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oud上市:利潤暴跌84%、成本居高不下,結構化調整迫在眉睫

日前,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召開第27次審議會議,優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UCloud)獲得首發通過,預計將在幾個月內正式登陸科創板。

招股書顯示,UCloud擬投入募集資金47.48億元,用於網絡環境下應用數據安全流動平臺、多媒體雲平臺、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優刻得數據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務平臺等項目。

作為國內雲計算領域的獨角獸,UCloud衝刺科創板一直很受關注。UCloud選擇的科創板上市標準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第二十四條第二條上市標準,即“預計是指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5億元”。但招股書披露,UCloud存在上市當年利潤下降50%以上,乃至上市當年即虧損的風險。

主要財務指標如下:

UCloud上市:利潤暴跌84%、成本居高不下,結構化調整迫在眉睫

據招股書披露,2016年度、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6月,UCloud分別實現淨利潤-21,086.20萬元、5,927.99萬元、7,714.80萬元和778.44萬元。2019年上半年,UCloud營業收入同比增速較2016-2018年度有所放緩。並且,2018年下半年加大資源投入以及主要產品價格下降,導致2019年上半年毛利率較2018年下降9.44個百分點,2019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2018年上半年大幅度下降84.31%。

根據 IDC 報告,UCloud在中國公有云IaaS 市場的份額由2018 年上半年的4.8%下降至2018 年全年的3.4%,位列阿里雲、騰訊雲、天翼雲、AWS、金山雲之後,排名第六。來自市場的競爭壓力大幅擠壓UCloud的市佔率,導致核心業務被迫降價,核心客戶增速放緩,造成高居不下的成本劣勢。即便是UCloud成功登陸科創板,未來前行的道路也仍舊是“蜀道難”。

主營業務公有云佔絕對份額,

業務思路或將自主調整

UCloud是一家基礎雲計算服務商,針對移動互聯網領域為用戶提供IT架構服務解決方案,包括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網絡資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等IaaS和PaaS產品;通過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為製造、零售、金融、遊戲、直播等行業提供服務。同時,UCloud是最早佈設國際節點的雲服務商,為應用出海尤其是遊戲的出海提供了有利的雲支持。

2012年3月,季昕華、莫顯峰及華琨3人聯合籌建UCloud,註冊資本為3.64億元。運營期間,UCloud經過2012年8月至2018年10次增資,2次股權轉讓。

招股書披露,UCloud實際控制人季昕華持股約13.96%,共同實際控制人季昕華、莫顯峰及華琨三人持有A類股票每股擁有的表決權數量,為其他股東所持有的B類每股擁有的表決權5倍,實現對公司的絕對控制。

主營業務佔絕對份額,其他版塊尚未形成規模

2017年初,UCloud公佈了CBA(Cloud、BigData、AI)三位一體戰略。UCloud將持續在基礎雲計算、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方向發力,提供80餘款產品,核心技術包括熱補丁、數據回滾、軟件定義網絡、負載均衡、分佈式數據庫卡、安全屋等。

例如,在數據回滾方面,UCloud除了做到標配的異地備份、抗DDoS攻擊等安全防護外,還打造了實時可視化監控、內核熱補丁、數據方舟等安全措施,保護客戶數據安全。

UCloud創始人季昕華表示,CBA戰略的實施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第一步,雲要提供足夠的計算能力,讓客戶將業務和數據放到雲上;第二步,利用雲的能力,促進數據可信流通,挖掘更大的數據價值;最後,將雲的海量計算能力與大數據相結合,實現AI的廣泛應用。

招股書顯示,UCloud在2019年上半年的營收為6.95億元,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營收分別為5.16億元、8.4億元、11.87億元。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6月,公有云分別貢獻91.43%、90.97%、85.15%和80.89%的營業收入,是報告期內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UCloud上市:利潤暴跌84%、成本居高不下,結構化調整迫在眉睫

UCloud提示,若主營業務公有云業務未來受到技術革新、行業競爭或產業政策變更等因素衝擊,而其他版塊業務又尚未形成規模,則可能會對其經營產生較大不利影響。

券商分析師永梅(化名)認為,UCloud在國內和國外的跨地域經營方式,能夠幫助它抵禦部分市場風險;數據中心的建設能夠幫助它在萬物互聯時代應對激烈競爭所帶來的的成本壓力。

但是,現階段UCloud對核心業務公有云的依賴程度是很大的,財務數據也暴露出諸多風險因素。商業風險需要由投資方自己判斷,如公司的客戶忠誠度、行業競爭力以及產品的可持續性等。雖然一般不會在短期內出現很致命的問題,但仍需投資方預估好風險,判斷自己是否有資源來緩解風險,是否能承受長期風險。

市場份額受擠壓、毛利率進入深水區

由於市場格局的不斷變化,頭部雲計算廠商為拓展市場份額進行競爭性降價,迫使UCloud的主要產品價格在報告期內不斷下降。未來三年降價趨勢將繼續持續,UCloud預判自身存在毛利率持續下降甚至虧損的風險。關於何時核心產品降價見底,何時會出現毛利率拐點並恢復企穩,UCloud並未給出具體的時間預估。

2016年至2019年1-6月,UCloud毛利率分別為15,015.57萬元、30,624.06萬元、46,878.79萬元和20,932.39萬元,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9.07%、36.24%、39.48%和30.04%。其中,2019年上半年毛利率較2018年下降9.44個百分點。

以IaaS公有云市場為中心,市場參與者既有IT硬件設備廠商、軟件巨頭廠商、集成商等新玩家,也有IaaS市場紅海廝殺中像容器、超融合、SDS等周邊服務謀求轉型的玩家。

2018年Q4,前五大雲計算廠商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及AWS等頭部企業佔領超過八成市場份額,具有明顯生態優勢,並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服務器設備、數據中心資源的部署,形成規模效應。

艾瑞諮詢認為,短期內,國內IaaS尤其是公有云市場競爭格局變數有限,頭部玩家憑藉業務已經擁有的產品體系、業務規模、品牌知名度、資金實力,目前的市場地位難以撼動。對業務體量相比巨頭較小的UCloud而言,未來的市場競爭環境將進一步加劇。

新客戶增量未能扛起業績指標,

運營成本高居不下

基礎雲服務進入下半場,基礎雲服務賽道內的新老玩家紛紛加碼,或從上下游賽道轉型為雲服務廠商,或不斷調高業務目標採取激進式打法,爭奪互聯網紅利。但招股書顯示,UCloud新增客戶成交額僅佔少數,未能扛起業績指標。

新客戶開拓或將受阻

據招股書,UCloud自成立以來,為上萬家企業級客戶在全球的業務提供雲服務支持。核心客戶集中在互聯網領域,下游細分市場客戶包括移動互聯、互動娛樂、企業服務等互聯網企業。

UCloud上市:利潤暴跌84%、成本居高不下,結構化調整迫在眉睫

前五大客戶分別為:

UCloud上市:利潤暴跌84%、成本居高不下,結構化調整迫在眉睫

目前,互聯網紅利趨於飽和,加上游戲行業受制於版號的不確定性及行業監管的趨嚴,迫使UCloud在其他行業尋求增量。增量市場傾向於傳統產業,對於UCloud而言,與互聯網客戶相比,傳統產業客戶在服務模式、銷售思路上均與前期服務互聯網客戶體現出較大差異。2019年1-6月,新增客戶佔比僅為5.8%,UCloud或將遭遇客戶開拓受阻。

UCloud上市:利潤暴跌84%、成本居高不下,結構化調整迫在眉睫

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作為雲計算領域獨角獸,UCloud並沒有享受規模經濟性企業應該具有的成本優勢。根據其CBA戰略,在基礎雲服務的基礎上,一旦加大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業務的成本投入,將在一定程度上拉高成本比例,對當前未來營收造成衝擊。

2016-2018年,UCloud營業收入分別為5.16億、8.4億和11.87億元。業務發展帶來的主要設備、資源採購等費用逐年上升,分別為4.34億、6.42億和10.92億。

UCloud上市:利潤暴跌84%、成本居高不下,結構化調整迫在眉睫

對於雲計算廠商來說,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技術壁壘較高且更新較快,資金和人力需求高,現階段的設備、帶寬、人員薪酬等都是巨大開支。並且,UCloud的固定資產中有諸多在建項目,這些在建項目不能在現階段為公司帶來收益,這也是它資金週轉率較巨頭企業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截至2019年6月30日,UCloud研發人員共計539人,佔公司員工總數的比例達到51.53%;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的賬面價值88,334.49萬元,佔公司總資產的41.42%。 UCloud在招股書中提示,新增折舊金額較大,對未來的利潤水平將產生不利影響。

UCloud上市:利潤暴跌84%、成本居高不下,結構化調整迫在眉睫

中國香港中文大學黃凱教授在其著作《雲計算系統與人工智能應用》中指出,雲服務商使用的定價模式包括許多因素,例如服務量、應用環境的工作負載、系統設置的大小和速度、用戶和供應商之間的SLA、消費者的滿意度、QoS保證、低質量服務的懲罰、租賃成本、能源消耗成本以及服務供應商的市場份額。為了使利潤最大化,服務商應考慮服務費用和業務成本,特別是如何根據應用的性能和多服務器系統的配置來確定成本和定價。

產業互聯網布局舉步維艱,

數據中心基建亟待落地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推動IT基礎資源交付形式逐漸向產業鏈後端延伸,不斷創新與簡化,增加產業擴容。同樣,產業互聯網的部署過程及其複雜,跨行業難度較大,UCloud寄希望於產業鏈的各環節進行合作,就需要通過加快培育技術生態、連接雲服務AI等新興科技的落地、完善出海業務等舉措尋求業務增長空間等,尋找業務的突破點與彎道超車的機會。

據36氪報道,為佈局產業互聯網,UCloud在資本層面引入多位戰略投資者。2018年6月,UCloud宣佈獲得中國移動投資公司E輪融資。在合作宣佈彙總,中移動表示將為UCloud提供基礎設施、政企客戶等資源。

2019年5月28日,UCloud在北京召開的用戶大會上正式宣佈入局產業互聯網,並針對智慧城市、智能互聯汽車、智慧媒體、新零售、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能製造七個行業推出解決方案。

UCloud創始人季昕華表示,中國GDP裡70%-80%都在產業互聯網,他去過很多工廠,現在還在用Excel靠人工來記,所以能看到產業互聯網有很多機會。

招股書披露,UCloud本次擬投入募集資金約為47.48億元,大部分預期將投入網絡安全建設、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等產業互聯網項目。其中,預投資多媒體雲平臺項目10.4億元、網絡環境下應用數據安全流通平臺項目2.2億元、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務雲平臺項目8.8億元、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優刻得數據中心項目26億元。

UCloud上市:利潤暴跌84%、成本居高不下,結構化調整迫在眉睫

內蒙古雲科一眾集團董事長景偉表示,內蒙古正在成為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新銳力量。此外,內蒙古自治區大數據發展管理局2018年工作總結中也提到,“加快數據中心建設,推動中國電信、華為二期、阿里巴巴、亞洲數據灣、UCloud(優刻得)、億利科技等數據中心建設,積極探索數據中心產業發展新模式。”

面對上述提及的各項問題,從本質上講,自主進行結構化調整是UCloud管理層必將面對的。

選擇差異化戰略,就意味著UCloud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短期利益,選擇了對未來的追加投入。這就需要UCloud管理層客觀量化其核心競爭力,優化自身結構,或從小處著手,招募傳統產業背景的售前和銷售人員,提升傳統客戶的訂單數量。

除了數據中心的建設,企業混合雲、私有云的生態系統建設或將成為UCloud未來在業務結構、客戶結構方面可著手的部分。在用戶端,消費者需要一個靈活的平臺,在雲管理級,雲管理者通過IaaS平臺提供虛擬化資源。

未來,越來越多的公司將會使用雲資源,行業也期待一個更為靈活和開放的體系架構,使得組織能夠構建更為高效的雲服務體系。

雲計算行業未來可期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佈了《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曲雙石在解讀《白皮書》時表示,“對於數字經濟而言,雲計算不僅僅是實現IT資源池化、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和簡化管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豐富的服務”。

安永諮詢此前針對數據分析和技術的一份專項報告中,問詢了全球25個國家中收入超過5億美元的大型機構的首席財務官或財務總監。結果顯示,有35%新興市場受訪者認為,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應對雲計算、數據分析、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等帶來的科技變革。作為增加投資的一部分,超過35%的中國受訪者預計將優先投資大數據、雲計算。

那麼,雲計算行業未來還有哪些發展機會?

機會一:業務出海,乘風全球數字化趨勢

除市場下沉外,還可以把中國互聯網發展之路在其他國家直接複製一遍,重新享受一波人口紅利,這一策略便是“業務出海”。

艾瑞諮詢認為,雲計算企業出海之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服務於國內的、做出海業務的遊戲、電商、視頻企業,為客戶提供國內外體驗一致的服務,業務在國內簽單,但服務交付在國外完成。第二種是直接服務國外企業,與國際巨頭展開正面競爭。比如,越南等大多東南亞國家政局相對穩定,再加上基礎設施發展處於加速階段,將成為中國市場的有利補充。

機會二:深耕產業互聯網,探索場景下沉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我們正面臨著數據洪流的問題。數據產生自物聯網傳感器,實驗室的實驗、仿真、社會檔案以及各種規模和格式的網絡。數據的傳輸和計算的數據量與互聯網更不在一個量級,大型數據集的保存、移動和訪問需要通用的工具來支持高性能、可擴展的文件系統、數據庫、算法、工程流和可視化。

產業互聯網也讓互聯網的作用從銷售領域延伸到管理和生產領域,我們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中廣泛使用了特定領域的雲平臺。未來,例如網絡安全、衛生醫療、綠色能源、社交媒體、智慧城市等萬物互聯領域,都將成為從業者探索業務場景下沉的優質範本。

機會三:抓住未來5G風口,佈局萬物互聯

5G正在被看作是雲計算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根據10月16日華為發佈的2019年三季度經營業績數據,目前已和全球領先運營商簽訂了60多個5G商用合同,5G基站發貨量居全球首位。華為雲方面認為,面對萬物互聯的應用場景,可以通過智能協同雲、邊、端,讓算力在具體的場景中隨需而至,幫助企業進行智能升級。

安永大中華區能源行業諮詢服務合夥人朱育強也指出,企業在制定採購戰略和採購目標時,如何應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是識別企業數字化轉型機會點,如何與企業整體業務發展戰略相結合,是企業數字化採購轉型的關鍵成功要素。

雲計算背後的關鍵驅動力是帶寬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存儲成本的下降以及互聯網計算軟件的逐步改進。除UCloud外,青雲、白山雲也已經加入科技創新的上市潮,雲計算行業未來可期。

未來,提倡互聯互通建立雲生態、賦能實體經濟,打造健康、開放、協同的雲應用生態,獲得與自身業務發展相匹配的雲服務,才能更進一步推動政、企、產業、資本協同發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