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兵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老藝術家的一個朋友剛結束了一趟西安之旅,她回來就告訴我,老外真的好愛兵馬俑。

我當時用鄙視的眼神看著她,人家去西安都是看兵馬俑的,你怎麼去看老外了?她拿出照片給我例證——真的是有兵馬俑的地方,就有老外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印度總理莫迪仔細端詳著兵馬俑/The Washington Post

說來也是奇怪,老外與兵馬俑這對八杆子都打不著的關係,一搜新聞,竟有不少奇奇怪怪的新聞出來:十年前,有個德國小夥子,中文名叫馬林。花了一個星期製作了一套兵馬俑服,他本來只是想穿著兵馬俑服合影留念而已。

可是當看到兵馬俑時,除了激動就是激動,便不由自主跳入俑坑,假扮起了兵馬俑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你能認出哪一個兵馬俑是假扮的嗎?/YouTube

當被遊客發現後,安保人員要求他趕緊撤離,他僅僅保持沉默。最後,安保人員只好把他當作“真兵馬俑”強行帶走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看他僵硬的身體反應,還真入戲了/Passport Travel

最後,他也解釋,自己實在是太喜歡兵馬俑才會作出這麼荒誕的事情出來。太過喜愛兵馬俑做出荒唐事的,

可不只是他一個

去年,兵馬俑在美國展出時,一位美國的小夥子也是因為太過喜歡兵馬俑,將兵馬俑的一根手指帶回家了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兵馬俑被掰斷手指/YouTube

老藝術家看完新聞,只覺得莫名喜感。兵馬俑在我們國家是一個代表秦文化的象徵,它的形象通常都頗為嚴肅。

可是一摻和上老外,為啥就能產生這麼奇特的化學反應?

外國元首也是兵馬俑的迷弟迷妹

據新華網報道,自兵馬俑對外開放以來,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過兵馬俑,有的還參觀過不止一次,傳聞能產生這種外交關係,也正是領導人們對兵馬俑實在太過喜愛與好奇。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五次參觀兵馬俑,在眾世界名人參觀兵馬俑次數上,位列第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參觀路徑甚至已成為一種外交規格和禮遇,比如,外長級別可從一般路線走下一段階段,在比較近的一個伸出的狹長平臺上觀看,而副總理級別以上的要在這個平臺鋪上紅地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級別的則可以走下俑坑參觀。

這裡有個有趣的故事,現在領導人能夠入坑參觀兵馬俑都要感謝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

1979年,丹麥女王參觀兵馬俑,她看到兵馬俑太激動了,提出想“入坑”參觀,後得到工作人員的同意後,還沒等來梯子,隻身就跳入了1.5米深的坑中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第一個“跳進坑裡”的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The Royal Correspondent

此後,博物館工作人員就作出一條規定:以後可以安排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下坑參觀

有了丹麥女王在參觀之路的“開闢”,後面領導人來參觀兵馬俑,都紛紛“入坑”。而平時嚴肅的國家領導人們,在參觀兵馬俑時,皆化身“問題小孩”,對這一兩千年前的陶俑充滿了好奇心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1998年,時任總統克林頓攜夫人希拉里和女兒切爾西參觀兵馬俑,還拍了一波兒遊客照/Telegraph

1984年,時任美國總統里根率領一行300多人的龐大隊伍,專程從北京飛到了西安,就為了參觀兵馬俑。當得到授權可以下坑的時候,他興奮就像小孩,站在秦俑和陶馬前,問工作人員:“我可以摸摸馬嗎?

徵得同意後,他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馬背上,從頭摸到尾,當手扶在馬屁股上的時候,他突然縮回了手,說:“它不會踢我吧。摸完兵馬俑,還童心未泯,與兵馬俑大玩穿越遊戲,走出俑坑時,回頭對兵馬俑軍陣說:“解散(dismissed)!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前美國總統里根與其夫人,在兵馬俑面前,儼然一副兒童模樣/Getty Images

相較於里根對兵馬俑“孩童式”的好奇,普京的表現就是一個“學霸式”的好奇

2004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來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在參觀的途中,不斷向陪同人員問各種問題,比如“陶俑的鞋子為什麼各不相同?”“陶俑的身後怎麼帶著兩個環”“鞍馬怎麼沒有腳蹬子?”

“秦朝的馬為什麼都不高?”“銅車馬的車輪子上突出的部位叫什麼”“這個部位怎麼沒有裝兵器?”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好奇學霸普京,認真學習臉/Wikimedia Commons

領導人對兵馬俑的歷史可能傾注更多的關注,而領導人將兵馬俑當作了一場時尚秀來看待。 2010年,德國

總理默克爾來到兵馬俑參觀。默克爾對秦俑的髮式、服裝很有興趣

當聽到介紹說,這些兵馬俑都是參照當時的秦國士兵來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的裝束與士兵的等級有關,不同等級的士兵都有不同的裝束,可謂是千人千面。

隨後,默克爾指著一個兵馬俑的髮髻笑稱:“這個髮髻很漂亮,現代男性的髮飾太單一了,可以仿效一下。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默克爾該不會想讓德國男性都剪成馬的髮型吧?/dw

默克爾注意到了髮型,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看中了馬車。1986年,英國女王參觀兵馬俑,她對陶馬十分感興趣,說:“這馬雖然不高大,但是很精神。”

在銅車馬展廳,女王看到了一輛宮廷馬車,她感嘆道,“銅車馬比我們宮廷的馬車還要好。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1986年的英女王/Daily Express

老藝術家有一位土生土長的西安朋友,他告訴我,他們對於老外這樣好奇而激動的情緒感到非常不解。

他說,不要說看到兵馬俑激動了,他們小學免費參觀兵馬俑,也有不少同學請病假不想去,一輩子沒有參觀過兵馬俑的西安人比比皆是。 可能喜歡總要需要距離,有了距離才更顯浪漫與神秘。在老外心中,兵馬俑不僅僅是一個出土文物這麼簡單——它代表了一個去遠方冒險的故事

老外為什麼痴迷兵馬俑?

阿加莎·克里斯蒂有一部小說叫《東方快車謀殺案》,這輛去往遙遠東方的列車並非虛構,而是真實存在的,它起點於法國巴黎,終點站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這輛去往遙遠東方的列車,最遠也不過近東地區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遠東、中東、近東這幾個政治地理概念是"歐洲中心論"的產物。近東通常是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而中國則為遠東地區/SlidePlayer

歐洲文學中對於近東的描寫充滿了神秘而浪漫的異域特色,最為經典的形象就是吉普賽民族

吉普賽民族的浪漫化描寫恰好也印證了歐洲人對遙遠東方的感覺,在他們心中,東方既神秘又浪漫,散發著原始與野性的味道,熱情天真又純潔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巴黎聖母院》的愛絲梅拉達就是一位來自異域的吉普賽女郎

熱愛冒險的歐洲人嚮往神秘的東方,但他們對東方的想象僅僅止於近東,對於更為遙遠的遠東地區,他們渴望觀看,卻礙於遙遠的地理距離,無法觸及

因此,遠東中國——這個遙遠又未知的地方,對他們來說,有神秘地區的吸引力,也有未知區域的恐懼情緒。 而揭開中國這層神秘面紗的《馬可波羅遊記》,致使遠東中國有了另一個標記——這是一個富庶的、遍地黃金的地方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馬可波羅一行朝見忽必烈/AKG

冒險家哥倫布也承認,“馬可·波羅的書引起了我對東方神秘的嚮往……在我的航行中,很多次是按《馬可·波羅遊記》裡說的去做的。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特使團管家約翰·紐霍夫東遊歸國後,將旅途中的各地見聞,並描繪了大量速寫,圖為其中一幅/華聲論壇

遙遠而神秘、未知而恐懼,這兩個歐洲人對遠東中國的印記,一直延續至今,也影響了歐洲人對兵馬俑的印象。

這在美國電影《木乃伊3》也找到了蹤跡。在電影《木乃伊3》開頭幾分鐘中,渴望探訪兵馬俑陵墓的冒險家眼中的兵馬俑——壯觀、美麗,但也危險重重。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你在陵墓的每一步,一不小心,都可能跌入萬丈深淵或被亂箭射死。因此在探訪的過程中,你都必須屏住呼吸、全神貫注,一步都不敢疏忽。

在老外冒險家眼中,兵馬俑是一個危險的、一不小心便要喪命的代名詞。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另外,陵墓中的兵馬俑在老外眼中,還是一支真正的軍隊——雖然只是用陶泥製作而成,它們身上蘊含了真正的力量,是危險而不可觸犯的。

甚至在電影的最後,這些陶俑直接幻化成一支真正的軍隊,外國人對兵馬俑之於國家象徵,不言而喻,其敬畏之心油然而起。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木乃伊3》中呈現出來兵馬俑的文化隱喻,恰好也可以解釋了——為什麼老外對兵馬俑這麼迷戀?

因為兵馬俑身上混合了新航路開闢之前,老外祖宗對於遠東中國的全部想象——既神秘又危險。 因此,當歐洲人看到兵馬俑的時候,可能跟同你我一樣,並非真的對秦歷史多麼的熱愛與好奇,或許只是滿足一種冒險的感覺

這種冒險的感覺,是來自祖先曾經無法完成的事情,是浪漫冒險夢的延續。現在,他們懷著一種對東方的朝聖心態來到這裡,完成了一個孩童般的探險旅程。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馬可波羅的絲綢之路探險/Remocontro

網紅只是落寞兵馬俑的保護色

很多人對兵馬俑的記憶,還停留在語文教科書上那一句——“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出土西安以東

30千米的臨潼”。也僅此而已。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語文書上的兵馬俑

老外對兵馬俑迷戀的荒誕事蹟,喚醒了我們對兵馬俑的關注,突然發現,兵馬俑早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歷史文化景點,它還是一個老上頭條的網紅“國寶”。

然而,“國寶”兵馬俑的文創之路,卻走得充滿爭議

。 今年年初,一組矗立在鐘樓附近的“秦俑發光人臉”引發關注。這個兵馬俑人臉燈光互動裝置,採用3D建模技術,遊客可以免費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通過在“兵馬俑”內部操作室掃描後,將自己的面部顯示在“兵馬俑”的面部。

這個人臉毫無美感,甚至可以講非常恐怖,上線沒多久,便被強制撤下了。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圖/PlayTube

沒多久,兵馬俑巧克力刷遍朋友圈,因大玩“限量版”營銷手段,從38元炒到64元一個。一口吃掉一段歷史,這種破壞文物的彆扭感,不知是否算“創意”?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吃完這些兵馬俑,你就是秦始皇/Global Times

兵馬俑酒店也曾衝上頭條,酒店裝潢一律使用兵馬俑裝飾,熄燈後,在夜光燈的照耀下,兵馬俑閃閃發光

這種創意的開發者,應該沒有考慮到,兵馬俑背後代表的是殯葬文化吧——不然,睡在陵墓的創意,不會犯酒店禁忌?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還有前不久,由秦始皇陵博物院官方預售的手辦在淘寶預售,將兵馬俑製成一個日常擺設品,兵馬俑手辦上線後,大受歡迎,一小時後售罄,預售結束後,有黃牛在網上轉賣,叫賣價漲了20倍,已經炒到2000元一個

可是這樣的手辦,跟換一個形象有何區別呢?兵馬俑的文化特點並沒有特顯出來。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看到這些層出不窮的創意時,雖然不滿,但也承認兵馬俑的IP開發之路非常艱難。

“有些人或不願意把帶有陵墓文化元素的物件擺在家裡或辦公場所。這是兵馬俑文創遇到瓶頸的主要原因。

老藝術家看到這些文創產品時,不禁覺得有些心酸。兵馬俑在全民娛樂的時代,變身惡搞表情包,已經是網紅國寶的符號。

我們在看《尋秦記》時,從兵馬俑的排陣與佈局身上看到了秦始皇的宏圖偉略;在看《古今大戰秦俑情》時,從兵馬俑這裡看到穿越千年的愛情……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古今大戰秦俑情》

如果去到現場僅僅想到的是項少龍的穿越故事以及關於兵馬俑的愛恨情仇,兵馬俑原來的意味,早就被網紅符號的戲謔給消解了。

作為一個普通的遊客,才不會想了解兵馬俑背後到底有什麼故事。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尋秦記》

不遠千里,來到西安看兵馬俑的老外,看到的也是兵馬俑——這種神秘的陵墓文化。而

也正是這種文化,才讓兵馬俑保持生命力與神秘感

而西安人,已經厭煩了西安只有兵馬俑的說法,不會因為兵馬俑有什麼自豪感。去兵馬俑成了驗證是不是本地人的標誌——“去兵馬俑的,不都是外地人和外國人嗎?”

活化兵馬俑當然是好的,但並不是每一種文化都適合徹底娛樂化,讓兵馬俑就安安靜靜站在那,不打擾就是最大的尊重。

兵马俑,每年都在“坑”老外

△圖/Wikipedia

[1]《國家地理:中國兵馬俑》,美國國家地理歷史紀錄片,2010.

[2]《盤點:參觀兵馬俑的外國政要都說了啥》,人民網,2015.

[3](意)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

[4] 兵馬俑,維基百科.

[5]《木乃伊3》,電影,2008.

☟☟☟

你會去看兵馬俑嗎?

看過的歡迎分享一下體驗

今日作者

項少鳳

排版 | 三號線的肉餅CC

商務合作請添加:Tortoise_Li

請註明九行+合作事宜

其他合作請勾搭老藝術家 chujanfung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