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內外兼修”城市發展與人民福祉“一起秀”

“我是第一次來到張掖,大佛寺、溼地公園、蘆水灣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遊客李剛興奮地說,“以前老是聽別人說張掖很美,是旅遊的好去處,這次來到張掖,美麗的城市風景,讓我流連忘返。”

初到“金張掖”,一位普通遊客的感慨,無疑是對張掖近年來生態環境治理、城市快速發展取得的成績最好的肯定。城市形象的改觀可以說是一目瞭然,但要知曉人民生活的幸福與獲得感,還要聽聽“老張掖人”的訴說。

“兩年前我們付了7000多元錢就住進了現在的這所新樓房。”展宏仁說,“新房子基礎的裝修啥都有,我們就購買了簡單傢俱,開心地住了進來。”

在張掖市民樂縣楊家圈村生活了60多年的展宏仁坦言,“從來沒想過自己這輩子還能住上新樓房,用上天然氣、水衝馬桶、電冰箱這些東西,扶貧異地搬遷,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李剛的初印象,展宏仁的深刻體驗,正是近年來張掖市發生的變化——內修人民福祉,攻堅克難直面脫貧攻堅最後的硬骨頭;外修城市發展,堅持生態立市,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如今,擁有“塞上江南”美譽的張掖市,內外兼修,實現了城市發展與人民福祉“一起秀”。

外修城市發展 綠色生態走在前

初秋的張掖國家溼地公園,滿眼的蘆葦隨風搖曳,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水鳥歡快地嬉戲,極目遠眺,水天一色。舉目望見祁連山,便想起了“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的美句。

張掖國家溼地公園有3萬畝天然溼地,是城市的後花園和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精華地段。然而六七年前的這裡還是張掖市城北的一條臭水溝,汙水橫流,垃圾如山。

“以前沒有人來這裡,我們張掖人都把這裡叫鹼凹凹灘。”78歲的退休教師閔正德自幼生活在張掖,對張掖的生態變化深有感觸,“現在來看有看頭,休閒有休閒的地方,能看到荷花、蘆葦,空氣也好,成了張掖人節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張掖是坐落在祁連山和黑河溼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上的城市,既有“半城蘆葦”的自然美景,也有“半城塔影”的歷史風貌,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以“溼地之城、戈壁水鄉、塞上綠洲、清涼之都”的特色風貌獨具魅力。

而位於張掖境內的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既是減輕沙塵暴危害、阻擋巴丹吉林沙漠南侵、保護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也是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張掖市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城市佈局向河西走廊區域中心城市發展。1985年,張掖市撤銷張掖縣,設立了縣級張掖市;1986年,被公佈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務院批准建立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3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張掖地區行政公署和縣級張掖市,設立了地級張掖市;2011年4月國務院又批准設立了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城市建設在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飛躍的基礎上,張掖市由一個功能單一、設施不全的地域小城市發展成為一個功能多樣、設施齊全、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具有較強綜合實力和現代綜合服務功能的河西走廊區域中心城市,城市功能分區明確,佈局合理。

多年來,張掖市緊緊圍繞綠洲城市這一稟賦特徵,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全市境內溼地面積由10年前的21.04萬公頃增加到25.13萬公頃,在全球溼地退化的趨勢下,張掖黑河溼地面積日趨擴大,保護成效明顯,得到了恢復性的發展。

堅持生態立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張掖市的發展中,得到了實踐。“2018年,張掖市接待境內外遊客突破3000萬人次。今年上半年,接待遊客1611.6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06.46億元,同比增長35.07%。” 張掖市文廣旅遊局副局長陳忠祥介紹。

內修人民福祉 百姓獲得感滿滿

新鮮的蘑菇擺放在房子的中間,忙碌的工人們麻利地分揀、包裝著......記者在張掖市民樂縣圓夢苑異地搬遷小區的一處扶貧車間內看到。“幹活就在家門口,活也比較輕鬆,我們老兩口都能幹,一個人每個月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補貼家用,還能給小孫子買點零食、玩具,現在的日子挺好的。”60歲的張虎成一遍忙著手裡的活,一遍告訴記者。

在圓夢苑這個異地搬遷小區內, 張虎成和展宏仁成了鄰居,如同小區的名字一樣,實現了住樓房、過好日子的夢。

據介紹,民樂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圓夢苑)涉及全縣10個鎮172個行政村,“十三五”期間投資2.38億元分3期搬遷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1019戶3985人,搬遷戶以沿山貧困村為主。

為實現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從根本上解決長期發展和脫貧致富問題,當地採取自主培訓、就地培訓、創業培訓等多種模式,使搬遷戶就地轉化為產業工人。張虎成所在的就業扶貧車間便是其中之一,主要吸納小區內因照顧學生無法外出務工和65歲以上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實現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同時,小區同步配套幼兒園、小學、衛生院、文化廣場和商業門店,現在已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

而談及近年來農村生活發生的變化,老百姓滿滿的獲得感,張掖市鹼灘鎮普家莊村的劉吉福也有話說。

青山環繞,碧水連片、綠樹成蔭,寬敞整潔的柏油路串聯千家,一排排房屋錯落有致、一座座標準化蔬菜大棚拔地而起……走進普家莊村,一幅“天藍、水綠、物豐、人美”的美麗新村和諧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這些年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子,村子的整體面貌也煥然一新。”劉吉福告訴記者。

2018年11月,鹼灘鎮普家莊村吹響了鄉村振興風貌改造和項目建設的號角。106戶村民不要一分補償款,對牲畜糞便臭氣熏天、農機柴草亂堆亂放的後院完成了拆遷;43戶居民自發對房屋和後院進行風貌升級改造;道路、照明、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90%;高標準水衝式廁所全面啟用、房屋改造主體基本完成,花海水系景觀帶風光迷人,480畝珍珠油杏、100座高標準鋼架大棚初見成效……當地百姓在昔日的鹽鹼地上創造了張掖市鄉村振興示範帶獨有的“鹼灘速度”。

截至目前,張掖市38個貧困村全部驗收退出,5個插花型貧困縣區全部脫貧摘帽,全市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15%。

同時,在加快社會事業發展過程中,張掖市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首位,聚焦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困有所助、住有所居、老有所養上持續發力,旨在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改革發展紅利,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