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大陳島為什麼又叫大陳山,這裡有一個傳說

大陳島是指上大陳、下大陳、竹嶼、洋歧(及其周邊小島如青嶼、黃嶼、豬腰嶼等)。由於浙江人喜歡把海島稱為“山”(這在其他省份是沒有的),有嵊山、一江山、披山、雞山、南排山、積穀山等等,所以,大陳島又叫“大陳山”。

大陳島為什麼叫“大陳”?這裡有一個傳說。原來,大陳山與大陸是連在一起的,有一次地殼運動,致使地層下陷,低窪處被海水淹沒,高地露在海面上成了島嶼,因此,這裡被叫做“大沉”。後來,因為這個稱呼不太雅緻,於是便改名叫“大陳山”了。也有人把它寫成“大澄”。歷史上正式以“大陳山”為名的,最早見《鄭和航海圖》。


「椒江」大陳島為什麼又叫大陳山,這裡有一個傳說

大陳島周邊


大陳島有兩個主島——上大陳、下大陳。位於北邊的稱“上大陳”,又叫“上臺”,面積約7平方公里,島上多種植甘薯、豆類,西南部有避風港灣。不知什麼原因,它曾被人稱為“紅美山”。在上大陳南邊的大島稱“下大陳”,又叫“下臺”,面積約5平方公里,島上漁業發達,多漁船停泊。因島上有最高的山叫鳳尾山,所以,下大陳又叫“鳳尾山”。

大陳島的行政區劃曾經歷數次改變。1955年2月11日,中共溫州地委根據浙江省委的指示,設立大陳區人民政府(縣級),駐地海門。2月13日,政府隨軍接管大陳島。4月18日撤銷大陳島的縣級建制,併入海門直屬區。1956年隸屬黃岩縣管轄,1987年7月改屬新設的海門特區,1987年7月隸屬新設立的椒江市管轄。1981年椒江市成立,改屬椒江市管轄。1994年臺州撤地設市,椒江改市為區,大陳改屬椒江區管轄。


「椒江」大陳島為什麼又叫大陳山,這裡有一個傳說

大陳島周邊


以顏色與形狀來命名

大陳島、礁的命名是蠻有意思的。

先說上大陳。在上大陳島的東北方和西北方,離開主島各有一個小島,分別叫做“青嶼”、“黃嶼”,均以顏色命名。青嶼,因島上長滿了野草及矮樹,遠遠看去一片青綠,所以稱為“青嶼”,又叫“青嶼山”。黃嶼,因島上的礁石、巖壁呈黃色,所以稱“黃嶼”。

在上大陳島南邊的海面上,浮著許多島礁,較大的有油菜花嶼、孔橫島、缸爿礁、彘腰嶼等。油菜花嶼,一聽名字就知道,這個小嶼是因為上面長滿了野油菜花而被命名的。至於孔橫島、缸爿礁、彘腰嶼,都是因為形狀而取名的。孔橫島,是因為兩座小島之間留出橫的空隙。缸爿礁、彘腰嶼,則因為島礁的形狀像破缸碎片或者豬腰,因而被命名。

像這樣因為形狀而被命名的,還有許多。比如,位於上大陳島東部海岸線的貓頭礁、鼓亭礁(也有說是將軍巖)、高梨頭等等,用的全是象形法。高梨頭在歷史上是非常著名的。古代台州往朝鮮、日本的商貿船隻,都是從這裡的水道經過的,並習慣以它為航海標識。它的取名,就是因為其形狀像梨頭,且其高四周為高。貓頭礁、鼓亭礁,更是像貓、像鼓亭,簡直惟妙惟肖,逼真生動。

再說下大陳。在下大陳島的東北方,有兩個相鄰的小島,分別叫困龍山、屏風山。“困龍山”何以命名,不得而知。屏風山,是因為形似屏風,能夠為下大陳擋住東北風。所以,它的命名也是很直接的,採取象形法。

在下大陳島東南方,從甲午巖望過去,有四座小島,分別是上嶼、中嶼、飯箅(bì)嶼、下嶼。它們統稱洋歧島(今人也有寫成洋旗島)。上、中、下嶼的稱呼,沒有多大問題,以方位命名。飯箅,指蒸鍋中的竹屜,簡單說就是“竹製蒸架”。所以,飯箅嶼也是因形狀而命名。

在下大陳島西南方(即下大陳尾端)海上,有一個由三個小島組成的島,名叫竹嶼。其面積加起來大約有1平方公里,以前曾經住過人。人多的時候,曾經達到300餘人。為什麼叫“竹嶼”,不清楚。

在下大陳島東部海岸線,有兩處礁石非常著名。一個就是有“東海第一大盆景”之稱的甲午巖。據說,本來整座礁石是連在一起的,後來因風化、坍陷等原因,造成中間裂開,分成兩片,好像漁船上的甲午板(即陸地上的旗杆石)。於是,人們便把它稱作甲午石或甲午巖了。另一處就是望夫礁。這是一塊孤立的人形礁石,像一個婦人在眺望大海。後來經文人演繹,變成了一個盼夫歸來的漁家女子最後等不到丈夫歸來而絕望地化作了礁石的悽美故事,於是,大陳島上便多了一處人文景點。

「椒江」大陳島為什麼又叫大陳山,這裡有一個傳說

大陳島


以地理位置和土話來命名

大陳島上的地名,經常因地形特點再結合地理位置而命名。如岬突出海中,往往稱“頭”或“嘴”。譬如,上大陳的撩巖頭、丁鉤頭、烏沙頭、外嘴、中嘴、裡嘴、雙架嘴等,下大陳的大沙頭、雞籠頭、小巖頭、西嘴頭、下嘴頭等。其次,喜歡用“裡”、“坑”、“岙”、“嶺”、“浦”等來命名。譬如,上大陳的鬥裡、坑裡、大岙裡、小岙裡、南岙裡、長桶岙裡、象頭岙、關帝岙、山盤嶺、風門嶺等。這在下大陳也有許多,譬如,南坑裡、玻璃谷裡、岙裡、南潺坑、東坑、小坑、竹牛坑、大浦、小浦等。


「椒江」大陳島為什麼又叫大陳山,這裡有一個傳說


大陳島上地名的第二個特點,有許多是用台州土話(更準確地說溫嶺話)來命名的。譬如,在上大陳撩巖頭南邊的海岸處,有一個叫“埝搭”的地方,“埝”是說低處,“搭”是說這個地方。在半天飛東邊有兩塊礁石,相對而立,如同在吵架,因此被人取名為“相磨礁”。相磨,意思就是吵架。在上大陳島的最西北角,有一個地方叫“毛雨沙”,意思是這裡的沙細如同毛毛雨,所以,“毛雨”是形容沙細而美。現在,有人把它寫成“帽雨沙”,也有人把它寫成“帽羽沙”,都是很難解釋的。在下大陳,用溫嶺土話命名的地名也有許多。譬如,汰網坑,是說漁民經常在此洗滌漁網。“汰”字要念“dā”,而不念“tài”。掰腳岙,是說這裡有兩座山,如同一個巨人分開的兩隻腳。掰,就是“分開”的意思。還有一個十分典型的地名叫“長大廠”。“廠”,是指當初來到島上的人用茅草搭建起來的屋,又叫“草廠”。“長大”,是指茅屋相連形成了長長的一片。所以,這個地名只能用溫嶺話說,要是用普通話去問路,恐怕很難找到這個地方。

另外,大陳島上的地名有一些也是蠻有文人氣息的。譬如,上大陳的“半天飛”,一個“飛”字,不但讓人想到這裡的地勢較高,猶如在半天裡,而且,也讓人想到這是一個多風的地方,充滿涼爽、快樂、自由。又如,下大陳島上的“南田”,也一樣充滿詩情畫意,它可以讓人聯想到這裡曾經有不少的稻田,向南生的稻穀長勢無限美好。此外,還有像“浪通門”、“望夫礁”等等地名,都一樣帶有情感色彩,能給人以無限美的想象。


「椒江」大陳島為什麼又叫大陳山,這裡有一個傳說


充滿了故事與傳說

大陳島的地名,有的還充滿了故事。

上大陳的高梨頭,是古代台州人遠航朝鮮、日本的標識,這裡不知曾經發生了多少故事。烏沙頭因沙呈黑色而命名,但據說,這裡曾經是明代戚繼光抗倭時的水軍屯兵處和練兵場。戚繼光曾經率領明軍水師在大陳洋上追剿倭寇,並擒獲通倭大盜。1955年大陳島上國民黨軍撤往臺灣前,大岙裡曾經是胡宗南指揮部的所在地,至今還留有遺址供人參觀。下大陳的浪通門,據說這裡原來兩山相連,彼此沒有分開,後來在浪濤的作用下,使之貫穿,讓浪通過,故名。

大陳島上的地名,有的還與“靈蹟”的出現有關。

下大陳的“土地堂”,是清光緒年間起的名。據說,有打魚人在海上發現一具石制香爐,載浮載沉,經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打撈上岸後,扛到了這裡,卻不想壓力驟增,再也無法扛動,於是大家決定就地建廟,將這石香爐奉於堂中。這個廟堂名叫“土地堂”,所以這個地方也就叫“土地堂”了。

在下大陳最西南方的岬嘴上,有一個叫“馬道頭”的地方,也與一個傳說有關。據說,大約在清末,一個夜裡,有人發現有三匹神馬,來回奔嘶數次,而後入海不見。於是,後人便把這裡叫做“馬道頭”了。要是離開這個傳說,這裡的地名便不好理解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