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第七次國慶大閱兵,我穿上首次授銜後的新式軍裝接受了檢閱


大家好,我叫張宗成,今年88歲,是一個退伍老兵。60多年前,我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榮立了兩次戰功。1955年,我又榮幸地參加了1955年的國慶大閱兵,這段光榮的歷史,讓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自拍我的故事#

1931年8月12日,我出生在四川省酉陽縣三區大坪村,當時父親給我取名張宗鼎。因家裡貧窮沒有上過學,只在二叔任教的私塾裡讀過幾天書,簡單地認識幾個字。

1951年2月,20歲的我聽說有部隊在酉陽小壩徵兵,便邀約同村的兩個小夥伴張宗奎、張志嶽,每人用一個布袋裝著幾個紅薯,步行幾十公里,到酉陽報名參軍,野戰醫院的醫生讓我們在操場跑了兩圈,當即通過考核。在登記新兵名字並讓我們簽字時,因我名字中的鼎字太複雜,我不會寫,我就把張宗鼎改為了張宗成,並一直沿用至今。


部隊把我們新兵每人發了一條被子、一套衣服、一雙膠鞋,第二天就從酉陽出發去彭水,行軍途中,由於從未穿過膠鞋,腳特別不適應,我們就脫下膠鞋換上自己的草鞋,經過兩天的步行,到達彭水烏江碼頭。以班為單位乘偏尾子木船順江而下,到達涪陵後,換乘輪船直達武漢。

在武漢的一箇中學校園裡,我們做了簡短的休整後,乘火車北上,到達遼寧綏中。在那裡進行新兵訓練,集訓後,我被分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188師562團3營8連,部隊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支槍,三顆手榴彈,一條子彈袋和一把鐵鍬,然後順著鐵路行軍,一邊行軍一邊搶修損壞的鐵路。

1951年,由於我的勇敢和表現突出,被授予三等功一次。1952年,我與幾位戰友一起,在前線發明了三角支架滅鼠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推廣至全連,自己捕鼠200,減損39萬,部隊給我記了二等功。

1953年7月,188師回國後駐紮在邯鄲,我被編入了軍事教導隊。部隊把我們立功人員組織起來,到工廠、到學校、到農村參觀學習,並帶領我們參觀了西北坡,老百姓拿出自家的糧食、水果,熱忱地歡迎我們。

1955年10月1日,首都天安門廣場要舉行第七次國慶大閱兵,這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新軍銜制度後的第一次閱兵。一個軍挑選一個方隊,需要400人,我很幸運的被選上了,成了方隊的一員。

記得參加閱兵式的部隊有:軍事學院、石家莊步兵學校、第四炮兵學校、南京工程兵學校、坦克學校、航空學校、大連海軍學校、青島海軍學校,陸軍3個軍,炮兵4個師,坦克2個師另2個團,傘兵教導師,以及軍樂團,空軍飛行部隊等,共1萬多人。

我們首先在石家莊軍校參加集訓,幾個月後,又到北京,在北大校園和頤和園等地進行訓練。我們每天訓練隊列、踢正步、劈槍,訓練要求非常嚴格,我們的衣服每天都被汗水和泥水溼透,從未乾過。第二天就要閱兵了,全體戰友無比興奮,通宵無法入眠。凌晨3點,我們乘車進入長安街列隊等候檢閱。

1955年10月1日上午10時,閱兵開始,人民解放軍各部隊官兵穿著授銜後的新式軍服,佩戴著軍銜,軍容威嚴地排列在飄揚著的無數紅旗下面接受檢閱,展示了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後的嶄新風貌。然後各方隊邁著整齊而豪邁的步伐通過天安門城樓,接受了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我們是在第8方隊,帶著新式武器去的,這個場景我一直記了近70年,每次想起,都是熱血沸騰。

閱兵結束後,部隊給我們放了探親假,這次回家,認識了我的終身伴侶李迪春,我們一見鍾情,但是到她家去提親時,遭到了她父母的反對。我家很窮,兄弟五人住在一間房子內,因此,她家的父母堅決不同意。最後還是她的伯父作主,給我們舉行了婚禮。新婚一個星期後,我又回到了部隊。

由於我們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戰士,沒有什麼文化,部隊又把我們抽調到石家莊步兵學院,進行文化補習。我先後參加了石家莊步兵學校兩期的學習,在學校不但學到了文化知識,而且拿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田徑三級運動員證書。之後,我被提拔為副連級軍官並代理連長職務。


1964年,我轉業回家,被安排在黔江縣人民銀行保衛科,隨後被抽調到涪陵地區社教工作團,在涪陵馬武、武隆仙女山等地工作。面對全新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崗位。我也曾經出現過短暫迷茫,但及時調整了自己的心態。

在黔江縣馮家區漁灘駐村期間,村內外的事務無論大小、難易,都要親力親為,把一腔熱情都投入到駐村工作中。由於工作很忙,我母親去世,我都沒有及時得到信息,等我得到噩耗後趕回家時,母親都被抬上山了,這輩子我對母親有愧。

退休後,便和老伴在舟白新城新田安置區租了一套房子。前年,我們向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申請,終於給我們解決了一套50平米的公租房,現在和老伴一起,每天除了看新聞,瞭解國家大事外,他還經常約上一些老戰友,聊聊起當年的往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作為我們這些老人,經歷過那段艱苦歲月,看到祖國70年鉅變,倍感自豪,這些成果,都是我們共產黨人堅守著初心和使命,為人民謀幸福所換來的,我也希望我們永遠能夠守著這份初心,堅守著這份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