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頸動脈最容易堵?

用戶85246161566


如果非要說人體哪個器官最重要,那麼無疑是心臟和腦子,因為心臟是發動機,腦子是司令部。



那麼給心臟和腦子供血的來源就顯得格外重要,越是重要好像越容易出事,心臟血管和腦血管更容易出現問題,而且一出問題都是大問題,比如心肌梗死,比如腦梗死。

這兩個部位的血管更容易狹窄或堵塞,心臟血管叫冠狀動脈,腦血管一般狹窄來源於頸動脈,也就是頸部動脈血管狹窄後,隨著斑塊加重可能出現斑塊破破裂,斑塊破裂後就會形成血栓,血栓就會引起腦梗死。

那麼為什麼頸部動脈很容易堵塞呢?


一方面確實和頸動脈的解剖特點有一定關係,頸動脈在進入大腦之前有個分叉,分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在這個分叉的地方,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容易形成湍流,對血管壁是一種衝擊,簡單立即血流拐彎,影響了血流速度,且拐彎後容易在這個地方形成血管垃圾堆積;血液中的脂質成分容易在這個分叉處沉積,就有了形成斑塊的基礎,容易形成斑塊了!斑塊一旦形成,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越狹窄,血流越慢,越容易堆積血管垃圾,造成更狹窄,也就容易堵塞了。我們在臨床常用的發現頸動脈斑塊的方法就是彩超,平時彩超也發現頸動脈分叉的地方更容易有斑塊。頸動脈斑塊脫落,堵塞在大腦中動脈,也會造成腦梗死,導致偏癱,失語,半身不遂等症狀。


頸動脈斑塊是一個普遍現象,調查顯示50歲發現頸動脈斑塊的人約30%,而到80歲的時候,這個比例就升到了45%左右。 所以頸動脈斑塊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但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沒有頸動脈斑塊和狹窄呢?

那是因為,雖然頸動脈有這樣的解剖特點,但這並不是形成頸動脈斑塊的必要條件,頸動脈斑塊其實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所以動脈粥樣硬化才是頸動脈斑塊及狹窄到根源。

動脈粥樣硬化和遺傳及年齡有一定關係,父母有嚴重動脈粥樣硬化的,尤其年輕父母有動脈粥樣硬化的,那麼子女患動脈粥樣硬化的可能性就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粥樣硬化的比例確實也在提高。但遺傳和年齡都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更主要的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最主要原因,比如發現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不去積極正規的控制,就會加重動脈粥樣硬化;比如長期抽菸酗酒就會加重動脈粥樣硬化;久坐不運動就會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肥胖就會加重動脈粥樣硬化;不健康飲食就會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熬夜壓力大就會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等等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而這些主要原因是我們能改變的。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改掉不健康生活方式,就能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降低頸動脈斑塊及頸動脈狹窄,從而預防腦梗死。



當然除了動脈粥樣硬化,還包括纖維肌發育不良、頸動脈夾層、動脈炎、放療後頸動脈狹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再狹窄,這些病因也會導致頸動脈斑塊形成,但動脈粥樣硬化佔了絕大多數。

目前檢查頸動脈是否有狹窄到方法,常用的包括彩超、核磁、CT,當然相對來說彩超方便、便宜、沒有危害,更是臨床首選。

目前對於頸動脈的狹窄治療,根據不同程度才採取不同方法:

1、狹窄超過50%的,應在醫生指導下接受他汀藥物治療;如果小於50%雖然不建議服用疼他汀,但必須堅持健康生活方式,這是基礎,同時可以選擇中藥預防其加重。

2、狹窄沒有超過50%的,但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等危險因素的,同時經過血脂檢查發現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的,需要服用他汀藥物來控制;

3、狹窄程度超過70%,而且有出現腦缺血癥狀的患者,根據具體情況情況考慮手術治療,手術包括支架以及外科手術。

手術治療是內膜切除,解除動脈狹窄和粥樣化斑塊,缺點是需要全身麻醉,頸部切口及創傷大,恢復慢,優點是完全切除增生內膜和硬化斑塊,再發生狹窄的機會較小,不需要終身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藥物。介入技術也在發展,用球囊擴張再安置支架的方法,創傷小、操作簡單、起效快、恢復快、療效確切。但操作過程微小栓子脫落引起“中風”腦梗塞,以及血管痙攣、血管內膜破損以及術後再狹窄。具體治療方案需要根據每個人情況及每個醫院水平決定。

總之,科普的目的,是讓大家認識到,頸動脈血管的重要性,而且能夠通過我們的健康生活方式來預防頸動脈斑塊加重及狹窄,能預防腦梗死。


心血管王醫生


頸動脈絕對是人體最為重要的血管之一,頸動脈說供血的區域主要是腦部,而腦部是我們的指揮中心,如果指揮中心有了問題,那麼其他部位的臟器功能再好,我們也只能是一個植物人,所以頸動脈對於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但為什麼頸動脈給我們的印象是很容易有問題呢?咱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頸動脈是最容易堵塞的血管嗎?

實際上頸動脈並不是最容易堵塞的血管,而最容易堵塞的血管其實是腦血管和心臟血管,因為腦梗塞和心血管病在我們我國居民死亡原因中佔據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而且在現實生活中,頸動脈堵塞的概率並不高,這和頸動脈是一個較為粗大的動脈有關,而且還和頸動脈是一個幾乎是筆直的血管有關,因為轉彎兒、分叉、細小等都是血管容易堵塞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頸動脈,並不是最容易堵塞的那一個。


二、為什麼感覺頸動脈是很容易有問題的血管呢?

頸動脈既然不是最容易堵塞的那根血管,那為什麼我們總感覺頸動脈很容易出問題呢,這主要和以下原因有關係,首先頸動脈是我們體表可觸及到的動脈中,幾乎是最為表淺、最為粗大的一個血管,所以我們在檢查的過程中,經常把頸動脈作為全身動脈的一個窗口和反應。因為檢查的多,所以發現問題多也就不足為奇了。其次頸動脈作為一個腦組織的重要供血通道,其作用無可替代,所以頸動脈的問題一旦出現問題,便會被引起高度重視,這也是為什麼感覺頸動脈容易出問題的另一個原因。


三、頸動脈最容易出現哪些問題?怎樣堵塞?

頸動脈和全身其他部位的動脈一樣,7最主要容易出現的問題便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以後可形成粥樣斑塊,粥樣斑塊,繼續加重,便會形成輕中重不等的血管狹窄。血管狹窄以後,患者可能會出現腦供血不足的相關表現和症狀,甚至會出現斑塊不穩定,導致急性的頸動脈閉塞。這是頸動脈容易出現問題的主要方式和過程。

四、頸動脈出現狹窄以後應該怎麼辦?

頸動脈一旦出現狹窄,無論狹窄輕重,都應該進行治療性的生活方式改變,在生活方式改變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加用藥物治療。當然如果患者的狹窄特別嚴重,已經有明顯的症狀或者有發生急性閉塞的高危風險,那麼有可能需要介入治療或者外科手術治療來干預患者的狹窄病變。

看懂了嗎?頸動脈出現問題比較常見主要是因為對它的檢查最多,所以看起來頸動脈最容易出現問題。關注我們,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給您。


心健康


“快樂的小大夫”為您解答

概述

頸動脈是將血液由心臟輸送至頭、面、頸部的大血管,是腦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頸部血管斑塊的出現明顯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圍血管疾病如下肢血管硬化症的危險。研究表明,頸血管內膜中層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險增加10-15%,卒中危險增加13-18%。尤其是超聲顯示低迴聲的軟斑塊即不穩定斑塊,更容易脫落導致腦卒中。頸內動脈狹窄程度分為4級:①輕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②中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69%;③重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70%~99%;④完全閉塞


頸動脈狹窄的病因

動脈粥樣硬化是頸動脈狹窄的最常見病因;其他多個病因可導致頸動脈狹窄,但自然病史和臨床過程迥異,這些病因包括:纖維肌發育不良、頸動脈夾層、動脈炎、放療後頸動脈狹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再狹窄。

1、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累及全身動脈的系統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徵是不斷增大的斑塊最終導致管腔狹窄、前向血流減少,動脈粥樣硬化亦可波及頸動脈,增加了相關患者的卒中風險。

2、纖維肌發育不良

纖維肌營養不良 (FMD) 是一種非動脈粥樣硬化性退行性病變,可以累及中等直徑動脈,比如:腎動脈、頸動脈,一般病變的長度較長,它的表現主要是分為無症狀的,還有是短暫的腦缺血發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為常見,頸動脈纖維肌發育不良典型表現是多發的向心性的狹窄成“串珠徵”。

3、頸動脈夾層

頸內動脈夾層是由於鈍性損傷或頸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數情況可以自發出現,夾層引起的內膜撕裂可以導致管腔變窄或者繼發血栓形成。

4、血管炎

雖然少見但也可以累及頸動脈或者顱內動脈。

5、放療後頸動脈狹窄

放療可以導致動脈的損傷,放療後數年頸動脈可能發展成為狹窄甚至閉塞。

6、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再狹窄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 2 年發生的再狹窄大多與內膜增生有關,發生率大約為 5 %,動脈粥樣硬化復發也可以導致再狹窄,一般在內膜剝脫術後數年出現。


常見症狀

1、腦部缺血癥狀;可有耳鳴、視物模糊,頭昏、頭疼、記憶力減退、嗜睡或失眠、多夢等。也可有短暫性腦缺血性發作如眩暈、黑膜,重者可有發作性昏顧甚至偏癱、失語、昏迷,少數患者有視力下降,偏盲、複視,甚至突發性失明。頸動脈狹窄以後可引起眼部的缺血表現,如角膜白斑、白內障、虹膜萎縮、視網膜萎縮或色素沉著、視盤萎縮、靜脈出血等。患者失明多因白內障引起。當鎖骨下動脈第1段閉塞時.可因鎖骨下動脈竊血導致或加重腦部缺血癥狀。

2、斑塊或血栓脫落可導致短暫性腦缺血和腦梗死。常見於動脈硬化閉塞症性頸動脈狹窄。

3、多發性大動脈炎活動期可有全身不適、發熱、易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多汗、月經不調等症狀。有時可有不典型表現,如無原因發熱或心包積液等。皮膚表現有感染性皮膚結節、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有些患者可有結核、風溼熱。輕者可無明顯臨床症狀,嚴重時出現局部症狀。


頸動脈狹窄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1、多普勒-超聲檢查 多普勒-超聲檢查是將多普勒血流測定和B超的實時成像有機地結合起來,為目前首選的無創性頸動脈檢查手段,具有簡便、安全和費用低廉的特點。它不僅可顯示頸動脈的解剖圖像,進行斑塊形態學檢查,如區分斑塊內出血和斑塊潰瘍,而且還可顯示動脈血流量、流速、血流方向及動脈內血栓。診斷頸動脈狹窄程度的準確性在95%以上,多普勒-超聲檢查已被廣泛地應用於頸動脈狹窄病變的篩選和隨訪中。 超聲檢查的不足之處包括:①不能檢查顱內頸內動脈的病變;②檢查結果易受操作人員技術水平的影響。

2、磁共振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種無創性的血管成像技術,能清晰地顯示頸動脈及其分支的三維形態和結構,並且能夠重建顱內動脈影像。頸部血管有著直線型的輪廓,是特別適合於MRA檢查的部位。MRA可以準確地顯示血栓斑塊,有無夾層動脈瘤及顱內動脈的情況,對診斷和確定方案極有幫助。 MRA突出缺點是緩慢的血流或複雜的血流常會造成信號缺失,誇大狹窄度。在顯示硬化斑塊方面亦有一定侷限性。對體內有金屬瀦留物(如金屬支架、起搏器或金屬假體等)的患者屬MRA禁忌。

3、CT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CTA)是在螺旋CT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損傷性血管造影技術。方法是經血管注射對比劑,當循環血中或靶血管內對比劑濃度達到最高峰期間進行容積掃描,然後再行處理,獲得數字化的立體影像。顱外段頸動脈適宜CTA檢查,主要原因是頸部動脈走向垂直於CT斷面,從而避免螺旋CT掃描時對於水平走向的血管分辨力相對不足的缺點。CTA的優點能直接顯示鈣化斑塊CTA技術已在診斷頸動脈狹窄得到較多應用,但該技術尚不夠成熟,需要進一步積累經驗加以完善。

4.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目前雖然非創傷性影像學手段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頸部動脈病變的診斷,但每種方法都有肯定的優缺點。高分辨率的MRA、CTA、多普勒-超聲成像對初診、隨訪等具有重要的價值。雖然血管造影不再是普查、初診和隨訪的方法,但在精確評價病變和確定治療方案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仍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頸動脈狹窄的DSA檢查應包括主動脈弓造影、雙側頸總動脈選擇性造影、顱內段頸動脈選擇性造影、雙側的椎動脈選擇性造影及基底動脈選擇性造影。DSA可以詳細地瞭解病變的部位、範圍和程度以及側支形成情況;幫助確定病變的性質如潰瘍、鈣化病變和血栓形成等;瞭解並存血管病變如動脈瘤、血管畸形等。動脈造影能為手術和介入治療提供最有價值的影像學依據。 動脈造影為創傷性檢查手段,且費用昂貴,文獻報道有0.3%~7%併發症的發生率。主要的併發症有腦血管痙攣、斑塊的脫落造成腦卒中、腦栓塞和造影劑過敏。腎功能損害、血管損傷及穿刺部位血腫、假性動脈瘤等。


有三種:藥物治療、頸動脈開刀手術和頸動脈血管腔內治療術(支架成型術)。

1、藥物治療。基本方法是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如常規服用阿司匹林、或新的強效抗血小板藥物氯吡格雷),但僅適用於狹窄程度不超過50%的無症狀患者,對於超過75%狹窄的患者一般建議進一步治療。

2、頸動脈開刀手術。基本方法是內膜切除,解除動脈狹窄和粥樣硬化斑塊,恢復大腦血供,消除腦梗塞栓子來源。該手術比較成熟,開展有50多年了。因為該手術需要阻斷手術側頸動脈,以往該手術圍手術期中風和死亡率為5.6%左右,現在該手術應用轉流管在手術中維持頸動脈血供的同時切除內膜斑塊,有效降低了圍手術期中風和死亡率。該手術的缺點是需要全身麻醉,頸部切口及創傷大,恢復慢,優點是完全切除增生內膜和硬化斑塊,再發生狹窄的機會較小,不需要終身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藥物。

3、頸動脈腔內治療術。即在狹窄的頸動脈裡應用球囊擴張再安置支架的方法。該方法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起效快、恢復快、療效確切、可重複操作等優點。通常在局部麻醉,在大腿根部穿刺,將一根直徑在2毫米左右的導管放置入股動脈,將導管輸送到頸動脈狹窄部位,選準位置後球囊擴張再安置支架來就完成了對頸動脈硬化狹窄部位的擴張成型,改善恢復大腦血流的供應。其缺點是支架釋放過程中可能會誘發不穩定斑塊的微小栓子脫落引起“中風”腦梗塞,以及血管痙攣、血管內膜破損以及術後再狹窄的可能。近年來開始使用帶有腦保護濾網的支架系統,能夠很好的預防抓捕有可能脫落的微小栓子,有效避免了“中風”腦梗塞的發生。


預防措施

根據國外研究報道,無症狀的嚴重頸動脈狹窄(>70%)者1 年內腦卒中的危險達2%~5%,伴有潰瘍斑塊者每年卒中率達7.5%。伴有腦卒中發作的頸動脈狹窄者,1 年內卒中複發率達59%,在歐美約35%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的。

1、因為本病最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外傷和放射性損傷等,所以積極治療和預防原發病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2、發現有明顯的頸動脈狹窄可以做頸動脈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或頸動脈支架成形植入術,以消除潛在的栓子來源,防止腦卒中的發生。


關注“快樂的小大夫”,瞭解更多的健康知識


快樂的小大夫


其實並不存在頸動脈最容易堵。大概是因為現在做頸動脈超聲體檢的人多了,發現有頸動脈斑塊或者頸動脈狹窄的情況,但這並不能夠說明頸動脈容易發生狹窄,這個邏輯不能互推的。

今天我們看看哪些血管容易長斑塊、容易狹窄?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內膜有脂質等血液成分的沉積、平滑肌細胞增生和膠原纖維增多,形成粥糜樣含脂壞死病灶和血管壁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主要累及大、中動脈。所以所有的大中動脈都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風險。頸動脈也是其中一部分。並沒有資料顯示頸動脈相較於其他動脈更容易形成狹窄和堵塞。動脈分為大動脈(直徑>10mm)、中動脈(1mm≤直徑≤10mm)、小動脈(0.3mm<直徑<1mm)、微動脈(直徑≤0.3mm)。

大動脈即主動脈,是向全身各部輸送血液的主要導管。中動脈管徑為1~10mm,其管壁的平滑肌豐富,故又名肌性動脈。主要的中動脈包括頸動脈、椎動脈、冠狀動脈、腎動脈、腸繫膜動脈、股動脈等。大概是因為隨著頸動脈彩超技術的日漸成熟與普及,檢查出頸動脈長有斑塊的人越來越多,這是因為頸動脈的位置表淺,非常適宜彩超觀察,而且頸動脈的解剖結構較為特殊,有一個分叉,是全身血管中容易長斑塊的一根血管,所以常被用來作為發現動脈斑塊的檢查部位。

其實當頸動脈發現長了動脈斑塊時,常提示全身血管可能也發生了相同的病變,特別是如果心腦等重要器官的血管有動脈斑塊形成時,預示著發生梗塞性疾病比如心梗、腦梗的風險大大增加,所以頸動脈斑塊是一個判斷血管病變的窗口,是應當予以重視的一個問題。其實當頸動脈發現長了動脈斑塊時,常提示全身血管可能也發生了相同的病變,特別是如果心腦等重要器官的血管有動脈斑塊形成時,預示著發生梗塞性疾病比如心梗、腦梗的風險大大增加,所以頸動脈斑塊是一個判斷血管病變的窗口,是應當予以重視的一個問題。

比較危險和常見斑塊的血管包括以下動脈:

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為冠心病。是缺血性心肌病的類型之一。

2)腦動脈粥樣硬化的好發部位為大腦中動脈及基底動脈。因長期供血不足可致腦組織萎縮。患者智力低下。如合併血栓形成時,腦組織發生軟化,病人表現為失語、偏癱甚至死亡。

3)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好發於頸總動脈分叉處,目前認為與老年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密切相關。其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機制可能為:斑塊增大致頸動脈管徑狹窄引起顱內低灌注及斑塊脫落形成栓子,導致顱內動脈栓塞。

4)腎動脈粥樣硬化在臨床並不多見,由於病變的動脈管腔狹窄甚至阻塞,可引起腎梗死。

最後徐醫生告訴大家,有了斑塊也別怕。首先,要防止血管內表面的損傷,常見的原因有高血壓、高血糖、吸菸、酗酒、熬夜等,也就是要積極治療慢性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其次,要儘可能地降低血脂,而合理飲食比如限鹽少油、多吃蔬菜水果;加強運動比如每天堅持30分鐘有氧運動等,是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最後,就是要請醫生對心腦血管病發生的風險做評估,如果存在的風險較大,則應及時並長期服用相應的藥物進行降壓、降脂、降糖等治療。

關注健康,關注心血管徐醫生!


心血管徐醫生


  在人體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就是血管,血管就是血液流過的一系列管道。人體除角膜、毛髮、指(趾)甲、 牙質及上皮等處外,血管遍佈全身。在這麼多的血管當中,有一處血管,是最容易出現堵塞的,那就是頸動脈。

  按血管的構造功能不同,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頸動脈處在我們脖子的前方,器官的兩側,分別有一條小拇指大小的動脈血管,它們就是血液從心臟流向大腦的主要通道。頸動脈血管在人體血管當中,應該是較粗的,也是較為強健有利的,用手去觸摸下頜往下就可以感受到動脈的跳動。那麼為什麼頸動脈最容易堵塞呢?這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問題。

  其實造成頸動脈容易堵塞的因素主要有三種,還有一個是生理方面的因素。

  一、獨特的Y字型結構。這個特殊的結構決定了血液垃圾容易在這裡堆積,時間一長,就容易出現堵塞。

  二、頸動脈比較狹窄,要知道全身的血液都會流經頸動脈,相較於其他主動脈,頸動脈較窄,血液有雜質、斑塊時更容易堵塞。

  三、頸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管壁上沉積了一層像臘樣的脂類,使頸動脈彈性減低、管腔變窄的病變。這是誘使頸動脈血管堵塞的疾病因素。

  四、一個無法迴避的年齡因素。年齡越大,血管內沉積的垃圾也就越多。如果清理不及時,就容易造成堵塞。

  我們不能因為年輕,就肆意妄為,要時時刻刻的注意保護好我們的血管,要多運動,多喝水,少食肉食,多吃水果蔬菜,同時還要保持一個好心情,這對於預防頸動脈堵塞是有幫助的。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大家好,我是潘海鵬,我來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我已經說了很多次了,頸動脈是大腦的主要供血來源,它大概負擔了75%的供血。

由於頸動脈靠近頭頸部會有一個“Y型”的分叉,頸動脈這一獨特的結構,決定了它最容易造成堵塞。

健康的頸動脈內膜本身光滑且平整,這在年輕時很常見,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飲食的不節制,一些硬化斑塊粘性物質逐漸產生,斑塊是由沉積的膽固醇,鈣化灶,纖維組織形成,斑塊是破壞血管壁的主要因素。

當斑塊足夠多時,頸動脈就會因此變得硬化,堵塞。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動脈粥樣硬化,當斑塊足夠影響到頸動脈血流時,則被稱之為頸動脈疾病。多數患者都是在這個階段才被發現有頸動脈斑塊,此時進行常規治療,效果頗微。

而一些斑塊由於其特點,並不是那麼堅固,在血流的沖刷下,易損斑塊破損,血小板迅速凝聚形成血栓,大的血栓阻礙血液的流向,導致供血大腦的血液減少甚至完全停止,就會發生急性中風。

而更為常見的是,常年累月的沖刷下,一些微粒斑塊隨著血液流動,停在了腦部的小動脈中並將其堵塞,這是常見的腔隙性腦梗死。

導致頸動脈堵塞的的原因有很多,較大的可能因素是動脈粥樣硬化,但是其病因尚未明確,斑塊的形成通常在動脈內膜受損時形成。導致動脈堵塞的因素有:吸菸、高膽固醇血癥、高血壓,還有一些比較罕見的原因,其他一些可能提高頸動脈堵塞發生的可能因素有糖尿病,動脈硬化家族史等。

頸動脈狹窄應該如何預防呢?

一般而言,頸動脈狹窄的預防方法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相似。

(1)合理的膳食:應控制膳食總熱量,防治肥胖;

(2)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對於預防肥胖、鍛鍊循環系統功能和調整血脂代謝均有裨益;

(3)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規律、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分的睡眠;

(4)不吸菸,不喝酒;

(5)積極控制與本病相關的一些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6)定期體檢:一旦出現腦部缺血癥狀,如耳鳴、視物模糊、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眩暈、多夢等,應該馬上引起高度警惕;如果體檢發現頸動脈狹窄,也要及時就醫

歡迎大家關注我,一個神經外科大夫,為你科普健康與快樂知識。



頸動脈最容易堵嗎?其實不是的,相比發病率來說,應該是冠狀動脈疾病更多一些。

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動脈內斑塊和狹窄的最常見原因,此外,還有炎症、外傷等原因。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漸進性過程,通常會影響全身血管,包括冠脈和頸動脈以及全身其他部位如腎動脈、眼底動脈,下肢動脈等等動脈血管。

頸動脈是一條主幹動脈,它進入我們腦子之前分成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向上走行又分出大腦前動脈和直接延續成大腦中動脈。由於頸動脈管徑還是比較大的,頸動脈完全堵塞並不是最容易,一旦堵塞,又會出現很嚴重的症狀(詳情可見我的問答:頸部血管堵塞,身體會出現哪些明顯症狀?)。

雖然頸動脈不是最容易堵塞的,不過,頸動脈的確也是容易受動脈粥樣硬化影響並形成斑塊的重要血管之一。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主要有:

高血壓;

糖尿病;

高血脂;

吸菸;

大量飲酒;

高脂飲食;

缺乏鍛鍊;

體重超標;

年齡,等。

不過頸動脈容易形成斑塊也和它自己的解剖特點有關。

頸動脈在進入大腦之前有個分叉,分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在這個分叉的地方,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容易形成湍流,對血管壁是一種衝擊;另外,血液中的脂質成分容易在這個分叉處沉積,就有了形成斑塊的基礎,容易形成斑塊了!斑塊造成狹窄,也就容易堵塞了。這也是為什麼做頸動脈超聲容易在分叉的地方發現斑塊的原因。


頸動脈一旦堵塞,後果很嚴重。即使頸動脈本身沒有堵塞,頸動脈斑塊脫落,堵塞在大腦中動脈,也會造成偏癱,失語等腦梗死症狀。因此,一定要好好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儘量延緩或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過一個健康的人生!

更多健康問題,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李博士和你談健康。如果您覺得李博士分享的知識有用,請告訴您的朋友們😊


李博士和你談健康


人體內的動脈血管就像是管道一樣,遍佈在人類身體的每個角落。血管就像管道,時間久了管壁上就會有一些汙垢殘留。使用時間越久越容易變的脆弱,變硬變脆。

人身體內的血管也是一樣的道理,一直在使用,也會變得老化,血管璧上也會殘留汙垢。也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當動脈內的斑塊形成後,血管管徑就會變小,從而出現狹窄,甚至堵塞。

動脈粥樣硬化可以累及所有的大型和中型動脈,但身體上最容易堵的動脈血管是頸動脈。頸動脈堵了之後也是最危險的。眾所知周,頸動脈是大腦血液的主要供給之一,如果頸動脈不能長期有效的向大腦供應血液,這就必然會造成腦組織的缺血缺氧甚至發生壞死,其直接後果就是形成缺血性的腦梗。

為什麼頸動脈最容易堵?

首先,頸動脈是個比較淺顯的動脈,我們自己伸手也能摸得到,在頸部氣管兩側跳動的地方就是頸動脈了。仔細觀察頸動脈,就會發現在靠近頭頸部出的動脈是一個以Y字型呈現的分叉。因其獨特的結構使得頸動脈很容易被堵。

其次,相比於其他主動脈,身體全身的血液都會經流頸動脈相比與其他主動脈,頸動脈較窄,血液中若是含有雜質、斑塊時,比其他動脈更容易發生堵塞。

最後還有一點是,頸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斑塊大約從15歲就開始了,到40歲左右就會變的明顯,而到60歲左右時,檢查頸動脈沒有一點頸動脈硬化斑塊的人已經沒有了。

大約三分之二的腦梗塞與頸動脈有關。頸動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連通大腦,一旦發生堵塞,後果不堪設想。建議每個人過了30歲以後,在每次的定期體檢中加一項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超聲檢查是篩查頸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最有效的手段。



因為此部位對於當事人的仇家而言是屬於十分方便攻擊到位了,只要把當事人多打幾次就可成功堵塞頸動脈了呀.

所以難的並不是為什麼頸動脈易堵的事,而是你與專業醫生一定都無法明白什麼東西叫"仇家"呀,若去報警,那麼警察一定會認定這是鬼故事吧!


宇宙時空聯盟


為什麼頸動脈最容易堵呢?

我們知道,頸動脈在人體脖子的前方,氣管的兩側,各有動脈血管,它們是血液從心臟流向大腦的主要通道。

頸動脈呈現獨特的“Y”字結構,這個特殊的結構決定了血液垃圾容易在這裡堆積,時間長了,就很容易出現堵塞。頸動脈血管堵塞,是頸動脈裡的粥樣硬化斑塊堆積,把血管完全堵塞了。

關於頸動脈血管堵塞危害的嚴重性,我來舉個病例:急診科接診過1名41歲的男子,他是名建築工程師,有時,設計任務來了,就得加班加點地畫圖紙。生活上也沒有規律,常常一天三頓飯點外賣、吃漢堡、喝高糖飲料。他經常頭痛頭暈、四肢無力。有時還覺得一側肢體麻木。這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生活,但是他只是以為工作太勞累了,並沒有當回事。終於有一天,他工作中突然昏迷。送醫院被確診為腦梗塞,而原因就是頸動脈堵塞造成的。由於救治及時,他後來脫離了生命危險。

據統計發現,大概約有三分之二的腦梗塞都與頸動脈堵塞有關係,頸動脈是連接心臟和大腦的橋樑,是大腦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因此給大腦供應血液的頸動脈一旦出現了堵塞、不暢等狀況,大腦就會嚴重缺血,患者極易患上會中風、腦梗死等。

頸動脈一旦堵塞,可以做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或者頸動脈搭橋術,需要及時治療,能做手術或介入支架治療,最好做治療,藥物主要是活血化淤的,另外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

預防頸動脈堵塞,就要很好的控制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少吃大魚大肉,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生活上規律,飲食上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