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街、石巷、石路,石院、石牆、石房,汝州美景你打卡了嗎

石街、石巷、石路,石院、石牆、石房,汝州美景你打卡了嗎

柏崖山,位於汝州市夏店鎮,和玉羊山、鑾駕山齊名,是汝州市西北部三大名山之一。因巍峨挺拔,山清水秀,為世人所敬仰羨慕。因扼古宛洛茶馬古道汝州咽喉,位置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

此山屬豫西伏牛山系,海拔700多米,東西十餘里橫臥在夏店鎮北部。她東接登封市和汝州市分界嶺蓮花山,西連汝州市西北部最高峰玉羊山。山上,有千畝原始次生林,有千畝綠茵草場,有石頭村傳統村落,有風力發電大風車,有永遠不歇的養育生命的幾池汪汪泉水,有時代常綠的長在石牆上的頑強生命仙人掌。原始的、現代的綠色元素,生態的、人文的天然構件,歷史的、現實的自然造化在此交匯,形成了夏店鎮北部山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為夏店鎮的一張名片。

然清代以後,她的真姓芳名逐漸被人忘卻,俗人卻記住了她帶有烙印的不堪回首的代名詞:打虎坪山,老婆寨山,山頂村。

時至今日,歷史進入到新時代,我們有義務為柏崖山正名,彈去百年來沉壓在她身上的浮塵灰土,除去她不公正的替名稱謂,讓她的美麗名字重現昔日的光彩。

現從有限的歷史資料和現實生活的實證角度,為大家撥開柏崖山神秘的面紗,讓大家一睹它的前世今生。

石街、石巷、石路,石院、石墙、石房,汝州美景你打卡了吗

所謂正史二十四史,對汝州記載是隻言片語,從中難以尋覓夏店及柏崖山的足跡。要想了解夏店,我們必須另闢蹊徑。在近幾年蒐集《夏店鎮志》資料中,我從幾位汝州文史界老師彭中延、楊佔營、陳建國等人手中接觸到了接近正史的明清等代《汝州志》,在翻閱這些珍貴汝州地方誌的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現了一些關於柏崖山記載的線索。

最早也是最直觀介紹柏崖山的是明代正德《汝州志》(1506--1512年間)。在其卷首《汝州總圖》上,圖左上方可以清晰看到玉羊山,鑾駕山,柏崖山,三山一字排列。矗立在汝州市西北部。這張明代地圖沒有現代等高線標註,只形象用山形直觀表達實物。在汝州市西北眾山之中,只形象顯示這三座山,可見柏崖山之名望地位也。然在其卷二《山川篇》,只用簡潔十字做了介紹,“白崖山,在州西北四十里”。

另一部明代地方誌萬曆《汝州志》(1753--1620年)也用同樣的語言,“白崖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也寥寥數語,沒有更多的內容。

石街、石巷、石路,石院、石墙、石房,汝州美景你打卡了吗

但從明代這兩部汝州地方誌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信息:明代時,柏崖山稱為白崖山,已是汝州市西北名山。

最詳細文字記載柏崖山的是清代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其卷之一《山川表》中有這樣的記載:柏崖山與玉羊山雙峰對峙,山北即馬跑泉,為珍珠泉發源處,州西北四十里。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得知,柏崖山和玉羊山雙峰對峙,遙相呼應。玉羊山就是現在的禹王山,玉羊山和柏崖山之間是一條荊河,柏崖山北有一馬跑泉,是珍珠泉的發源處。這說明,清代,白崖山已改稱柏崖山,可能是山上柏樹林立,滿山碧透,風光旖旎的緣故。

其卷之一《山川表》這樣記載珍珠泉:源發於柏崖山北馬跑泉,水自沙中出,若貫珠,出山口後,洶湧而南,忽潛忽見,至潘戶裡,南入於汝,州西北四十餘里。

石街、石巷、石路,石院、石墙、石房,汝州美景你打卡了吗

志中記載的馬跑泉應是關帝廟村荊河中那眼泉水,此泉清澈見底,水如珍珠,從地下不斷湧出,古時是關帝廟村的主要水源,供村中居民用水,可惜今日,此泉水位下降,逐漸乾枯。珍珠泉應在關帝廟村南、河口村北,也就是關帝廟下河口處。此泉位於古代汝州至洛伊捷徑通道上,過往商旅,在此吃幾口乾糧,喝幾口泉水,飲一下馬,歇一下腳,抖擻精神再出發,翻越最後一道屏障馬陵山,王城就在眼前。可惜2003年修縣道關灣線路基時,此泉被埋入亂石下,從此銷聲匿跡。待秋雨霏霏連續數日,此泉又會頑強從路下冒出,沿路徑流數米,證明自己的存在。

這些記載,證明了古之柏崖山的山清水秀。

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卷九關於普照寺的記載也可以佐證柏崖山的存在。卷中這樣記載:普照寺在夏店鎮柏崖山之陽,荊水之陰,考之鐘銘,即古玉泉庵也。

石街、石巷、石路,石院、石墙、石房,汝州美景你打卡了吗

普照寺是汝州西北名寺,相傳始建於南北朝時代,宋明二代香火最為興旺,方丈由風穴寺委派。現寺內僅存一通元至元三年石碑,其關於柏崖山記載和汝州志記載完全吻合,二者相互印證。普照寺坐落於柏崖山前,有十里長亭之說,前殿是八角廟,中殿是普照寺,後殿舜王廟,是一處典型的道佛融合的寺院。不一致的地方是,汝州志上說普照寺是金貞祐癸酉建;而普照寺內碑文記載,普照寺是李唐重修,不知建於何代。我更願相信後者。

上面列舉了部分史料,又補充了實例,只想說明一個問題:柏崖山在明代,已是汝州名山,清代,因其山青水秀,地位更高,名與實符。

那麼俗人為什麼稱此山為打虎坪山、老婆寨山、山頂村呢?這應結合汝州夏店的歷史和現實去考量,去探源柏崖山剪不斷理還亂的愛與恨、情與愁。

石街、石巷、石路,石院、石墙、石房,汝州美景你打卡了吗

打虎坪見證了柏崖山的原始和古樸。柏崖山自古至今東西橫亙在汝州市西北部,站在山巔向南俯瞰,東攬45裡白沙溝,西連 58裡荊水川,自古以來,因其山高林密,人跡罕至,密林成了虎狼共舞、百禽嬉戲的樂園。相傳為了獵虎狼,獵人們在山頂用巨石圍成了一個圈,只留一個出入口,擊鼓鳴炮,把密林中的虎狼驚出往山上攆,讓其鑽入獵人們設計好的口袋內,圍而殲之,故此山俗稱為打虎坪山。

老婆寨見證了柏崖山的愛與恨。歷史上朝代更替,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柏崖山地區位於豫西山地,為古代匪患重災區,刀客、土匪殺人掠貨,官軍、惡霸欺壓百姓。人們為了躲避戰亂,周圍民眾遇難時會攜兒帶女逃入隱蔽的柏崖山中避難,而山頂只有狩獵用的幾間茅草房。為便於孕婦居住,大家在山頂背風處山坳處建造一座石寨,成年男子晝夜站崗守護,故此山俗稱老婆寨山。

石街、石巷、石路,石院、石墙、石房,汝州美景你打卡了吗

山頂村見證了柏崖山的情和愁。明洪武年間柏崖山有人居住,山高林密,泉水叮咚,柏崖山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清道光年間,登封莊王村王姓老三為逃賭債,攜妻定居山頂村。到九門分戶,已支脈相傳6代100餘口人。於是王姓在立祖皂莢樹下分家,外遷至騎嶺、汝州等地過活。留在山頂村的一支,天天守望著那棵皂莢樹,輩輩守護著那座老墳,代代腳踩著那條羊腸小道,無論條件如何艱苦,也難捨窮家,不肯下山。故事一直傳唱到2014年,為了國家級傳統村落山頂村的開發與保護,最後一批王姓後代12家、54人,才搬下了山。古此山俗稱山頂村。

石街、石巷、石路,石院、石墙、石房,汝州美景你打卡了吗

滄桑鉅變,世事變化無常。從白崖山到柏崖山的經歷,成就了柏崖山的青山綠水,使柏崖山成為世外桃源,人間仙境;從柏崖山到山頂村的變遷,見證了人世間難以割捨的鄉愁親情,使柏崖山成為汝州夏店王姓的根,一門的魂。

現在,柏崖山已成為國家級傳統村落,石街、石巷、石路,石院、石牆、石房,原始次生林,千畝草場,稀有樹種流蘇樹,救命草蒲黃,龍拔豁、藏糧洞、背陰廟,更有在山頂矗立的8座風力發電塔,人們閒暇時會接踵而至柏崖山,一睹她的芳容英姿,傾聽她愛世間萬物的美麗傳說。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獨特的石頭村人文景觀,美麗的原始森林,構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柏崖山必將成為汝州市西北旅遊名山。

石街、石巷、石路,石院、石墙、石房,汝州美景你打卡了吗

為且當計,我們需要為柏崖山正名,不要再稱謂她是打虎坪山,不要再稱呼她是老婆寨山,不要再叫她是山頂村,這些都太俗氣,都帶有沉重的話題,都不公平、不全面,我們要還她一個新時代應該有、本來就有的響亮名字----柏崖山,為她翻案。

請記住她美麗的名字----柏崖山。

©汝州市融媒體中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