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胖揍英國,完全是個意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真的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那麼強大,竟然因為英國的縱容政策釀成大禍。

德國羽翼未豐時,1936年公然入侵萊茵蘭“非武裝區”,又在1938年違背“不得合併”的禁令吞併奧地利,還在1939年吞併捷克斯洛伐克。英國不在德國力量不足時及時撲滅德國侵略火焰,一步步退讓直接導致德國逐漸“坐大”。1939年德國偷襲波蘭前夕,蘇聯提議英法蘇組成遏制德國的軍事聯盟,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法俄“三國協約”的新版。英國竟然極為愚蠢地拒絕蘇聯的提議,把自己的安全寄託給希特勒“遵守承諾”上。後來的歷史大家都很清楚,希特勒轉而與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而且以波蘭、波蘭地海三國為犧牲獻祭。

如果英國對迫在眉睫的德國有些許警惕,就應該全面尋找盟友,就像當年遏制拿破崙法國、威廉二世德國那樣遏制納粹德國。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外交戰方面德國明顯技高一籌,英國背棄了自己的現實主義外交路線,也就被德國砸得遍體鱗傷。

納粹德國胖揍英國,完全是個意外

即使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德國大軍主力進攻波蘭,英國既沒有利用自己強大的海軍封鎖德國的海岸線特別是切斷瑞典鐵礦輸入德國的海上航線,也沒有在西線聯合法國、比利時發起進攻直奔德國最大的工業基地魯爾區,也就坐視德國消滅波蘭解除東線威脅。從1939年9月德國偷襲波蘭到1940年5月德國偷襲法國、比利時、荷蘭,英國竟然觀望了大半年,眼睜睜看著德國拔掉波蘭、丹麥、挪威這些“釘子”,消化完畢後騰出手來對英國大打出手。

1940年5月德國集中3個集團軍群進攻英法荷比聯軍,英國此時並沒有“全國總動員”開足馬力生產飛機、坦克、大炮,更沒有緊急徵調數百萬大軍“準備戰鬥”,而是看著法國被德國打翻在地,自己只願意堅持英吉利海峽作戰。要知道英國海軍遠遠強大於德國,英國空軍有德國空軍不能裝備的戰略轟炸機,還發明瞭雷達,英國工業生產能力也是全球“老四”,但在西線作戰中卻看不到任何誠意。英國偵察機明明發現了德國坦克出現在阿登山口,英國竟然不是派出轟炸機對德國坦克全面轟炸,這種保守戰略完全是把戰爭責任“甩鍋”給法國。英國雖然人口只有4700萬,但這些人口足以組織470萬大軍甚至派遣200萬大軍到歐洲支援法國作戰,要知道法國淪陷意味著英國暴露在德國炮口下。英國竟然麻木不仁,不願意做出民族犧牲。

1941年6月德國偷襲蘇聯,可以說英國數百萬大軍完全解放出來,可以“有所作為”。要知道德國主力包括空軍主力都集中在蘇德戰場,西線兵力薄弱。英國此時已經研製出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希特勒最擔心英國戰略轟炸機會對德國境內的煉油廠、發電廠、鐵路、公路、橋樑予以地毯式轟炸。要知道當時全世界只有英國與美國裝備了重型轟炸機,但英國沒有任何實際性出擊,只是在北非戰場採取行動。

納粹德國胖揍英國,完全是個意外

航空母艦、戰略轟炸機、雷達,這都是英國領先於德國的技術兵器,英國卻不願意積極爭取勝利,而是坐等美國參戰坐等勝利。當年英國成為抗擊拿破崙法國的主力,出現了“戰時繁榮”。這次蘇聯成了抗擊希特勒德國的主力,也出現了戰時繁榮。而這次英國卻不願意付出民族犧牲,只願意看著美蘇中等國浴血奮戰,英國當年的“王霸之氣”已經蕩然無存。

一些人總是對戰略轟炸機的威力估計不足。1944年諾曼底登陸後美國陸軍所向披靡的背後,其實就是美國戰略轟炸機將德國的鐵路、公路、橋樑、碼頭、機場炸得稀巴爛,德國後方的武器彈藥與戰略物資沒辦法運到前線,前線的軍隊沒辦法擁有足夠的武器彈藥與燃油、機器配件,這才戰鬥力銳減。

如果英國在1936年德國入侵萊茵蘭“非軍事區”就及時制止,或者至少此時開始大量生產飛機、坦克、大炮並訓練軍隊,那麼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也不會兵力不堪重負。如果1940年德國攻破法國後英國乾脆壓縮陸軍拼命發展海空軍特別是大量裝備航空母艦、戰略轟炸機、雷達,則整個德國海岸線與海港都被英國摧毀,德國如何能夠大肆戕害英國?

納粹德國胖揍英國,完全是個意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工業生產總量相當於蘇聯80%,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獲得的美國援助是蘇聯的兩倍。6年戰爭過去了,英國竟然淪為二流國家,這就是自己不爭氣的結果。看看英國軍隊在東南亞的表現,只能說這個樣的國家當年竟然成為“日不落帝國”完全是個奇蹟。德國工業總產量“全球老三”,沒有戰略轟炸機沒有航空母艦,竟然能夠肆虐歐洲數年之久,也是個奇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