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晉升最快的員工,果然第一個辭職”:終生成長者的3個特質

“那個晉升最快的員工,果然第一個辭職”:終生成長者的3個特質


朋友小肖講起他師父老苗的故事,十分感慨。

老苗其實只比他大兩歲,三年前進的公司。按照小肖的說法,老苗屬於“天賦異稟型的人,學什麼都特別快”。

可想而知,這樣的人一定是香餑餑,老闆特別器重老苗。三年來,他的職位突飛猛進,從普通工程師到高工到部門經理再到區域總監,簡直跟坐火箭一樣。

小肖他們公司在業內發展態勢非常好,老闆也一再挽留,甚至表示老苗可以隨便提條件,但老苗顯然有更大的追求,還是走了。

小肖說,老闆在送別宴上拍著老苗的肩,惋惜而感嘆地表示,早知道留不住他。老苗也是小肖入職以來,第一個主動提出辭職的員工。

上週,小肖看到老苗的朋友圈更新了動態,他已經成立公司,跨界到一個新的領域。小肖打電話過去恭喜,得知老苗已經接到不少訂單,團隊也已經建立齊備,一派欣欣向榮的模樣。

“師父真是個天才,我絕對相信他在新的起點上,必然能快速崛起。要不是我們領導待我不薄,我都想辭職去跟他混了!”小肖不無傾慕地說。

老苗的故事,讓我想起曾經共事過的很多優秀前同事,無論離職創業或在職打拼,確實都混得風生水起。

與所謂“天才”相比,我更願意稱他們為“終生成長者”。

他們雖然性情各異、專注點也不同,但歸納起來,都具備3個特質。

而這3個特質,讓他們無論身處什麼環境,都所向披靡。

“那個晉升最快的員工,果然第一個辭職”:終生成長者的3個特質

一、不怕與問題待久一點

自打去年9月開始認真玩自媒體以來,我的粉絲增長尚可,在各個主流平臺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有些人開始喊我“大佬”,喊完之後的下一句,通常是這樣的畫風:

“你這麼厲害,教教我怎麼變現唄?”

“到底怎麼寫出爆文啊?”

“為什麼我的文章都沒有推薦啊?”

他們讓我回想起曾經帶過的不少職場新人,很多人一遇到問題,無論大小,第一反應也是如出一轍地張嘴問:

“這個圖例是怎麼設置的?”

“這個表格是怎麼對齊的?”

“這個ppt的動畫效果是怎麼實現的?”

……

一開始,我確實在好好回答,但後來發現這樣只會讓他們變本加厲。

所以現在,但凡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問題,我只會統一回復:請自行百度。

就算這樣說,仍有一部分人會不滿地表示:百度哪兒有你快嘛,你一秒鐘就可以解答了啊,還能說得更詳細,更對口!

是啊,你們倒是節省時間了,是否想過別人的時間也同樣寶貴?

更為要命的是,當你習慣以伸手代替思考,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你照樣不會,更別提舉一反三了,只會接著繼續伸手。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並非是我多麼的聰明,只是和問題呆的久一點。”

新問題出現時,第一時間別總想著借外力,先自己動動腦,再動動手,你會發現至少80%的問題並沒那麼複雜,都能夠自主解決。

學會跟問題多待一會兒,是高手練成的必由之路。

“那個晉升最快的員工,果然第一個辭職”:終生成長者的3個特質

二、能夠突破視覺盲點

1980年,我國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到張家界景區寫生,被這裡的奇山異水所深深折服。

在吳冠中眼中,這裡的風景“比五嶽更為秀麗”,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但當問及當地居民的感受,大家都反映卻很平淡,紛紛表示:這有什麼稀奇,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子啊。

吳冠中離開後,寫下了《養在深閨人未識》一文,將張家界驚豔的景象盡數記錄,自此,才讓張家界從此走出“閨門”,為世界所熟知。

如此美景,為何當地人沒有發現它的奇異之處?

畫家與普通人對於美的鑑賞力差別,自是原因之一,但更為重要的,是當地人與周圍環境朝夕相處,早就習以為常。

醫學上有“視覺盲點”之說,視網膜上無感光細胞的部位稱為盲點,盲點是視神經穿過的地方。當物體出現在盲點範圍內時,我們就看不見這些物體。

同樣,我們的思維上,也會有類似的“盲點”。

越熟悉的事物,越熟視無睹,難以發現它們的美好,更無法發掘出其不同凡響的特殊價值。

而恰恰是這種盲點,不斷蠶食我們的思維,阻礙進步的步伐。

如何突破視覺盲點?最重要的兩個字,是眼界

如果不曾看過那麼多名山大川,即便是吳冠中,也未必能鍛造出如此敏銳的鑑賞力,第一眼就發現張家界獨一無二的美。

我身邊那些卓越的職場人,無一不是始終抱持開放的心態,積極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以不斷突破自身的侷限和視覺盲點。

眼界打開了,方能不斷突破自我,持續進階

“那個晉升最快的員工,果然第一個辭職”:終生成長者的3個特質

三、善於將恐慌區轉變為新的舒適區

職場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現象:那些習慣性抱怨公司、吐槽老闆的人,往往不會主動走。

為什麼愛抱怨,卻又不敢走?

兩個字:恐慌

有“領導力之父”之稱的諾埃爾·蒂奇曾以知識和技能為界定點,將人的狀態劃分為3個區:

最內層是“舒適區”,代表知識技能熟練掌握的區域。

中間層是“學習區”,代表需要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區域。

最外層是“恐慌區”,代表暫時無法學會的知識技能的區域。

“那個晉升最快的員工,果然第一個辭職”:終生成長者的3個特質

那些愛抱怨又不敢走的人,正是處於最核心的舒適區,雖然偶爾湧起想要看看更廣闊區域的念想,但一旦想到要學習新技能,擁抱新環境這件事,卻讓他們感到無比恐懼。

因而,只能待在原地,一邊自我安慰,一邊接著抱怨:

“萬一我學不會呢?”

“萬一外面還不如這裡呢?”

“反正,天下烏鴉一般黑吧!”

暢銷書作家沃爾什直言:“若不走出你的舒適區,那無異於虛度此生。”

對一個積極成長,渴求成功的人來說,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讓自己始終處於“學習區”。

經由不斷學習稍高於自己當前能力的、有挑戰性的事物,將內層“舒適區”不斷擴大,如此,“恐慌區”才會變成“學習區”,最終變成新的“舒適區”。

正如喬布斯也曾說:“Stay hungry,Stay foolish.

這句話直譯過來是“保持飢餓,保持愚蠢”,但延伸一下,也有人譯為“永不滿足,只問本心”。

回望喬布斯的傳奇之路,我們也能看到他一生確實都在“學習區”不斷開拓,從不屈從於世俗看法,始終堅持自我刷新,完美踐行了他這句話,最終,成就了當今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那個晉升最快的員工,果然第一個辭職”:終生成長者的3個特質

四、優秀是種習慣,天才也是

1985年,美國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在調研了120個行業精英後,得出一個結論: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後天訓練出來的。

無獨有偶,1993年, 德國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在對柏林音樂學院的學生進行長期觀察後,也得出了幾乎同樣的結論:成為世界級專家的核心條件,無非是在“學習區”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

所以,如果你曾和科比一樣,見過洛杉磯每天凌晨4點的大街,你也會明白,優秀是種習慣,天才也是。

恰如美國當代暢銷書作家艾瑞卡·容所說:“罕見的不是天賦,而是甘願跟隨天賦、嚐盡人間甘苦的勇氣。

所以,別怕應對新問題,積極突破視覺盲點,努力將恐慌區變為舒適區,做一個終生成長者吧。

以上。共勉。


作者:焱公子,髮型光芒萬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500強,專注解職場。寫有靈魂的故事,過有溫度的人生。微信公眾號:焱公子(ID:Yangongzi2015)。

改變認知,刷新成長,歡迎關注我的專欄,一起升職躍遷,做卓越的職場人。點擊以下卡片瞭解詳情:

“那個晉升最快的員工,果然第一個辭職”:終生成長者的3個特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