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教育常識辦學校

站在孩子的視角做教育,迴歸教育常識做教育。新時代,我們的教育需要改變,也需要堅守,學校既要主動對接時代需求,更要堅守教育本質,迴歸教育常識。

著名學者周國平說:“智育限於知識,美育限於技能,德育限於規範,都是捨本求末。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潑、智慧的頭腦;豐富、高貴的靈魂。”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殘缺的、無靈魂的教育。實施自覺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促使一個人心清目遠、富於責任、心靈充實、情感豐富而健康。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時刻思考教育的常識,遵循教育規律和孩子成長規律,反思與糾正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育行為。

教育最基本的常識是什麼?教育要立德樹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發展人,而不是專注於孩子狹隘知識的掌握、分數的獲得以及學歷的增長。

教育應該遵循孩子身心的發展規律,遵循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這是教育的常識。如果教育者眼中只有分數,把學校辦成應試工廠,把教室變成應試車間,那麼培養的學生只會成為考試機器,這就背離了教育常識。

迴歸教育常識,就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我們要為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他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成功,或者讓每個學生都能健康快樂成長。要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就要研究學生,因材施教,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成長空間。作為一名學校管理者,我們應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有沒有給每個孩子提供展示的平臺,有沒有讓每一個孩子在校園內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覺,有沒有讓不同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座標與人生方向,有沒有讓孩子成為他最好的自己。正如我們一直提倡和堅持的“全息活動育人”,就是為了讓學生打破班級界限,能在家長和教師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贏得更多的自由成長空間。我們發現:孩子在富於激情地展示自己特長或研究成果時,他們樂在其中,成長中便呈現出不一樣的精彩。還記得一位學生宋鑫雨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後,在給教師的信中這樣寫道:“感恩母校讓我成為學校的首批小記者。轉眼十年,小記者的經歷彷彿是生活的伏筆,幾經沉浮,終於在大學校園裡有了呼應。現在想來,我做小記者時最大的收穫就是去經歷、去觀察、去親近每一個人,然後去思考、去表達、去傳遞引起情感共鳴的力量。”可見,對宋鑫雨來說,從小參加小記者活動,開闊了視野,拓展了能力,提升了語言表達水平,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問“為什麼”以及“怎麼做”。

迴歸教育常識,就要進行教學方式的變革。要改變過去課堂教學“老師滔滔地講,學生靜靜地聽”的沉悶局面。改變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真正進行有效學習、深度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站到課堂的中央。因為“教育改革只有進入到課堂的層面,才真正進入了深水區,課堂不變,教育就不變,教育不變,學生就不變”。教學要以學習者的學習為中心,重構師生關係,增強師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真誠交流、思維碰撞。教師不能是“一言堂”,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導者和欣賞者,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孩子的眼神明亮,思維活躍,課堂靈動”。

迴歸教育常識,就要做適合孩子的教育。印度哲學家奧修曾經說過:“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當教育適合孩子時,孩子就感受不到教育的存在。”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問題,而不是站在管理者和教師的角度作出決定。現在許多學校的社團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在開設過程中,作為管理者我們要捫心自問:活動是否真正做到因人而設,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活動?活動是否真正做到因需而用,讓每一種資源成為活動的有機元素?活動是否真正做到因情而定,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既然教育要“以人為本”,就必須讓孩子站到學校的中央、站到課堂的中央,要讓孩子時刻感受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迴歸教育常識,按教育規律辦事,按孩子生理心理成長的規律辦事,聚集社會、學校、家長的力量,為孩子成長奠基鋪路,讓孩子在快樂和幸福中學有所成。每一個孩子都是懷抱夢想的種子,我們迴歸教育常識,心中時刻裝著孩子,每一個夢想的種子就會在家校社共同營造的“溫暖陽光”裡紮根、發芽、開花、結果。

真正的教育是靈魂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應包含智慧的愛,它與人的靈魂密切相關,真正的教育必須觸動靈魂深處。教育是文化的積澱,不是生硬的灌輸,不是知識的簡單複製,我們需要喚醒學生的內在成長渴求,激發他們的內生力。

(作者系山東省壽光市聖城小學校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08月21日第13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