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太后和臣子的愛情故事成清朝未解之謎,康熙為其自願折壽··

文|小熊

康熙二十六年的十一月,孝莊太后患了重病,康熙為此感到十分焦慮“親嘗湯藥,晝夜不離左右”,甚至祈求上蒼通過折壽來讓祖母孝莊病情好轉。

康熙在讀祝文時,淚流滿面:“憶自弱齡,早失估侍,趨乘祖母膝下,三十餘年,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同級之恩,畢生難報……

這個太后和臣子的愛情故事成清朝未解之謎,康熙為其自願折壽··

孝莊是公認的出色政治家,在清朝入關特別困難的情況下,她維持了清皇室的團結,保護並培養了順治、康熙歷史名君,對扭轉當時中國的分裂局面使中國歸於統一具有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她沒有像慈禧那樣垂簾聽政,始終處於幕後,這在中國史上是非常罕見的。而關於她卻有一個未解之謎。

女人一生最大的悲痛,莫過於中年喪夫,晚年喪子,孝莊無一倖免。

孝莊13歲時嫁給比自己大21歲的皇太極,和自己的姑姑哲哲共侍一夫。

在清初,滿蒙聯姻是一項即定國策,女子都揹負著家族的使命,孝莊的婚姻就是一場為家族所犧牲的政治聯姻。

因為遲遲沒有生下兒子。

在她22歲那年,自己的姐姐海蘭珠也嫁了過去,深受皇寵的海蘭珠沒多久地位就僅次於姑姑哲哲,相較之下,早早入宮的孝莊妃位並不高,說明了她當時不受寵。

這個太后和臣子的愛情故事成清朝未解之謎,康熙為其自願折壽··

皇太極

可能正好是男女之情少一點,皇太極更樂意跟她分享朝堂上的事。執政時期就誇讚她“贊助內政,既越有年”。

皇太極去世以後,無所依仗的莊妃為了幫助兒子順治皇帝坐穩皇位,依附上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多爾袞。

對於太后下嫁一事,史學界尚有爭議。便有了後面清宮四大未解之謎——孝莊到底有沒有嫁給多爾袞?

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應該是存在這樣的事實的。

  • 最早引起關注的是出現明朝遺民張煌言的十首詩裡。

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建夷宮詞》

也有史學家反駁:張煌言是前明舊臣,對清廷那是深惡痛絕,有寫詩誹謗的嫌疑。

這個太后和臣子的愛情故事成清朝未解之謎,康熙為其自願折壽··

太后時期的孝莊文皇后

關於“太后下嫁”更具說服力的是,宣統初年,內閣儲存檔案的大庫圍牆倒塌,時任閣讀的劉啟瑞奉命檢查庫藏,竟查到了順治年間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的詔書(事筆者未做考證,不知真偽,僅供參考。)

按照當時的境況:兒子年僅6歲,自己也只是個沒有權勢背景的小小莊妃,面對那些對皇位虎視眈眈的人,憑一己之力幾乎毫無勝算。此時若是依附了最有實力的多爾袞,就相當於給自己和兒子鋪設了完美的道路,這麼一看,孝莊應該是相當願意嫁給多爾袞的。

  • 就滿人風俗來講

按照當時的傳統,一旦成婚,福臨就算是多爾袞的兒子。(多爾袞後來對福臨也像為人父的態度。)

入關前滿人還是遊牧民族,兄死娶嫂,這在很多遊牧民族中都是很盛行的風俗。貞操觀之類的東西,他們並沒有概念。

皇太極的後宮裡五個地位最尊貴的后妃裡,就有兩個是林丹汗的寡婦。當時的滿人並不會覺得她們嫁過人不貞潔而看輕她們。而皇太極最愛的女人海蘭珠,也是再嫁之婦。

清朝後期守寡不再嫁可獲賜貞節牌坊,貞節牌坊雖多,可守寡的女性依然不多。

這個太后和臣子的愛情故事成清朝未解之謎,康熙為其自願折壽··

多爾袞

皇太極死後,孝莊為了自己和兒子的將來,按照滿人的祖制,嫁給多爾袞,是很正常的事情。

  • 可是為什麼順治帝會先默許“太后下嫁”,後來定罪多爾袞呢?

1650年,多爾袞打獵跌傷致死,順治下詔定其罪,其中有“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等言,這又是“皇父”又是深入“內院”的,不免讓人想入非非,揣測其中深意。

這個太后和臣子的愛情故事成清朝未解之謎,康熙為其自願折壽··

順治帝

早期順治需要多爾袞的幫扶,所以只能對“下嫁”之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後來順治逐漸長大,又受到儒家教育的影響,認為此事不符合道德標準,深以為恥,大權在握以後,杜絕了寫入正史的可能。

再加上多爾袞對順治管教很嚴,沒有遵從君臣之禮,讓他覺得臉上無光。多爾袞死後,福臨不需要看人臉色行事,所以多爾袞死後不到兩個月就遭遇削爵挖墳,很明顯是福臨沉寂多年的報復。

福臨是怨氣已久,多爾袞是毫無察覺。

  • 孝莊對多爾袞的情感

福臨對付多爾袞,孝莊一聲不吭,很顯然,福臨在侮辱多爾袞的同時,也是在侮辱自己的母親。

孝莊為了顧全大局,沒有拂了君王的面子,但是依然將氣撒在了福臨深愛的董鄂妃身上。

這個太后和臣子的愛情故事成清朝未解之謎,康熙為其自願折壽··

董鄂妃

例如在董鄂妃兒子死了非常痛苦的時候,還讓董鄂妃去侍候自己(董鄂妃的早逝也和這些事情有關。)

如果看了《孝莊秘史》和《康熙王朝》,很難從電視劇中判斷孝莊對多爾袞的感情,畢竟都不是史實,但是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孝莊嫁給了多爾袞

而民間更多說法是他們之間更多的是男圖色,女圖利,利益交換,合作共贏的關係。

個人來看,孝莊對他既沒有純粹的愛情,也沒有被迫忍辱負重,就像那個年代的平常夫妻,但肯定要比對皇太極的感情好很多,因為多爾袞給了她想要的一切,她對多爾袞的應該有感激和依賴,並且有一些討好。

多爾袞雖然大大咧咧,卻絲毫不影響他的政治才能,孝莊後來輔佐康熙的為政方法,也可能是從多爾袞身上學的。

這個太后和臣子的愛情故事成清朝未解之謎,康熙為其自願折壽··

康熙二十六年,75歲的孝莊太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彌留之際,遺言不與皇太極合葬。

此事常常被作為“太后下嫁”的論據,眾所周知,順治皇帝並沒有葬到瀋陽昭陵附近,而是創新了一把,在清東陵另起一墳,順治皇帝選擇了清東陵,也給了孝莊不去昭陵陪葬皇太極的理由:更想和自己的兒孫在一起。不合規矩卻又挑不出毛病,擱置三十多年,最後孫子康熙帝完成了她的遺願。

很難以偏概全的從此事定論“太后下嫁”之事,只是,當時的境況,只憑借一點心機和手段,就能保住清王朝,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