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幼兒園上了一堂課,才發現原來幼兒園排座位大有玄機

去幼兒園上了一堂課,才發現原來幼兒園排座位大有玄機

們寶上幼兒園一個多月了,因為是8月下旬出生的娃,成了班上最小的小朋友。開學的時候,看到班上前一年9月、10月出生的小朋友,他們的個頭要高出大半個頭,們寶和他們站在一起,一看就不是同齡的孩子。除了體格,大孩子的心智發育、生活自理能力等各方面明顯更成熟些。為此,老母親著實有不少擔憂。

雖然8月份已經開始慢慢地向們寶鋪墊上幼兒園這件事,包括日常的吃飯、如廁等訓練也同步進行,甚至還以獎勵一個玩具為代價邀請升一年級的姨侄女充當小老師給們寶模擬幼兒園上課的情境,但是整個9月份,分離大戲幾乎每天都如期上演。雖然老母親心裡也萬分煎熬,但也不得不狠心地把孩子往老師懷裡一塞,轉身就跑,直到聽不見背後撕心裂肺的哭聲,還有那一聲又一聲的“媽媽”。沒辦法,畢竟我是家裡的頂(leng)梁(xue)柱(gui),爸爸送,爸爸哭,外婆外公送,外婆外公哭。

去幼兒園上了一堂課,才發現原來幼兒園排座位大有玄機

過完9月份的適應期,國慶假期一返校,各種活動通知就接踵而來。家長群裡,一般只需賣力吆喝的大家都積極響應,名額還得靠搶;要動腦筋費心力的大家都會自動屏蔽,比如家長助學進校園,需要出教案上交,通過後去學校借班試教(正式教學是在自己孩子的班級,試教是在同年級別的班,以檢驗課堂效果以方便改進),接著是本班正式上課,課堂結束後還要填寫活動自評表。這類活動費時費力,要準備教具,也不能單獨與自己家孩子互動,上班的家長還要請兩個半天假到學校,家長們都避而遠之。但是,這種“好事”卻落在了我的頭上。

那天,把們寶交到助教老師手裡,正準備走,被班主任老師叫住,她有點難為情地說:“××媽媽,昨天晚上群裡發的家長優質課堂您有興趣嗎?”我心一驚,其實我一看到通知我也是自動屏蔽的,一是準備時間太急了,前一天晚上通知,第二天上交教案,第三天借班試教,再隔幾天本班正式授課;二是我本身是比較安靜的人,從小文藝表演、主持這一類的活動都不會有我的身影,要活潑開朗地逗小班孩子,內心是拒絕的。另外,這次的主題是垃圾分類,一想到要給一群三四歲的孩子講清楚分類,我頭都大了。

我挺喜歡們寶的班主任的,她雖然是第一次工作,教學經驗比不上有豐富經驗的老師,但是她身上有很一個非常寶貴特性:熱情。每次看到她,她都是笑嘻嘻的,帶著孩子鍛鍊、活動都特別有活力,全身散發著對孩子們真心的喜愛。我認為幼兒園主要是讓孩子開始學習集體生活的階段,學習知識只是附帶,擁有熱情和真心喜愛孩子的老師卻難能可貴。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何況我是真心喜歡這位老師,又礙於她第一次開口提參加學習活動,我只能婉言拒絕:“啊?我不太擅長哄孩子,更何況是一群孩子啊!而且我看通知好像要到學校好幾次,我時間也不一定合得上……”其實她也有些為難:“我看您挺溫柔的,哄孩子肯定沒問題的。”我尬笑著應聲,表示回頭再看看通知,考慮一下。

去幼兒園上了一堂課,才發現原來幼兒園排座位大有玄機

經過一上午的猶豫,想著老師既然開口了,不管最後上不上,但是我還是交個教案,她也能交差,於是給老師發了消息,表明了自己的難處,但是還是積極支持她的工作。當然,一下午就不能幹別的,趕緊搜資料、找素材,還在某寶購買了一套垃圾分類的PPT模板,抓緊時間擼個適合幼兒園小班PPT教案。中間還抽空給娃寶吐槽下,他讓我就隨便下個模板交差應付下就行了,這個提議被我拒絕了。雖然我不打算去上課,但是交出去的東西也就代表了我自己,不說要多高質量的,至少不能自己都無法認可。我緊趕慢趕,在要求的三點半前把教案發給老師。下午,群裡有一位家長報名了家長優質課,我心裡一喜:不用上了!真是喜大普奔!

我以為這事就算翻篇了,結果,吃過晚飯,電話響,拿起來一看來電名字,心想:完蛋!果然,老師首先表示了對教案的肯定,也給予了一些建議,然後說第二天下午去學校試講。只能硬著頭皮上了,晚上娃睡了,我抓緊找好兒歌視頻動畫下載,再轉碼插進PPT(很多歌曲限制播放器),教具來不及準備了,只能這麼上了,心想還有別的媽媽報名了,我應該是選不上了。第二天下午去了學校才知道,我們班老師只通知了我去試教了,也就是好賴就我了。看到別班的家長準備了一大堆的教具,我心好慌,看來只能就是PPT幹講了,到時候聲音只管大一點,表現得歡樂點,我暗暗給自己打氣。給孩子們上課真的是比做會議彙報難多了,我莫名地緊張。好在借班試教的班級小朋友很捧場,積極與我互動,試教在歡樂的氛圍中結束了。

試教一結束,我們班的班主任老師就跑過來,興奮地告訴我:“你的課程大受表揚啊!辛苦了!”我還一臉懵。接下來就是等所有家長的試教結束,負責主題課的老師來給我們反饋意見,剛好在我們班試教的家長還沒結束,我就悄悄站在教室後門看,發現一群孩子都圍著擺教具的桌子嘰嘰喳喳,保育老師和助教老師正忙著維持秩序。原來,這位媽媽沒有準備演示文件,只帶了垃圾桶模型去了,只能就是模型介紹垃圾分類的知識,孩子們都對小小的垃圾桶充滿了好奇,結果課堂就不受控了。那位媽媽結束後,我們一起在走廊等另外一個班的家長結束,她也忍不住吐槽:“我們班老師臨時通知要來,我都沒準備。剛才孩子們一圍上來,我都慌了。”我心裡直打鼓,我們班的孩子這麼活潑,正式上課那天場面我控制不了怎麼辦?

所有試教都結束了,負責主題課程的老師與幾位家長溝通試教的情況。她徵詢我的意見,說我的PPT教案很有特色,跟園長溝通後,打算採取“同課異構”的方式,也就是三個班級統一用的我的PPT作為教案授課,輔助的教具自行準備就好。這個結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原本只是想應付一下老師,沒想到一步一步地被推到這裡了。

既然確定了需要正式上課了,雖然時間很短,我還是拿出積極的態度準備,根據老師的反饋意見修改PPT、從某寶購買了大號的垃圾桶模型,自己製作教具是來不及了,只能從現有的教具上動腦筋,設計展現形式和互動方式了。

好在正式上課那天,主題課很順利地完成了,小朋友們很捧場,互動也很積極,只有個別小朋友習慣性地離開椅子(後來有一名保育老師專門蹲在他椅子後面),沒有出現我擔心的混亂場面,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完成了課程。班主任老師也感嘆:“今天課堂秩序比上次好多了!”

從開始的抗拒,到後面的積極準備,我一步一步被外力推著完成了這次主題活動。但是,這次活動讓我有了很多意外的收穫,也讓我對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有了很多新的認識。

意外收穫一:幼兒園原來是這樣排座位的

這次負責主題課程的老師在與我們反饋試教情況的時候,向我們介紹了幼兒園上課時的排座形式。一般,上教學課的時候,幼兒呈馬蹄狀坐好,即U形,開口面向教學屏幕。兩邊豎排各一排,面對面坐;橫排兩排,前後坐。為了與小朋友保持視線平衡,老師坐著教學,坐在前左或者前右。

示意圖:

去幼兒園上了一堂課,才發現原來幼兒園排座位大有玄機

在主題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坐在第一橫排的小朋友互動性都強,對老師的提問和引導都能主動、積極作出回應;坐在兩側豎排的小朋友,即便本身不是很活潑的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也能參與到課堂的互動中來,尤其是坐在前面幾位小朋友,很容易進入老師的視線;而坐在橫排第二排的小朋友,除了個別本身比較活潑的小朋友,其他基本對課堂的互動或者遊戲不會作出明顯的反應。老師本身是坐著教學,第二排的小朋友也可能因為前面的視線遮擋,看不全老師的手部或手上道具的演示,容易走神。

去幼兒園上了一堂課,才發現原來幼兒園排座位大有玄機

這是我經歷的教學課的情況,其他的手工課、課間操、體能課隊形的排列順序暫時還沒體會到。

座位可以說是幼兒個性、認知、社交的催化劑,座位安排的藝術對幼兒和諧個性的發展有著潛在的影響。比如,W.沃勒和H.沃爾伯格的研究發現,在“秧田型”座位中(中小學採用座位)中,坐在前排的幼兒個性比較積極、或者依賴性強,坐在後排的幼兒個性消極、自信心不足,中間的幼兒則希望引起老師的注意。而這一影響也會直接體現在學生的學業成績上。而圓型、半圓型、小組型和馬蹄型座位則能相對提高幼兒之間的交往幾率,同時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和老師進行互動。

去幼兒園上了一堂課,才發現原來幼兒園排座位大有玄機

然後,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座位形式,客觀上都存在著“最佳地帶”、“普通地帶”和“邊緣地帶”。有專家根據場概念的物理學原理髮現:集體教學的環境下,幼兒感知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過聽和看,不同位置的幼兒對信息的感知效果因為距離信息源的遠近而不同,相應地幼兒的思維過程也就不能與教師教授過程保持同步。而教師在座位安排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和科學,在一定程度上會存在暗含老師的喜好、氣質性格、教育理念以及個人喜歡的交往方式。

當然,幼兒園是一個集體,很多時候,老師在處理事情時無法兼顧到每個孩子的感受也是在所難免的。如果對自己家孩子的座位和隊伍排序有想法的家長,可以私下找老師直接溝通,瞭解排座的原則、是否會定期調換等,合理地表達自身的想法。

意外收穫二:如何讓孩子獲得老師更多的關注

去幼兒園上了一堂課,才發現原來幼兒園排座位大有玄機

從早上八點入園到下午五點離園,在醒著的時間裡,孩子和老師的相處時間實際上比父母和家長要多得多,可以說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因此,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度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

參加完這次主題課活動,客觀說,我最喜歡第一橫排的小朋友。因為本身不熟悉小朋友再加上這是第一次教學,缺乏經驗,在時長20分鐘的主題課堂中都是坐著教學,第二橫排的小朋友我都沒太看清楚樣貌。當然,老師和小朋友們之間更加熟悉,情況肯定不一樣。

我想,假如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當然喜歡更活潑、開朗,願意和老師互動、響應老師的問題的小朋友。還記得借班試教完,班主任老師跟我聊天的時候說:“其實跟小朋友相處也沒特別的訣竅,把自己放開就行了,尤其是小班的孩子,說白了,就是把自己當個神經病。”說完,她自己也笑了。對此,我是有體會的,因為小班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最多20分鐘,這中間說的東西如果本身趣味性不強,不超過5分鐘孩子就不聽了。因此,需要用比較誇張的語氣和肢體動作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你想啊,我在臺前費盡力氣地上躥下跳地蹦躂,要是孩子們沒有反應,真的會有很強的挫敗感,遇到那些做出強烈的反應、問什麼都會回答的孩子,在我的眼中就是天使啊!

通過這次主題課活動,我也發現了,我們家們寶不屬於“天使”這一類。他是需要老師引導型,或者說是外推型,如果老師主動、單獨地與他進行互動,他會作出回應。因此,我也有了很多啟發和思考,以後會在日常的相處中多多引導他主動地參與到集體課堂中去,比如在家中進行模擬學校教學情境的遊戲等等。

意外收穫三:我在孩子的眼中看到了驚喜,更看到了自豪

在正式上課的前一天晚上,我跟們寶說了第二天會去班上給他們上課的事情。我說是因為他在學校表現得最棒,所以老師就將這個機會給了他的媽媽我了。他表示知道了這個事情,但是我感覺他好像還沒搞明白真正是怎麼一回事。果然,第二天我進教室,跟小朋友打完招呼,又特地望向他,朝他揮揮手,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後特別開心地笑了。

課後,我問他媽媽今天的課上得怎麼樣,他當然是彩虹屁一串串了,家裡人也都特地問了他媽媽去學校上課的事情,他也是很高興地回答。為了鞏固成果,我告訴他如果他表現一直這麼棒的話,老師下次還會邀請媽媽去學校上課。

最後,我還跟他解釋了上課提問時他也舉手了,為什麼媽媽叫了好幾個小朋友卻沒有叫他。能為什麼呢,當然是避嫌,當然我不會告訴他。我說:“你是不是小手舉得不高,媽媽沒看見呢?”他想了一會,說:“那我下次一定舉得高高的,你就會看見了,一定要選我。”我答應了,這次是真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