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明代坐鎮雲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個什麼來頭?

熊掌大人


導讀:說道沐王府,我們就會想到單田芳老爺子的《大明英烈》中的金錘殿下朱沐英。為什麼有這麼個綽號?評書中說是因為沐英的父母為救朱元璋而死,所以沐英被朱元璋收為御兒幹殿下並賜姓朱且兩柄金錘有萬夫不當之勇。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沐英確實被朱元璋收為義子賜姓朱,但是跟沐英的父母沒有關係。沐英絕對是個難得的帥才,他吞江南、平吐蕃、伐西番、定雲南。轉戰數萬裡攻無不取戰無不勝,沐英被冊封西平候世襲罔替。沐英鎮守雲南多年,平定叛亂、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屯墾農桑,使雲南各族人們安居樂業。沐英的兒子沐晟以徵交趾有功,晉封黔國公世襲罔替。從此沐家永鎮雲南200餘年,與國同休。也就是說從來沒有沐王府正式的說法和冊封,沐氏後人始終以黔國公世襲罔替的。只不過老百姓因為沐家的原因,稱呼黔國公府為沐王府。


沐王府由沐英開創,以西平候身份世襲罔替,死後追封黔寧王;沐英兒子沐晟在襲爵西平候的基礎上,尊從永樂皇帝的命令平定交趾有功被正式冊封黔國公世襲罔替。從此沐家就以黔國公的身份永鎮雲南傳承了200餘年,人稱沐王府。沐王府的當家人也沒辜負大明王朝的信任,鎮守明朝、忠誠明朝真正做到了與國同休。最後一任沐王府的當家人沐天波跟隨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西入緬甸,為保護永曆皇帝客死他鄉。在南明壽終正寢的同時,傳承280年的沐王府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沐王府的創始人沐英開啟永鎮雲南的開端

沐王府的開創者沐英父母早亡,在8歲的時候就開始被迫流浪乞討。當流浪到亳州時被還是在別人手下當差的朱元璋收為義子,也許朱元璋從年幼沐英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當時朱元璋和夫人馬氏剛剛成婚還沒有子嗣對沐英視若己出,沐英就在戰亂中懵懂的長大。

18歲沐英第一次戰場領兵廝殺,從此開啟了其開掛的一生。沐英在朱元璋的親自教導下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統帥。他吞江南、平吐蕃、伐西番、定雲南,轉戰數萬裡攻無不取戰無不勝被冊封西平候世襲罔替。雖然稱帝以後的朱元璋曾經掀起血雨腥風,殺了很多有功的大臣。但是對這個乾兒子卻是非常的信任。當時大明王朝設置行省總共才十三個省,沐英就佔據一個省並且還世襲罔替永鎮雲南。而沐英同樣回報朱元璋以忠誠,堪稱父慈子孝的典範。

明洪武十五年沐英的義母馬皇后去世,沐英聞訊悲傷過度而咳血。也就是說沐英對自己這義父義母忠孝都沒的說。在平定雲南以後,沐英花費氣力治理。他通過興修水利和屯田使糧食豐收;整修道路,鼓勵通商;設置學校,並定期補貼衣服和糧食。經過盡心治理,雲南人心思定安居樂業。一時間沐英在雲南奠定了公正廉明的形象,這位後人永鎮雲南鋪平了道路。

洪武二十二年,雲南全部平定。沐英回京彙報工作,朱元璋龍顏大悅“自汝在鎮,吾無西南之憂!”三年後太子朱標因病去世,沐英悲傷過度病逝於雲南。朱元璋感念沐英的忠誠仁義,追封沐英為黔寧王,配享太廟。從此開啟了沐氏後人永鎮雲南之路。

《明史沐英傳》記載: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於鎮,年四十八。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

沐英臨終前,通過金牌留下遺囑:“凡我子孫,務要盡忠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諭,慎之戒之。”這塊金牌後來從沐英後代子孫墓中出土。沐氏子孫謹尊祖訓,衷心報國傳承280年。


老子英雄兒好漢,沐英的兒子沐晟再立新功封爵黔國公正式開創沐王府

沐晟是沐英的次子,他兄長襲爵西平候。但是兄長去世後沒有子嗣,所以沐晟就襲爵成為西平候。沐晟最大的貢獻就是平定交趾叛亂,因戰功被冊封為黔國公。自沐晟起,黔國公共歷十世十三代,至南明而爵絕。


忠勇英烈,末代黔國公沐天波為大明血灑緬甸客死異鄉

末代黔國公沐天波在崇禎元年襲爵黔國公,到崇禎十七年自殺殉國的時候沐天波已經親政。沐天波聽從南明調遣,抵禦張獻忠的勢力進入雲南。可南明也是一筆糊塗賬,從弘光到隆武再到永曆,每一個都沒能長久。況且中間還有很多明朝宗室比如魯王之類的監國,他們不服南明政權不能擰成一股繩所以很快被清軍各個擊破。他們也想不明白,都國破家亡了還爭什麼正統?還不如先穩定下來再說。


隨著局勢一步步的惡化,弘光和隆武政權先後覆亡。大臣們擁立桂王朱由榔稱帝,史稱永曆帝。永曆政權雖然持續的時間長一些,但是在也是步步敗退,先退入雲南不久又迫於形式逐漸向西撤退。黔國公沐天波意識到大勢已去,於是把自己的子嗣過繼給土司以延續香火。


因為緬甸是大明的屬國,所以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沐天波追隨永曆皇帝退入緬甸。開始緬甸還非常尊重黔國公和大明皇帝,但是看到明朝已經失了勢就強迫大明君臣更換緬甸服裝去朝拜。

在緬甸宮廷內亂中,篡位上臺的緬甸國王莽白對待永曆君臣非常不友好。他必懷好意的打算在咒水盟誓除掉永曆。沐天波代替永曆帝朱由榔去赴約,結果被三千緬兵包圍。沐天波和明朝使臣奮力反抗,沐天波就親手殺掉九人。最終寡不敵眾,所有赴約的明朝使臣全部罹難。沐天波做到了與國同休,忠誠大明。與他同時罹難的還有帶在身邊的小兒子沐忠亮。


小結:

從沐英開始,沐氏子孫時代鎮守雲南。從1381年沐晟被冊封黔國公開始,到1661年末代黔國公沐天波在咒水之難中為國捐軀整整280年。沐王府用它十世十三代黔國公的忠誠守護大明直到最後一刻。歷代黔國公都遵守祖訓,為大明流盡最後一滴血。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沐王府”(黔國公府)是個神奇的存在,坐鎮雲南,威懾南亞200餘年,與明王朝同壽,沐姓從首任黔國公沐晟到末代黔國公沐天波,共傳承18位。

但是打下這片基業的並不是這18個黔國公,而是被追封為“黔寧王”的沐晟的父親沐英。

沐英原本是個孤兒,8歲時父母雙亡,流落街頭當小乞丐,當沐英流落到濠州時,遇到了一生的貴人朱重八。

或許是因為相同的身世,或許因為朱重八當時沒兒子。朱重八收留了沐英,並認為養子,改名叫朱文英。當然了,朱元璋的養子很多,比如朱文正、朱文忠(李文忠)、朱文輝(何文輝)、朱文剛等等。但是這些人都比朱文英大,而自從朱重八收了朱文英,開始順風順水,3年後收穫長子朱標,朱元璋開始陸陸續續有自己的親生兒子了。

朱重八把這些乾兒子們集中在一起,讀書、練武。打起仗來都帶上陣歷練,所謂打仗父子兵,朱元璋對自己的這幾個養子,還都是比較信任的。

所以朱文英12歲就上陣打仗了,18歲被授為帳前都尉,守鎮江;後提拔為指揮使,守江西廣信(上饒)。朱元璋攻打福建的時候,朱文英破分水關,佔崇安,鎮守建寧,節制邵武、延平、汀州。

隨著朱元璋就要定都南京,開創大明基業的時候,自己的親生兒子也生了不少了(最後一共生了26個)。於是,他令自己的養子們,改回自己原來的姓。

朱元璋處理的很好,每次都等養子立了功,就恩賞他恢復原姓。於是朱文英在鎮守建寧的時候,就恢復為“沐英”。

洪武3年(1370年),年僅26歲的沐英就被授為鎮國將軍,在軍事中樞大都督府中從助理幹起,幹了7年。洪武9年開始重新帶兵,先後跟隨名將鄧愈、藍玉、徐達、傅友德等從西打到北又打到南,最終其他人都讓班師回朝了,把沐英留下鎮守雲南了。

其實從這一系列的培養過程當中,可以明確看出朱元璋的目的。朱元璋是把沐英培養成朱標的嫡系班底。

先放在大都督府培養,熟悉天下兵馬,聯繫各路人脈;然後再由名將手把手鞏固技術;再實地體驗邊陲戰爭。最終目的就是想將沐英像其他藩王一樣,”守住塞疆,拱衛皇室”。

而沐英本人的確給力,滿足了朱元璋一切的想象。而無論是藍玉還是傅友德,最終,因為朱標的,被朱元璋親手屠戮了,其實不出意外,這裡面本來也應該有沐英。

但怎奈沐英會做人,死的特別是時候。馬皇后死的時候,他吐血兩升,落下病根;洪武25年(1392年)朱標病亡,沐英痛不欲生,隨即也病死任上。

這就讓朱元璋十分感動。什麼叫忠臣良將?有能力鎮守西南,無需主上擔心;主上病故,絕不偷生,跟隨主上而去。於是追封沐英為“黔寧王”,世代鎮守雲南,讓其子沐晟承襲爵位,沐英配享太廟。再看看藍玉和傅友德,孰人孰命?

而永樂4年(1406年),沐晟與張輔攻打交趾,打下重鎮多邦,並擒拿了偽王胡一元。沐晟因功,封為“黔國公”,並世襲罔替。沐晟便是第一代黔國公。

“黔國公”一直傳到沐天波這一代。明朝滅亡後,沐天波為保朱由榔入緬,被緬人殺害,從此,沐王府威名不再,但是沐家對明王朝的忠心日月可鑑。



炒米視角


什麼來頭,那是來自於一個和朱元璋出生一樣的窮苦人家孩子,最後跟隨老朱開疆擴土打天下,最後家族與國同壽,與國同存亡的故事。

故事開頭,要從這窮孩子說起,他就是沐英。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同志也是窮孩子出生,出生時起名字都沒啥講究,叫朱八八。因為是家裡第八個孩子很難養活,六歲時就開始幫家裡放羊,十三歲時一場饑荒全家幾乎死絕。他混了3年,混不下去,就當了和尚,和尚當了幾年。廟裡也沒吃的,只能做到處化緣,簡稱乞丐。

朱元璋一生用一句話形容,就是“開局一個碗,裝備全靠打。”諾大江山都是一個碗敲打出來的,誰說他不牛逼我第一個不答應。

而這沐英和朱元璋非常相似,一出生,爹就沒了,年僅8歲媽也沒了,就此成了孤兒,每天過著小乞丐生活,在不同地方流浪。活下去,是亂世人第一目標,因此沐英非常堅強。

有句話說的好叫做,“自助者,天助之。”

沐英在四處流浪中,遇到天助之人,那就是朱元璋,當看到一個流落街頭,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小孩子時,朱元璋堅硬的心,軟化了,這孩子,怎麼越看越像自己啊?

朱元璋在心裡對自己說道。

為了這一份特殊緣分,朱元璋將他接回家裡,和自己孩子一起養。

這一養就成就了一段傳奇的故事。年少的艱難歲月,讓沐英珍惜來自不易的日子,於是刻苦讀書,苦練武功。就這樣,一個能在亂世中建功立業的文武全才出現了。

因為文武全才,所以這沐英一生也是非常的彪悍。

沐英小學六年級(12歲)時,開始隨軍出征,侍奉朱元璋,不辭辛勞。

沐英18歲(高三)時,被朱元璋封帳前都尉,鎮守鎮江(今江蘇鎮江市);後又提拔為指揮使,守江西廣信(今江西上饒)。

沐英23歲時,領軍攻分水關,佔崇安,破閔溪十八寨。

因為大功,被朱元璋恢復沐姓,鎮守建寧,在23歲年紀,就有封疆大吏的身份。漸漸成熟的沐英,越來越顯示自己的才華。

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封鎮國將軍,大都督府僉事;次年又升大都督府同知。管理軍務糧草事宜,七年中,他處事果斷,明快,毫無遺漏,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被朱元璋派關陝,體察民情,佈施恩惠。又命他練兵備戰。同年底跟隨衛國公鄧愈出征吐蕃。

洪武十年(1377年)4月,鄧愈、沐英領兵進攻川藏,得勝而回,因軍功封西平侯。

洪武十一年(1378年)8月,沐英藍玉徵西番,俘頭領阿昌失納,擒酋長三副使癭嗉子,拓地千里,大勝而回。

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率兵進擊和林北元勢力,渡黃河,翻賀蘭山,經流沙,分兵四路閃擊敵人,一舉戰勝。

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隨徐達北征,攻公主山,克全寧,渡臚朐河,大勝。

洪武十六年(1383年),西南穩定,朱元璋留沐英鎮守雲南,就此開啟200多年“沐王府”傳奇。

沐英的傳奇人生,從乞丐到封疆大吏,最後成鎮國公爵。

因為他的克己用命還有他和朱元璋馬皇后特殊關係,朱元璋對他跟對自己兒子一樣好。

沐英也非常孝順,因馬皇后去世悲傷吐血。因為太子朱標去世而傷心病逝。都傳遞出了他對朱家的特殊感情,無怪乎朱元璋信任有加。

那麼“沐王府”到底何品級?

其實說是王府不過是後來民間約定俗成的慣例而已。

沐英的真正封爵是公爵,因此他的府邸叫做黔國公府。

稱呼“沐王府”不過是實權太重而已,整個明朝時,雲南都在沐家手中,前後18位黔國公,世代鎮守雲南,比之有名無實的藩王實權更大,因此無數人稱黔國公府為沐王府。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與國同壽的“沐王府”家族,也用行動踐行了自己的忠誠,最後一代黔國公沐天波,隨永曆帝入緬,在咒水之難被緬兵挾持外出,奪刀抵抗至死,也算不負祖先的威名。


阿斗不傻


【文藏來答】“沐王府”並非真正的藩王府邸,而是黔國公府。因為在整個明朝,雲南都掌控在沐家人手中,從第一代沐英到最後一代沐天波,前後共有18位黔國公,其權勢和傳承甚至超過了明代很多藩王,老百姓才稱黔國公府為沐王府。

(翠湖柳營(沐英洗馬))

當年朱元璋派第一代沐(黔)王(國)爺(公)沐英鎮守雲南,從此沐氏就在雲南紮根了。

沐英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中最年輕的,能與徐達、常遇春這種大將並稱,可見沐英的實力。

此外,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他對朱元璋和馬皇后極盡孺慕之情,對朱元璋的孩子們情同親生兄弟。馬皇后去世時,在外征戰的沐英聞訊,悲傷過度而咳血。皇太子朱標去世時,沐英因過度傷心而病逝。可以說,沐英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了。因此,當沐英鎮守雲南多年後回京朝見朱元璋時,朱元璋拍著沐英的肩膀說:“能使我放心西南、高枕無憂的人,就是你沐英啊!”

沐英自幼父母雙亡,年僅8歲的他在戰亂中無依無靠。朱元璋為了生存當過乞丐、和尚,當他見到四處流浪的沐英就勾起傷心往事,馬皇后也十分善良,因此夫妻倆所幸收養了小沐英,不僅在戰亂中給他一個安全溫暖的家,還教他讀書習字和武功兵法。

沐英的實力那是相當強悍,12歲就跟著朱元璋出征;18歲時獨當一面,駐守鎮江;23歲攻下號稱“閩東北門戶”的分水關,奪取崇安城,連下十八寨;26歲因功封為鎮國將軍,爵位僅在親王、郡王之下……而後,沐英已經成為真正統領一軍的大將,6年內先徵吐蕃,在攻西番,追擊北元,橫掃雲南,都大獲全勝。

洪武十六年(1383年),沐英與藍玉、傅友德基本穩定了西南局勢,朱元璋讓藍玉、傅友德班師回朝,卻讓沐英留下來繼續鎮守雲南,從此開啟了一段長達200多年的雲南“沐王府”傳奇。另外一提,從雲南回朝的傅友德後來被朱元璋逼迫自刎,藍玉也被以謀反罪誅殺,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沐英家族能在雲南平安享福,也真是夠幸運的。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文藏


沐王府的由來要歸功於沐英。沐英來頭可不小,他是朱元璋和馬皇后認的義子,是明朝的開國功臣。

沐英出生於1344年,從小家境貧寒,父親很早就去世,母親後來又死於逃難得路上。沐英八歲的時候流落到濠州城,被當時鎮守濠州城的朱元璋發現並收留,由於當時朱元璋和馬大腳沒有兒子,便將沐英認作義子。後來沐英就一直跟隨在養父母左右,朱元璋夫婦請人教他讀書識字,並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由於沐英的身世與朱元璋頗有幾分相似,所以朱元璋很喜歡自己的這個義子,在沐英十八歲的時候便讓沐英擔當軍事將領。而沐英也十分爭氣,不僅作戰英勇,而是也很有謀略,建立了許多功勳。

從洪武三年(1370年)開始,沐英先後出征吐蕃,甘肅,青海,西藏等地,立功無數,被先後封為鎮國將軍、榮祿大夫、柱國和平西候。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又奉命出征屯兵於和林的一股元朝殘餘,一舉將其擊潰,使得西北元朝殘餘勢力再無翻身之力。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付友德為徵南將軍,沐英和藍玉為副將,率軍三十萬征伐雲南的元朝殘部。

洪武十五年,沐英和藍玉攻佔大理,俘獲大理段氏首領,段氏下諭招降,雲南大部被平定。

同年八月,馬皇后去世,沐英問訊傷心欲絕,口吐鮮血。

同年九月,土官楊苴散發動叛亂,糾結二十萬大軍攻打昆明,沐英問訊率軍從大理返回昆明,打敗叛軍,擊殺六萬餘人,守護住了昆明。自此,雲南除少部分地區未平定之外,大部分地區都被明朝掌控。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命令付友德和藍玉班師回朝,留下沐英鎮守雲南。此後數年,沐英一方面平定雲南全境,一方面興修水利,屯田中糧,吸引外來人口,發展了雲南的農業和商業,增加了雲南的人口,使雲南逐漸走出戰火,走向安定;另一方面沐英重視教育,發展官學,鼓勵私塾,增加雲南人民的文化水平。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天,沐英入朝覲見朱元璋,朱元璋在奉天殿設宴款待沐英,鑑於沐英的功勞,朱元璋賞賜沐英金銀無數,並對眾大臣說:“自從沐英鎮守雲南之後,我就高枕無憂了。”

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去世,沐英的兒子沐晟承襲平西候的爵位,沐英本人被追封為黔寧王,配享太廟。

永樂四年,沐晟因功被封為黔國公,世襲罔替,黔國公府邸沿用沐英的位於昆明的平西候府。

末代黔國公沐天波生於1618年,明朝滅亡後,沐天波追隨南明皇帝朱由榔敗退緬甸,後被緬甸士兵劫持,因奪刀抵抗而被殺死。

本來在官方是沒有沐王府這個說法的,但因為歷代黔國公在雲南權勢熏天,沐英又是受封的親王,所以老百姓習慣叫黔國公府為沐王府。沐王府歷代黔國公都忠心衛國,受到歷代明朝皇帝的信任和重視,所以才會在雲南屹立不倒,直至明朝滅亡。


圍爐煮酒話春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遠征雲南,三戰三捷,擊敗鎮守雲南的元朝殘餘勢力梁王,其後梁王跳入滇池自盡,明軍平定雲南。第二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沐英留守做鎮雲南。其後,沐英在昆明大興土木,建造自己的西平侯府,這也就是後來雲南百姓口中所說的沐王府,共傳18代,歷280年而亡。

沐王府的建立者沐英,很早就父母雙亡,一直顛沛流離,等到他8歲時,被朱元璋和馬皇后收為養子,並被改姓為朱。當時朱元璋和馬皇后都還沒有孩子,在那種兵荒馬亂的年代,兩人收養沐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將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這就有些類似於劉封對於劉備的意義。

等到沐英十二歲的時候,他就開始朱元璋攻伐征戰,開始軍旅生涯。這一年,朱標出生才剛滿三個月。等到沐英十八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軍中擔任要職,並被提拔為指揮使,鎮守江西重鎮上饒。其後,沐英又跟隨朱元璋平定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戰功赫赫。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時的沐英已經在軍中擁有非常高的威信,如果他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或者朱元璋若還沒有親生兒子,那沐英作接班人的地位,基本上可以說是不可動搖。但可惜的是,此時朱元璋早已經有了兒子,而且長子朱標也已經到了13歲。

在這種背景下,沐英的身份和地位就變得有些尷尬,所以朱元璋在正式登基之前,就下詔讓沐英恢復沐姓,不再姓朱,同時讓他移師到福建建寧鎮守。其後,朱元璋正式在南京開國稱帝,立長子朱標為太子。等到洪武九年,沐英又以副帥之職隨鄧愈征討吐蕃,因軍功被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

其後數年,朱元璋陸續平定了整個北方,只剩下盤踞在西南的雲南。由於雲南地理位置太過偏僻,朱元璋本來不打算直接派兵進入雲南,按因為雲南本地還有堅持抵抗明朝的元朝梁王勢力在蠢蠢欲動,逼得朱元璋不得不派出傅友德、藍玉和沐英率三十萬大軍進軍雲南。



當時的雲南,雖然在元朝時被征服,但元朝對其的管理制度也非常鬆散,根本算不上一個統一的行政單位。在雲南境內,除了屬於元朝貴族的梁王勢力外,還有之前大理國的段氏王族後裔,繼續擁有大片的領地和權勢。在他們兩者之下,又有眾多地方上的土司,有的甚至也很有勢力。

在這種背景下,等到朱元璋征服雲南後,如果只派遣政府官員來雲南經營,很顯然是沒有辦法來應付眾多的地方實力派。所以,必須要留下一個有實權有軍隊、又能讓朱元璋放心的人來坐鎮雲南,這樣才能有效震懾地方實力派。

最後,鑑於沐英與朱元璋的特殊關係,再加上他的身份又確實比較尷尬,如果繼續留在中央政府,最後能不能善終,實在是個未知數。所以還不如讓他留守雲南,一方面他和朱元璋好歹也算父子關係,由他鎮守,朱元璋相對而言也比較放心些。

另一方面,憑雲南這種偏僻荒蠻的地區,沐英就算有異心,也很難翻起什麼風浪,再加上雲南這種地方勢力太過強大的地方,也需要一個有一定軍事能力的人才鎮得住,而在朱元璋的親生兒子中,有這樣能力的人,就那麼幾個,讓他們來雲南鎮守,實在是太材小用,朱元璋實肯定不捨得。

所以,朱元璋思前想後,也只有沐英最適合。而對於沐英來說,他的這種身份,如果繼續留在朝廷,遲早會出事。因此還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主動離開這個權力的是非之地,到雲南這種中原王朝有些鞭長莫及的地方坐鎮,也算是一種自我保全,也正因為此,在征服雲南後,沐英和他的後人便從此留在雲南鎮守,直到永曆皇帝流亡緬甸時,最後一任王爺沐天波在緬甸被殺,整個沐王府就徹底中斷。


我是趙帥鍋


有明一代,歷代沐王(黔國公)家是明朝唯一一個持續掌握地方實權的勳貴家族,因朱明王朝而興,也為朱明王朝而亡。

黔國公的始祖要追溯到大明的開國功臣之一—沐英,最後一任黔國公為沐天波。

在清軍南下、一統江山的過程中,黔國公可以說是最後一個大明的忠臣,沐天波以家族鎮守雲南200多年的威望和資歷,在緬甸方面也非常有威信,為了永曆帝和他的小朝廷能在緬甸安全續存,沐天波一直以他的威望與緬甸方面周旋多年,非常艱難。

可惜後來緬甸國王被殺,原國王的弟弟即位為王,他為了保境安民,免於清朝對緬甸的進攻,一改老國王的善待策略,決意誅殺永曆帝身邊的臣子和隨從,但他們始終很敬重沐天波,即使在誅殺了數百名明朝臣子和隨從的咒水之難中,緬甸士兵仍試圖將沐天波脫出保護(軟禁)起來,但沐天波在砍殺了9名緬兵後戰死。

再後來,永曆帝和剩餘的臣子和皇室被緬王“禮送出境”,交到了吳三桂手中。

再後來,世守雲南的大權從黔國公家族轉到了吳三桂手裡。

再說說這個黔國公家族的創業人沐英,他是朱元璋養子集訓營裡的一員,一直跟著太祖皇帝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封西平侯,明朝建立後不久,征服了雲南地區,沐英留鎮雲南,也就此開始了沐氏鎮守雲南二百多年的歷史。

沐英死後,朱元璋追封其為黔寧王,他也成了明朝唯一由侯爵直接追封王爵的功臣。

等到她的沐晟在位西平侯的時候,因戰功進爵為黔國公,並頒令世襲罔替,從此黔國公一直傳位到大明朝結束沐天波一代為止,共承襲了13位黔國公。

黔國公在雲南的職權非常之大,首先,他的地位在雲南就相當於“雲南王”,統管雲南一切軍政大權,手下直接統領的軍隊就有數萬人打底,他雖然只是公爵,但相比較那些根正苗紅卻沒有實權的明朝宗室子弟,黔國公的權勢遠大於親王。

此外,明朝作為東南亞、南亞多國的宗主,平時對這些藩國的日常事務,均由黔國公統管,這也是為什麼緬王非常敬重並忌憚沐天波的原因。


雲南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有許多的土司,他們受明朝皇帝冊封,明朝基本不干預他們的內部事務,這樣的土司,雲南有72家,這72家土司,必須將他們的世子定期送到黔國公府當值——其實就是做質子,以便監視和考察。

作為雲南200多年的實際統治家族,黔國公自然權勢絕冠雲南,財富更是富可敵國,其家族佔有的田地多達4萬多頃,達到了400多萬畝,佔當時雲南已開發田地的三分之一。

當然,作為黔國公這麼有錢有權,家族內部自然是充滿了刀光劍影,爾虞我詐,這其中尤其以第九位黔國公沐朝弼最為無恥,他作為非嫡子,為了爭奪黔國公位,先後害死了2任年幼的黔國公,就等於把兄弟的嫡子都弄死了,最後當上了黔國公,而因為天高皇帝遠,朝廷雖然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但也無能為力,只能在沐朝弼最後乾的實在過分了,才專門召其進京,將其幽禁而死,但黔國公的位置,還是得由他的兒子來繼續繼承。


雲中史記


明太祖朱元璋坐上皇位之後,就開始了他的清除異己,削藩殺功臣的舉動,為後世之君做準備。但是,遠在雲南的西平候沐英卻幾乎沒有受的什麼牽連,依然悠哉樂哉的安享晚年,而沐家在雲南屹立不倒270年。

同樣是開國功臣,為什麼沐英沒有在朱元璋的誅殺的功臣之列呢,還在雲南有那麼大的聲望,一個侯爵竟被民間稱為王爺呢?

其實我們知道的,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家境也是非常貧寒的,8歲就跟著朱元璋。後來跟隨朱元璋征戰沙場,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少的汗馬功勞。大明成立以後,朱元璋就派沐英去鎮守雲南,沐英就勢請求朱元璋將他的封地定在當時還是很偏遠貧瘠的雲南,向他表示我不追求權利,只想好好過日子。雖然沐英的功勞遠不止被封雲南地區,由於沐英跟隨朱元璋日久,比較瞭解這個義子,認為他沒有什麼威脅,對這個義子還是很滿意的,就同意了他的請求,賜封他為西平候,讓他去了雲南。沐英從此避開了朝廷繁複的紛爭。

沐英到了雲南後除了鎮守雲南的邊境外,他還組織軍民開荒種地,興修水利。增大商業開發;廣建學堂,讓更多的人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一系列的措施為邊荒之地變得繁榮興盛了,所以,沐英在當地受人尊敬,尊稱他為王爺,那麼他的府邸也就成了沐王府了。

沐英的好名聲傳到皇帝的耳中後,皇帝並沒有怪罪他的曁越,反而在沐英死後真的追封他為黔寧王,並且可以世襲罔替的。沐英的後人也沐英令朝廷和沐英失望,很好的治理了雲南兩百多年,沒有出過大的亂子。黔寧王的爵位也變成了黔國公,流傳後世子孫。

明朝滅亡後,沐王府的人拒絕投降清軍,扯起反清復明的大旗與南明一起對抗清廷,雖說這對歷史的潮流起不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沐家人認為不能做對不起明朝世代的恩典。隨著最後一代的沐王沐天波父子的緬甸遇難,首位大明王朝南疆270年的沐王府徹底的消亡了。世上再無沐王府


新不二說


沐王府是指明朝時期負責鎮守雲南地區的黔國公府。其存在的時間和年限幾乎與大明王朝同歲。躲過了,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晚年的大殺戮,躲過了明惠帝朱允炆的撤藩行動,躲過了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可以說躲過了大明王朝歷史上每一次的劫難,最終在南明小朝廷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趕盡殺絕,逼入緬甸避難時,最後一任黔國公沐天波忠心不渝護駕左右,被緬方殺害而結束。前後為大明王朝鎮守雲南邊陲地區達200多年。


沐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是朱元璋的養子沐英。沐英早年的命運與朱元璋類似。同樣出身於一個貧寒的普通家庭。在元末明初的那個動亂時代飽受飢寒之苦,更是小小年紀便成為了一名孤兒。最終,8歲那年的沐英被正在駐兵於濠州城的朱元璋發現並且收留做了養子,留在了朱元璋身邊。從此開啟了沐英傳奇的一生。

一直跟在朱元璋身邊的沐英,長到12歲時便開始踏上戰場。跟隨朱元璋參加了大大小小數十場戰役,守鎮江,守上饒,破福建。因立下赫赫戰功恢復原姓沐英(朱元璋在收養其為養子之後,曾為其改名為朱文英)。大明王朝建國之後的沐英更是被封為鎮國將軍。在大都督府任職,跟隨一系列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學習如何統兵打仗的軍事理論。



到了洪武9年,沐英再次跟隨鄧俞、藍玉、傅友德等人一同南征北戰,為大明王朝鞏固邊疆立下赫赫戰功。最終在拿下雲南之後,其他人奏凱班師回朝。而將沐英留在了雲南負責安撫當地的百姓和管理雲南的各項事務。沐英在管理雲南期間,深知剛剛經過戰爭之苦的雲南需要休養生息。同時需要緩和當地人和外來軍隊之間的矛盾。因此沐英在治理雲南期間,開府建學,鼓勵農桑、恢復生產、採取了一系列的與民休養生息的惠民政策,迅速的恢復了雲南往日的生機和活力。因此沐英受到了雲南當地人的歡迎和支持。



後來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病逝。沐英得知養母去世之後曾臥床不起,吐血不止。儘管後來身體痊癒但是留下了病痛的隱患。再到後來朱元璋精心培養的長子,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皇位繼承人朱標去世。沐英得知後再次病重,最終不幸去世。明太祖朱元璋在得知沐英因皇太子朱標去世而傷心過度隨之而去的消息後,十分傷心和感動,追封沐英為“黔寧王”,配享太廟。並且冊封其子沐晟繼承其爵位。後來於永樂四年,因功受封為黔國公。


其後一直延續了18代。最後一任黔國公沐天波在大明王朝最後一刻一直忠心耿耿,一心輔佐和護佑南明小朝廷永曆皇帝朱由榔,最終死在了緬甸。


珞珈山的貓



沐王府來頭大了去了,沐王府的始祖是明朝開國功臣沐英。 沐英還有一重身份,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在朱元璋當年打天下時期,因為還沒有子嗣,所以收養了孤兒沐英為養子,當時的沐英叫朱英。 朱英在明朝開國過程中,也是立下了不少功勞。 明朝開國以後,因為朱元璋已有子嗣,加上隨著明朝的建立,朱姓成為了國姓,朱元璋便想讓朱英恢復原來的姓名。於是問道他“朱英啊,你到底是誰的孩子?” 朱英很聰明,回道:“我就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養育之恩”。 朱元璋笑著繼續問這個問題,朱英跪下一直堅持這個回答。朱元璋很滿意朱英的回答,於是說道“你一直口唸深沐養育之恩,那朕就賜你姓沐吧” 。就這樣朱英就成為了沐英。 沐英之後跟著傅友德平定雲南,消滅了元朝殘餘勢力,還有段氏等割據勢力。隨後朱元璋讓沐英鎮守雲南。



其實朱元璋此時還是把沐英當兒子看待了,因為他的兒子先後被封往全國各地,擁有很大的權力,沐英亦是如此。 因為沐英的忠誠性和鎮守雲南期間教化有方,所以不只是不受明太祖朱元璋的猜忌,還默許他的後代一直鎮守雲南,到了明成祖朱棣削藩時,也沒有對雲南沐家下手。 於是雲南沐家一直世守雲南,明庭對沐家也很放心,沐家在雲南如同土皇帝一般,也是明朝是西南的代理人,明庭如此信任沐家,沐家也沒有負了明庭,末代黔國公沐天波隨著南明永曆帝逃往緬甸以後,在咒水之難中以身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