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在莆田四通八達的六大古街中,那些古樸帶著明清味道氣息的老屋隱秘其中,彼時的大戶人家都在這裡落腳。其中有一棟極具特色且名噪一時,被人稱作“將軍樓”,它的主人,是靠莆仙人熟知的小吃“碗糕”發家,兜兜轉轉,斯人已逝,物在故事也在。

燈芯紫青相纏,燃盡了,一代人逝去。可那物還在,於是他們的故事還在時光裡飄蕩

一碗碗糕,和莆田土特產,讓他發家了。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宋德星(中)與子女的合影

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那還是一個國破家亡的年代,莆仙人宋德星就出生在那樣的年頭。每天天還沒亮,他就跟著母親出門擺攤,賣早餐,主要是碗糕和湯圓。

碗糕,是莆仙人熟知的小吃,那時莆仙人的早餐常見它的身影。碗糕製作工序繁雜,耗費體力大,是個起早貪黑的苦力活,莆仙人說碗糕“笑”得很好看,象徵家中會充滿歡笑。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莆仙人熟知的小吃--碗糕

為了試一下碗糕發酵的口味,宋德星每天早上都會蒸上一個嚐嚐,因為家裡窮,就這一個碗糕宋德星母子兩都要相互推讓著吃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19世紀的莆田

幼時貧困,靠著勤勉,把日子過了下去。那是那一代小生意人特有的精神,勤勤懇懇,腳踏實地。

之後,宋德星開始經營龍眼乾、枇杷幹生意,將這兩種特產賣到江浙一帶。龍眼乾和枇杷幹是宋德星自己在家烘焙和熬煉的,也是累活。靠著之前的賣碗糕這些和販賣土特產的生意,宋德星發家了。

每週六敞開大門發糧,督建莆田總堂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靠碗糕和土特產發家之後,跟所謂的商賈鉅富還有一點差距,宋德星跟家人依舊保持勤儉的家風,但是做善事方面,從不計較。

每週六,宋德星都會敞開大門,將糧食分發給貧困的人,並時常幫助周邊鄰居。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莆田總堂;圖:網然

1915年,宋德星受邀擔任建設衛理公會莆田總堂的督工,就是如今在荔城區市府路倉邊巷的一座百年建築,衛理公會莆田總堂,又稱基督教莆田堂。

後來,該教堂與宋德星宅居一併被列入省第一批優秀近現代建築。

故居探出小半身,朱顏未改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宋德星故居,圖:自掛東南枝

在上世紀40年代,宋德星建了一棟樓供家人居住,這就是如今已成了文保的宋德星故居。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圖:馬俊傑

這是一棟磚木混合結構的兩層近現代風格樓房,院門、圍牆、一層露天庭院、二層前後露臺,彩色玻璃鑲嵌窗欞,每一處都別有一番韻味!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圖:jason

雕樑畫壁間,極其精緻細膩且繁瑣的木刻裝飾,硃紅、金漆依稀可見,採用蓮瓣形柱礎,柱礎表面雕刻的花紋栩栩如生。

感嘆這樣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得靠多少運氣?

成了“將軍樓”,名噪一時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那麼宋德星的故居為什麼成了“將軍樓”呢?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宋德星宅居有三棟樓,原來在解放初期,1949年,家中住進一批解放軍,後來才知道,這些軍人中有部隊首長,就居住在宋德星老宅其中的一座樓裡。

而這居宅中不斷有首長搬走,又有首長搬進來。這座樓也因此被稱作“將軍樓”。(有人說是原28軍軍部也在此駐留過)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再後來部隊走了,居宅成了莆田地區公安處。到1987年,時隔38年後,後人帶著子女回到居宅中。

1990年,曾在將軍樓住過的一位首長故地重遊。

靠“碗糕”發家的這位莆田商人,日後建了一棟“將軍樓”

在坊巷裡,高聳的紅磚牆在樹叢掩映下,依然一眼能分辨出牆身的年代感,這“將軍樓”從圍牆裡探出小半身,這座老樓,朱顏未改。

圍牆之外,那一碗細嫩鮮甜的碗糕依舊會在每日清晨飄起香氣,如今斯人已逝,但物在,故事依舊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