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教你,會讀《心經》,知道《心經》厲害在哪裡?

一篇文章教你,會讀《心經》,知道《心經》厲害在哪裡?

《心經》,這是一部在中國最有知名度的佛經,歷朝歷代被無數善男信女背誦並抄寫。是因為《心經》蘊含了什麼格外深刻的道理嗎?是因為持誦《心經》能獲得什麼超常的好處嗎?

都不是,僅僅因為它篇幅短小,只有二百多字,文字又朗朗上口,背誦和抄寫都很容易。人心向簡,這是永恆的規律。

一般佛經的行文是以繁瑣著稱的,鋪排特別多,經常幾百幾千字都沒進入正題,而好容易進入正題之後,語言還會不斷重複,很少去做必要的省略。所以像《心經》這樣言簡意賅、短小精悍的佛經才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雖然善男信女們並不缺乏毅力,但研讀大部頭的佛經實在太耗腦力。對於多數人來說,花同樣的時間,與其啃下一部卷帙浩繁的鉅著,還不如把《心經》多背幾千遍更好。

那麼,《心經》為什麼短小得這樣特立獨行呢?

一篇文章教你,會讀《心經》,知道《心經》厲害在哪裡?

《心經》到底是不是佛經?

《心經》的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更簡略的稱呼就是《心經》。還有一種錯誤的,也很常見的簡稱叫《多心經》,這是因為人們常常不理解“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把斷句搞錯了。這個錯誤很能體現人們的閱讀傾向:理解與否並不重要,多讀多背才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心經》的全稱和《金剛經》的全稱很像,前者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後者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波羅蜜多”和“波羅蜜”是一回事,意思是“到彼岸”。顧名思義,“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意思就是用智慧的力量解脫於六道輪迴,到達彼岸涅槃世界的“心經”。

那麼,這裡的“心”是什麼意思呢?它常常被誤解為“人心”的“心”,其實從梵文來看,它的意思是“核心”、“綱領”。這就意味著,《心經》並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佛經,而是佛教般若學的觀點摘要。如果你想深入鑽研般若學,標準做法是精讀《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但這部經書足足六百卷,一般人啃不下來,所以五千字的《金剛經》流行得多。如果連五千字都嫌多,那就讀《心經》好了。

一篇文章教你,會讀《心經》,知道《心經》厲害在哪裡?

各部佛經的開頭都有“如是我聞”四個字,意思是“我是這麼聽說的”,然後才開始講解佛陀如何傳道說法。加這四個字的帽子,是為了表明正文的內容都是佛陀的教誨,不是寫經的人自己編的。

但《心經》很特殊,一開篇就是正文,從“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說起,並沒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

南北朝時期,鳩摩羅什翻譯《心經》,大約是想維護佛經體例上的統一性,在開頭加上了“如是我聞”,後來到了唐朝,玄奘大師重譯《心經》,又把這四個字拿掉了。《心經》歷史上最流行的譯本,就是玄奘的這個譯本。

沒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心經》很可能並不是一部佛經,而僅僅是般若學的精華總括,屬於教學大綱或者讀書筆記式的材料。

作為般若學的精華總括,《心經》的內容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空”字。

一篇文章教你,會讀《心經》,知道《心經》厲害在哪裡?

佛學講“空”,不同派系有不同的理解。前邊講過,“說一切有部”提出“極微”概念,認為極微是最小的物質單體,不可再分,這種“空”叫作“分析空”。與“分析空”對應的“般若空”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聚合體,都可以無限細分,沒有窮盡。分析空基本屬於小乘佛教,般若空基本屬於大乘佛教。《心經》屬於般若系統,講的“空”就是般若空。

佛陀和觀音菩薩誰的年紀更大?

《心經》開篇第一句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一句話,就是全篇的綱領。

觀自在菩薩就是我們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唐朝為了避李世民的諱,去掉“世”字,改稱觀音菩薩。觀音菩薩雖然名滿天下,但在不同的佛經裡,對他的出身來歷和身份地位存在很多種說法。

最有意思的是,觀音菩薩原本並不是佛教人物,而是在佛教誕生之前就已經被印度婆羅門教供奉的一位天神。前邊講過,佛教吸收了很多印度本土元素,把婆羅門教的各種天神收歸己有,觀音菩薩其實也是其中之一。但佛教要怎麼解釋觀音菩薩比佛陀本人更老的資歷和更大的年紀呢?

一篇文章教你,會讀《心經》,知道《心經》厲害在哪裡?

這倒不難,有佛經記載說,觀音菩薩早在佛陀之前就已經涅槃成佛了,尊號是“正法明如來”,後來為了幫助佛陀度化眾生,不惜自降身份,以菩薩的姿態出現。如果相信這種記載,那就意味著佛法完全不是佛陀的原創,最多隻能算是佛陀的“再發明”。

觀音菩薩的名號既有音譯,也有意譯。音譯是“阿縛羅枳多伊溼伐羅”,很少有人記得這個稱謂,意譯有觀自在、觀世音、光世音等等。意譯的每個名號都有不同的涵義,我們現在只從《心經》的版本來看“觀自在”的意思。用複雜的方式來講,“觀自在”有十種涵義——這又是印度人的繁瑣精神作祟,我們還是用簡單的方式來講吧,所謂自在,就是“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的反面。

你已經知道,佛陀宣講“緣起性空”的學說,這意味著任何人的人生都是不由自主的,在業力的作用下因緣和合,既無常,也無我。要想擺脫這種狀態,就必須遵照佛陀的教誨,以修行達解脫,而在解脫之後,或者說涅槃之後,你就能夠獲得絕對的自由。這種絕對的自由,就是“自在”。

一篇文章教你,會讀《心經》,知道《心經》厲害在哪裡?

那麼,絕對的自由到底是怎麼一種狀態呢?你可以為所欲為嗎?可以仙福永享、壽與天齊嗎?不知道,這屬於“十四無記”的範疇,也就是被佛陀懸置不論的問題之一。只是從理論上說,你會達到“無常”和“無我”的反面,既不受業力的束縛,也不再是因緣和合之下的聚散無常、不由自主。觀自在菩薩就達到了這種境界。

觀自在菩薩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也就是在深刻運用般若智慧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心思像一塵不染的明鏡一樣,看到五蘊的本質都是“空”。

“五蘊”這個概念在前邊講過,“蘊”表示集合,“五蘊”就是五種集合。哪五種呢?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簡單講,一切物質形式和精神現象都是“蘊”,都是集合體。正因為都是集合體,所以變動不居,乍分乍和,沒有自性,不由自主,這就是“空”。

一篇文章教你,會讀《心經》,知道《心經》厲害在哪裡?

如果你看到一座森林,你必須知道這是假象,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單數形式的東西,所謂一座森林,其實是由無數樹木構成的集合體。 那麼,一棵樹總該是單個的東西吧? 當然不是,它是樹葉、樹枝和樹幹的集合體。 集合形式永遠在變,這一刻的森林一定和下一刻的森林不同。

觀自在菩薩看透了“五蘊皆空”的本質,於是“度一切苦厄”。這就是說,只有獲得了般若智慧,看透五蘊的本質都是“空”,才能夠教育眾生,幫大家從現實生活這個苦海當中解脫出來,到達涅槃的彼岸。

一篇文章教你,會讀《心經》,知道《心經》厲害在哪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