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為孔府題詞,卻故意寫錯2字,300多年來為何無人能改?

用戶68852507


從表象上看是紀曉嵐為孔府提對聯吹捧孔聖,其實另有妙用就是紀曉嵐藉機貼熱點蹭熱度。

時下有一種趣味寫法,說是此幅對聯的錯處,是紀昀筆誤,經人指正之下,他卻不想認錯,靠自己的機智,完美詮釋了兩個錯別字寓意,令其更顯祝福意味,既達到了尊崇和鼓吹孔聖家族的作用,紀昀自己也狠狠蹭了一把熱度。這種說法比較吸睛,符合自古以來相關紀昀的傳說,寫錯字還能整出那麼好的寓意來,真才子也。

紀昀影視形象

其實以紀昀的才學,雖然無法與前明解縉比,但是錯別字,尤其是如此簡單的字也能題錯,估計也還不至於。

若論紀昀的馬屁功夫,他也是難比前明奸相嚴嵩的,怎麼扯到了嚴嵩?因為孔府門前所懸掛的“聖府”二字,即嚴嵩所題,在嚴嵩執掌大權的年代,這就是貼在門頭的護身符。

紀昀在朝中的作用不大,政事更是沒有資格參與,他所處的位置,差不多相當於現在國家級的XX編纂委員會主任。

乾隆帝就陰損怒罵過紀昀:“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我看你以文學見長,所以使你領四庫全書總纂官,其實你不過是我養的一個戲子(或藝人,在古代,地位低下)而已,你怎麼敢妄談國事!

紀曉嵐在朝中的地位極其低下,大家也不要相信電視劇中的鬥智鬥勇,如果紀曉嵐敢像電視劇裡一樣陰損和珅的話,他活不過一個小時的,即便是嘉慶最為倚重的老師被和珅陰了,嘉慶也要裝作沒事人一樣,大紅人福康安也被和珅陰過,反觀紀昀,就是隨手可以碾死的存在。

乾隆

紀昀所寫對聯是怎麼樣的呢?

與國鹹休,安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道德聖人家。

這副對聯對仗工整,書法流暢,讀起來也比較大氣,但是,在欣賞之餘,孔家卻發現兩處瑕疵:

在上聯的第6個字,“富”字缺了最上的一點。

在下聯的第6個字,“章”字一點被改為出頭。

紀曉嵐解釋說:

富字少了一點,就是富貴無頭,也就是富貴沒有盡頭的意思。

章字改為出頭,就是文章通天,也就是頂天立地無與倫比的意思。

這樣富含“好彩”意味的解釋自然讓孔府眾人非常高興,於是便掛在了孔府的大門前。

紀昀對聯實圖

他這麼寫有什麼好處呢?據說······

第一、拉近了與孔府的關係,都是讀聖賢書長大的,所學所會所用都是人家祖宗的知識產權,總要有所恭敬,有所表示。

第二、題字的錯誤,對他自己有非常大的好處。類似紀昀這般才華的人,畢竟是少數,但是斷文識字的人可是大有人在,只要家境尚可,讀過私塾的人,雖未必有能力藉此步入仕途,但識得幾千個字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明眼人遠遠一看就知道這兩個字是別字,必然心生疑惑,衍聖公門前這斗大的的兩個錯別字,必有來由,繼而人們就能通過對這兩個字的疑問,瞭解到這幅對聯出自紀曉嵐親筆,細問典故之下,富字和章字的改動也會令人佩服讚歎,所以說這擺明了就是藉機蹭熱度。

孔府門前,儒教高士絡繹不絕,有了這副對聯,既給孔府爭了臉,也給自己賺了面子,一舉兩得。

如果不這麼寫,對聯也無非對仗工整而已,這對那個時期的文士來說,不算個啥,未必就都不如紀昀,路過看看也就算了,特地搞出的錯別字能有效起到吸睛的效果,從而提升紀昀在文人中的高度。

大家不要過早佩服,其實這種寫法,古已有之,並非紀曉嵐獨創,一般被稱為俗體字,無論是富字還是章字前循皆有依據,再比如無點的富字,就不止一種寫法。

“聖府”為奸相嚴嵩所題

導遊說這是紀曉嵐寫的,就真的是紀曉嵐寫的?

咱們再看下:

與國戚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偕天不老,文章禮樂聖人家。

眼熟吧,孰優孰劣一目瞭然,這其實是辭職十七八次皇帝都不批准的李東陽所寫,他的諡號是古代讀書人一生的夢想與追求-“文正”,兩幅對聯是不是有些相像。

聖人之門是有落款的“長沙李東陽題”

李東陽為什麼給孔府題字呢?

孔府建築修整工作是皇帝指定的國家工程,李東陽就是監工,而且他的女兒嫁給孔子第六十二代孫“衍聖公”孔聞韶,她嫌棄孔府的花園寒酸,孔府哪裡受得了這種埋汰,所以大興土木,連國家工程帶自家工程就一起辦了,婚禮之日,就是李東陽女婿孔聞韶襲承衍聖公之時,於是李東陽高興之餘為衍聖公題聯一對。


古今通史


紀曉嵐給孔府大門上寫的對聯中寫錯的“富”與“章”兩個字是對孔子一生的寫照,即“孔子乘破車,富貴無一點”之意。即討好了乾隆,又寫出了孔子的一生。又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成”富貴無頭,文章捅破天。”

乾隆去孔廟拜祭孔子時,紀曉嵐給孔府題詞上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下聯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中“富”字少了上頭一點,文章的章字底下一豎穿破章字的日子,表達什麼意思,紀曉嵐沒有解釋,乾隆也沒有表態。

孔子一生窮困潦倒,到處講學,走到哪裡卻被驅逐,曾被圍困在陳蔡七天七夜,師徒走散,因此才有了成語“喪家之犬”。並沒有享受榮華富貴,因此,“富”少一點 ,即可理解為孔子富貴一點沒有。

孔子一生並沒有著書立說,《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去世後將孔子的言論回憶編寫的,因此,說孔子文章破天是不實之詞,章子下邊一豎穿過日字,就成了上邊一個立,下邊一個車少了上邊一橫,車少一橫即為破車,說明孔子整天之站在破車上。

乾隆是一個高傲自大的皇帝,認為自己天下文采第一,享盡了榮華富貴,因此老年自封“十全老人”。如果紀曉嵐寫的對聯表達出孔子富貴文章勝過他的話,乾隆肯定不高興。

因此,二人心有靈犀,誰也不說破,任由世人去猜。


南極冰火


孔府門前的對聯是這樣的:上聯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下聯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據史料考證,這副讚揚孔子功德的作品,是清代大學士紀曉嵐所著。紀曉嵐的才行那是被捧上神壇的,按理來說無論是書法作品的磅礴大氣還是對聯的工整都應該沒有問題,但是在後人的眼裡這副對聯卻出現了兩個錯別字。



對聯中,上聯的“富”字無緣無故少了一點,而下聯的“章”字最後一豎卻破“日”而出。若是其他平常之輩所寫,出錯字的幾率倒是很大。但是這副對聯是紀曉嵐所著,而且還從清朝一直被標榜到現在,所以寫錯的幾率幾乎為零。

而查閱簡體字和繁體字的書寫規則,“富和章”都沒有這般的缺胳膊短腿或者畫蛇添足,可偏偏紀曉嵐是不可能犯如此粗心的書寫錯誤,所以可以推測這副對聯紀曉嵐是有意而為之。

古人有避諱之說,避諱父母的字或者是君王的名字,通常會換一種字來代替,或者是故意在相同的字上減少筆畫,但是觀察清朝歷史,這兩個字並沒有觸及到清朝某位君主的忌諱。所以排除這一條,那就是紀曉嵐本人想要藉機做些什麼。

因為是題在孔府門前,博學多才如紀曉嵐也不敢說文學造詣能比得上孔子他老先生,自然紀曉嵐無意之間便會流露出對孔子的膜拜之情。正如這兩個字,“富”字少一點寓意孔子“富貴無頭”,“章”字最後一筆穿過“日”寓意“文章通天”,這完全是在藉機高捧孔子。當然,這也算是古人所玩弄的一種文字遊戲,倒是不足為奇。

其次孔子乃是紀曉嵐敬佩之人,紀曉嵐以“富貴無頭、文章沖天”來借喻孔子,可不是也表達自己的宏偉志氣。所以既然這首詩既是歌頌孔子功德,又是藉此表達自己的遠大抱負,又怎麼可能會被誤認為是錯別字呢?

其次文字的發展歷程中,其實出現過“富”字少一點,“章”字一豎衝日的情況,只是在後續發展過程中,逐漸被摒棄而已。這種寫法為俗體字寫法,在《宋四家書法字典》中曾經有15個“富”字,其中八個都是少了一點。可見在當時這種寫法在文人之中是極其推崇的。雖是在今日看來像是錯別字,但是在古代卻是文人之中標新立異的一種書法體。


何況,乾隆皇帝愛慕漢文化,雖然說書法造詣不行,但是對待一些字體的寫法也是瞭解的,其中對待紀曉嵐這位大才子也是禮遇有加。紀曉嵐能夠寫出這副作品,想必乾隆皇帝也是知曉的,想必當時的紀曉嵐也是多加解釋了一番。乾隆皇帝對待這兩個堂而皇之的錯別字都沒有說什麼,底下人自然是不敢妄加評論,自然這兩個字也就能夠流傳下來,直至今日都沒有人廢除。


小鎮月明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這是寫在孔府門上的一副對聯,據考證,這是清代才子紀昀的作品。不過,我們在紙面上看,這對聯並沒有什麼毛病,仄起平收,對得很工整,上聯誇孔府對國家的貢獻,以及孔府的興盛;下聯極力誇孔夫子的文章影響之大,這影響甚至是與天同老的。

但是,如果我們去了孔府真正地看一眼,就不難發現,這上面的字,竟然有兩個錯字!哪兩個字寫錯了?一個是上聯的“富”字,這個字上面少了個點;另一個是下聯的“章”字,下面的“十”,一路捅破了中間的“日”。

難道是紀曉嵐學藝不精,不小心暴露了薄弱的文化功底,直接給寫錯了?寫錯是不可能的,孔子的思想,在我國兩千年發展歷程中,有常人難以想象的作用,歷來都是統治者定國、興國的重要工具。即便是兇殘的元人,也多次撥款修繕孔廟。

歷史上,這裡曾多次被火燒燬,歷朝歷代加起來,累計對這裡大修15次,中修超過30次,小修至少有百次,這裡的神聖,不次於皇家的臉面,敢在這上面寫錯字,恐怕是拿自己的小命開玩笑。

這裡最後一次失火是在清朝的雍正年間,為了修復這個神聖的地方,前後花去了6年的時間。作為雍正的繼承人,乾隆當然不會容忍別人對此地褻瀆,更何況他飽讀詩書,學的也是孔孟之道,對聯這種充作門臉的東西,如果真有錯字,他一定是要干涉的。所以,不存在寫錯的可能,必然是有別的原因。

其實,古代的文人,在寫字方面是很有講究的,字上面有了變化,往往是要表達一種思想的。

那麼,“富”少一點,究竟有什麼講究?

紀曉嵐在寫這副對聯的時候,想到了孔子後人傳承兩千年,歷來受到人們的尊崇。其後人才子輩出,本身家族裡也很富有。

在上聯裡寫的就是這麼意思,既極力盛讚孔府的富貴,但是又感覺這本身就是人們的共識,他再說一遍也沒什麼新意,於是就想到,孔家已經傳承了這麼久,以後也會繼續傳下去,所以他們的富貴是沒有窮盡的,所以聰明的他就把富字上面的點給去掉了。

意思就說“富貴永遠沒有頂點”。這就是拍馬屁之言了,說孔家會用永遠昌盛下去。

“章”字又是何解?

章,就是文章的意思,下聯也是在夸人家的文章。當然,我們知道他並沒有留下什麼文章,流傳下來的,是其弟子總結的他的思想。他想誇的,其實是文章裡思想的影響,但是這樣的影響很難表達,於是他就直接把下面的“十”給捅了上去,意思說:這文章太厲害,能夠破日沖天!

當然,這些都是後人的揣測,具體什麼意思,紀曉嵐沒有對此做過解釋,並且,這幅對聯究竟是不是他寫的也是個疑問,只是通過考證,最可能是他寫上去的而已。究竟其中什麼意思,這真的要自由發揮了。


小小嬴政


紀曉嵐的名字,想必不知道的人卻是極少的,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不知道影響了多少人的青春年華,人們在感慨紀曉嵐的耿直正義時,大多都忘不了其聰穎的頭腦。


確實如此,紀曉嵐也算得上是一個學富五車的大學者,他是《四庫全書》的主編,也是《閱微草堂筆記》的作者。

可以說在文學上,紀曉嵐的成就在當時幾乎是達到了巔峰。

但就是這麼一個“學霸”,在一些小地方卻也是會犯錯的。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鼻祖,儒家文化統治了中國數千年,孔子的名字也留在了無數刻苦求學的學子心中。

在孔子的老家山東曲阜,有著孔林,孔府,孔廟等三孔,而在孔廟門前,就有著一副對聯,題對聯的人正是紀曉嵐,這副對聯正是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雖然看起來這副對聯對仗工整,氣勢磅礴,但其實這副對聯上卻是有著兩個錯別字的。

上聯的“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中,富這個字卻是少了一點的,而在下聯的”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中,章這個字下半部分卻是出了頭。


紀曉嵐可是妥妥的學霸一枚,為何又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很多人會說,這兩個字其實是紀曉嵐故意寫錯的,首先是“富“字,這個字上面少了一點,代表的意思正是富貴無頂,而下聯的”章“字出頭,卻是文章通天的意思。

其實這麼解釋雖然看起來很是巧妙,但不管怎麼說,這種解釋給人的感覺都好像是牽強附會,特別是這可是題在孔廟門前的對聯,就算是有特殊含義,也不能隨意的就使用錯別字,這兩個字難道真的是紀曉嵐寫錯了嗎?


其實如果真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從“俗體字“入手。

千百年來,中國漢字總是冗雜異常的,冗雜的漢字自然給人一種難以接受的感覺,畢竟漢字越是複雜,也就越是意味著學習漢字更加艱難。

難學的漢字自然也是會被慢慢的取代的,一種新的字體,俗體字應運而生,這種字體大多都是民間自創的,很多都是在原字的基礎上換掉偏旁,抑或是去掉一點,還有一些,根本就是現如今的簡體字。

這種字體影響了一大批的書法家,文學家,當然了,如果當時的漢字像現如今的這般輕易便能辨認,自然也不會發生那種錯別字的問題。

俗體字,說是錯別字,也不能算是錯別字,是否是錯別字,主要是看是否屬於正規流傳途徑,俗體字的確在很多正規途徑大規模被運用,所以俗體字也算不上錯別字。


而俗體字到了1955年的時候才被廢除,根據《漢字簡化方案》所示,俗體字中的一部分被列為了簡體字,而另外一部分卻是被徹底廢除了,這才嚴格的規範了漢字。

說來也可笑,明明只是同樣的字的不同寫法,卻能被大多數人誤認為是一種智慧,也不知是牽強附會,還是自作聰明。


魏青衣


孔府位於山東曲阜市,它是孔子後代居住的地方,整體建築佔地至少240畝。

在孔府門前兩邊還有一副很特別的對聯,特別之處在於對聯被故意寫錯了2字,而且300多年來無人能改。


這副對聯是: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富貴無頭

這副對聯出自清代大學士紀曉嵐之手,在上聯中,紀曉嵐將富貴的“富”上面少寫了一個點,寓意“富貴無頭”,子孫後代榮華富貴無邊無際,享之不盡。

文章通天

下聯中的“章”字也是個錯別字,原本筆畫裡最後書寫的“十”頂到了上面的“日”中,紀曉嵐藉此寓意孔家“文章通天”。

在古代,天可不是誰都能比喻的,紀曉嵐比喻孔家“文章通天”,可以說是一種極高的讚美。

因此說紀曉嵐為孔府題詞,雖然故意寫錯了2個字,但300多年來卻無人能改。


興盛不衰的孔家

在宋仁宗時期,皇帝下令封孔子後人為衍聖公,並幫助孔家修建孔府。

後來中原地區先後經歷金朝和元朝,孔家依然享受很多優待,不過卻無法和宋朝時期相比。

在明太祖時期,朱元璋下令修繕孔府,依舊尊孔家後人為衍聖公,之後衍聖公的封號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

在清朝入關以後,順治皇帝為收買人心,下令衍聖公封號不變,一切賞賜仿照明朝。

衍聖公的封號一直持續到1935年,可以說歷代王朝更替,只有孔家一直享受榮華富貴。


因此說紀曉嵐故意寫錯的這兩個字,其實一點錯都沒有,孔家的富貴可不止是300多年。


東方大史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這幅對聯是清代大才子紀曉嵐為曲阜孔府題寫的,極言孔聖人的文章道德和曲阜孔氏的榮華富貴。當然,這幅對聯最大的亮點不是對孔聖人的崇敬,而是其中的兩個錯別字。


富字少一點

首先是上聯中的“富”字少了一點,就是寶蓋頭上的那個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富字無頭,沒有頂點,寓意曲阜孔氏的富貴永久持續下去,沒有頭沒有頂。

不過,從歷史上來看,曲阜孔氏還真的是“富貴無頭”。雖然孔聖人生前並不得意,政治主張得不到發揮,在秦朝更是被“焚書坑儒”,但自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孔老爺子的孝子賢孫們就開始轉運了。

歷代統治者,不管是漢人還是外族,都對他們尊敬有加,政治上、經濟上優惠多多,曲阜孔氏很快成為一個不勞而獲的大地主集團。而孔聖人的後人也很上道,不管誰當權,他們都舉雙手歡迎,極力配合,面對異族入侵者也毫不猶豫,即便是殘忍的日本侵略軍也不例外,也難怪曲阜孔氏能“富貴無頭”了。


文章破日出

其次是下聯中的“章”字,最下面的“十”字向上延長,穿過了上面的“日”字。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文章衝破日頭,直衝天際。

我們知道孔子被尊稱為“至聖”,他提倡建立的儒家文化體系被後世統治者樹立為官方正統思想,他著書立說,誨人不倦,道德文章水平足可與天地齊壽,與日月爭光。

到清朝時,我國封建統治達到頂峰,滿清統治者為了有效統治漢人,特別推崇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使得曲阜孔氏的地位達到頂峰。作為清朝乾隆皇帝蓄養的“文學優娼”,紀曉嵐當然要對孔聖人大力鼓吹,所以才高度推崇孔子及曲阜孔氏的道德文章影響。


紀曉嵐這兩個刻意的錯字寓意深遠,十分討巧,所以後世即便明知錯誤,也沒人指出,更沒有糾正,何況書法本無對錯,一些文字出現書法變體也是常見之事,反而傳為美談,這也是漢字獨特文化魅力的重要體現。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到了聖人故鄉山東曲阜,自然要去祭拜孔子。遊人在進入孔府之前,掛在孔府正門兩旁的一副楹聯,格外引人注目。這幅楹聯的上聯為“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邸”,下聯為“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每當到了這幅藍底金字的楹聯面前,導遊一定會細細講述與它有關的故事。因為,這幅看似平常、並非千古絕對的楹聯,是由號稱清朝第一才子的紀曉嵐所題。而且,這幅楹聯楹聯裡的“富”與“章”,在如今看來,怎麼看都像是兩個錯字。

孔府大門

“富”字寶蓋頭上明明少了一點,而“章”字的一豎又寫出了頭,這幅楹聯是由才子紀曉嵐所題,他作為堂堂的“河間才子”,更是《四庫全書》的編纂者,怎麼會犯這種錯誤呢?

更何況,這副楹聯還是掛在孔府門前的柱子上,這種做法豈不是典型的班門弄斧,讓人笑掉大牙?但是,自完成後的數百年的時間裡,似乎到這裡遊覽過的人,也沒有誰指出這兩個字的錯誤,這究竟又是何緣由呢?

紀曉嵐劇照

關於這兩個字,當地導遊是這樣解讀的:“富”字之所以會少一點,其真正的含義是為了彰顯孔子“富貴無頂”;而“章”字的一豎直穿過了上半部分的“日”字,表達的含義是孔子的“文章通天”。

這樣的解釋,似乎巧妙地掩飾了紀曉嵐寫錯字的真正緣由,他甚至還通過這兩個錯字來誇讚孔子對於後世的影響。然而,這種解釋的理由只是後人杜撰出來的,並沒有確切的依據。

章字

當對這兩個字追根溯源的時候就會發現,“富”和“章”並非是紀曉嵐手誤,而且也沒有故意寫錯,因為紀曉嵐的寫法是完全正確的。

其實都不用追溯這兩個字最原始的寫法,只需翻開一本《書法大字典》,讀者就會發現,自北魏時期,這個“富”字在寫的時候,就已經較為流行上面沒有一點的寫法。隨便選取一些書法字典中的“富”字,加點或者不加點的寫法比例穩定在1/2左右。

富字寫法

“章”字的這種寫法,也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尤其是古代的碑帖中,這種寫法更是廣泛出現,紀曉嵐所用的“章”字寫法,甚至都被收錄於《幹祿字書》中,這本唐代的書法書籍,很清楚地註明了紀曉嵐所寫的這個“章”字,其實為書法中的通字。

由此看來,在這副楹聯的背後,並非導遊們自行腦補後的那層含義。更何況,想要在聖人府邸留下楹聯,勢必是要進行嚴格和規範書寫的,以免貽笑大方。作為名人,紀曉嵐之流最在乎的莫過於自己的名聲,他們自然不會隨意書寫,乃至於出現寫錯字的情況。

漢字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最完美的載體,中國人能在如今讀懂古人千年之前所著的書籍,正是得益於老祖宗所創造的漢字。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漢字一成不變,恰恰相反,漢字始終處於發展和變化之中。

我們在遊覽名勝古蹟之時發現與如今字體不一樣的字,大可不必大驚小怪,也不需要不懂裝懂的強行解釋,多留個心眼兒,多翻閱一下專業書籍,在增長見識之時,也可領略中國漢字之美。


鳶飛九天2018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雖然並沒有見面。今天我給大夥說的是這紀曉嵐曾經給孔子題的一副對聯。為啥一副對聯值得說道呢?因為這幅對聯中有兩個“錯別字”,以紀曉嵐的才學,這肯定是故意而為,他這麼做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紀曉嵐的寓意

紀曉嵐這裡的寓意,沒有人知道,都是猜測,他本人沒說過,都是今天的對此的解讀,其中可信度高一點兒的就應該是國寶檔案中專家提出來的看法了。

在專家看來啊,“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中的這兩個錯別字是紀曉嵐讚賞孔子的行為,其中的“富”沒了一點,變成了“冨”,專家認為,這簡直是妙極啊,紀曉嵐真的厲害啊,你看看人家大家的想法和思路真是太棒了,這少了一點,可不就是“富不到頂”嘛,寓意一直富。再看看這下聯,文章的“章”字,“早”字出了頭,專家拍案叫絕,哇塞!太妙吧!這意思可不就是寓意孔子的文章“破日沖天”嗎?

由此可見,在專家看來,

這錯別字一,“富”,意思是“富不到頂”。

這錯別字二,“章”,意思是“破日沖天”。

據我瞭解,紀曉嵐畢竟是一個文人,是一個有墨水的人,文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這種“溜鬚拍馬”的確實是少見。還是說,這樣的解讀並不是紀曉嵐的本意呢?

為此,我查閱了一下資料,發現這個“富”和“冨”啊,很可能根本就沒啥含義,極有可能就是通假字,古代的時候這倆字相同,紀曉嵐這樣寫可能就是為了顯示學問,這倒是有點符合紀曉嵐的性子了。至於“章”字,沒有什麼結果,大家如果有相關的見解,希望不吝賜教。

據我所知,這對聯寓意,還有另外一個非“專家”的解釋說法,但是並不主流,畢竟不是權威嘛。

這種說法是這樣的,這個“富”變成了“冨”,不是“富不到頂”,而是根據“家”字得來的另一個結論,這“家”字沒了一點,那不就成了“冢”嗎?也就是說,這寶字蓋兒沒了點,那就是“死”的意思,這“富”沒了點意思就是不論你生前如何,總是逃不過“生死”這一關吶。

我再說這個“章”字,也不是什麼“破日沖天”的意思,反而相反,紀曉嵐認為孔子的文章思想都是為了維護統治者,所以對百姓並沒有益處,於是貫穿了“日”,這裡的意思是“暗無天日”。

這就奇怪來了,兩種說法南轅北轍,一個褒獎,一個貶低。不過這些都是猜測而已,到底是什麼意思就得“仁者見仁”了。我下面要說的,可能就更有意思了,那就是這幅對聯到底是不是紀曉嵐寫的呢?

對聯的作者是紀曉嵐嗎?

話說這孔府,正式名稱為“衍聖公府”。這來頭可是不小的,“衍聖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給孔子46代孫孔宗願的封號,這個封號代代傳承,一直傳了32代,歷時880多年啊。在這期間,可謂是“孔家獨尊”啊,風光無限。這“天下第一家”非孔家莫屬了,當年在明代的時候,更是厲害,在紫禁城可以騎馬,這等的優待是多少人做夢都夢不到的事情呢?直到1948年孔德成離開曲阜,遷至臺灣,算是罷了。

這孔家名氣大,很多高官都願意把姑娘嫁給孔家,權臣嚴嵩就是其中一位,孔府門口的“聖府”就是當時嚴嵩給寫的字。

還有一位也曾經給孔府提過字,他叫李東陽,這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咱們還是先把人家的官職亮一亮,讓大夥兒對他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李東陽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死後贈太師,諡文正。怎麼樣?牛吧。這麼牛的人的為孔府題字了,孔府穿廳大門的“聖人之門”就是這位仁兄題的,而且他的姑娘也嫁給了孔家。

這位李東陽小的時候就是一位神通,據我瞭解,李東陽四歲的時候就被舉薦,得以覲見景泰帝,當然了是由他父親陪同一起去的,畢竟孩子還小嘛。

當時他們來到皇宮,由於皇宮的門檻太高了,這小孩子腿短啊,邁不過去,景泰帝一見此情景,隨口說道:“神通腿短”。小李東陽一聽,反應極快,對答道:“天子門高”。景泰帝一聽很歡喜,抱起了小李東陽進宮去了。

到了皇宮,景泰帝把小李東陽抱在腿上坐著,然後對著還站著的李東陽父親說:“子坐父立,禮乎?”小李東陽不慌不忙的應對道:“嫂溺叔援,權也。”惹的皇帝哈哈大笑,對李東陽更是喜歡了三分。

明弘治年間孔廟遭火災。皇帝下令維修孔廟和衍聖公府,以及後花園,這事兒啊就交給了李東陽來辦。李東陽很開心啊,把衍聖公府修的是漂漂亮亮的,一是對孔家好,二是對自己的姑娘好,他希望修的好點,這姑娘在這生活也開心啊。

當園子修好的時候,愛女正好出嫁,當時就被封了誥命,女婿也繼承了衍聖公的封號,給李東陽開心的合不攏嘴,於是他就給孔府題了一副對聯:

與國戚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偕天不老,文章禮樂聖人家。


不得不說,紀曉嵐的對聯和李東陽的這幅對聯極為相似,到底是誰書寫,紀曉嵐有沒有借鑑,還是這與兩個“錯別字”有關聯呢?就看大家是如何看待的了。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記,您的關注和點贊是對我最好的鼓勵!謝謝大家!


野史日記


至聖先師孔子老爺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範圍內最著名的文化名人,至今世界各地都建有孔子學院。

為了紀念這位聖人,在他的家鄉山東曲阜修建有“三孔”——孔廟,孔府和孔林,但是在孔府的大門口前,卻掛著一副有點奇怪的對聯。

這副對聯的上聯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下聯為“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為什麼說它奇怪呢?這副對聯是出自於清代著名大學士紀曉嵐之手,可是卻有兩個錯別字,一個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中的“富”字上面缺一點,二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中的“章”字一豎破頭,直通“立” 字。

這兩個字,如果是出自於其他平常人之手,也不足為奇,可是偏偏出自於大才子紀曉嵐之手,就連讀過幾年書的小書童估計都能認得出錯來,更何況是紀曉嵐呢?而且這個地方還是聖人孔子後裔的地盤,怎麼可能沒有一人發現,而且還一直從清朝標榜到現在?

所以可以推測這副對聯別有它意。

有人會說,是不是這倆字犯著當時的忌諱呢?要知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有避諱這一說法,在寫文章的時候,如果出現君王的名字,不宜直接寫出,通常會換一種字來代替,或者是故意在相同的字上減少筆畫,比如我們現代人在取名字的時候,通常都要避諱取父母的名字中的字,以示尊重,但是在清朝的歷史上,並沒有哪位皇帝的稱呼中有這二字,所以這個說法可以被排除掉。

主流做法的解釋,是紀曉嵐表現對孔子的尊重和膜拜之意,“富”字少一點寓意“富貴無頭”,希望孔子的後人都可以大富大貴,沒有盡頭;“章”字最後一筆穿過“日”,暗喻孔子“文章通天”,這可以說是相當高的評價了,這樣的做法不僅表現了自己的抱負,還極力讚美了孔子,又表達了對孔子的後人美好的祝願,可謂是一舉三得。錯別字?名人寫的字裡頭,沒有錯別字!箇中自有深意,沒有深意也會被後人附會出深意,放心就好,你是抓不住人家把柄的。

而且在古代十分重視祭孔活動,認為上有神明,不敢亂來,如果真的這幅對聯有錯字,那麼當地官員絕對會處理,皇帝也絕對不會允許有這等事情發生,這關乎著朝廷的臉面和威嚴。

其實,這兩字並不是紀曉嵐的獨家發明,它們也是“異體字”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現在的漢字分為“正體字”和“異體字”,”正體字”就是國家規定的漢字的標準寫法,而“異體字”是與規定的正體字同音同義而寫法不同的字。

在《宋四家書法字典》的記載中,就有關於“富”字的十五種寫法,其中就有八個“富”字少了那一點。可見當時“富”字頭上沒有點,還是有出處的,仔細理論起來,這個無點的“富”字,誕生時間比有點的還要更早,它可絕不是空穴來風。

還有“章”字,在唐代顏元孫的《幹祿字書》之中也曾經標註,出頭的“章”字是正體“章”的俗體字。

很多在我們今人現在看來像是錯別字的字,往往只是古代文人寫字的另一種書法體罷了,古人有好附庸風雅、拽文嚼字、喜歡出風頭的人,不會放棄展露自己、娛悅大眾的機會,所以大家在各種景區看到這種疑似錯字的異體字後,千萬不要大驚小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