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宅改,余江这个村的干部不怕被骂

“其实一开始他们叫我当理事长,我是拒绝的,因为我从来没想过在村里当干部,后来他们就邀请我回家看看,这我答应了”。回到家乡,发现村里路依然坑坑洼洼,下雨天,出不来进不去;空心房、危房、猪牛栏,密密麻麻乱得像杂草一样,整个村庄脏乱差,人居生活环境非常恶劣,这些张志辉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为宅改,余江这个村的干部不怕被骂

自成年以来,张志辉走南闯北,在外漂泊了几十年,可是,不管走多远,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在鹰潭市余江区平定乡的沙溪村,那是他永远的根脉所在,那里有他挥之不去的乡愁。怀着为子孙谋利、为家乡造福、为村庄添彩的激情,张志辉毅然决定放弃国外的生意和优越的生活,当上平定乡沙溪张家村理事会理事长。

为宅改,余江这个村的干部不怕被骂

起初张志辉认为:“村里的那些烂房子、猪牛栏谁会要呢,拆掉不是更好。”谁知,现实却给张志辉狠狠上了一课,群众宅基地祖业观念根深蒂固,要拆他家房子那就是和他拼命,宅改,真可谓是天下第一难事。“当理事长要能吃亏,要受别人受不了的气,要做别人做不愿做的事。”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张志辉总是这样给自己打气。

81岁的老人吴早凤,三个儿子都建了新房,可自己一个人却住在老房子里,属一户多宅。张志辉和其他理事分头做老人和其儿子的工作。经过多次上门劝说,儿子和媳妇都答应和老人居住,可老人自己就是不同意。原来是老人想一个人住,清静一些。“老人住的老房子年久失修,经常性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倒塌的风险,不管怎样,老房子必须退出。”为此,张志辉前前后后跑了老人家25次,每次都同老人拉家常、讲道理,讲村庄的规划,和她说说未来家乡的样子,同时在村里已退出的属于集体的又不影响规划的房子里找寻了一处让老人暂住,最终感动了老人,同意拆除。

为宅改,余江这个村的干部不怕被骂

回忆起宅改中的点滴,张志辉深深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当理事长前每次回村,村民都会热情地邀请我进屋坐坐,现在都怕我去他们家。”这前后巨大的反差,张志辉很长时间才适应。但是最让他痛心的是,宅改工作刚启动时,儿子发生意外去世,一个村民却在背地里讽刺他:就是做多了宅改儿子才会没的。“我当时听到这些话,心脏痛得快要停止跳动了。”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和咒骂,张志辉坦言后悔过,但是不曾动摇过。他认为,“宅改没有回头路,我得对得起我拆的每一栋房子,实现我对他们作出的把家乡建设好的承诺”。2018年,全村拆除老房子137栋,面积3万多平方米,废旧厕所、猪牛栏退出1万多平方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