏沉掉舉的定,把他的這些就是身上的那些不堪能的風,他是都因為定的力量,都把它集中在頂上了,再從頂上散出去呢,那就是一切的定的障礙已經全部消掉了。所以說集中在頂上的時候,感到有點重,最後經過這個階段,散了之後,就生出一種不可言喻的輕安。這個生起來之後,那麼身上起大樂了,輕安樂都生起來了,心裡邊也生起堪能性。堪能性就是說心調柔了,叫你觀什麼就觀什麼,叫你放下就放下。

我們現在的凡夫,沒有入定的心,你要觀個“阿曰阿巴雜那的”,他就現不出來,你要現光明,它現個黑暗,你要現不動,它偏掉動,總是不聽話的,到了這個奢摩他之後,要定就定,要出定就出定,這個自在、柔和。那麼身也有堪能性,坐,你說我們坐,有的時候我看見坐在裡邊,不斷地搖身體,一下兒這裡動一下,一下兒那裡扭一下,身不堪能,如果得了輕安之後,像虛雲和尚一定三個月,沒有問題,一年也沒有問題,三年也沒問題,一百年也沒問題,你要入定的話,多少時間,你自己先要作意,我要入定一百年,一百年就入定,這個沒有問題,就是身有堪能性。這個才開始進入色界的未到地定,再圓滿上去根本地就得到了。

那麼這是修定的一些情況,得了這個知見就可以避免很多的錯誤。那麼有的人得了五住的左右,就感到身心不見了,看看外面的東西,也輕飄飄的,好象是如煙如霧的,好象是證了法空性了,一切法空性證到了,這個差得遠了,這只是奢摩他,連毗缽舍那的影子還沒有得到。毗缽舍那要把空性的見,從理解進入毗缽舍那的“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等等,一直到“覺明慧行”才是說毗缽舍那,這個才算是得到空性的觀成功了,證到空性了。那麼在假使說止的時候,根本沒修觀,談不上空觀,這個很多人誤會。有的人身體觀起是佛像,感到身體跟佛像兩個合而為一了,成佛了,那更是差得遠了。有些人就是說沒有經過學習,也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他僅自己很用功,就自己會說“我證到八地了,我證到九地了”,這些錯誤的論斷就出來了,這個就是沒有學教,學一些教他就不會,所以學教的重要性到處可以看到。(文/智敏上師)

禪定境界的九個層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