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雍正其他兒子都是弘字輩,唯獨年氏的兒子是福字輩?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雍正皇帝一生先後有九位皇子和四位公主,這其中的三位皇子和一位公主都是由貴妃年氏所生,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那就是雍正皇帝的九位兒子中,除了貴妃年氏所生的三位皇子之外,其餘六位皇子都是“弘”字輩,而貴妃年氏所生的三個兒子福怡、福惠、福沛這都是以“福”字為開頭的,實際上年貴妃的這三位皇子的名字並非按照輩分排序,而是當時年幼時起的乳名而已,因為年貴妃的這三個孩子都都未及成年便夭折, 所以他們實際還沒有等到被正式命名就去世了,而這三個孩子是雍正皇帝未齒序的三個皇子。

雍正皇帝的諸位皇子簡介:

相比一生生育了35位皇子和20位公主的父親康熙皇帝而言,雍正皇帝在傳宗接代生於子嗣這方面就要遜色的多了,雍正皇帝一生先後生下了九位皇子和四位公主,雖然雍正皇帝的子嗣不多,但是這實際上不能說明雍正皇帝的生育能力出現了問題,這其中的真實原因是雍正皇帝首先並不十分喜好女色,其次雍正皇帝在繼位之後終日忙於朝政,很少有閒情逸致流連於後宮之中,兩個原因決定了雍正皇帝的子嗣不多。就是這很少的幾位子嗣,絕大多數也是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前出生的,

除了年貴妃所生的三子以外,其餘六子之中,皇后烏拉那拉氏所生長子弘輝,齊妃李氏生三子:弘昐、弘昀、弘時,熹貴妃生一子弘曆,裕妃生一子弘晝,謙妃生一子弘曕。

曾被寄予厚望的年貴妃之子:

貴妃年氏生育的三子為何沒有按照雍正皇帝諸子排序的“弘”字輩排序呢?實施的真相併不是這三位皇子獨樹一幟,而是這三位皇子還沒來得及正式命名便夭折了。三個皇子中最長壽的是福惠,他在七歲時便病逝了,福宜僅一歲時夭折,而福沛在出生幾個月後便夭折,年貴妃的三位皇子事實上還未及正式取名便皆盡夭折,而這三個皇子所留給歷史記載的三個名字,實際上是他們的乳名而已。這三個皇子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福惠,這位小皇子短暫的一生中曾深受雍正皇帝寵愛。

愛新覺羅福惠,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也就是雍正朝最為出名的年貴妃,福惠生於康熙六十年,三歲的時候其母敦肅皇貴妃年氏病逝,雍正皇帝憐憫福惠幼年喪母,因此在年氏去世後便一直將年幼的福惠帶在身邊,據說福惠非常聰明,雍正皇帝問他的問題通常能夠對答如流,雍正皇帝似乎也將其按照儲君的標準培養,關於這一點,朝鮮使臣曾經有明確記載。然而偏偏天不作美,雍正六年,8歲的福惠因病去世了,中年喪子的雍正皇帝非常傷心,下令“照親王例殯葬”,不僅如此,並且葬禮打破幼殤皇子,包括順治董鄂妃的愛子榮親王等葬禮的前例,加入了引幡儀式。而當時年過18歲的弘曆和弘晝連貝子都不是。後來乾隆皇帝登基後追封福惠為親王時,就說過:“朕弟八阿哥,素為皇考所鍾愛”,證明了雍正寵愛福惠是弘曆等兄弟所深知的。試想這樣一個讓雍正皇帝鍾愛的皇子如果能夠順利長大成人,恐怕將也是雍正皇帝皇位繼承的不二人選,但是由於福惠的夭折,使得弘曆最終成為雍正皇位的繼承者。


歷史課課代表


年妃為雍正生了三個兒了,分別是福宜,福惠,福沛,其中福宜活了大約半歲,福惠活了七歲,福沛剛出生就夭折了,他們與弘時、弘曆他們不一樣,他們都沒有序齒,也就是說沒有按年紀來排序。

雍正一共有十個兒子,其中有序齒的是長子弘暉,次子弘昀,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五子弘晝,六子弘曕,另外沒有序齒的除了年妃的三個兒子,另外還有弘昐。

那為什麼有的皇子序齒,有的皇子沒有序齒呢?這個就要說到皇室宗譜玉牒制度了,差不多十年一修,出生沒週歲就夭折了,還有修玉牒的時候沒在世,那麼一般都不入玉牒序齒,當然這個也並不絕對。

福宜和福沛兩個沒到週歲就夭折,沒入序齒,所以沒有帶弘字輩,這個好理解,但是福惠活了七歲,另外沒有入序齒的弘昐卻帶有弘字輩,這個就說明,是否有序齒,並不是有帶弘字的原因。

那我們再來看康熙的兒子,共有三十五個,其中有序齒的二十四個,可以發現這二十四個都帶有胤字,而沒有序齒的,早期的皇子沒帶,三阿哥之後的都帶了,這個也可以說明序齒不是帶字輩的唯一原因。

而且福惠之前改過一個名字,叫做弘晟,這個也是帶弘字輩的,只是後來又在雍正四年十一月的時候改回了福惠這個名字。而年妃死於雍正三年十一月,而年羹堯正是死於雍正四年。

由此可見,福惠這樣被改名,應該是跟年羹堯有關,當然他們也並不是福字輩,而是小名,只是因為都是年妃的兒子,所以頭一個字就取一樣的了。

不過,雍正對福惠,還是比較疼愛的,雍正六年,八歲的福惠病逝,雍正以親王禮下葬,乾隆追封福惠為懷親王的時候也說過,八阿哥福惠一直很受雍正所喜愛。


歷史簡單說


據史書上記載,雍正一共有十個兒子,其中有七個兒子都是弘字輩,只有三個兒子是福字輩,而恰好,這三個兒子,都是年羹堯妹妹年貴妃所生,分別為福宜、福惠和福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要知道,弘字輩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要遠遠超過福字輩。

因為,滿清在皇太極時期,特意對滿清的皇室宗親們劃分等級,他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將皇族劃分為宗室和覺羅兩個等級。

宗室就是指努爾哈赤和他五個親兄弟的直系後裔,他們是皇族裡的第一階層,平常腰間會系金黃色腰帶加以區分,因此又被稱為黃帶子。覺羅是努爾哈赤父親六個兄弟的直系後裔,他們是皇族裡的第二階層,以紅色腰帶加以區分,因此又被稱為紅帶子。

然而,等到康熙執政時,他又再次將皇族劃分等級,他規定:凡是他的嫡系子孫,在取名時,都要用上特定的字:“胤、允、弘、永、綿、奕、載”。否則,就不算是他的嫡系子孫。



換句話說,凡是名字中帶有這幾個字的皇族,就被認定為康熙的嫡系子孫,被稱為近支宗室;凡是名字中沒有帶這幾個字的,從法禮上來說,他就不是康熙的嫡系子孫,只能被稱為遠支宗室。在這種背景下,皇族從上到下被劃分為三個等級:近支宗室、遠支宗室、覺羅。

從這層意義上說,雍正給年貴妃的兒子都取名福字輩,就意味他們從法禮上來說,不屬於是康熙的嫡系之孫,也就意味著他們只能排在皇族中的第二等級,即遠支宗室。

對此,很多人自然會好奇,雍正為什麼要獨獨這樣對年貴妃的兒子呢?

有人說,肯定是因為年羹堯的牽連,導致年貴妃和她的兒子被雍正排擠,但問題是,年羹堯被雍正清算,是在雍正二年十二月份時,而年貴妃所生的這三個孩子,有兩個是在雍正登基之前所生,還有一個是在雍正即位第一年所生,當時年羹堯正備受雍正信賴,雍正又怎麼可能會因為年羹堯而打擊年貴妃和她的孩子呢?

所以,更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按照清宮的慣例,皇子出生後,一般會先給他們取個乳名,等到皇子滿週歲時,會由內務府和同宗人府共同向皇帝請賜名,在多數情況下是由宗人府按名輩的應該用的偏帝擬好幾個字,由皇帝定奪,當然也會有皇帝自己已想好用字。

當然,不管這個名字由誰來取,對於皇子們來,他們都將有一個正式的名字,並且還會正式登入皇室宗譜。



當時,雍正兒子們的乳名,都是以福字打頭,正式名字則是以弘字開頭。所以,年貴妃生下的三個兒子,才會被取名福宜、福惠和福沛。

按照正常的情況,在這三個兒子滿週歲後,就會給他們正式以弘字輩取名,但可惜的是,年貴妃這三個兒子中,福宜不滿週歲便夭折,福沛出生即夭折,所以最終沒能取上弘字輩的名字。至於福惠,在他滿週歲時,被取名為弘晟。

本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位福惠在歷史上的名字,就應該被叫做弘晟。但偏偏,就發生了意外,因為弘晟這個名字,本來是雍正三哥胤祉給自己世子取的名字,後來三阿哥被雍正圈禁,其世子弘晟也被革掉親王世子的身份。同時,雍正還把他們兩個的名字都給改掉。

不過,對於弘晟這個名字,雍正覺得是個非常好的名字,所以就把他送給了自己的兒子福惠。但是,等到雍正四年的時候,雍正或許因為太喜歡這個兒子,他擔心這個名字會給他帶來不吉利,所以就下旨讓福惠把名字改回去,同時把弘晟這個名字還給了原來的那個弘晟。

雍正的本意,是想給福惠取個好名字,但期間他給福惠更改過好幾個名字,但都不太滿意,所以這件事情就一直拖著,等到雍正六年時,福惠意外因病去世,所以他最終就只能以福惠這個名字被記載在滿清的皇室族譜上面。

最後,雍正對福惠的喜愛,連乾隆都曾為之妒忌,乾隆在繼位時,曾毫不諱言的說道:“朕弟八阿哥(福惠),素為皇考所鍾愛。”後來,乾隆還特意追封福惠為懷親王,其他幾個早夭的阿哥都沒有被追封,足見福惠的待遇超然。


我是趙帥鍋


不是福字輩,而是三個孩子都沒娶正式的名字就夭折了,所以三個帶福字的是他們的乳名。其中,八阿哥福惠曾取名弘晟,最後又給改回去了。原因可能是雍正太喜歡這個兒子了。

首先我們要明確,雍正的兒子只能是弘字輩,並且正式的名字還要帶“日”(如弘時、弘曆(繁體字曆)、弘晝、弘曕)。這是康熙給孫輩們定的,不僅是雍正的兒子,其他孫輩也必須遵守(如弘曉、弘皙、弘明等等)。所以,年氏的三個兒子也沒有例外。但是,名字卻不見得是很早就能起好的。在取正式名字之前往往會有一個乳名,其實也很常見。比如後來繼位為乾隆皇帝的弘曆乳名就是元壽,弟弟弘晝乳名為天申。至於年妃三個兒子福宜、福惠、福沛都用福字,或許就是因為他們同為一母所出而已。

(弘曆小時候也有乳名“元壽”)

然後再看看年氏的情況。有人可能本能地認為,年氏是年羹堯的妹妹,所以受到年羹堯牽連,雍正很不喜歡她。其實不然,年氏在雍正繼位前後直到年羹堯失寵都是十分受寵的。她是雍正朝第一位貴妃,第一位皇貴妃。雍正生前僅冊封過一個原配皇后,所以,年氏在雍正朝是當之無愧的後宮第二位。在康熙五十九年、六十年、雍正元年先後生下七阿哥福宜、八阿哥福惠、九阿哥福沛。雍正三年十一月病重,雍正在祭祀期間專程下旨進封年貴妃為皇貴妃。典禮一結束就馬不停蹄趕回。此後幾天,一向勤政的雍正居然只處理了很少幾件政務,其他時候就專心陪伴於年氏病榻邊。不久,年氏去世,雍正不勝哀痛,追諡敦肅皇貴妃,給予她的死後哀榮不可謂不盛大。第二個月,年羹堯案發獲罪。所以,與其說年妃受了年羹堯案的牽連,不如說恰恰是因為年妃去世,才讓年羹堯失去了保護傘而被治罪。雍正對年氏的寵愛從來沒有減少過。

年氏的三個兒子,福宜不滿週歲夭折,福沛出生即夭折,這兩個孩子沒有取名其實是挺正常的。問題在於八阿哥福惠,他去世的時候已經八歲了,卻沒有一個正式的弘字輩名字,這是不太正常的。其實他有過,但是雍正可能實在太喜歡這個兒子了,所以反而把他的取名給耽誤了。

(雍正三哥胤祉的世子名弘晟,曾被福惠所用)

雍正朝的相關記錄對於一個去世時才八歲的孩子不可能記錄太多。但是卻處處彰顯出雍正對他的喜愛。首先,雍正四年,雍正曾下令將他的名字由弘晟改回福惠。這說明福惠有過自己的正式名字,弘晟。但這個名字有些意思,因為這是雍正的三哥胤祉的世子的名字。雍正的兒子是皇子,地位顯然比胤祉的兒子這個親王世子高,而且早在雍正二年,弘晟就因為獲罪被革掉親王世子的身份成為閒散宗室,更不配擁有和皇子一樣的名字了。所以,雍正是非常霸道地奪走了弘晟的名字給自己的兒子,弘晟一定是被迫改名了。但是雍正四年,他可能發現這個名字不太好,就下旨讓福惠把名字改回去了。這時候原來的那個弘晟才恢復了原名。

(乾隆即位後追封福惠懷親王)

何以見得福惠一定很受雍正寵愛呢?首先是雍正六年八月,初版古今圖書集成完工。雍正賜書。共有棉紙本十九部、竹紙本四十五部分賜王公大臣。雍正最信任的弟弟總理王大臣怡親王允祥,負責修書的功臣(也是後來雍正的託孤大臣)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和一些重要的軍機大臣都獲賜棉紙本。統共十九部中居然還有一部賜給了福惠。而他的兩個哥哥元壽阿哥(弘曆)、天申阿哥(弘晝)都只能分四十五部的竹紙本。待遇差距可見一斑。賜書後幾個月福惠去世,雍正輟朝三日,以親王禮下葬,而此時弘曆、弘晝的爵位僅僅是貝子。雍正去世後,乾隆即位,更是毫不諱言“朕弟八阿哥,素為皇考所鍾愛。”於是追封為懷親王,與他一同被追封為端親王的是雍正的長子弘暉,其他幾個早夭的阿哥都沒有被追封。足見福惠的待遇超然。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年氏深受雍正喜愛,她的三個兒子也被雍正重視,不隨便起名字,以至於福宜、福沛早夭未有正式名字,福惠反覆改名,最終未定的時候也夭折了。


伊耆角木


年氏的兒子也不是福字輩,帶福字的只是他們的小名,沒有弘字輩的大名是因為他們夭折的早。

清朝皇室的字輩是其漢化的一個反映,在入關前,皇室名字均用滿語,諸如皇太極、多爾袞等,入關後雖然出現福臨、玄燁這種漢族元素頗多的名字,但仍然沒有字輩。

直到康熙年間,為了標明直系與遠支的區別,康熙帝在給諸皇子命名時一律用"胤"字(後來雍正帝為避諱將其他兄弟改為了"允"字),給皇孫命名一律用"弘"字,所以雍正帝的兒子只能是弘字輩。

康熙帝定的字輩只針對正式名字,對小名沒有要求,比如康熙帝次子胤礽曾名保成,還有承瑞、長華這些皇子都沒帶“胤”字,因為他們都沒活到正式取名就夭折了,也沒有序齒。

所謂序齒,就是按照按年齡長幼排定先後次序,排哪裡的先後呢?就是族譜裡的。皇族的族譜有個美名叫做玉牒,玉牒每十年修一次,沒挺到那時候的皇子就進不了族譜,自然也就沒有正式名字。當然,在序齒之前也可以先定好正式名字,這取決於皇帝自己。

再說年氏和她的三個兒子,在康熙末年由康熙指婚為雍正帝側福晉 ,一直很受寵愛,先後誕下雍正帝第四女、第七子福宜、第八子福惠和第九子福沛。

從年氏首次生育到去世,包攬了雍正帝十一年間的所有子嗣,再加上她是雍正朝首位貴妃和首位皇貴妃,雍正帝顯然非常寵愛她。

年氏病重之時,一向以加班狂著稱的雍正帝竟然數日未見處理政務,年氏去世後,雍正帝還輟朝五日舉行皇貴妃喪禮,並且因對喪儀不滿降罪於禮部官員。

雍正帝寵愛年氏,自然愛屋及烏寵愛她的孩子,這三個孩子都用福命名,但卻都福薄,福宜數月時夭折,福沛更是當日夭折,只剩下福惠稍微好點。

年氏去世後,三子中只有福惠在世,雍正帝對他非常寵愛,常常帶在身邊,而不是養於阿哥所,雍正帝的這種舉動,甚至讓朝鮮使臣認為八阿哥才是皇帝中意的儲君人選。

上面說了,在序齒前,皇子也可能有正式名字,雍正帝就曾給兩個兒子取過,一個是次子弘昐,另一個就是福惠,雍正帝為他取名弘晟,但之後又改回福慧。

福惠的人生終止在八歲那年,雍正帝十分傷心,下令“照親王例殯葬”,規格比順治帝與董鄂妃的愛子榮親王的葬禮還要隆重。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當時已經成年的弘曆連貝子都不是,要是福惠長壽,就沒乾隆帝什麼事了,後來乾隆帝也親口說過:"朕弟八阿哥,素為皇考所鍾愛"。


平沙趣說歷史


這個題問的好,確實可以瞭解到一些知識,雍正的兒子都是“弘”字輩,這確實是早就定下來的,康熙在位時,就給自己的兒子定位“胤”字輩,所以康熙的兒子都帶個“胤”字,雍正按照父親康熙的意思,所生的子嗣也全都帶有“弘”字,但是為何年氏的兒子卻都帶有“福”字?

雍正有10個兒子,分別是弘暉、弘昐、弘昀、弘時、弘晝、福宜、福惠、福沛、弘曕;

從這裡可以看出,唯獨福宜、福惠、福沛都是“福”字輩,而他們都是年氏所生,之所以帶“福”字,主要是因為這都是他們的乳名,清朝皇家的所有小孩都有個規定(康熙開始),包括一些親王的子嗣,他們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按照年紀的大小記入愛新覺羅家族族譜,也就是“序齒”。

所謂序齒,即按年齡大小進行排序,但是明確規定早殤者不排序,僅僅將名字附在最後,而年氏的三個孩子都早夭,所以沒有序齒,也沒有帶“弘”字,一般來說皇子生下來都是有名字的,年氏的兒子因為早殤沒有序齒這只是一方面原因。

要知道年氏有個兒子“福惠”,他算不上早殤,1721年出生,1728年去世,也有8歲,按理說應該早就有名字的,不可能一直用乳名,這就涉及到年氏本身對的問題。

雍正曾說年氏“體素羸弱”,本就體弱多病,在懷上福沛時就難產,福沛生下來之後就去世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年氏的身體更是一落千丈,沒過多久年氏便去世。從年氏生的三子一女來看,似乎沒有一個活到成年的,全部都早夭。

從年氏生下皇四女開始,僅僅只有兩年不到的時間便去世,所以雍正知道年氏體弱,為了圖個吉利,也就將年氏生下的兒子都用“福”字取名,為的就是能夠祈求多福,讓他們可以健康的活下來,況且雍正並沒有人們說的因為年氏的兄長年羹堯而不寵幸年氏,反而對年氏寵幸有加,對年氏的兒子也非常看重,這才導致年氏的兒子和其他嬪妃的兒子取名不一樣。

“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時,事朕克盡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謹,馭下寬厚平和。朕在即位後,貴妃於皇考,皇妣大事悉皆盡心力盡禮,實能贊儴內政。”

上面是雍正對年氏的評價,可以說非常高,後來年氏去世後,唯獨留下福惠,雍正對福惠的寵愛遠超過其他皇子,為的就是能給年氏留下個子嗣,未曾想,雍正六年,福惠也去世,雍正傷心至極,下令“照親王例殯葬”,當時連弘曆、弘晝等人都不如福惠得寵,乾隆(弘曆)登基後,也曾說“朕弟八阿哥,素為皇考所鍾愛”。

因此可以看出,雍正將年氏子嗣取名為“福”字,實則是希望他們能夠健康成長,多福多壽,並沒有映射年氏被哥哥年羹堯連累的意思。


貓眼觀史


福宜、福慧、福沛都不是正式名字,是他們的小名。乾隆和弘晝也都有小名,弘晝的小名叫天申,乾隆的小名據說叫元壽。雍正給孩子取福字輩,是對他們有格外的關照。



與電視劇中的形象不同,歷史上的真實的雍正和年妃,夫妻關係其實是很好的。

年氏出身顯貴,父親年遐齡是康熙朝的湖廣巡撫,妥妥的封疆大吏,大哥年希堯官居工部侍郎,二哥年羹堯更是集高官和顯爵於一身,深得聖寵。而年氏自幼容貌出眾,溫和秀雅,康熙第一次見到她,就對她是頗為喜愛,親自將其指婚給了雍正做側福晉。

雍正娶了年妃後,對其非常寵愛,沒過多久兩人就有第一個女兒。不過,這個女兒只活了三歲就夭折了,讓雍正和年妃都非常的傷心。

女兒夭折兩年後,年妃再生下一子。雍正鑑於女兒夭折的慘痛回憶,就沒給這個兒子取弘字輩的名字,而是給他取了一個非常喜慶的名字——福宜。

“福宜”這兩個字,出自《詩經》的 “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寓意非常的好。

從這可以看得出,雍正對這個孩子是寄予了非常的希望的。他希望用一個喜慶的名字讓兒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然而,儘管有好個名字,福宜也沒有擺脫夭折的命運。在他兩歲的時候,也夭折了。年妃又是傷心了好長一段時間。

雍正對此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因而當年妃生下第二個兒子後,雍正在給孩子起名的事情上斟酌了很久,最終取名“福慧”。(也叫福惠)

“福慧”指的是“福慧雙修”之意,雍正一直痴迷於佛法,他給兒子取這個小名,是希望兒子的福德和智能都達到至善的境地。可見他對這孩子的期盼和喜愛。

福慧出生後不久,年妃再次懷孕,堪稱是雙喜臨門。雍正為此給孩子提前取名,如果是兒子就叫福沛。(沛為“旺盛”之意,也是希望兒子能長命百歲)

然而年妃命不好,在他懷孕期間,康熙皇帝恰好駕崩。在康熙大喪期間,年妃懷著福沛頻繁地磕頭行禮,讓她動了胎氣。結果在生產時就難產了。雖然後來接生婆絞盡腦汁的把孩子生了下來,但孩子一出生就病死,而年妃因為難產,身體也是一落千丈。


看見身體虛弱的年妃,雍正很是心疼,於是在登基之後,將年妃冊封為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這是雍正當時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能給年妃最好的待遇。

不過,年妃的身體每況愈下,在被冊封貴妃兩年後,終究還是病倒了。

年妃一病不起後,雍正很揪心,他不僅暫緩了對年羹堯的處罰,還在處理年羹堯的關鍵檔口冊封年妃為皇貴妃,為她沖喜,絲毫不顧忌政治正確。(要處理年羹堯,在這個關鍵檔口不應該加封年妃)

雍正是出了名的勤奮皇帝,可是當年妃一病不起後,他居然抽了五天時間,一心一意陪在她身邊,想盡辦法去挽留她的生命。

不過,年妃的身體已經病入膏肓,最終還是去世了。


年妃去世後,雍正輟朝五日,斥巨資為她舉行喪禮,僅金銀一項,就耗費了九萬錠。雍正是極為節儉的皇帝,可是為了年妃,他破戒了一次。

一個月後,失去了年妃庇護的年羹堯被雍正下令處死。其實以年羹堯的罪,雍正誅他九族都可以。但看在年妃的面子上,年家其他人並未受到株連。

此後,福慧作為年妃唯一健在的兒子,成了雍正最寵愛的阿哥。

眼見福慧一天天長大,雍正很高興,於是雍正決定給福慧取一個大名。又是斟酌一番之後,雍正敲定了“弘晟”。

弘晟原本是誠郡王胤祉的第三子的名字,為了給自己兒子取名,雍正連自己侄子的名字也奪了。不過雍正後來想想不好,又改回來了,所以福慧一直到死(八歲死了)都沒有一個正式名字。

福慧夭折後,雍正又是萬分傷心,下令“照親王例殯葬”,而當時已經成年的乾隆和弘晝連貝子都不是,待遇差別之大一目瞭然。

乾隆繼位後,諭內閣:“朕弟八阿哥,素為皇考所鍾愛,當曰曾以親王殯葬。今朕眷念手足之誼,著追封親王。”給了福慧以親王級別的待遇。

↓清西陵·懷親王陵(福慧陵寢)



所以說,年妃的三個兒子都是福字輩,這是雍正對年氏所出孩子有格外關照。希望他們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同時,也是希望以福字開頭,給病弱的年妃祈福。


Mer86


說起雍正皇帝,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勤政好學,雍正皇帝六歲就進尚書院學習,被師傅們嚴加管教。



史書記載。年一共為雍正生了三個孩子。分別福宜、福惠、福沛,單單從這三個福字來看。雍正皇帝非常喜歡年妃,和他的這三個兒子的。其中福宜活了大約半歲,福惠活了七歲,福沛剛出生就夭折了,如果不是這三個兒子沒有長大。說不定後來都沒有乾隆什麼事了。


饒州小書生


在雍正之後繼位的是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除了弘曆還有弘時、弘晝、弘瞻、弘曉、宏明等等,皇帝在古代是權威的象徵,而清朝又是一個規矩很多的朝代,對於阿哥們的名字肯定也是有硬性的規定的,所以只要是雍正的兒子,都是弘字輩的,這一點是必須要明確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年氏的兒子是福字輩的。



年氏總共給雍正生了三個兒子,名字分別是福宜、福惠、福沛,但是這並不是正式的名字而是剛剛出生時的乳名,一般過一段時間之後,名字會被從新取過,但是福宜在不滿週歲的時候就夭折了,還沒有等到新的名字下來就已經沒了,所以自然而然不會重新的給他專門弄一個弘字輩的名字,而福沛更加出生不久便夭折了,更加不可能有弘字輩的名字。



比較奇怪的應該是福惠,因為福惠是在八歲的時候去世的,都這麼大了沒有弘字輩的名字的確有點說不過去,但是事實上雍正給這個兒子取了弘字輩的名字的,叫弘晟,但是中途莫名其妙的雍正又覺得這個名字不好,又還是改回原來的乳名叫福惠,值得一提的應該是雍正的三哥胤祉也叫弘晟,當年這個三哥因為對自己十四弟的死不以為然,加上多次惹怒雍正,被雍正去除親王頭銜,更是把他的名字奪走給自己的兒子用。



至於後來又改回乳名也許很多原因,但是因為這是自己三哥的名字用在自己的兒子上面怕是有點不好肯定是原因之一的,最後要說的就是並不是只有年氏的兒子有乳名,而是很多阿哥其實都是乳名的,比如弘曆的乳名是元壽,弘晝的乳名是天伸,而乳名都是福字開頭的肯定是表示是一個母親生的了,並不是有用意的去區別開。


史中醉


年貴妃為雍正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福宜、福惠、福沛,但這三個孩子很可憐,他們早早夭折,沒來得及正式取名,所以沒有弘字輩的大名,只有乳名。

清朝皇室子孫在剛出生時只有乳名,也就是小名,到了一定年齡才上報到負責皇室宗族事務的宗人府,由宗人府報給皇帝,皇帝根據祖宗定下的規矩和輩分賜給兒子、孫子們正式的名字,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大名,雍正的兒子也是如此。

雍正的成年兒子都是弘字輩,比如弘暉、弘昀、弘時等等,乾隆的名字就是弘曆,但乾隆小時的乳名叫“元壽”,到他十幾歲時,雍正仍稱呼他的乳名“元壽”。

雍正的皇貴妃年氏,就是《甄嬛傳》蔣欣飾演的華妃原型,是大將軍年羹堯的妹妹,她早年頗受雍正寵愛,分別於1720年、1721年、1723年給雍正生下三個兒子,乳名分別取做福宜、福惠、福沛,4年生下3個兒子,可見雍正對年妃的寵愛,以及年妃的生育能力。

但年妃的孩子都未成年,福宜活了不到1年,福沛當年就夭折,最命長的福惠也不過活到8歲,都沒有長到正式取名的年齡,所以他們的名字不是弘字輩。

歷史上的年貴妃在年羹堯被治罪後僅10天就去世了,很多人推測她受到年羹堯案件牽連,選擇自殺甚至被賜死,但實際上她一向體弱,積年成疾,加上兒子連續夭折,兄長遭此大劫,悲痛交加之下,才紅顏薄命,英年早逝。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