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一、戈壁荒漠探秘

說到歷險,回顧近60年的業餘攝影生涯,那些坎坎坷坷,沉沉浮浮,生生死死的經歷反倒使我倍感欣慰。

人說,你的攝影之旅可謂“九死一生”此話不假。

回望:

1968因一張照片被關押牛棚,劫後餘生;

1986赴老牛灣釆風,車墜深溝卻倖免於難;

2000萬里黃河採風因源頭缺氧昏厥搶救脫險;

2000額吉納河遇險,幸被三角架支撐奪回一命;

2004額旗胡楊林突發急性膽管堵塞而昏迷,被上海大眾集團火速送呼搶救脫險;

2006與燕亮等大青山採風,山頂突發心梗被影友抬下山,經陳國義的洋藥水救醒後送附院搶救脫險。

2012年後,禍不單行,三次病危,歷經多次手術搶救而復活。

真可謂“九死一生”。

在漫長的攝影旅途中,相比那些英年早逝於土默川大地的影友們:李榮生、嚴晏、巴特兒、雲煒忠、盧魁等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是幸運的。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在額濟納 荒漠中 探險者艱難行進

言歸正傳:

這幾年,凡是去過額吉納的人都被那裡的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尤其是那金色的沙漠和迷人的胡楊所感染和吸引。可有誰想過二十年前、乃至三十年前額吉納是個什麼樣子呢?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茫茫戈壁灘遭遇沙塵暴的駱駝群

額濟納旗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邊疆的大荒漠,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一萬餘。上世紀以前,境內多為無人區,常年乾旱少雨,風沙肆虐,它是中國西北沙塵暴的主要發源地。

上世紀末的一個金秋季節,我們幾個影友結伴租車從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出發,行程3000裡西去額濟納探險。經銀川至阿拉善盟公署歇腳,第二天一早北上進入了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一路上逆風千里風沙肆虐,沙塵暴襲來時天昏地暗,一條土“路”時隱時現,汽車被沙塵暴颳得飄忽不定,不得不隨時拋錨躲於車下避風。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掙扎在荒漠中的駱駝

一路上經過垂死掙扎,終於在當晚23時許到達邊防站烏力吉哨卡。下車後,一個個灰頭土臉,在昏暗的燈光下,每人的模樣像狗熊般分不淸五官,只能看見對方一雙白眼珠在轉動,分辯不清誰是誰。洗漱後在哨所的一間旅店裡住下。雖時值初秋十月,這裡卻冷似寒冬,所幸邊防戰士給我們生著了火爐才使我們暖過勁來。門口有一小食店和一個廚子,店裡只有羊肉面,每碗4元。每人吃了一碗,吃後發現碗底沉澱著厚厚的一層泥沙,只好再來一碗。第二碗還是如此,從店廚的表情可看出,這事兒很正常,這頓飯吃得很“結實”,飯後回店歇息。

第二天,一早起來,枕頭上全是沙子,原來耳孔、鼻孔、頭髮裡暗藏的沙塵全都倒騰了出來。早點,每人吃羊雜碎一碗 (碗底仍是一層沙粒)帶有沙塵的饅頭兩個共計10元。我想,我們的邊防戰士一年四季都吃這種帶沙子的飯食,怎麼會不患膽結石病呢?

飯後辦完了邊防出境手續,告別解放軍戰士繼續北上。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烏力吉哨所前殘留著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壁畫

從阿盟公署出發,經賀蘭山脈,穿越騰格里邊緣沙漠到達烏力吉,這裡距額旗才僅僅跑了一半的路程。離開烏力吉哨所再北上,穿過巴丹吉林沙漠東側,再沿中蒙邊境西去向額吉納進發…… 一路上戈壁茫茫,四野蒼蒼,一望無際的灰黑色戈壁,尤如一場毀滅性核戰後留下的遺蹟,沒有人煙,沒有植被,通過時空隧道,好似進入一個猙獰、荒誕、冷酷的無名星球……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去 額濟納 的路上

經過十餘小時的奔波,前方終於出現了一條纖細的柏油小路。順路望去,前方隱約可見一片樹林,這就是 額濟納 旗達來呼布鎮。離鎮越來越近,行路也越來越艱難,最後終於沒了路,下車查看才知是一座沙山覆蓋了柏油路。無奈,只好調頭改道推車繞行,據說這裡因沙塵暴肆虐公路已三次改道。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再往前行,發現一群鋼筋水泥建築群,後來才知道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修築的防蘇地下防空軍事基地,原本是廕庇於一座人造沙山中的,如今沙山被沙塵暴移走只剩下一處遺蹟。

再往前是牧民的一處房舍,正逐漸被流沙淹沒…… 巴丹吉林沙漠正以每年20米的速度向 額濟納 旗吞噬……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村莊被流沙淹沒

再往前,柏油路又被風沙攔堵,汽車只能再闢新路。一陣沙塵暴過後,公路上一排電信杆沒了蹤影。這裡每年8 級以上沙塵暴有52天,春季一個月刮28天…… 沙暴襲來,橋樑倒塌,道路被毀,通訊設施毀壞,植被掩埋,致使大面積生態嚴重惡化。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電信設施慘遭破壞 電線杆被沙丘淹埋 飛鳥瀕臨滅絕

不遠就是八道橋,據說八道橋以北,過去是一馬平川,沒有沙化。如今沙丘一個接著一個,成了攝影師拍攝“駝鈴古道”的火爆之地。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一條公路瞬間被流沙封閉

進入八道橋就到了目的地,再經過七座橋進去就是額濟納旗所在地達來呼布鎮了。此時正值夕陽西下,是拍照的好時光。但風沙仍然很大,我們只能用塑料袋系橡皮筋將相機嚴嚴實實的套住,鏡頭前剪一園孔進行拍攝。為了相機安全戶外絕對不可更換鏡頭,鏡頭蓋隨拍隨蓋以防沙粒打傷鏡片。

走走停停從八道橋一直走到一道橋,一路上除二道橋下有一點河水外,其餘七條河全部乾涸。鎮子裡的人和我們一樣,用防塵面具罩著頭,人長什麼模樣無法猜測。進入旗所在地,找到旗招待所,進到屋內後才發現當地人的廬山真面目……掏出介紹信、邊防證,辦完住宿手續,抖落全身的沙塵,洗漱完畢在所裡住下。

第二天一早,我們付了200元,租了一輛北京吉普“212”向鎮西南的“怪樹林”方向進發。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乾枯後的額濟納河

“怪樹林”距鎮28公里,路經額濟納河(黑河) 主幹道的一座漫水橋時,見整條河已斷流乾涸。據說90年代初,黑河上游甘肅省水利部門仍然執行的是清朝時期年羹堯的“分水法”,由於上游層層截流,從50年代開始地下水遞減,致使兩岸胡楊林枯竭而形成了這片“怪樹林”。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怪樹林”裡“陳屍”遍野

在這茫茫的荒漠中,“怪樹林”突然呈現在眼前。枯死的胡楊“陳屍”遍野,一望無際。這幽靈般的生命屹立於大漠之中,曲虯盤旋,滲透著猙獰與恐怖而令人毛骨悚然。此時,風沙仍在肆虐,冥冥之中“鬼哭狼嗥”聲不絕於耳,傳說那是土爾扈先祖的陰魂不散……

眼前的一幕使人驚心動魄,刻骨銘心。這景象真乃:“廣數千裡,沉幾萬重,蒼茫灰暗,陰森悶絕”。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 林中樹木的長相千奇百態,或哭泣或傾訴或吶喊, 見人就張牙舞爪使人不寒而慄

沙漠探險,攝影師該準備的器具一應俱全,每人至少帶三至四臺手動相機,機內分別裝彩色負片、翻轉正片、黑白片、快速片等,隨身帶重型三角架、暗箱或暗袋(換鏡頭換卷必備) 塑料相機套、鏡頭套、口罩、防風眼罩、防沙頭罩、水壺、膠捲、備用乾電池……一切就緒。為了照出的照片不雷同,三人分不同方向進入了陰森森、黑沉沉,浩瀚而神秘的“怪樹林”裡。上世紀的“怪樹林”與今日不同,因無人盜伐,樹木很稠密,進去後就會迷失方向。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眼前的景象 狠狽不堪 慘不忍睹

風沙中拍片很難,那年代在“怪樹林”裡拍片最害怕的是孤獨、恐懼、膽怯。天色漸黑,這一天,周圍異常恐怖,真有“風聲鶴淚,四面楚歌”之感。我的膽量本來就小,此時,拍起片來手抖腿顫,換卷時膽戰心驚,總覺著有人在你身後…… 換膠捲時因機身大暗袋小怎麼也裝不進去,心神恍惚中,有時一不留神膠捲彈出機外使膠捲全部曝光,所有辛苦前功盡棄,悲痛欲絕,欲哭無淚……

太陽西下,風漸小,林中突然一片死一般地寂靜,靜得使人瘮得慌。此時,左右突然傳來說話聲,時遠時近,查看四周什麼人也設有,但說話聲音越來越大,嚇得我渾身直打哆嗦,頓時出了一身冷汗。但話音越來越逼真清晰:“往裡走,再往裡走……”它使我想起了日本電影中的杜丘,它引誘著你向更可怕的深淵走去。一路上沙丘中“怪獸”林立,個個張牙舞爪,使人毛髮豎起不寒而慄,直至你徹底迷失了方向。

天已完全黑下來時,我拼命呼喊而無果,正當走投無路身感絕望時,遠處隱約傳來了汽車鳴笛聲,我強制自己冷靜下來,順著聲音回過身來找對了返程的方向,我跌跌撞撞,連滾帶爬終於與焦急等待的戰友會合。

寫到此處,我突然聯想到王楠的《攝影就是一場迷路》。

如今的“怪樹林”已面目全非,林中樹木稀少,遠望一攬無遺,金秋十月,遊人如織,你再也不會感到恐懼不會迷路了,上面描述的那種夢幻般的情景如今已蕩然無存。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沙塵暴中的影像也是一種韻味

使用膠片機的年代, 露天換卷必然要損害機器,尤其是揹著風沙裝卷,細沙會捲入機身而使相機報廢。有經驗的攝影師是迎著風向裝卸膠捲的。在沙塵暴中拍攝,再好的三角架也派不上用場,最好的辦法是躺臥式操作。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 這位攝影者很專業

黑城遺址位於“怪樹林”東南數公里處,傳為西夏古都黑水城,是本土“絲綢之路”現存較完整的一座古城。極目遠望,一座半遮半掩的殘缺古城被埋於地下已五百餘年,聳立於城牆上的那四座佛塔有三座是新近添加的,神秘的黑城被歷代盜寶人翻了個底朝天,它像一具被廢棄的殭屍漸漸被沙漠吞噬……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黑城子入口處的遺蹟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黑城子裡唯一的守護人

位於鎮東北40公里處,我們來到了東居延海,傳說中的西、北另兩個居延湖已不見蹤影。遠古時這裡碧海藍天,樹木蔥蔥,是傳說中土爾扈部落繁衍發展的搖籃。如今已是白茫茫的一片鹽鹼地,湖水下降,礁石外露一派衰敗景象。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東居延海礁石裸露 一片衰敗景象

二、額濟納河遇險記

世紀初,2000年10 月,我與“中國黃河萬里採訪團”一行在燕亮團長的帶領下,經臨河、五原、三盛公、阿拉善盟又一次來額吉納旗採訪、採風。時隔沒幾年,額旗有了新的變化但仍然貧窮落後。據李旗長介紹,“改變生態、發展旅遊”是我們的新目標。目前旗裡經濟困難重重,旗長幽默地說:額旗是個窮地方,每平方公里只有一個半人,毎年靠國家補貼的2000多萬元救濟款生活。額旗“一大一少”地大人少,我這個旗長充其量也就是個村長。旗長說額旗的旱情逐年在加重,水位每年以20釐米下降,沙化每年以20米至30米的速度向旗邊逼近,胡楊林在逐漸消亡……

爭取黑河水入旗是我們全旗人民的渴望,我們把這一希望“寄託在你們媒體人的身上了”。

一路上盟領導、旗領導,水利局領導,文化局領導及盟辦秘書等同志陪同我們採訪。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 支起三角架用膠片機拍攝胡楊林接片,由於風大持機者必須做到“身不離機、手不離架”。

第二天一早,天氣很好風力減弱,我們全副武裝準備徒步向胡楊林進發。為了安全,我的佳能67瑪米亞大匣子緊緊地固定在三角架上,機身用雙層塑料袋包裹,用橡皮筋封口,揹著攝影包身著攝影馬甲出發了。

我與影友孟憲毅同志扛著三角架從一道橋一直拍到八道橋,又從八道橋返回七道橋後下了公路,向胡楊林深處走去……

在胡楊林深處發現一條灣灣河即額濟納河,河寬約50米,河對岸是一片枯樹林,遠遠望去頗為壯,我們想過去看看。經試探:見河水清晰見底,水深齊膝,河底堅實,兩人決定淌河而過。我挽起褲腿,為了在水中掌握平衡,把三角架拉長扛於肩上。為安全,讓小孟跟在我身後5米以外。

開始渡河了。一步、兩步、三步…… 河的表面風平浪靜,當行至河中心時感覺頭重腳輕,昏昏沉沉,當行至距對岸僅七、八米時,雙腳突然踩空掉入旋窩之中,此時頓感腳下暗流湧動,腳底好似有臺巨型絞拌機在翻滾。我急忙抓住橫在洞口上的三角架拼命往上掙扎,由於不會游泳喝了不少河水,我屏住呼吸,雙腳拼命往上一登,在三角架的支撐下終於爬上洞口。為減小身體的受力面,匍匐前進,終於一步步爬上岸來……

此時的小孟見狀已呆若木雞,癱瘓我急忙向他揮手喊話,讓他快速退回岸邊!此刻,爬上對岸的我已變成了落湯雞,癱瘓於河邊半天緩不過神來。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死亡之灣 不可久留

上岸後,我抱起三角架吻了又吻,感謝它的救命之恩。再檢查相機塑封還好,進去一些河水但機器無大礙,隨後脫下外衣掛於樹枝上晾曬等待救援。約一個時辰後,小孟調來一輛林業局的工作車,司機見狀大驚:“不幸中的萬幸啊!此處河底深藏一條暗河,暗流洶湧,一旦陷入無法營救,這裡已死了好幾個人了”,我聽後倒吸一口涼氣,兩腿一軟又癱在地上……

司機警告說:“在胡楊林裡過河時切記,凡遇河道拐彎之處下面必有暗流,堅決不能過。只要選擇河寬且順直處大卡車也能通過,這話被我銘記在心,以後逢人便講。

此次採訪、採風使我刻骨銘心。

我們懷著十分不安和焦慮的心情從阿拉善額濟納返呼。“搶救胡楊,拯救綠洲”這是盟、旗領導和當地群眾對我們的殷切希望,使我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為拯救胡楊綠洲而呼籲吶喊 《胡楊之憂》摘至“呼和浩特晚報” ( 2000·2·16 )郝來旺文。

返程後,我們時刻都不忘為額濟納的生態保護呼籲和吶喊。

為了拯救阿拉善綠洲我們費盡了心機,進京向國家環保總局彙報,給全國“兩會”遞交提案、建議,在國內各主流媒體上發表作品,用紀實作品在“全國環境警示大展”通過照片向全社會呼籲……


2004年,我又一次來到額濟納,這次的任務是應中國《攝影之友》雜誌、《時尚旅遊》雜誌邀請為“上海大眾”汽車公司拍攝汽車與生態廣告片。這是宣傳阿拉善,推出胡楊林、引黑河水源為開發額濟納旗胡楊生態旅遊的絕好機會,我們欣然答應了。

金秋十月,我隨劉春風、寶音及北京的兩位資深攝影家,每人各乘一輛“大眾”剛剛出廠的新型轎車,浩浩蕩蕩向西3000裡的阿拉善額濟納胡樹林進發了……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2004年國家開始重拳出擊整治西部生態環境,阿拉善沿途到處都是“方草障”固沙工程。

阿拉善已今非昔比,幾年後生態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柏油路從阿盟公署直鋪到千里之外的額濟納旗胡楊林,公路兩側路燈林立,路旁還多了不少廣告牌和標語碑,沿途有了“牧家樂”的氈包。昔日的荒漠上到處都是固沙的“方草障”,沙塵暴不再肆虐,藍天白雲、風和日麗,黑河水終於流進了額濟納河,胡楊林周邊加上了鐵圍欄,達來呼布鎮的姑娘媳婦兒終於摘掉了沉重的防沙面罩露岀了他那美麗而神秘的笑臉……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額吉納河的漫水橋面洪流滾滾 遊客的小車過往要由大車載運

清朝年間頒佈的“年羹堯分水法”已徹底廢除,從此,黑河水不斷注入了額濟納河,胡楊林已恢復原生態,變成一片綠洲。

攝製組包括司機和工作人員,一行13人,2004年10月7日至13日,順利完成了大、中畫幅100個彩色翻轉片對胡楊林的拍攝任務,準備第二天一早返程。

不巧,當晚我突發急性膽管堵塞,疼痛難忍已近昏厥,(我懷疑是否沙塵吃多了)劉春風等同志把我抬到醫院搶救,因旗醫院設備太簡陋,無力處理。無奈,攝製組決定火速返呼救治。我被眾人抬上了上海大眾的一部“專車”,平均以一百邁的高速向2800裡的自治區首府馳去…… 這是一次對患者意志的考驗,更是一場團隊愛心的搏發。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圖為 我乘坐的急救專車 正是這輛銀灰色小車

2005年元旦,內蒙古“神秘額濟納,精彩胡楊韻”攝影廣告作品,乘著“上海大眾”的“雙翼”翱翔在祖國大地。戈壁、沙漠、胡楊與攝影人必備的小轎車廣告作品,除在中國旅遊、攝影主流刊物《時尚旅遊》、《攝影之友》及影視廣告上發表外,還大量以新春掛曆、檯曆等形式傳遞到了大江南北千家萬戶。

阿拉善秘境“聞雞起舞 大白天下”,隨著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和時尚,數以萬計的私家車不斷馳向大西北鮮為人知蒼天般的阿拉善沙漠、胡楊林採風探秘……

阿拉善火了,額濟納火了 ,胡楊林火了。

以下為攝影家拍攝的部分胡楊林掛曆、檯曆等廣告作品: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Polo、Gol現代與遠古的碰撞 奏響了生命的旋律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感動 點亮生命的每個角落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傾聽 風過無痕的輕鬆告白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敞開胸懷 擁抱自然的生動與精彩

行程5000公里,從北京到內蒙古,歷經了各種艱險路程。

集合五位攝影專家,兩份專業媒體的傾力打造,

2004 蒼天般的阿拉善 路途漫漫 風光無限

(圖片攝影:劉春風、任志明、寶音、石志民、袁東平)。

特別嗚謝:

《攝影之友》雜誌、《時尚旅遊》雜誌、飛揚廣告、銳意廣告。

“上海大眾”2005元旦

2005 “上海大眾”為中國攝影私家車進入阿拉善拉開了序幕。

四、“讚歌”鏗鏘嘹亮

餘秋雨讚美胡楊:錚錚鐵骨千年鑄,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一曲《讚歌》一幅《讚歌》與一曲友誼讚歌 —— 摘於呼和浩特晚報 2008,5,23 頭版 劉麗/文

胡楊《讚歌》創作於2006年,一個偶然機會被我國著名老歌唱家胡松華髮現,他被“挺拔堅韌,金葉熾威,昂首向上,傲然於沙海碧空之間的胡楊英姿所感動”。幾經輾轉,找到作者,傾訴對作品的深刻感受。他鄭重地把這幅作品懸掛於家中的客廳中央,每時賞讀,回味無窮。他在給作者的短信中這樣寫道:志明戰友,貴作給我及全家帶來了鼓舞、激動、振奮,格高境大的胡楊精神將給我們繼續跋涉以無窮的力量,將使天下龍種挺直脊樑,我將老馬更奮蹄,為中華復興圖強而高歌! 胡松華 2008,5,20

一幅胡楊攝影作品,能激發80高齡的老歌唱家以“無窮的力量”、“挺直脊樑”、“老馬更奮蹄”,“為中華復興圖強高歌”,這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這就是額濟納胡楊,

頂天立地,浩浩蕩蕩。

這就是胡楊之魅力,

華夏精神,中華讚歌!

如今,額濟納生態已全面恢復,新建了鐵路,阿拉善已成為全國人民嚮往的旅遊聖地,額吉納人盼望已久的夢想成為現實。旅遊事業蓬勃發展,年接待國內外遊客上百萬,旅遊收入逐年增加,農牧民已告別貧困走向富裕。

所以有今天,我們不會忘記首府攝影人的功績,是他們用滿腔熱血奏響了阿拉善讚歌。除了以哈斯巴根、韓寶花、巴圖朝魯等等為代表的本土攝影家外,值得謳歌的是一大批遠在三千里之外的首府攝影人。30年前,以劉炳祥、車光照等為首的呼和浩特攝影家,最早赴阿拉善採、探險、創作,作品在全國獲獎;20年前,以寶音、高東風、劉春風李昌等為首的攝影家赴阿採風創作並出版胡楊林作品集;本世紀初以呼和浩特攝影家協會燕亮、王昌勇、王蘭鎖、呂永清、李柏春等為代表的保護西部草原生態的作品在全國獲獎。之後,一批接一批的攝影人前仆後繼,用頑強不屈的胡楊精神創作的優秀作品,彙集成一部震撼人心的中國西部胡楊交響曲!

赴阿採風創作的除以上攝影家外,還有眾多使用過膠片機的首府老攝影家:納穆吉勒、額博、燕亮、崔永洪、楊寶林、孟繁德、候愛廷、包海山、張永安、馬智濤、白全亮、孟春鋒、烏拉罕、張放、賽罕、楊靜、文凱、吳運生、常國軍、張志中、文惠、王英凱、李榮生、楊有山、辛長金、馮章栓、高雪峰、李柏春、孟憲毅、邢曉言、樹海、關景旭、偉勇、王蛟立、勇士、李昌、孔群、蘇曉東、格日勒圖、恩和、王建國、孫建國、鄭成世、魏新民、張勵行、宋波濤、沈春梅、李新生、劉安平、胡蒙、史詩、趙如意、薛義忠、張志中、雲漢文、石玉平、郎立興、楊慎和、高樹德、魏漢夫、雲榮扎布、郝廣慧、謝建中、劉躍華、張利民、張麗玲、齊德華、趙志軍、田水平、候秉實、李憲龍、珊丹、彭曉明、李玉華、唐英琴、王忠仁、辛雪林、王鐵林、王貴喜、特木、郝佔、邵永昌、康鳳巖、宋自琦、王秀芬、陳福強、雲團娥、陳國強、劉良田、孫志忠、孟春風、王偉時、包長青、張永剛、張永利、吉雅圖、楊孝、周大力、宋古日布等等(排名不分先後),更不能忘記一批英年早逝的攝影家。

這是攝影人

為阿拉善各族人民譜寫的一首胡楊讚歌;

這是攝影人

為“一帶一路”創作的一曲嶄新的戈壁之歌。

阿拉善感謝你們

額濟那感謝你們

胡楊林感謝你們

2019.9

中國著名攝影家任志明先生·額濟納胡楊林歷險記

任志明1943年 出生山西

1989年 職稱∶高級工藝美術師

1988年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1994年 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

1995年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

1998年 中國老攝影家協會會員

1988年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2005年 呼和浩特攝影家協會 名譽主席

2012年 內蒙古老攝影家協會 名譽主席

1980年 以來,在市、省、全國、國際級影展、影賽中入選作品三千餘件(次)獲獎三百餘項;舉辦市、省、國際級個人影展三十餘個,作品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週末》、《人民攝影報》、《北京青年報》、《文藝報》、《民族畫報》、《解放軍畫報》、《鳳凰週刊》、《人與自然》、《環球人文地理》、《中國國家地理》、央視等國家主流媒體發表。

1988年 以來多次榮獲自治區“攝影藝術十佳”個人稱號。

藝術傳略入編《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辭典。

1995年 榮獲國際優秀專業攝影師證書 (專業:廣告攝影 頒證;香港)

媒體專訪∶

2001年 中央電視臺 綜藝大觀 集體《創作萬里黃河百米長卷》

2001年 白巖松採訪 集體《萬里黃河攝影釆風活動》

2001年 人民攝影報 《吶喊,救救母親河》

2002年 中華綿繡 《拯救母親河》

2006年 南方週末報 《老牛灣被鏡頭改變》

2006年 中央電視臺 《講述》 《解救空巢老人---黃培淑》

2006年 北京青年報 《任志明鏡頭不能承受之重》

2007年 鳳凰衛視臺 魯豫有約 《被鏡頭改變命運的老牛灣》

2007年 中央電視臺 《守望》 《空巢老人生活紀實》

2007年 中央電視臺 《社會紀錄》 《關愛空巢老人》

2008年 人與自然 《鏡頭向下 關注空巢老人》

2006年 呼市電視臺 《用鏡頭改變老牛灣》

2006年 內蒙古衛視 《無聲的吶喊.---記攝影家任志明》

2007年 內蒙古日報 《用鏡頭改變老牛灣村命運的人》

2008年 東方衛視臺 黃河大合唱攝製組 《黃河之子》

2009年 人與自然 《秘境黃土高原—呼和浩特》

2010年 新華社內蒙分社《山鄉群眾的貼心人— 任志明》

2012年 平遙電視臺 《老人村的笑容》

2012年 呼市電視臺 《訪談》《任志明攝影改變生話》

2013年 呼市電視臺 《訪談》《任志明攝影美麗青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