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胃氣現 察清舌苔再吃飯

“舌苔”胃氣現 察清舌苔再吃飯


吃是人的本能。現在,每人每天至少要吃三頓飯,每頓飯又會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可以說,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君不見,有的人食養延年,有的人卻病從口入……那麼,如何正確飲食以及時糾正機體偏差,使身體受益呢?很少有人知道。這裡,就教大家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辦法。

察清舌苔再吃飯

每個人的舌頭上都有一層薄薄的物質覆蓋著,這層物質叫做“舌苔”。如果有興趣,可與周圍的親朋好友對比一下,你會驚奇地發現,每個人的舌苔都不盡相同。就像每個人有不同的長相和性格,舌苔也因體質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

中醫學認為,舌苔是胃氣的外在表現,胃的“喜怒哀樂”都會在舌苔上及時反映出來。我們不妨學學古人“仰觀天象”以把握時勢變遷、因時而動的習慣,現在開始“對鏡觀舌苔”,因苔之變化而調整飲食,同樣可以防患於未然。

觀察舌苔主要觀察三個方面,一是舌苔的厚與薄,二是舌苔顏色的黃與白,三是舌苔表面的潤與燥。

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映消化道是否有積滯;舌苔的黃白可以反映體內是否有熱,舌苔的潤燥則提示消化道內是否存在缺水或水溼停留。正常的舌象是舌頭質地淡紅,舌苔薄白,潤而不溼。具備了以上基礎知識,我們就可以學習看舌苔吃飯了。

“舌苔”胃氣現 察清舌苔再吃飯


苔厚:積滯要疏通

如果飯前對著鏡子一看,發現舌苔是厚厚的一層,這就說明你的消化道有積滯了。也許你會問:“我的食慾很旺盛,食量也不小,大便也能保證每天都有,怎麼會有積滯呢?”這是因為,消化道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通道,最易藏汙納垢,甚至藏匿一些你無法感知的問題。

發現有積滯之後,應該幫忙疏通一下,飲食也應選擇有疏通作用的食物。先說主食,中國人的主食是米飯和麵食。稻米在五行中屬金,具有清涼滋潤的作用,古時治療患瀉痢而不能進食者,會用到陳廩米(即儲存時間較久的白米),以提供營養而又不助溼斂邪。小麥在五行屬木,性溫熱而黏膩,如張仲景在用桂枝湯治療外感時明確禁忌吃麵。相比之下,消化道有積滯時,選米飯為主食更適合一些。

不過選擇合適的主食只是減少了積滯的來源,對於疏導積滯有明顯作用的還是富含纖維的蔬菜,所謂“蔬者,疏也。”這時綠色的葉類蔬菜都可以選擇,如油麥菜、菠菜、油菜、芹菜等。

這樣的一頓飯吃下來,會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尤其長年口中黏膩不爽、胸膈胃脘脹滿不適的人體會更深刻。有興趣者可以調整飲食後再對著鏡子看看舌苔,前後一對比,就知道這個方法靈不靈驗了。

再補充一點,若舌苔是厚而且黃,以上方法仍適合;若舌苔白厚而水分很多,甚至伸出舌頭要滴水下來,可以在飯後吃點烤得焦黃的饅頭片,這是取其焦香之味,以使沉睡的脾胃醒來,好好消化食物,運走水溼。

“舌苔”胃氣現 察清舌苔再吃飯


苔薄:胃弱要補養

如果舌苔很薄,不能很好地覆蓋舌面,這是脾胃弱,營養缺乏的表現。此時需要選擇一些有滋養效果的食物了。主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米飯和麵食,重要的是菜餚的選擇。

上文的苔厚是有積滯,需要疏導,現在的苔薄正好相反,恰恰要用一些傳統認為“滋膩”的食物;如各種肉類、豬皮以及色白而黏、汁水豐富的蔬菜,如山藥、土豆、藕片、竹筍等。

受現代營養學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吃豬皮對身體不利。殊不知這要因人而異的,不可談豬皮而色變。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一張叫豬膚湯的方子,由豬皮和白米粉組成,有利咽除煩、滋陰止瀉的功效。由此,豬皮的營養價值可見一斑,適宜補益之用。

要提醒的是,一頓飯吃完之後,你可能會小有失望,因為發現舌苔幾乎沒有變化。這並不是方法不靈,而是時間不夠。要知道,在中醫學中,補虛以生苔,不是一日之功。

“舌苔”胃氣現 察清舌苔再吃飯


苔黃:內熱要清解

黃色舌苔,很多養生節目裡都講過,在此不再贅述。簡言之,如果舌苔黃而且口苦、小便黃說明有內熱,可以選擇性涼味苦的食物以瀉火,如苦瓜、萵筍、豆腐等。

“舌苔”胃氣現 察清舌苔再吃飯


苔燥:津少要養陰

舌苔的潤燥要非常注意,它直接反映了體內水分的盈虛。舌苔乾燥者,可以在食譜中加入粥類,以補養脾胃陰液;大家不必苛求於何種粥,但以白米銀耳粥效佳。酸梅湯生津效果也很好,深得中藥配伍中“酸甘化陰”大法的精髓,需養陰者可以飲用。

“舌苔”胃氣現 察清舌苔再吃飯


苔潤:飲停要利水

若舌苔水分很多,伸舌欲滴,一般代表胃內有水飲(泛指體內異常的水液)停留。這時主食可以選擇饅頭,菜餚可以選擇炒得焦香、油水少的,如干煸豆角、乾煸肉片等,在此基礎上再適當配合有利水作用的蔬菜,如冬瓜、白菜、絲瓜、西葫蘆等。一定注意飲食過程中及飲食前後不可貪飲粥湯。

說到這裡,順便談一下傳統飲食習慣中“溜縫”的習俗(即餐後再飲湯或粥,以填補胃中罅隙)。曾有人借現代消化理論予以駁斥,說這不好;不過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飯後稍飲粥、湯,可以促進胃內存積氣體的排出(我們在進食時會吞入空氣,有的因消化不良會發酵產氣),以使胃更好地工作。但“溜縫”稍和胃氣即可,不能過量。如果是已經明確診斷為胃病的,無論潰瘍、胃炎還是胃下垂,都以少飲為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