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汝州鐘樓

汝州訪古      汝州鐘樓

汝州訪古 汝州鐘樓

劉孟博/文

陳素貞/攝影

古有鐘鼓樓者,用以謹晨昏,嚴禁令也。士農百業,聞鐘鼓而朝作暮息,興居有節,不失其時,鹹賴乎此,故昔人謂“鐘鼓分明,可以觀政”。城市內鐘樓、鼓樓亦或譙樓的設置,約發軔於周秦兩漢,三國之前,城市報時為“晨鼓暮鍾”制,擊鼓迎晨,取鼓聲振奮,催人勞作。漢蔡邕撰《獨斷》曰:“鼓以動眾,鍾以止眾。夜漏盡,鼓鳴即起;晝漏盡,鐘鳴則息也。”隋唐之後,則施行“晨鐘暮鼓”制,鼓響,城門關閉,實行宵禁;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當時在京都長安城內宮牆正門,和各州縣治所正門或譙門之上,都先後建起了“鐘鼓之樓”,至此“晨鐘暮鼓”之聲,便成為城區統一報時,與早晚起閉城門的音響訊號。宋代高承編撰的類書《事物紀原》記載:“今州郡有樓以安鼓角,俗謂之鼓角樓,蓋自唐始也。”

汝州訪古      汝州鐘樓
汝州訪古      汝州鐘樓

關於汝州城區鐘鼓之樓的設置,遍閱歷代方誌,僅知汝州城舊時獨有鐘樓,而未聞有鼓樓。汝州鐘樓明以前歷史不詳,此後的明清兩代曾屢經遷移,明正統初年,知州沈貴遷鐘樓於子城南門(今市區建業超市附近),明正德元年,知州王雄、同知徐衍、同知張邦瑞、判官高舉等,遷鐘樓於東城樓側城牆之上。明正德《汝州志》 卷八 汝州文,郡人何進撰寫的《汝州創建鐘樓記》,詳細敘述了正德元年創建鐘樓的經始過程。“汝州舊有鉅鍾,始焉架木平地。正統初,前知州崇德沈公,於子城南門建樓八楹,移置其上,歲久瓦脫垣欹。弘治中,同知平度官侯葺治甫完,丙辰秋,霖雨浹旬,東北一隅遂傾。正德改元,今知州永清王公雄,謀諸僚佐,以為相彼東門闉闍高爽,遷此為佳。時同知東蒙徐侯衍、宜興張侯邦瑞,判官古青高侯舉,鹹應曰:“善”。於是掄材陶甓,集諸工師,高侯素稱智巧,眾推專董其事。卜日東徙,豎楹一十有四,重簷飛栱,扶欄複道。外豎二牌,前表十二時,後表二十四氣。內題二匾,左曰“登高覽秀”,右曰“望遠舒情”。偉乎,一郡之勝概也。”

汝州訪古      汝州鐘樓

明崇禎十四年,流寇破城,四大城樓盡毀,州同胡向極予以重修,而鐘樓是否被毀,未得而知。清代對鐘樓的最早記錄為,康熙二十五年知州羅大美重修鐘樓,雍正元年,知州章世麟整修汝州東南城牆時,遷鐘樓於舊州署前,即今日位置,以其舊址建文峰塔一座。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卷九 古蹟記載:“鐘樓,明嘉靖年建於東南城上,旋圮。雍正二年,州守章世麟改建於舊州署前,即今吏目署也。鍾鑄於宋靖康二年。”

汝州訪古      汝州鐘樓
汝州訪古      汝州鐘樓
汝州訪古      汝州鐘樓

汝州鐘樓,坐北朝南,南北長25米,東西寬18米,總面積450平方米,樓身建於三米高的磚砌平臺之上,系重簷六角攢尖式建築。1958年大鍊鋼鐵運動中,鐘樓內懸掛的大鐵鐘被毀,所幸建築未遭到破壞。 1981年,臨汝縣人民政府撥款對鐘樓進行修繕。1983年5月25日,汝州鐘樓被批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汝州訪古      汝州鐘樓

2017年,因年久失修,鐘樓殘破不堪,瀕臨坍塌,社會各界請求修復鐘樓的呼聲強烈,市委市政府遂撥專款,對鐘樓進行保護性搶修,並新鑄銅鐘一口懸掛樓內,約重4000多斤。此次重修尚存在這一些不足,即未將鐘樓一樓樓門,依照原貌進行恢復。據市區很多年長者回憶,鐘樓一層的樓門開在背面,原本是敞開的,兩根明柱裝有頭上尾下的木雕飛龍,左右兩側沿臺基建有可供上下的臺階,臺階外磚砌護欄,平時可做戲樓演出,或群眾集會時官員講話之用,解放後曾在這裡多次舉辦批鬥會。1983年城關工商所將鐘樓佔用後,才把後面壘實,作為辦公室使用。

汝州訪古      汝州鐘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