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再現盒馬村:50後成為蓮藕產業主力,心願是和藕帶一起坐飛機

湖北再現盒馬村:50後成為蓮藕產業主力,心願是和藕帶一起坐飛機

圖片說明:與四川不同,湖北的盒馬村有更為濃厚的農業產業升級的色彩。

新零售的帶貨能力繼續惠及上游。今年7月,四川省丹巴縣崛起首個盒馬村之後,在湖北仙桃、漢川、蔡甸也出現了盒馬村。

四川的盒馬村,受益於黃金莢產業。2019年6月,連年滯銷的黃金莢進入盒馬。三週時間,從無人知曉到供不應求,丹巴縣為此在主產區擴種了10倍,黃金莢由此成了全村脫貧致富的希望。

與四川不同,湖北的盒馬村有更為濃厚的農業產業升級的色彩。盒馬村崛起背後,共同的經驗是,盒馬村已成農業升級的標配。

去年,地域色彩濃厚的湖北藕帶,通過盒馬,第一次大規模走出湖北,一個月內賣遍全國,成為國民美食。

藕帶熱銷之後,地方政府決意發力蓮藕產業。湖北蓮藕產業歷史悠久,去年的產量佔全國蓮藕產量的三分之一。今年6月,湖北120家企業成了產業協會,決定抱團,把產業做到千億。

李志方無意抱團。

他是盒馬供應商,武漢市東西湖區強鑫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銷售經理,“那些東西都是虛的,做產業我還是要踏實點。”

同行不這麼看,“有盒馬他是有底氣些。”

一根藕帶連接了盒區房與盒馬村。去年藕帶成為盒馬現象級商品後,李志方今年擴種了3000畝。與盒馬買手的交流,讓他發現,和盒馬的合作、不斷有農戶湧入他帶頭的合作社,深耕產業已經有了可能。

1.“我一個種地的農民,跑到北京、上海做什麼”

43歲的李志方,已經種了9年藕帶。2018年以前,藕帶給他的是挫敗感。

那幾年,合作社想開拓廣東市場,花了大筆的營銷和渠道費用,把藕帶引入廣州和深圳市場。沒有人知道藕帶是什麼,他以失敗告終。

轉機出現在盒馬買手的出現。以前,外運的藕帶極難解決品質問題。

“藕帶是一種水生作物,脫水後常溫下的保存週期只有幾個小時,之後就會變色變質。盒馬的空運冷鏈,解決了這個問題。”李志方說。

上海之後,藕帶又被運往盒馬全國門店。每天,藕帶基本在早上就被搶空。那時,李志方有了信心。合作社的農民和他想的一樣:2019年擴種。

盒馬目前在全國22個城市,有171家門店。今年李志方的藕帶,繼續雄踞銷售榜前列。

和去年意氣風發頻頻受訪不同,與新零售結緣的第二年,李志方往田裡扎得時間,更多了。基於大數據,盒馬的買手會告訴他,90後是藕帶消費的主力人群。

他很快就在上游做出響應。

他的藕帶,主要種在湖北仙桃。聽聞盒馬用戶對藕的具體需求,今年初,他轉戰武漢蔡甸,在那裡種下1800畝藕,專供盒馬。

另一個生財之道是蓮蓬。在湖北,蓮蓬是個普通的作物。在90後消費者眼裡,完全不一樣。

為此,李志方又尋訪到孝感的漢川縣,為盒馬種了1000畝蓮蓬。豐產之後的收益,卻讓李志方陷入新的焦慮。

“藕帶、蓮蓬、藕在盒馬都賣得很好,我想這是消費者對盒馬的認可。那麼,我們還可以給盒馬供什麼菜?”李志方說。

今年9月藕帶下市後,他有空,就往北京、上海、廣州跑,找盒馬各個區域買手交流。有時候早上醒來,奔波的疲乏會讓他忘記自己身處何處, “我一個種地的農民,跑到北京、上海做什麼?”

“我連接了農民與盒馬。”他自問自答。

2. “藕帶都坐了兩年飛機了,什麼時候我們也去坐坐?”

合作社的農民,今年已經發展到了800多戶,按一戶兩人來算,已經是1600餘人的規模。

“他們大多是50後,年紀都不小了。做農業很辛苦,去年跟著我的人有幾十戶,到現在加入的人越來越多。”李志方說。

強鑫合作社,目前有3個種植基地,分別是湖北仙桃的藕帶、漢川的蓮蓬、武漢蔡甸的藕。在地圖上,3個基地連在一起是一個三角形,去往武漢機場的時長,均在1個半小時之內。

農民的信心,並非一開始就有。藕帶產地仙桃市下查埠的一位農民回憶,以前李志方想把藕帶賣到廣東,最終失敗了。去年大家不知道盒馬是什麼,也沒抱有太大希望, “沒想到會賣得這麼好,想都不敢想。我們一直覺得外地人,是不會接受藕帶的。現在村裡幾百戶人都在給盒馬種藕帶了,上面的領導來了,說我們是盒馬村,我們聽著,還挺新奇的,不過想想也對。“

一起被稱為盒馬村的還有蔡甸、漢川的種植基地。

農民想都不敢想的,還有生活方式的變化。今年藕帶和蓮蓬下市之後,李志方根據盒馬的需求,帶著兩個產地的農民一起種蔬菜。

以藕帶為例,以前每年藕帶下市,農民就要出門找活了。與李志方一起種藕的這一代人,大都年近花甲。大家的印象裡,這幾年農閒時間去城裡找工作,大多無功而返。

湖北再現盒馬村:50後成為蓮藕產業主力,心願是和藕帶一起坐飛機

圖片說明:去年,湖北藕帶第一次大規模走出湖北,一個月內賣遍全國,成為國民美食。

“我給農民們說,現在在盒馬買東西的很多是90後。知道了種菜賣給誰,對我們來說是好事,這一代人的觀念不一樣,我們要去做他們喜歡的菜。比如,一開始,我和農民們都覺得,要求每份藕帶長45釐米、筆尖形、不掛泥、新鮮脆嫩,這個條件不好辦。做久了,我們才發現,這不是簡單的盒馬的要求,是充分考慮了顧客的需求之後提的要求。”面對農民,李志方有時像導師,他能理解農民們渴望與外界建立聯繫的焦慮。

但也不是什麼事都搞得定。

今年國慶前,有一位65歲的農民說,“志方,我們種的藕帶都坐了兩年飛機了,什麼時候也帶我們去坐坐?”

忙著試種新菜的李志方,最終沒能實現農民的心願。短短時間,他試種了37種蔬菜,“和盒馬合作越久,我越相信他們的觀念。我們的藕帶可以做成日日鮮,那其他蔬菜不是沒可能。”

這兩年,通過新零售,合作社的農戶普遍實現了增收。農民們一般是兩夫妻一起,少的也種了10畝地。這樣算下來,一年收入大概是10萬元。

“不要小看10萬元,我的農民們年紀都大了,在農村不好賺啊。以後,要是可以多賺點,大家老了,也有體面的生活。”李志方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