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攻入長安了,為何吐蕃人匆匆待了十五天就搶完跑了?

Crazy歷史


吐蕃曾經是西部大唐最主要的敵人,而且,吐蕃軍隊在公元763年一度攻入過長安。那為何他們沒有一舉佔領長安,甚至直接佔領中原地區建立王朝呢?

這背後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吐蕃主要盤踞在青藏高原地區,在這個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有太多不適合人們居住的土地,但是吐蕃最繁盛的時期,竟然有千萬人口。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吐蕃的勢力在安史之亂之後,不再侷限於青藏高原,而是趁唐朝內亂之際,將西域地區以及河西、喜馬拉雅南側的大量土地收歸囊中。甚至連雲南的南詔都在吐蕃的麾下。是不是很讓人驚訝。這些悄無聲息的動作直接讓吐蕃的勢力劇增。

當然,吐蕃的實力大唐一直有所領教,即使是開元盛世期間,威震四方的唐軍就經常被吐蕃打敗,更不消說是兵制崩壞的武周時期,和“安史之亂”階段了。

那麼吐蕃的兵馬為何如此強壯,這和他執行的制度有很大關係。

眾所周知當時大唐實行的是府兵制,而吐蕃還停留在奴隸制社會。他們的武將階層被成為“桂”,這是社會的高級階層。而且,桂階層的人十分好戰,他們有著深遠的尚武傳統,類似於我們熟知的日本武士道精神。

他們以戰死沙場為榮,所以,一到打仗的時候,就會如同打雞血般興奮。當然,戰爭的利益也是其內在的主要驅動力。當時唐朝的奢華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勝利後的戰利品讓這些來自窮山僻壤的土著們簡直如同見到金山銀山一般。這一點,倒是和遊牧民族如出一轍。

所以,槍炮一響,黃金萬兩。面對這種為了錢財不怕死的軍隊,戰鬥意志上明顯不及的唐軍失敗也就正常不過了。

另外一個階層就是“庸”。這其實就是奴隸階層。戰爭不僅僅能給“桂”帶來不菲的財富,也同樣可以讓一無所有的“庸”們帶來一些實惠。原因很簡單,在打仗的時候,庸其實並非是最低的階層,在下面還有很多由戰俘或者徵兵得到的外國屌絲。這些人才是真正的最底層。

現在明白了吧,在打仗時,庸的地位實際上是有所提升的,而且勝利後,能得到的實惠也遠多於最底層的那群人,這種人上人的感覺肯定比當奴隸來的好些,這也是為何庸們也超喜歡打仗的原因所在。

那麼,在最恰當的時期做了最恰當事情的吐蕃,已經將唐軍按在地上盡情摩擦了,為何就不會直接佔領長安呢?

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財力無法支撐。

吐蕃的發家致富的方式就是通過不斷的征戰。而如果長期不能取勝,那麼結果對吐蕃人來就講就可想而知了。士氣肯定是一落再落。

當時吐蕃攻入長安時,正是討了個巧。當時剛剛結束安史之亂,大量的唐軍還停留在中原以及河北的前線。長安其實處於兵力空虛的階段。

那麼我們看看之前的情況,比如開元十七年信安王李禕率軍攻佔石堡城,闢地千餘里。開元二十五年,河西節度使崔希逸救小勃律,大破吐蕃。開元二十六年,唐將杜希望攻吐蕃數城。天寶八載,名將哥舒翰在石堡城丟失後再度攻佔石堡城。天寶十二載,哥舒翰再次大破吐蕃,取吐蕃九曲部落。在西域,高仙芝和封常青大破吐蕃。整個吐蕃遭到沉重打擊。

現在不過是因為“安史之亂”吐蕃才有機會再次進攻河西、西域地區,稍微喘了一口氣。由於國內財力無法大規模支撐,這次進攻長安本身就是想撈一把就跑的心理。

第二、“大唐救星”郭子儀。

郭子儀的能力就不再贅述了,能平定安史之亂的人,回來長安救救場子,打吐蕃還不是手到擒來。看看當時郭子儀收集了一路的散兵遊勇。為何是散兵遊勇?因為郭子儀壓根沒有帶主力過來。就這麼一路走,一路收,總共收到了一萬人左右的兵力。

然而就是這麼一萬人,在玩的轉人手裡卻發揮了數十萬人都難以做到的力量。帶著區區一萬人,郭子儀兵分四路,在四個城門口成天晃悠。吐蕃人一看,呦,這是從哪裡蹦出來個老頭?結果一打聽,竟然鼎鼎大名的郭子儀。立馬就傻了,要知道當年郭子儀收復兩京的輝煌還歷歷在目。

結果,回鶻人很慫的連夜就跑了。氣得吐蕃人大罵,跑也就跑吧,也不告訴兄弟一聲。但是吐蕃人覺得自己也這麼走,太沒面子,就大肆宣稱郭子儀率領了大軍而來,然後自己也腳底抹油逃了。簡直是逗逼中的逗逼。

第三、吐蕃人的怪癖

當然,除了前面兩個原因還有吐蕃軍隊自己的緣由。

大家都知道,唐軍一直打不上青藏的原因是因為高原反應,而同樣,吐蕃人長期在平原地區作戰同樣會有醉氧的反應。這個表現和高原反應有的一拼,所以看著戰鬥力日益低下的部隊,也就只有撤兵一途了。

以上就是為何吐蕃只能來去匆匆打劫一番,而不可能長期留守長安的原因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