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大陈岛为什么又叫大陈山,这里有一个传说

大陈岛是指上大陈、下大陈、竹屿、洋歧(及其周边小岛如青屿、黄屿、猪腰屿等)。由于浙江人喜欢把海岛称为“山”(这在其他省份是没有的),有嵊山、一江山、披山、鸡山、南排山、积谷山等等,所以,大陈岛又叫“大陈山”。

大陈岛为什么叫“大陈”?这里有一个传说。原来,大陈山与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有一次地壳运动,致使地层下陷,低洼处被海水淹没,高地露在海面上成了岛屿,因此,这里被叫做“大沉”。后来,因为这个称呼不太雅致,于是便改名叫“大陈山”了。也有人把它写成“大澄”。历史上正式以“大陈山”为名的,最早见《郑和航海图》。


「椒江」大陈岛为什么又叫大陈山,这里有一个传说

大陈岛周边


大陈岛有两个主岛——上大陈、下大陈。位于北边的称“上大陈”,又叫“上台”,面积约7平方公里,岛上多种植甘薯、豆类,西南部有避风港湾。不知什么原因,它曾被人称为“红美山”。在上大陈南边的大岛称“下大陈”,又叫“下台”,面积约5平方公里,岛上渔业发达,多渔船停泊。因岛上有最高的山叫凤尾山,所以,下大陈又叫“凤尾山”。

大陈岛的行政区划曾经历数次改变。1955年2月11日,中共温州地委根据浙江省委的指示,设立大陈区人民政府(县级),驻地海门。2月13日,政府随军接管大陈岛。4月18日撤销大陈岛的县级建制,并入海门直属区。1956年隶属黄岩县管辖,1987年7月改属新设的海门特区,1987年7月隶属新设立的椒江市管辖。1981年椒江市成立,改属椒江市管辖。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椒江改市为区,大陈改属椒江区管辖。


「椒江」大陈岛为什么又叫大陈山,这里有一个传说

大陈岛周边


以颜色与形状来命名

大陈岛、礁的命名是蛮有意思的。

先说上大陈。在上大陈岛的东北方和西北方,离开主岛各有一个小岛,分别叫做“青屿”、“黄屿”,均以颜色命名。青屿,因岛上长满了野草及矮树,远远看去一片青绿,所以称为“青屿”,又叫“青屿山”。黄屿,因岛上的礁石、岩壁呈黄色,所以称“黄屿”。

在上大陈岛南边的海面上,浮着许多岛礁,较大的有油菜花屿、孔横岛、缸爿礁、彘腰屿等。油菜花屿,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个小屿是因为上面长满了野油菜花而被命名的。至于孔横岛、缸爿礁、彘腰屿,都是因为形状而取名的。孔横岛,是因为两座小岛之间留出横的空隙。缸爿礁、彘腰屿,则因为岛礁的形状像破缸碎片或者猪腰,因而被命名。

像这样因为形状而被命名的,还有许多。比如,位于上大陈岛东部海岸线的猫头礁、鼓亭礁(也有说是将军岩)、高梨头等等,用的全是象形法。高梨头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古代台州往朝鲜、日本的商贸船只,都是从这里的水道经过的,并习惯以它为航海标识。它的取名,就是因为其形状像梨头,且其高四周为高。猫头礁、鼓亭礁,更是像猫、像鼓亭,简直惟妙惟肖,逼真生动。

再说下大陈。在下大陈岛的东北方,有两个相邻的小岛,分别叫困龙山、屏风山。“困龙山”何以命名,不得而知。屏风山,是因为形似屏风,能够为下大陈挡住东北风。所以,它的命名也是很直接的,采取象形法。

在下大陈岛东南方,从甲午岩望过去,有四座小岛,分别是上屿、中屿、饭箅(bì)屿、下屿。它们统称洋歧岛(今人也有写成洋旗岛)。上、中、下屿的称呼,没有多大问题,以方位命名。饭箅,指蒸锅中的竹屉,简单说就是“竹制蒸架”。所以,饭箅屿也是因形状而命名。

在下大陈岛西南方(即下大陈尾端)海上,有一个由三个小岛组成的岛,名叫竹屿。其面积加起来大约有1平方公里,以前曾经住过人。人多的时候,曾经达到300余人。为什么叫“竹屿”,不清楚。

在下大陈岛东部海岸线,有两处礁石非常著名。一个就是有“东海第一大盆景”之称的甲午岩。据说,本来整座礁石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风化、坍陷等原因,造成中间裂开,分成两片,好像渔船上的甲午板(即陆地上的旗杆石)。于是,人们便把它称作甲午石或甲午岩了。另一处就是望夫礁。这是一块孤立的人形礁石,像一个妇人在眺望大海。后来经文人演绎,变成了一个盼夫归来的渔家女子最后等不到丈夫归来而绝望地化作了礁石的凄美故事,于是,大陈岛上便多了一处人文景点。

「椒江」大陈岛为什么又叫大陈山,这里有一个传说

大陈岛


以地理位置和土话来命名

大陈岛上的地名,经常因地形特点再结合地理位置而命名。如岬突出海中,往往称“头”或“嘴”。譬如,上大陈的撩岩头、丁钩头、乌沙头、外嘴、中嘴、里嘴、双架嘴等,下大陈的大沙头、鸡笼头、小岩头、西嘴头、下嘴头等。其次,喜欢用“里”、“坑”、“岙”、“岭”、“浦”等来命名。譬如,上大陈的斗里、坑里、大岙里、小岙里、南岙里、长桶岙里、象头岙、关帝岙、山盘岭、风门岭等。这在下大陈也有许多,譬如,南坑里、玻璃谷里、岙里、南潺坑、东坑、小坑、竹牛坑、大浦、小浦等。


「椒江」大陈岛为什么又叫大陈山,这里有一个传说


大陈岛上地名的第二个特点,有许多是用台州土话(更准确地说温岭话)来命名的。譬如,在上大陈撩岩头南边的海岸处,有一个叫“埝搭”的地方,“埝”是说低处,“搭”是说这个地方。在半天飞东边有两块礁石,相对而立,如同在吵架,因此被人取名为“相磨礁”。相磨,意思就是吵架。在上大陈岛的最西北角,有一个地方叫“毛雨沙”,意思是这里的沙细如同毛毛雨,所以,“毛雨”是形容沙细而美。现在,有人把它写成“帽雨沙”,也有人把它写成“帽羽沙”,都是很难解释的。在下大陈,用温岭土话命名的地名也有许多。譬如,汰网坑,是说渔民经常在此洗涤渔网。“汰”字要念“dā”,而不念“tài”。掰脚岙,是说这里有两座山,如同一个巨人分开的两只脚。掰,就是“分开”的意思。还有一个十分典型的地名叫“长大厂”。“厂”,是指当初来到岛上的人用茅草搭建起来的屋,又叫“草厂”。“长大”,是指茅屋相连形成了长长的一片。所以,这个地名只能用温岭话说,要是用普通话去问路,恐怕很难找到这个地方。

另外,大陈岛上的地名有一些也是蛮有文人气息的。譬如,上大陈的“半天飞”,一个“飞”字,不但让人想到这里的地势较高,犹如在半天里,而且,也让人想到这是一个多风的地方,充满凉爽、快乐、自由。又如,下大陈岛上的“南田”,也一样充满诗情画意,它可以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有不少的稻田,向南生的稻谷长势无限美好。此外,还有像“浪通门”、“望夫礁”等等地名,都一样带有情感色彩,能给人以无限美的想象。


「椒江」大陈岛为什么又叫大陈山,这里有一个传说


充满了故事与传说

大陈岛的地名,有的还充满了故事。

上大陈的高梨头,是古代台州人远航朝鲜、日本的标识,这里不知曾经发生了多少故事。乌沙头因沙呈黑色而命名,但据说,这里曾经是明代戚继光抗倭时的水军屯兵处和练兵场。戚继光曾经率领明军水师在大陈洋上追剿倭寇,并擒获通倭大盗。1955年大陈岛上国民党军撤往台湾前,大岙里曾经是胡宗南指挥部的所在地,至今还留有遗址供人参观。下大陈的浪通门,据说这里原来两山相连,彼此没有分开,后来在浪涛的作用下,使之贯穿,让浪通过,故名。

大陈岛上的地名,有的还与“灵迹”的出现有关。

下大陈的“土地堂”,是清光绪年间起的名。据说,有打鱼人在海上发现一具石制香炉,载浮载沉,经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打捞上岸后,扛到了这里,却不想压力骤增,再也无法扛动,于是大家决定就地建庙,将这石香炉奉于堂中。这个庙堂名叫“土地堂”,所以这个地方也就叫“土地堂”了。

在下大陈最西南方的岬嘴上,有一个叫“马道头”的地方,也与一个传说有关。据说,大约在清末,一个夜里,有人发现有三匹神马,来回奔嘶数次,而后入海不见。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马道头”了。要是离开这个传说,这里的地名便不好理解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