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帮”的面子,留还是不留?

国宝帮,是对一部分喜欢收藏却“剑走偏锋”的人的称呼,这些人对收藏国宝级文物有狂热的追求,而且极其缺乏最基本的文物知识,同时也对如何鉴定文物一无所知,经常会把极为低劣的赝品当成国宝炫耀,为了牟取暴利不择手段……

以下故事,是我一位河北朋友的真实故事:

2016年9月12日,福建省的“藏家”老梁珍藏的2对4只明朝成化斗彩鸡缸杯被盗,老梁火急火燎的跑到公安局报案,自称丢失的4只鸡缸杯价值6亿元,吓得民警一激灵。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盗窃公私财物3万至10万元,已经属于“情节特别严重”,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6个亿!总够判个几千年的了吧。要知道,如来佛祖把孙猴子压在五行山也就不过500年。


很快公安局将案件定性,并迅速组织警力破案。结果没几天,警方远赴江西,就将犯罪嫌疑人成功抓获,追回了珍宝鸡缸杯。正当老梁将锦旗送到公安局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四只鸡缸杯全部被认定为赝品。老梁当时什么表情,新闻里没有描述,但我猜八成是暴跳如雷把街骂。


鸡缸杯的底部画着一只大公鸡,并且在口沿写着“宫廷御器宪宗皇帝御用”的古怪款识。“宪宗”是成化皇帝的庙号,就是当皇帝死之后,才被追封的名号,敢在皇帝生前御用的杯子上写庙号也确实是病得不轻。这里的破绽,很多朋友已经解释过,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这种鸡缸杯我在江西景德镇的樊家井造假一条街见过,50元一个,多买还可以再便宜。据说,土豪刘益谦看了这条新闻,揶揄一笑,用手搓了搓自己花2.8亿港币买来的那件真品鸡缸杯,然后说了句:“一摞鸡缸杯6个亿,便宜了。”

“国宝帮”的面子,留还是不留?

刘益谦对古董是真爱吗?

没错,老梁是位国宝帮,这是我喜爱古玩二十年,收藏古玩十五年,开古玩店三年,听闻所见的第N个国宝帮。“国宝在民间,专家全去死”,是他们的口号。打着拯救国家珍宝,拯救世界经济危机的旗号,以摧枯拉朽海枯石烂前赴后继之力拼命收集烂货瞎活的勇气,实在让局外人叹为观止。他们是中国文物造假产业链的最终端,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一直想研究国宝帮的心态,也想穿越历史的迷雾,探寻是什么让他们在自己所执着为对的错误想法上,越走越远,却又一时语塞,不知应该从何说起。就在这时,一位客人进店了。


客人是位来自河北的大姐,一进店,便使劲打量柜子里摆放的各种盘盘碗碗。大姐指着我用北宋汝窑瓷片做的挂坠,说了句“这是汝窑。”


“您多知多懂”我客气的答道。


大姐接着说:“我们家有宋徽宗御用的汝窑大瑞兽!


我一听要瞎,想赶紧岔开话题,但为时已晚,大姐已经打了堪比潘多拉魔盒的话匣子,向我娓娓道来她的藏品。“你这小瓷片我都不要,我们家的北宋汝窑瓷器能凑齐一套餐具。你见过成化的天字罐吗?”我木然的附和道,“见过,见过,在故宫的瓷器展厅。”“嗨!你费这事干嘛?来我家看啊,我们家有三件。”


后来大姐还说过什么话,我已经忘记,应该是大脑屏蔽了当时所听所见的所有信息。最后大姐问我古玩城的房租贵吗,我不解的问道:“您问这个干嘛?”,大姐笑了笑说:“家里宝贝太多,想在这里开一间店铺。人家拍卖公司卖的藏品都太贵,一件汝窑瓷器上亿元,我的汝窑没那么贵,你给我30万就卖。”


我心想这回可摊上大事儿了,刚想客客气气的将大姐请走。谁知大姐亮出了最后的杀手锏。只见她神秘兮兮的从上书“河北某某药品研究所”的手提布袋里,掏出一件钧窑。“你看看这个!!乾隆御题北宋钧窑盘。”我眯着双眼,悄悄往盘子上一瞥,只见乾隆御题的电脑楷书字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赫然刻在盘子中间。


总会有不明真相的群众热衷于购买这些稀奇古怪的文物臆造品,然后又信心满满的给自己冠以夺宝奇兵的称号,听不进其他人的任何意见。这些怀揣“国宝”的人,90%的人心态超好,无论怎么给他讲道理,就是九牛拉不回。剩下那些意志薄弱的人,一听到是假,就大受打击,从此退出收藏界。搞得小伙伴们都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玩到一起。


其实,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只要有收藏,就必然会面对真与假的问题。连专家也无法避免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本人吃药也不少。但智慧的人,可以放下身段,虚心学习,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把一件东西真正研究透彻,然后尽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愚蠢的人,为了面子,宁愿与异议者争吵一整个下午,也不愿买一本书籍,去一趟博物馆,看看真品长得什么样子。


在年代悠久的艺术品面前,所有人都是小学生,面子更是一文不值。商周的青铜3000岁,是你精神的魂。秦汉的玉器2000岁,是你文化的根。明清的瓷器,多则600岁,少则100岁,你凭什么就能把她们玩于掌股之间。一代人的生命只有区区几十岁,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即使天天上一当,当当都能不一样。


以我之论,收藏一定是从心出发,是一种钻研,更是一种热爱。万物有灵,人与物之间,就像人与人之间,是讲感情的。你爱她,你以拥有她为荣,你去博物馆看她,你找来书籍研究她,你越熟悉她的气息,她就越会对你报之以微笑。如果你只是想用她挣钱发大财,并且抱着100元把她买下来,100万把她卖出去的捡漏心态去接触收藏,我奉劝诸位国宝帮还是放弃这个念头,拿钱去买点基金股票,即使赔了夫人又折兵,都比这个实际。

我读田家青所写的《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里面记录了许多关于收藏大家王世襄的故事,很多观点特别发人深省。王世襄是老一辈的文物专家与鉴赏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明代家具的研究。他涉猎中国古代艺术品之广,让人惊叹。王世襄是一个爱玩的老爷子,住在北京的胡同里,爱做炸酱面,爱玩鸽子,爱弹古琴。但他更是一个严谨的学者,把他玩的每一项东西都研究透。

“国宝帮”的面子,留还是不留?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王世襄先生曾说:“研究古代艺术品,想要有所成就,需实物考察、文献调研和工艺技法三方面结合,缺一不可。”意思便是,既要懂一件器物的文化历史背景,还要长于器物真伪的鉴定,更要将自己变成历史的匠人,懂得器物制作的技法与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文物的主人。


老爷子每日五点起床,便在案头研究这些古物,或是翻阅书籍,查阅资料,或是自己拿起锛凿斧锯,按照明代家具的样式,亲手打制一件条案,将古代工艺的细节全部搞清。这种钻研的狠劲,正是我们当代这群狂傲自大的国宝帮所缺少的精神。


记得有一本名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书的作者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安迪•格鲁夫。主要讲述了安迪先生带领英特尔公司在历史大转折时期,乘风破浪的故事。书作者认为在商业社会中,作为一名追随者,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有性格略带偏执,才能险中求胜。这部书问世之后,曾经在一段时间内,被奉为人生通往成功的指南。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偏执的性格。


那些拥有假国宝却又自以为是的人,越偏执,便越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迷失自己。非但成不了文物的主人,反而做了文物的奴隶。我看到过许多人,花费巨资买了假货,却不愿承认这个错误,便塞钱给见钱眼开的专家,让专家对自己的藏品大加赞扬。或者永远活在笼中,因为害怕失去面子,而不去面对真相。


久而久之,这种买到假货又不愿意去面对的人多了,他们便抱团取暖凑在了一起,相互吹捧彼此的藏品,在拯救国宝的迷幻旗帜下,最终成为国宝帮的一员。


国宝帮,国宝帮,你看他们多可悲,他们看你多可笑。为了生存,文物造假者不愿揭开他们的面具。为了生意,古玩商人不愿揭开他们的面具。为了钱财,专家不愿揭开他们的面具。为了面子,他们更不愿揭开自己的面具。


但问题是,真相却只有一个。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做了一名古董商人?他说,因为我喜欢。有人问他,能挣钱吗?他说,凑活活着。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揭穿这些国宝帮?老舍在《茶馆》里写,我爱大清国,我怕她完了。郭德纲在《论中国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里说,我爱相声,我怕她完了。他说,我爱这些宝贵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我怕她们也就这么完了,在金钱的利诱,面子的虚荣下,假做真来,真当假。


人生在世,最容易陷入我执的境地。我执,便是对自己身体的执着,对自己喜爱之物的执着,对自己观点的执着。我们认为是对的事情,其实换一个角度未必是对。而收藏一件历史之物,更应该摒弃对自己某些观点的偏执,博取众家之长,去真正接近她,把玩她,钻研她。开放、包容、钻研的良好心态,一定会破除历史的迷雾,让真货显身,假货退散。


王世襄先生判断一件器物的真伪,往往只在一瞥眼之间。老爷子称之为“望气”。掌握古物的气韵,捕捉相应器物之间内在相应的联系和时代之精神,透过器物的表象看到时代特质与艺术水准两个品质。而不是傻呵呵的拿着放大镜盯着某个细节局部看一个钟头。


我希望,在文物面前,我们应该谦虚,再谦虚一些。抛弃不切实际的虚妄与自满。在欣赏古物的同时,与古人精神相往来,从而明白怎样面对生活。这种快乐,远非自己在餐桌上向朋友们炫耀收藏到价值6个亿的鸡缸杯,花100元就捡漏凑齐一套北宋汝窑餐具能比。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还艺术品市场一个清净之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