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佛山本地人成為“房奴”的奮鬥故事

新中國成立已有70年的歷史,從1949年到2019年,佛山這片沃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鉅變,阡陌變大道、灘塗變綠島、平地起高樓……無論城市功能,亦或是人居環境,都有了質的飛躍。

然而,伴隨城市升級的,還有住房條件的升級。

從草房、平瓦房到單元房,再到如今的商品房,每一平方米空間的擴大,都見證了佛山數十年來的住房變化。

70後住房記憶 | 一位佛山本地人成為“房奴”的奮鬥故事

如今的季華路 圖源:網絡

佛山70後市民的住房記憶

1975年,梁先生出生於南海區獅山鎮的一條小鄉村——塱霞村。萬萬沒想到,有房有地的他,竟會一步一步活成一個“房奴”。

“小時候,一家5口人就蝸居在一棟60多㎡的小平房裡,那時候基本都是靠耕田放牛為生。”從梁先生的口中,小焦了解到,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每一戶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以及一棟自建房,就算再苦也算是“有瓦遮頭”。

70後住房記憶 | 一位佛山本地人成為“房奴”的奮鬥故事

塱霞村 圖源:網絡

“那時候,10個農村的孩子有9個都想往城市裡面走。”1993年,剛滿18歲的梁先生獨自一人離開農村到城市打拼。面對城市的燈紅酒綠,短短的幾個月時間,梁先生就把家人東拼西湊的幾千塊錢揮霍掉了。

自那時起,梁先生便下定決心要多賺錢,“不闖出點名堂來,就真的沒臉面回家了。”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梁先生做過苦力,當過銷售……拼了命都想要在城市裡紮根。

70後住房記憶 | 一位佛山本地人成為“房奴”的奮鬥故事

圖源:網絡

1998年,在外打拼幾年的梁先生,終於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外面的這幾年,沒感受過家的感覺,其實村裡的房子就是一個家,不管在哪裡謀生,家總是要留住的,以前的土房子快垮了,就索性建一個新的。”梁先生說道。

聽完這番話,小焦才意識到,其實在很多人心中,農村的房子都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對於很多農村出身的人來說,農村的房子就好比自己的歸宿,無論在哪裡謀生,只要老家的房子還在,那就還有一條退路,還有一個寄託。

經過樑先生的一番努力,一年多後,原本60多㎡的小平房搖身一變,變成了一棟4層樓高的小洋房。梁先生感慨,“那時候雖然還是很窮,但是看著原本是一層的小平房變成如今的4層小洋房,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在這棟小洋房裡,梁先生經歷了結婚、生小孩。

70後住房記憶 | 一位佛山本地人成為“房奴”的奮鬥故事

圖源:網絡

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由於工作原因,梁先生經常家裡跟工作單位兩頭跑,儘管有車,但是來回一兩個小時的車程讓他開始吃不消,於是梁先生心裡開始萌生一個想法:我要買房!

但是當時他身邊的親戚朋友都勸他不要買,留著錢以後應急用,“村裡都有房子,何必要這麼折騰。”考慮再三,梁先生只好寄住在岳母家裡。“那時候70多㎡的房子裡又擠了5個人,感覺又回到了小時候,還多了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梁先生坦言道。

在這期間,梁先生的事業越做越大,錢也越掙越多,但是佛山的房價卻越漲越高。“再不買房我可能會後悔一輩子!”在2006年,梁先生就當機立斷,找親戚朋友借夠了首付,買下了如今正在居住的恆福新城。

梁先生表示,當時之所以買恆福新城,一是因為便宜,才5000元/㎡;二是看中它的區位,鄰近季華路,周邊又有地鐵。

70後住房記憶 | 一位佛山本地人成為“房奴”的奮鬥故事

恆福新城 圖源:網絡

看著房價日益上漲,梁先生不禁發出一聲感嘆:“還好買的早,不然這輩子都不可能在佛山買得起房了。”

其實,從一名農村人變成城市裡的“房奴”,梁先生的經歷可以說很常見。但如今,更多的農村人都會選擇在村裡蓋房子,畢竟城市裡一套房子的首付,就等於農村的幾間房子了。再加上近幾年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在農村蓋房子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小焦認為,無論是在城市買房子,還是在農村建房子,都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實際情況量力而為。如果經濟能力比較寬裕的話,那麼可以考慮在城市買房子,畢竟生活方便;但如果手頭上資金比較緊張,那麼在農村蓋房會更適合當下的生活狀態。

簡而言之,做任何一個選擇都要結合現狀,才能讓自己過得更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