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20的選擇:為什麼最後相中了美系路線而非歐式風格?

在國慶閱兵和天津直博會之後,我國陸航新裝備——直-20 10噸級通用直升機迅速成為網紅。

直-20雖然以S-70“黑鷹”直升機為參照對象進行研製,但也僅僅是外觀相同而已,該機具有五葉主旋翼、更高功率的發動機和更大的機身,可以提供UH-60不具備的高原性能、機艙容量和航程,此外還具有先進線傳飛控,這也是早期“黑鷹”所不具備的。

直-20的選擇:為什麼最後相中了美系路線而非歐式風格?

催生出直-20的“10噸級直升機項目”據傳啟動於2006年,根據後來互聯網上流傳的圖片,該項目在預研階段可能研究過兩種直升機構型,一種是類似UH-60“黑鷹”的後三點式起落架設計,另一種是接近NH90的前三點式起落架設計。UH-60和NH90可以說是10噸級軍用運輸直升機的兩個代表作,分別代表著兩大設計流派。

UH-60“黑鷹”的後三點式佈局的優點在於尾輪後置和尾梁下置,可以有效降低直升機的總體高度,便於運輸機空運。這是因為在當年“黑鷹”參與招標研製時,美國陸軍明確要求該機要能被塞入C-130的機艙中空運。

直-20的選擇:為什麼最後相中了美系路線而非歐式風格?

此外後三點式起落架佈局也便於在尾部佈置長緩衝行程尾輪,在前機身兩側佈置寬輪距跪式結構吸能起落架,再通過結合潰縮吸能結構和耐墜 ​座椅,能滿足下沉率12.8米/秒時乘員倖存率達95%的耐墜要求。分置於前機身兩側的主起落架也使這種直升機的地面穩定性由於前三點式直升機,有利於直升機在崎嶇地形的機降作業。

再來看NH90,其前三點式起落架佈局的優點在於降低了對降落場地面積的要求,適合上艦操作。此外由於沒有尾輪,因此該機採用上置式尾梁,可設置機艙尾門以方便裝卸貨物和人員運輸,在作戰使用上具有更大靈活性。但受限於機身兩側主起落架短艙尺寸以及後機身空間的限制,NH90的主起落架並不如“黑鷹”那般粗壯,這直接影響了耐墜性能。

直-20的選擇:為什麼最後相中了美系路線而非歐式風格?

​最終通過綜合權衡,直-20最終採用了後三點式佈局,這恐怕還是因為該項目為陸航主導,所以對耐墜要求和空運性能要求頗高。

這裡假設一下如果直-20是海軍主導的項目,可能會更傾向於對起降場地面積要求更低的前三點式佈局了,而且直-20艦載型也無需大費周章地將尾輪前移至機艙後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