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张氏》专刊-剖析不靠谱的“张姓祖根地”系列文稿

《清河张氏》专刊-剖析不靠谱的“张姓祖根地”系列文稿

前 言

张印普

寻根,是人类的天性。

追寻祖先来路,探究家族文化,二十世纪以来,寻根成为一项国际性的活动,而在华人思想意识中,则更为久远、强烈和重要。

“自己的姓氏源自何时何地?本原始祖和得姓始祖究竟是谁?自己的家族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有着多少值得传承的家风美德?”这一个个姓氏寻根的问号,凝结成了全球华人共同的寻根情结!

所以,“寻根归宗意识,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成为血浓于水的最至诚的精神归宿。那种流淌自祖先血管中的神秘力量,建立起一种强大的心理凝聚,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源动力!”

由此可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姓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本姓氏的团结,便成为姓氏寻根的初衷和主要目标。

我们张氏族人也和其他姓氏族人一样,几千年来也一直在追寻着自己姓氏的起源、始祖的来路,并已形成了一些共识,比如张氏族人一致共认挥为得姓始祖;尽管在挥为黄帝之子、之孙问题上有着不同记载,但张氏族人更多倾向于挥为黄帝之子。历史上,关于张氏起源地的说法和记载,虽先后出现清河、太原、张城等说法和记载,但绝大多数张氏族谱记载的还是清河。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文化热中、特别是在姓氏寻根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促使一些地方把“文化”当成可以随意打扮的模特,肆意发挥,任意编造,背离了姓氏寻根的初衷,影响了宗亲团结,把文化搭台的“戏”唱得有点跑调、不靠谱了。在这方面,濮阳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比如——

——本来张氏族谱上的“清河”与濮阳毫无关系。但是,濮阳硬是把表示区域、地域内涵的清河,偷换成表示流域、水域内涵的清河;进而说他们那里也是青阳——清水之阳;而且说他们那里是清水的上游、是张姓的根,而清河则是下游、是张姓的流;

——本来绝大多数张氏族谱上都记载的是挥助黄帝战蚩尤,是黄帝赐姓,而濮阳却无中生有的编出一个挥公“助颛顼战共工”和“颛顼赐姓”的故事。

当有宗亲写文章批驳他们的说法时,比如西安张华封宗亲写出了对“张姓祖根在濮阳”的质疑文章并在《世界张氏》刊物上展开争论时,濮阳宗亲又喊了暂停(参见《世界张氏》总第五期《理性对待学术上的不同观点》一文)。而当各地宗亲暂停批驳濮阳为“祖根地”之说时,濮阳又加紧了一系列的造“文”活动,进而搞了个自认“祖根地”。

这一惊天消息,极大震惊了各地宗亲——关于张氏祖源地问题,再也不能任由濮阳继续这样编造下去了,再也不能任由濮阳继续在网上和各种场合蛊惑世人和宗亲了!

因此,在各地宗亲的推动、鼓励、支持下,我们编辑了这期专刊,对濮阳的编造给予一个初步的剖析。碍于时间和水平,定会存在一些纰漏和不足,敬请各地宗亲指正。同时,也希望各地宗亲和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继续赐稿和提出意见建议,以便正本清源,把张氏寻根溯源的活动引向正途,引到增强张氏宗亲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上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17年11月20日)

清河的态度:

评《“濮阳县为中华张姓祖根地研究认定会”纪要》

王 博

2017年4月25日至26日,“河南省姓姓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和河南省濮阳县人民政府举办了一场所谓的“濮阳县为中华张姓祖根地研究认定会”,还得出了所谓“四点共识”和“一个认定”。这场“张姓祖根地”认定会和 “四点共识”、“一个认定”严重地挑战了数千年来张姓族人“天下张姓出清河”的集体共识,引起了海内外张姓族人的一片哗然。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所谓“张姓祖根地”和“四点共识”“一个认定”进行严肃地刨析,澄清历史事实,还张姓族人一个明白。

一、关于“‘张姓祖根地’认定会”的质疑

关于“张姓祖源地”或者“张姓祖根地”的认定应当是全世界张姓宗族的内部事务,其认定也是一个相当繁琐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谱牒学研究、文献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历史地理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研究,绝不是开个认定会就能解决的问题。退一万步讲,世界张姓族人需要重新认定“华夏张姓祖源地”那也应该具备这三方面的条件:其一、由该地张姓宗亲会提出 “祖源地认定”申请;其二、申请方应当拿出充分的、足以颠覆传统认识的历史证据;第三,认定应当由世界张姓宗亲来认定,并获得全世界绝大多数张姓宗亲支持。

反观濮阳的“濮阳县为中华张姓祖根地研究认定会”:

第一、“濮阳县为中华张姓祖根地研究认定会”由“濮阳县政府”申请认定,证据之一竟然是濮阳县人民政府的“红头文件”。作为党的县级机关和国家的县一级政府提出这样申请合适吗?这算不算是公权私用?符不符合党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基本精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第三条“基本原则”的“第三款”: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濮阳县委、县政府弘扬传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哪里去了?

第二、“天下张姓出清河”可以被简单否定吗?这究竟违不违背《意见》中“不简单否定”的原则?

“天下张姓出清河”是数千年来中华张姓族人凝结出来的共识。张姓源自上古青阳,即后来的西周古张国,汉代清河郡清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清河县。这个事实是被汉代以来张姓墓志铭,张姓家谱、族谱、宗谱牢记在案的,是不能被简单否定的。要想否定它,必须有铁一样的证据的支持和科学的论证。

第三、被濮阳县和“河南省姓姓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所邀请的专家能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张姓祖源地”进行评判?

2014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立法岂能部门化》就曾提出了“部门立法不可避免附带部门利益”。濮阳县和“河南省姓姓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这种行为算不算“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笔者在此不想多做评论。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天下张姓宗亲的眼睛是雪亮的。

二、对于“四点共识”的评析

关于“濮阳县委中华张姓祖根地研究认定会”所做的“四点共识”除第一点“挥乃张姓始祖”之外,其余三点均属牵强附会,有必要进行正本清源。

第一、“挥公是中华张姓始族”是中华张姓族人所公认的,是被大量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根本无需认定。但我们觉得有必要将有关张姓和挥公的历史文献进行系统整理。

现将唐元和年之前关于张姓和“挥公”的记载列举如下:1、先秦《世本》记载“挥作弓,牟夷作矢”。2、传世西周青铜器:张伯匜、张伯鍑。3、《诗·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4、东汉《风俗通•姓姓篇》曰:“张姓,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姓焉。”5、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的《巴郡太守张纳碑》“立姓定姓,应文天象”。6、晋代张勃《吴录》记载:“挥观弧星,始制弧矢。”7、隋大业年间的《隋故贵乡夫人张姓(妙芬)墓志铭并序》记载“华胄承姬,挥弧命姓”。8、唐燕国公张说所撰《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神道碑》有“张祖曰挥,帝轩(轩辕)之胤(后裔),肇勋弦木,锡姓上矣”。9、《仓曹张休光墓志铭》有“昔挥为弓正,初开得姓之源。”10、唐天宝年间的《唐右龙武军大将军张登山墓志铭》记载“其先轩辕第四子,……,从居赵地,世为冠族”。从中我们可得到以下结论:唐天宝之前,多数人认为挥姬姓,是黄帝之子;观弧星,制弓矢;是中华张姓的始祖,后代主体在赵地。

唐元和年间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称“张姓,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姓”,因其是唐王朝官修姓姓著作,因此影响巨大。从宋代到明代有《姓解》、《广韵》、《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姓书辩证》、《姓族大全》、《明贤姓族言行类稿》、《姓姓急就篇》、《姓源珠玑》、《万姓统谱》、《文竽汇姓》等10种姓姓史籍等因循林宝,也作“张姓,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姓。”

宋代有不少史学家和谱牒学家质疑林宝的说法,坚持“挥为黄帝子”的说法。北宋陈彭年等著《重修广韵》:“张,本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弓弦,实张罗网,世掌其职,后因姓焉。”北宋邵思《姓解》:“张姓,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姓。”北宋刘恕《通鉴外纪》:“黄帝第三妃彤鱼姓之女,生挥及夷彭。”南宋罗泌《路史•后纪五》:“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姓。”

最早引起张姓起源之争的南宋的郑樵,他提出了所谓“解张说”,但遭到了张姓族人的激烈反对。郑樵《通志•姓族志》:“张姓,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姓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姓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姓。此非命姓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姓,则因张侯之字以命姓,可无疑也。赵有张孟谈,韩有张开地,赵韩分晋,皆张侯之裔也。……”。

最早挑起张姓“祖源地”之争的是明代张士镐等人撰修的徽州《张姓会修统宗世谱》。张士镐本《张姓会修统宗世谱》“本源记”则记述:“张姓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姓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姓。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挥生昧,为玄冥师。昧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掌水旱疠疫之职,即山川之神也;世飨其祀,今太原县有庙存焉。”由此引发了张姓“祖源地”的“太原说”和“清河说”之争。但有证据表明张士镐本《张姓统宗世谱》有山西盐商的参与,内容也多杜撰。

第二、关于濮阳“四点共识”的第二点“挥为黄帝之孙,颛顼时任弓正之职”,本身存在严重的问题。

其一、《元和姓纂》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其本身只是一家之言,在其流传传承中也难免有后人增衍。其二、挥公在涿鹿之战中发明弓箭射杀蚩尤的事迹被绝大多数张姓族认同,同时也有史籍记载。汉刘向《列仙传》记载黄帝有弓“名曰乌号”。金大定年间的辑录的民间祭祀史诗《禘祖经》明确记载了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挥发明弓箭射杀蚩尤的故事。其三、史书记载颛顼帝“生于若水之野”,“实处于穷桑”,生于涿鹿之战后。

且不说唐之前的史书记载挥是“黄帝之子”,唐中期才出现了“黄帝之孙”的说法。我们就以“涿鹿之战”为时间标尺,挥在涿鹿之战中发明弓箭射杀蚩尤说明他在涿鹿之战时已经成年或接近成年。颛顼帝生于涿鹿之战后,其成年时挥应该已经是耆老。“挥与颛顼同为黄帝之孙,生活在同一时代,因发明弓矢,被颛顼任命为弓正之官”的说法是将《山海经》中的“般”和挥混为一人。《山海经•海内经》有“有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笔者在《张姓以清河为族源地的文化渊源》对“般”和“挥”之间的关系已经做了详细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至于挥驻防濮阳,帮助颛顼帝大战共工的故事笔者在此不愿多做评论。

第三、关于濮阳“四点共识”的第三点“挥的重要活动地在今河南濮阳县”是在“挥为黄帝之孙,颛顼时任弓正之职”基础上的推测,根本站不住脚。

上古部落联盟时期,各部落独立生活,只是在处理联盟重大事务的时才会由联盟首领召集开会。根本不存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的那种君臣聚集情形。更何况挥生活的时代要早于颛顼帝,假如挥和颛顼帝生活的时间有交集,比照更晚的帝尧时期部落分布情况,他的部落也应该是独立生活的。

从考古发现的龙的形象来看,距今8000年前的辽宁查海遗址出土的近20米长的花岗岩石块堆塑巨龙,是目前考古学界公认最早的龙。“龙起辽河”,龙最早起源于内蒙兴隆洼文化早已成为学界共识。濮阳西水坡45号墓蚌龙早已不是所谓的“中华第一龙”。再说西水坡45号墓蚌龙距今6500多年在时代上和距今4500多年的颛顼帝基本不吻合。更不可能成为挥及其部落在当地的活动提供有力的考古学证据。

第四、关于濮阳“四点共识”的第四点“张姓起源于濮阳得到张姓族人的认同”根本不存在,全世界张姓族人认同的是“天下张姓出清河”。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海内外华人华侨掀起寻亲拜祖的热潮,濮阳制造“张姓祖根地”也由此开始。通过偷梁换柱、断章取义、狐假虎威、浑水摸鱼等手法,误导广大张姓宗亲混淆视听。就连被濮阳引以为谱牒学证据的明代《山阴白鱼潭张姓族谱叙》也被证明是断章取义。现将整段文字摘抄如下:

木本于根而枝叶茂,水本于源而浸润广。人之生也有不本于祖者乎?张之受姓昉于轩辕之子,天下之张厥实无不本于一人耳。濮阳吾祖之所自出,其族之别与留于鄄城者,奚翅数十百家,然其不可知而合者,势远而莫能相通也,势吾末如之何?幸而可谱者,本乡之族耳,今吾一乡之族属众多,尚数百人,而贫富不同,贵贱强弱相悬也,警质之以祖,收之以宗,缀之谱,谁非吾之同气乎……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宋代“濮州鄄城”中的“濮州”是山东菏泽,而不是河南濮阳;河南濮阳在宋代叫做“澶州”。文中明确告知大家“濮阳吾祖之所自出,其族之别与留于鄄城者”,河南濮阳张姓是山东鄄城张姓的支脉。

正像《山阴白鱼潭张姓族谱叙》所讲“木本于根而枝叶茂,水本于源而浸润广”。天下张姓同出一源,血浓于水,宗族之间应当互敬互爱,共同维护中华张姓这个大家庭,而不应该挑起纷争,徒增人笑耳。我们在此奉劝濮阳的部分推波助澜的宗亲知止当止,迷途知返,维护宗亲团结。

评析《古籍与当代学者有关挥公的论述》

张其伟

摘 要:河南濮阳张焕书君在微信公众号“张姓祖根”发布了《古籍与当代学者有关挥公的论述》一文为河南濮阳“中华张姓祖根地”造势。文章存在引用文献不当,断章取义,刻意删改重要信息,牵强附会,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如果不是有意而为,则让人怀疑其是否拥有基本的史学素养。其文为所谓河南濮阳“张姓祖根地”造势,挑战张氏族人数千年来“天下张姓出清河”的共识,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本清源,纠正其文之错误,还原历史真相,回归“天下张姓出清河”的共识。

关键词:挥公 文献记录 共识 “天下张姓出清河”

挥公为中华张姓始祖,已被广大中华张氏宗亲之所公认,无可置疑。挥公是黄帝之子,观弧星,发明弓矢,子孙世掌其职,因此而得姓张,国封青阳(今河北省清河县)。“天下张姓出清河”,即中华张氏源自河北省清河县,是数千年来张氏族人的共识。2016年07月28日,河南濮阳张焕书君却在微信公众号“张姓祖根”发布了《古籍与当代学者有关挥公的论述》一文挑战这个共识。

张焕书君的《古籍与当代学者有关挥公的论述》一文以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等手法,歪曲事实,为河南濮阳所谓的“中华张姓祖根地”造势。其另外一文《张姓溯源》强行将张氏始祖挥公的生活年代从黄帝时代篡改到颛顼时代,无中生有地让颛顼帝封挥公为弓正,想当然地推测挥公主要在濮阳一带活动,使“濮阳”摇身一变成了张氏的祖根地。此后,濮阳的相关部门又组织自我认定,挑战“天下张姓出清河”的千年共识,严重地分裂了宗亲,伤害了广大张氏宗亲的感情。

本文就张焕书君《古籍与当代学者有关挥公的论述》一文中所列举的史料进行详细辩证,还广大宗亲一个真相。

一、以不当的文献征引论证“从孙说”

张君煞费苦心,找出诸多文献来论证“从孙说”,其实经不起推敲与考证。张君引用的文献有《世本》(秦嘉谟辑补本)、唐林宝《元和姓纂》、欧阳修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元代《氏族大全》、明代杨明信《姓源珠玑》、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明代傅作兴《文竽汇氏》等。他以这些文献均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来证明挥为黄帝孙。笔者现就其所引文献及对文献的使用方法进行剖析,揭示其错误。

(一)对《世本》注释的误用

张焕书君文章的第一个问题是对《世本》注释的误用、选择性引用和曲解。

《世本》一书早已散佚,后世的学者们根据其他书籍所引内容进行辑补,共分为八种不同辑本。现今通行本为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的《世本八种》(汉,宋衷注,秦嘉谟等辑)。其中与挥公发明弓矢和张姓起源有关的是《作篇》和《氏姓篇》。

先来看《世本》的《作篇》。《世本·作篇》(秦嘉谟辑本)“挥作弓,夷牟作矢”条,注释:出自《山海经·海内经注》,《艺文类聚·兵器部》,《初学记·武部》,《礼记·射义正义》,《一切经音义·善见律八》,《太平御览·三百四十七》,《事类赋·弓赋注》,《玉海·七十五》,《北堂书钞·武功类》,引作挥作弓,《广韵·一东》及《三礼图》,俱引作为黄帝臣挥作弓。宋忠注曰,“挥黄帝臣”。《北堂书钞》、《初学记》、《一切经音义》、《御览》并同上,《玉海·一百五十》。

从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挥作弓”;证实挥是中国古代弓的发明者。二、《世本》的七种辑本皆注有“挥为黄帝臣”,且均有详实的文献依据;这说明挥公与黄帝生活在同一时代,挥发明弓箭应在黄帝时期。那么挥生活在颛顼时代,发明弓箭帮助颛顼打败共工的谎言就不攻自破。

张焕书所引用的“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出自《世本》秦嘉谟的辑本,但不是正文,只是注释,其他辑本皆无此注。《世本·氏姓篇》(秦嘉谟辑本)中的“己姓,出自少皞”条,注释为“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秘笈新书引姓纂)”。我们可以知道,这条注释出自于《秘笈新书》,而《秘笈新书》又引自《元和姓纂》。《秘笈新书》为明朝吴道南所编写,此条注释已经是第三手资料,可信度大大降低。

再者,张焕书存在着文献选择性引用的缺陷,在《世本·作篇》(张澍稡集补注本)中“挥作弓”条,注有“澍桉:唐世系表,以挥为青阳第五子,无据。少昊子作弓者,盖般尔,挥自黄帝子。”意为:《唐世系》把挥当作青阳氏第五子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唐世系》说少昊(青阳)的儿子制作弓,是般而不是挥,挥是黄帝子。这种在“从孙说”和“从子说”中选择性地只选取一种,舍弃另外一种,既不符合学术规范,也不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

(二)对《元和姓纂》有关张姓记载缺乏辨析

张焕书君文章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对《元和姓纂》有关张姓的记载缺乏辨析。

原本《元和姓纂》已散佚,世传清代乾隆年间有学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笔者拿到了《元和姓纂》古歙洪氏校藏本,其文曰:“张,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下有注曰“秘笈新书”,说明这一条内容是清朝人从《秘笈新书》的相关记载辑录而来,待考。有学者考证林宝撰写此书,历时仅200余天,其考辨多有不足,典引也多有谬误、缺编,故为后世史家所不引。南宋史学家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批评说:“《元和姓纂》,诞妄最多。”而且在《元和姓纂》之前,我们也找不到关于“青阳生挥”的更早记载。

普遍考证唐代以前的姓氏著作、张氏墓志铭及历代张氏后裔所修撰的各种版本的“张氏族谱(宗谱)”中的“渊源世表”或“祖源考”, 皆以挥公为黄帝之子的。东汉《风俗通•姓氏篇》曰:“张氏,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的《巴郡太守张纳碑》“立姓定氏,应文天象”。 隋大业年间的《隋故贵乡夫人张氏(妙芬)墓志铭并序》记载“华胄承姬,挥弧命氏”。 唐燕国公张说所撰《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神道碑》有“张祖曰挥,帝轩(轩辕)之胤(后裔),肇勋弦木,锡姓上矣”。 唐天宝年间的《唐右龙武军大将军张登山墓志铭》记载“其先轩辕第四子,……,从居赵地,世为冠族”。

关于“青阳生挥”的说法也存在错误之处。《世本》雷学淇校辑本注:“考《国语》有两青阳,皆黄帝子,一为姬姓,……即玄嚣也,……,一为已姓,方雷氏之甥,……因继蚩尤而宇于少昊,故曰小(应为少)昊清……故三统历引考德云,‘少昊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自汉以后,言古系者,多误合两青阳为一……此由世本在汉初,文多残落,帝系篇脱去少昊之世,故迁采之作帝纪,不及少昊,而后之言少昊者,亦每多纰缪也,宋注云云,实同此误’。”

两个“青阳”,其一为姬姓“青阳”,一为己姓“青阳”,其中己姓“青阳”为玄嚣,即少昊“金天氏”,为黄帝长子,而非第五子;姬姓“青阳”名清,(《周书》云:“青阳,少昊之父也”);玄嚣之子曰蟜极,姬姓“青阳”清子为少昊。而且玄嚣为黄帝嫡长子,怎么又成了黄帝第五子?“第五子青阳生挥”不成立。再加上前面分析提到的“挥为黄帝臣”也从侧面支持了挥公为黄帝子的说法,因此《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不成立。

(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文献延续《姓纂》的错误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共记载了在唐代曾任宰相的三百六十九人的家谱世系,分九十八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内容主要依据《元和姓纂》,历代学者早已指出其错误百出,不加考证无法直接引用其观点,张氏起源也在此列。南宋罗泌在他的《路史》后记中明确地说:“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少昊第五子挥始作弓矢,子孙赐张氏……其言无据。”

挥公为黄帝之孙,少昊之子的说法,源于《山海经·海内经》的“少昊之子曰般,般是始为弓矢”。《世本》、《北堂书钞》、《初学记》等文献均记载“挥始作弓”,而《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般是始为弓矢”,因此部分汉魏学者猜想挥和般为一人;再加上《世本》和汉晋的学者称青阳为少昊,叠加造成了“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的错误。

《新唐书》、《姓氏急就篇》、《古今姓氏书辩证》、元代《氏族大全》、明代杨明信《姓源珠玑》、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明代傅作兴《文竽汇氏》等文献均沿袭了《元和姓纂》的错误说法,所以说《元和姓纂》乃错误的始作俑者,其错误影响甚广且久远。

主张濮阳是“张氏祖根地”的人沿袭这一错误,无非是因为濮阳找不到“张氏祖根地”的合法依据,而强自为之,生搬硬套的把濮阳作为张氏祖根地。

二、断章取义为所谓濮阳祖根地服务

(一)断章取义,舍弃核心内容“张,清河”

张焕书所引的元代《氏族大全》、明代杨明信《姓源珠玑》、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明代傅作兴《文竽汇氏》等文献,原文为:“张,清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为张氏。”或 “张,商音,清河郡。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主祀弧,遂为张氏。”

原文皆有“清河”或“清河郡”字样。张焕书在引用其文的时候,刻意地去掉“张,清河”这一关键信息,意欲何为?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掩盖“天下张氏出清河”的历史事实。以此拙劣的做法歪曲历史,否定清河为张氏发源地的地位,为“濮阳说”造势,客气点说让人不屑。

(二)学者的题词不是“濮阳说”铁证

关于学者为濮阳题词,大部分学者是碍于人情所作的应景之作。

“大师级学者”的题词,不过是表示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支持和鼓励。如李学勤先生题词:“濮阳为古帝丘,颛顼故居。张氏为青阳之后,世代望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前景无限。”张政烺先生题词:“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张文彬先生题词:“发挥姓氏资源优势,振兴濮阳区域经济。”

或者表示对濮阳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情。国家文物局原局长、著名学者张文彬为《龙乡寻根》题词:“发挥张氏资源优势,振兴濮阳区域经济。”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河南大学原历史系主任、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为“挥公陵园”题词:“张姓祖根在濮阳,颛顼故都更辉煌。”

河南省之外的大部分学者题词只是碍于人情,简单引述了《龙乡寻根》中的话。这些人并没有具体文章来阐述“张姓祖根在濮阳”,不能说应邀写一两句简短的题词就是“濮阳说”的肯定。

(三)后羿的善射传说与挥公发明无必然联系

张焕书所引河南大学地理系陈昌远教授《张姓起源地望考释》一文这样说:“今濮阳、滑县一带流传着后羿善射的传说,与挥发明弓矢的故事混合在一起。它表明弓箭的发明实质在濮阳,与张姓起源于濮阳有密切关系。”

此处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挥公发明弓箭,与善射的后羿的传说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如果说善射与挥公起源有关的话,历史上善射之人太多了,他们所居之地是否张姓起源地都与它们有密切的联系呢?请问,如果说发明弓箭者与善射者之间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是否我们可以说空军王牌飞行员的故乡都与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的故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呢?缪哉!

(四)拿需要证明的结论当证据,奇哉!

张焕书所引河南中原姓氏研究会姓氏专家谢钧祥的《张姓始祖与张姓名人》一文中说:“张姓出自黄帝之孙挥,因发明弓箭而得姓,因挥生活于颛顼时期,活动地点在都城一带,所以,张姓祖根当在今河南濮阳一带。”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挥公为黄帝之子,而非黄帝之孙。谢钧祥先生首先应当证明“从孙说”成立,不然无法推论出挥公与颛顼同时期结论。假设“从孙说”成立,在部落联盟时期挥部落的活动地点就一定在帝丘一带?挥公又何时帮助颛顼战共工?有何文献记载?有什么历史证据?这是本来都是需要证明的。持“濮阳说”者却以此为证据,臆想张姓祖根地在今河南濮阳一带,岂有此理?没有文献记录,也没有族谱家乘记载,毫无事实依据的结论可信吗?奇哉!怪哉!简直异想天开!

(五)历史地理学知识的严重漏洞

张焕书以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程有为在《挥的身世与青阳之地望考》一文,认为张姓起源于清水上游即河南省濮阳一带的可能性最大。”来为张姓祖根地在濮阳立论,这是不能成立的。程有为研究员是墨子研究和文化史研究专家而不是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地理方面并非其所长。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季龙先生的《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一文早就对历史上“清河”的六个分期进行了详细的考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清河”条基本来自先生的观点:

(一)见于《禹贡》的先秦河水(黄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东行,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内黄县以南一段,受黎阳县诸山泉汇注,故原来的浊流变成清流,因称之为清河。(二)战国时期清河在内黄县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今河北馆陶县、清河县一带至山东平原县东注河水,成为齐、赵间一巨川。(三)汉初于清河下游地区设清河郡(治青阳县,在今河北清河县东)。汉武帝元封后,馆陶县县以下河水屡次北决为屯氏、鸣犊、屯氏别、张甲河行,清河下游变为诸决河所截割,故道遂废。唯有上游内黄县境内一段仍称清河。《汉书•地理志》魏郡内黄县:“清河水出南”,即此。(四)王莽时河水自今濮阳县东决,改由今山东入海,此即《水经》中的河水道。旧时河北诸决水旋堙塞,而清、洹之水仍由清渊县(今馆陶县北)溢出东北流,穿清河郡境入渤海郡行屯氏故渎至南皮县北皮亭会合漳水,此为《水经》中的清河。(五)东汉建安中,在《水经•淇水注》称自清渊县以下这条水道为清河。相当南起今河北威县南,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县北、景县南,至东光县西,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隋后东光县以下被导为永济渠,东光县以下则渐堙废。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濮阳,秦置,为东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十六里故县村。《水经•瓠子河注》:“濮水径其南,故曰濮阳也。”持“濮阳说”者所依据的是:濮阳东面有一条河叫做金堤河,流经濮阳东向30里处有一村镇叫清河头。但金堤河流经清河头后过范县后注入黄河,根本与清河无关。

王博先生的《张氏以清河为族源地的文化渊源》一文早就指出“ 青阳既是人名,又是地名,还是春天之神,后世又作清阳”,“青阳之名最初与河流无关,而与天象有关。”

综上所述,濮阳根本就不是清水上游,由此得出的结论“张姓起源于清水上游即河南省濮阳一带的可能性最大”不可能正确。相反,历史地理学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河北省清河县才是古青阳(清阳),才是张姓的发源地。

三、持“濮阳说”者的最有力证据系断章取义

主张张姓源于“濮阳”者最有力的证据为浙江《山阴白鱼潭张氏族谱》中的《张氏重修族谱叙》其中记载:“天下之张厥实无不本于一人耳,濮阳,吾祖之所自出。”以此来证明濮阳为张姓的祖源地,其实,此系为断章取义,其原文是

“语曰:木本于根而枝叶茂,水本于源而浸润广。人之生也有不本于祖者乎?张之受姓昉于轩辕之子,天下之张厥实无不本于一人耳,濮阳,吾祖之所自出,其族之别与留于鄄城者,奚翅数十百家,然其不可知而合者,势,远而莫能相通也,势,吾末如之何幸,而可谱者本乡之族耳,……”

《山阴白鱼潭张氏族谱》为明张鎡纂修。白鱼潭张氏远祖张咏,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人。累官至工部尚书,转礼部,又知陈州,卒葬於陈,谥忠定。宋代濮州是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而濮阳在宋代称作澶州,濮州并非濮阳。张咏原为山东鄄城张氏子孙,后来别开门户自立濮阳张氏一宗。其四世孙张伯仪又南迁绍兴山阴白鱼潭另开白鱼潭张氏一脉。

《山阴白鱼潭张氏族谱·张氏重修族谱叙》所讲事实很清楚:其一,张姓来源于黄帝之子,天下的张氏本源都出于一个人,即挥公;其二,濮阳张氏之祖张咏为鄄城人,别迁为濮阳人,濮阳张氏是从鄄城张氏中另外独立出来的;濮阳张氏源自鄄城张氏说明这一支宗族并不是张氏的源,而是流,也就更谈不上濮阳是全体张姓的祖根地。

结论

第一,家谱、族谱、宗谱虽为一家一族之事但也是史学,就应当遵照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不能够主观臆想,也不能凭空捏造历史事实;二是要有时空观念,切忌不要混淆时空,把历史人物任意安排在自己所需要的时代和地区;三是要坚持史料实证,不要断章取义;四是历史解释应在占有丰富翔实的史料基础上,正确的理解历史;五是心有家国情怀;历史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民族的归属,民族心理的认同,不应为了某些短时的利益而损害它。

第二,后人修谱时不可埋没前人的苦心,不能“饮水忘源”。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曾指出“前人纂录,具有苦心,后人袭其书,而不著前人之序例;或仅存序跋,而不著前书之义例如何,则几于饮水而忘源矣。”“天下张姓出清河”是数千年来张姓族人凝聚起来的共识,是张氏先祖维护亲族和睦思想的核心体现。否定它无疑是数典忘祖。

第三,研究张氏宗族世谱应“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没有颠覆性的考古发现,或者新的重大史料,就不应该挑战久已形成的共识。张焕书君在《古籍与当代学者有关挥公的论述》中所犯的错误更是比比皆是,在论证方面也是漏洞百出,其目的我们不言而喻。

杜工部有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相信“天下张姓出清河”将始终为中华张氏族人所铭记。

各地宗亲的反映:

你有资格认定吗?

四川宜宾张氏宗亲会秘书长 张家祥

张姓,一个古老的姓氏。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族。几千年来张氏族人对自己家族的历史最清楚。祖宗传下来的的家谱上写得很清楚。始祖挥公轩辕黄帝赐姓。清河是张姓祖源地。近年来兴起的濮阳说把张姓的历史篡改了。挥公是颛顼姓。挥公出自濮阳。说是当今大专家大教授们的认定。更甚者还说是“中央认定”的。可是张氏族人不去理睬他。照样每年几千人到清河祭祖,照样在修家谱时写挥公出清河。祠堂上照样写清河堂。濮阳说们眼红了。就开始骂人,“张姓到清河祭祖是错了坟。”结果还是螳臂当车。濮阳说们感到已经最危险的时候,就急忙跑到韩国去拜师学艺。于是又搞了一个韩国式的权威发佈。权威认定由濮阳说的权威们认定挥公出濮阳。并授“中华张姓祖根地”牌匾来为自己壮壮胆。可是这个权威并非国家权威,而是河南的一个社会团体,比原来所谓“中央认定”还小了很多。花样翻新应该是越翻越新。越翻越大才对,怎么还越翻越小了?这种还不如以前的权威认定,还好意思拿出来说。 权威,《辞海》上没有这个词,我理解为权力大威望高。明朝张俊,贵为宰相,位高权重应该称得起权威二字,他编修的全国张氏宗族谱所认定的挥公出清河已应该比当今的一个省级社会团体的权威大得多。《康熙字典》是皇帝颁布的,应该更比一个省级社会团体的权威大得更多。濮阳说的权威们能把《康熙字典》改了吗?你们把张氏家族的历史改了来认定张氏家族的祖宗出自濮阳。你们有什么资格来认定,是谁给你们的权利来认定张氏家族的祖宗出自哪里。张氏的祖宗出自哪里广大张氏族人根据祖宗传下来的历史早已作出认定,张氏家族的历史是张氏家族自己写的,不需要你们这些权威们来帮我们认定祖宗。你们这种帮别人乱认定祖宗的行为篡改了张氏家族几千年的历史。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张氏宗亲有权起诉你们。 不要说一个河南省级的社会团体的所谓权威认定不算什么东西,就是河南省政府也无权认定一个家族的历史,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张氏家族自己的事还是张氏家族自己说了算。

(2017年5月1日)

漫谈中华张氏祖源地

“权威认证”

张学文

授牌仪式在濮阳隆重举行。权者,位高权重,具有强大的公信力,振臂一呼,四方响应;威者,号照力极强,具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云:威加四海,德播八方,故权威一词,用之极少用。只有以前的九五之尊的帝王,才够资格,而当今社会,联合国的安理会,颁发的缔约会员国联合国宪章和独立国制定的宪法,域内社团及公民必须尊循,不能越过红线,有一呼百应之功效,这才叫真正的权威。

话说去年7月12日荒唐的“国际海牙法庭”,不顾历史依据,颠倒黑白,将我们祖国的南海九线段历史沿革海域,错误裁决非我海疆主权,最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及大多数国际社会不认可,判决书成了废纸一张,这个所谓的“国际海牙法庭”的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海牙裁决最终成了历史的大笑话。

无独有偶,我们濮阳县的不少张氏宗亲也紧步其后尘,搞了个不三不四的所谓权威认证。做为河南地方民间姓氏文化研究团体,纠集一些院校名不见经的专家学者,进行旅游观光式的学术研讨会,不顾上亿的挥公后裔的感受,盲目地将濮阳县“权威地”认证为张氏始祖挥公的出生地,挥公是黄帝之孙,受颛顼之封,张氏的发祥地在濮阳。 这才叫鲜活的拉郎配现代刻板,大家可以想一想,河南的地域、人口占全国的百分之几,它能代表上亿的张氏宗亲吗?那怕是全国姓氏专业研究机构也没有此资格,因为国家的夏商周的断代工程,还在探索之中。人类的起源又有不断的新发现,况且姓氏的起源是根据历史的记载和本姓氏众多口授相传及自己的家族宗谱的历史再现,不是凭空臆造而成的,我们张氏上亿的宗亲,又有谁听说过濮阳家风呢?这只是改革开放的近十几二十年的新鲜事。再者,授牌的对象也是谎涎至极,濮阳县政府有接牌的资格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党政机关只能起到架桥铺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的引导作用。真正接牌的对象是濮阳挥公殿堂管委会,不过此牌能接否?莫大的耻辱啊! 泱泱张氏巨族,雄踞华夏百家姓之三宝座,树大根深,枝叶广茂,英才辈出,智慧超群,何须外姓来给我们的祖源地授牌权威认证呢?这是欺人太甚,岂有此理!藐视我皇皇张氏无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这些专家学者有我们历代先辈的权威吗?大唐帝国的文坛领袖,当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开元盛世宰相燕国公张说、文献公张九龄;北宋名相张齐贤、吕蒙正,大明贤相张俊以及名家大儒朱熹、张南轩,这些先哲是如何论证我们张氏始祖挥公是黄帝之五子的,如何夜观弧星,发明创造弓箭,九战强蚩尤而功勋卓著,黄帝亲自赐姓张氏,封地青阳,官居弓正之职的真实史料。从古到今,在什么史书典籍上看到颛顼帝赐封挥公的呢?更不用说濮阳是什么张氏的发源地了!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痛哉,惜哉!别人打了我们的脸,还沾自喜,洋洋得意,可悲可叹呼!醒醒吧,濮阳的张氏宗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才是我们正本清源的头等大事,以史为鉴,还原我们张氏共同的始祖挥公的本来历史面目。

挥公发明弓箭,助父轩辕黄帝,九战蚩尤,凯旋而归,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开疆拓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立了不朽功绩,奠定了三大贵姓之首,是多么可歌可泣的啊!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捍卫先祖的纯正血统和历史地位,何必陷入眼前利益不能自拔,而降低先祖所奠定厚重的文化遗产呢?若不信,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网投,让我们挥公的孝子贤孙来决定自己向往的祖源地吧,其结果不言自明,我可以肯定地说,百分之七八十要投清河,到时哪些“大专家大学者”会无地自容而汗颜相形见拙的学术领域的。

因此,高洁尊贵的张氏发源地,是在河北清河古城,神圣的华夏挥公殿堂,才是我们全球张氏共同朝拜的灵根圣地。

(2017年5月4日撰于新疆)

巩固共识基础 促进张氏团结

——张氏源流探索的唯物观与辩证法

四川 张远谋

按:对于张氏祖源的探索,相较于许多宗亲和专家还在拘泥于一些细节的探究和还原,此文不同的是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观点,即:按照历史的唯物辩证观,

人类探索祖源的能力是有限而非无限,特别在有史无文和缺乏考古新发现的条件下,唯有已经形成的共识基础才是真正的权威文献,与之相悖的一切观点仅仅是各执一词的学术观点。希望此观点能引起各地宗亲和张氏源流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并能逐步成为探索张氏源流的认知基础。

近年以来,发生在清河濮阳之间的张氏祖地之争以及通过公众媒体传播蔓延的“解张伪说”已经对张氏传统祖源认知信念产生强烈冲击。不少古老宗支对世传谱帙的自信程度开始下降,其中个别宗支甚至作出数典忘祖、改换门庭的惊世之举,大部分尚未实现认祖归宗愿望或者无谱可稽的新生族群、张氏游子身陷迷途,无所适从。这场史无前例的张氏祖源大论战并没产生“百家争鸣”的积极效果,反而造成张氏族群对祖源认知的空前混乱,导致一个皇皇巨族在血缘情感层面上的大分裂!千百年来经过无数张氏赤子不懈努力而构筑的共识基础濒临倾覆。此情此景超乎张氏族群对待祖源探索分歧的容忍极限,令许多有识之士和一些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专家学者陷入无尽沉思。

张氏祖源之争为何如此激烈?是学术之争还是利益之争?是澄清张氏源流还是毁灭张氏根本?是增强文化自信还是放任文化盲从?是促进张氏团结还是制造张氏分裂?对于这些问题相信广大张氏族人心如明镜。

当务之急必须果断结束这场严重超越学术范畴的无谓之争,必须坚决遏制“解张伪说”的流毒扩散,须知张氏的团结兴旺是一切张氏宗族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结点,张氏分裂的后果是什么?还能延续五湖四海聚拜祖庭的盛况吗?还能再创乙门国柱世代簪缨的辉煌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利从何来?

其实,张氏祖源之争不可能越争越明,只可能越争越乱。这是由古老张氏发祥之初与文献空白的断层结构所造成的历史遗憾,姑且称为“有史无文现象”。

张氏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普遍认为是在父系氏族形成的黄帝时期,推算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张氏的发展状态和突出特征与其悠久的历史完全吻合,族群庞大而分布广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辉煌的历史业绩赋予其强烈的姓氏尊严意识和使命感。然而,张氏在蓬勃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却始终未能摆脱自身源流分歧的困扰。由于张氏发祥之初既无成熟文字,又无确切编年,供后人溯源探索的古文献依据严重匮乏甚至空白,不得不采录和整理历代传闻轶事而构成张氏源流的大纲要旨,如始祖何人?祖根何处?因何得姓?等最基本的概念定义。即便进入殷商以后,虽然已出现大量文字,而受限于张氏并非帝王世族的社会地位,也未能留下详尽的文献记载,一直到周宣王时期才出现权威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实名人物张仲,且仅见于春秋末年由孔子删定的《诗经·小雅》。此外在最早出现的张氏源流文献中本身还存在疑点和相互矛盾,譬如对“始祖何人”、“因何得姓”的源流探索结论始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世本》(现只存清代辑补本八种),其中两种分别记载为:

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罗网姓张氏。两种记载均认为张氏始祖名挥,任弓正官职,是弓矢的发明者,是因职命姓。但前一种认为挥是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后一种认为挥是黄帝之子;前一种叙述挥通过观察流星(注:弧星即流星,因星宿陨落多呈弧状光焰)的天象而发明弓矢,因为主持祭祀陨落星宿的职业而姓张,后一种则说挥因为张罗狩猎而姓张。两种记载除存在相互矛盾外,还存在三个疑点即:挥是任弓正官职发明弓矢还是因发明弓矢而任弓正官职?青阳是黄帝第五子还是长子(因司马迁在《黄帝本纪》中定论黄帝长子玄嚣即青阳)?挥又是黄帝第几子?再如对于“祖根何处”的源流探索结论始见于明代嘉靖年成书的《张氏会修统宗世谱》,虽然带有官修性质,也兼容了各支谱系中的托史和传说,但毕竟与始祖挥相去达四千年之久,上载:吾张氏之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又载: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挥生昧为玄冥师昧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掌水旱疠疫之职即山川之神也世飨其祀今太原县有庙存焉
。该记载的前部分认为始祖挥是黄帝第三妃彤鱼氏所生,因观察流星发明弓失被赐姓张,任弓正官职,主持祭祀陨落星宿,挥居住在尹城而封地在青阳,以后青阳改名清河郡(西汉时设清河郡),清河郡是张氏最兴旺的地方。后部分认为始祖挥的封地在山西太原府辖区,并记载挥之子昧是玄冥师(主祭水神者),昧之子台骀(或单名骀)在宣、汾、洮、障、大泽作官有政绩,因此在大原受到帝王的重用和嘉奖,封为汾川治理水旱疠疫的官职即民间所称的山川之神,世世代代都享受祭祀贡物,今天的太原县还有台骀庙存在。前后两段文字显然出自对立的两个或两派宗支谱系而被《统宗世谱》兼容,也说明在当时已经难以决断张氏祖根何处,而不得不兼收并蓄。同时在挥与黄帝的血缘关系、因何得姓的问题上又产生了与《世本》相勃的新说。

众所周知,东汉以后,由于纸的发明使用,为世族家谱的编纂和大量抄传创造了条件,也为源流研究提供了更多翔实而又歧异丛生的依据,包括《风俗通·姓氏篇》《元和姓纂》《重修广韵》《通鉴外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志》《氏族大全》《统宗世谱》在内的源流文献应主要依据家谱记载,

因此对于张氏始祖何人?祖根何处?因何得姓?等问题的观点基本上既承《世本》又据家谱,实难统同。其实按照历史的唯物辩证观,人类探索祖源的能力是有限而非无限,特别在有史无文和缺乏考古新发现的条件下,唯有已经形成的共识基础才是真正的权威文献,与之相悖的一切观点仅仅是各执一词的学术观点。张氏祖源的共识基础是什么呢?根据大量世传谱系的相同记载以及大部分张氏宗支的徽记、庙号、堂号、神位牌匾和植根于族群意识深处的祖源定义,已经形成如下共识:

张氏嫡出轩辕,得姓始祖名挥,是弓箭的发明者;

凡张氏无不祖清河。张氏的祖根之地在清河,张氏集居的许多地方可以称张氏祖地但非祖根之地;

秦汉以后因改姓、赐姓和以职命姓的张氏虽各有祖源,各成宗支,但不改变张氏的本源;

“解张伪说”是对张氏尊严的公开挑衅,是制造张氏分裂的祸根。

从张氏团结兴旺的大局出发,巩固以上共识基础十分必要而紧迫,同时对于仅凭南宋郑櫵的寥寥数语而炮制“解张伪说”的人则必须坚决回击!“兄弟阋于墙,共御外侮”。“弭兵之盟”,“秦晋之好”不亦善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