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胡傅銅酒樽

導語:在山西博物院的民族熔爐展廳中,有一件精美的盛酒器胡傅銅酒樽,歷經兩千多年,雖然酒樽上面的彩繪已經脫離,但通體的鎏金依舊光彩奪目。

而鎏金這種技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稱得上是古代冶煉文化的巔峰技法,如今卻也面臨著失傳的現狀。

今天,每日深閱讀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鎏金這項珍貴的民族技藝,我們先來了解它的歷史發展。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胡傅銅酒樽


1.鎏金始於戰國

鎏金是我國傳承兩千多年的金屬工藝裝飾技法之一,是古代金屬器物的鑲金方法,也稱火鍛金,近代稱“火鍍金”,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總結創造的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工藝技巧,是我國古代金工藝的光輝成就之一。

鎏金主要是將金和水銀混合成“金汞劑”,塗抹在銅或銀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附著在器面不脫,用於提高器物的光亮性和色澤度,從而增強金銀銅器的觀賞效果,謂之“鎏金”。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戰國鎏金帶溝

中國的鎏金技術始於戰國,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這一技術的國家。河南輝縣固圍村一號幕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璜,用七塊玉石和兩枚鎏金的銅獸製成,是已發現的最早的鎏金器物。從已出土的文物證實,在戰國時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術。

從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鍾”來看,它的鎏金技術已相當的成熟。

凡經過鎏金處理的器物表面色澤金燦奪目,富麗華貴,鍍於器物表面的黃金具有華麗的色澤,穩定的化學性質,良好的耐腐蝕性,因此出土的鎏金器物色澤保存完好,千年不變色,這是鎏金工藝能夠發展演變及傳承的主要原因。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從目前考古發掘的實物來看,1975年雲南萬家壩第21號墓出土的鎏金銅片3件,第35號墓出土的鎏金銅管38件,經測試相當於春秋末期。

山東曲阜出土的春秋末戰國初期的鎏金長臂猿,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戰國早期楚墓出土的鎏金銅板,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鑄有銘文的鎏金“楚大官糟鍾”從此器物來看,它的鎏金技術已相對成熟。

另據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的鼎,造型上有戰國早期的風格特徵,又因該墓出土的鎏金銅帶鉤等也屬於戰國早期的器物,時代最早的鎏金器物是1957年信陽1號楚墓出土的鎏金銅削和2號墓出土的鎏金長方板屬戰國早期。所以有專家學者認為鎏金工藝初始時間應定於春秋末期和戰國早期。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鎏金銅帶鉤

2.在漢代初步發展

漢代時期,社會相對穩定,鎏金工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鎏金器物豐富多彩,並向大型化發展。廣西合浦望牛山出土的鎏金碗、鎏金奩、鎏金飾件。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鎏金豹,鎏金“常樂飲官”銅壺,赫赫有名的鎏金“長信宮燈”。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長信宮燈

甘肅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鎏金銀銅鐘樽。《漢書》“外戚傳”記載“……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銅沓(昌)黃金塗,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黃金缸……”

陝西茂陵一號從葬坑中出土的,爐蓋外側及圈足均刻有與“外戚傳”大致相同的銘文,銘文中“內者未央尚臥,金黃竹節燻(盧)爐一具。”這兩則可看出稱謂基本一致,只是“黃金塗”與“金黃塗”之差。

鑑別一件器物表面是否鎏金,主要是標識其表層是否殘有汞。鎏金工藝發展到漢代已達到高峰,漢代貴族墓葬多有鎏金之器,且不像戰國時期只施於小件,而是有了不少大件鎏金器,並且往往鎏金與鎏銀、鑲嵌等工藝相結合,集多種裝飾工藝於一體。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3.唐宋後發揚光大

到了唐宋時期,鎏金工藝更加成熟、精湛,品種繁多。

在古代銅飾件裝飾中還有鎏銀,其工藝方法與鎏金相同,亦是用銀、汞劑抹於器表。而且多在銀胎上鎏金,如陝西唐代舞馬銜杯壺,故宮藏唐代鎏金鳳紋大銀盒,浙江瑞安仙崖慧光塔鎏金銀舍利瓶,寧夏8號陵鎏金獸面銀飾,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石旗遼代窖藏鎏金銀邊螺鈿杯,銀易變色,因此鎏金銀器較少,最早鎏金銀器見於1972年洛陽中州路19號車馬坑中的馬絡飾,屬於戰國中期。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唐代鎏金舞馬銜銀壺

據《唐六典》中稱金有十四種即銷金、拍金、鍍金、披金……另見《唐摭言·矛盾》“假金方用直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可見唐代鎏金稱鍍金,鎏金一詞出現較晚,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見宋·丁度等人修訂的《集韻》中“美金謂之鎏。”

在傳統修復中“火鎏金”也稱“鎏金”與“黃金塗”“金黃塗”,只是稱法上不同,工藝是一致的。

明清兩代鎏金器更是多不勝數,是鎏金工藝的頂峰時期,不僅在裝飾品、工藝品上鎏,而且普遍用於寺觀樓閣、府第陵寢和宮殿建築上,如湖北圻春縣圻州鎮明荊端王朱厚烇次妃墓鎏金壓勝錢,江西撫州益定王朱由木次妃王氏鎏金銀鳳冠,為顯示帝王之氣,故宮內到處可見明清鎏金佛像,富麗堂皇的鎏金大銅缸,就連門釘都鎏金,可見應用之廣。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明代藏傳佛像鎏金的顏色金裡有點發紅,呈紫黃金色。據老輩傳說是因為明代有些藏傳佛像製作中在鍍完金後要做“上紅”處理,就是把鍍過金的佛像放在一種樹皮泡出的紅色液汁中煮。因而佛像鎏金髮紅,正是明代的工藝特徵,但現在這一技藝已經失傳。

古時鎏金除用於器物表面外,還用來給武器鍍金,如隋唐時宇文成都的鳳翅鎏金鏜。而在近現代,鎏金技術仍然在流傳。在天安門前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毛澤東主席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就是鎏金大字。

4.鎏金佛像是銅鎏金技藝的見證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鎏金工藝的傳承人歷代以製作鎏金銅佛像為生。鎏金佛像是佛像藝術種類的一種,也是流傳時間最長的一種。

在我國古代,佛像多見於石雕石刻,其中最為罕見的是鎏金佛像,它是利用水銀加黃金,便其熔化,並塗抹至銅佛像表面,再經過高溫返原,得出帶金質的佛像。

因為極品鎏金原料稀少且珍貴,同時對於工藝要求十分高,容不得有一絲的錯誤,所以古往今來,鎏金佛像極為珍貴,被譽為佛教至寶,具有極高的價值。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朔州桑乾河

朔州地處山西北部,歷史上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交流的前沿陣地。銅鎏金工藝在此傳播輻射的實際範圍為:向南為忻州五臺山地區,向北途徑右玉殺虎口傳播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至河北張家口。

我們前面提到的胡傅溫酒樽,印證了晉北地區漢代已掌握了銅鎏金工藝,並一直傳承到了現代。

朔州歷史悠久,早在兩萬八千年前的舊石器晚期,“峙峪人”就在棲居生息。夏商時期,這裡是遊牧民族的天然牧場,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朔地屬雁門郡,有史記載以來,“樓煩、馬邑、招遠、陰館”頻頻見於古蹟,與之相伴的是一連串重大歷史事件。

蒙恬北擊匈奴,北魏發跡建國,劉武周稱帝,尉遲恭舉義,楊家父子抗遼等。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中原與遊牧民族的紛爭交匯,兩種文明的不斷摩擦與碰撞,導致了中原文化技藝在這裡的傳播與傳承,特別是歷代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如朔城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遼代崇福寺、應縣的遼代佛宮寺釋迦塔、山陰的北魏化悲巖寺、懷仁縣清涼山遼代華嚴寺磚塔、元代永寧寺。

現藏於右玉博物館的明代鎏金銅佛像、漢代鎏金胡傅溫酒樽至今金光閃閃。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傳統鎏金技藝在朔州地區傳承的主要方式是以製作鎏金銅佛像為主。

從遼代以來佛教文化大發展處處建寺院,信徒眾多因此歷代家家都供奉佛像。朔州地處大同雲岡石窟與五臺山佛教寺廟群之間,隨著歷代信眾供奉鎏金銅佛像,使這項傳統鎏金技藝在朔州這一特定的人文地理環境下得以傳承發揚。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5.傳承古老的鎏金工藝是一種情懷

鎏金技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通過開創研究、不斷探索總結才創造出的工藝。傳統銅鎏金技藝在歷代傳承中是傳男不傳女,傳長不傳幼,祖輩都遵守著這個不成文的規矩。

非遺之美|即將失傳的中國古代十大金工藝之一——鎏金技藝

先輩在鎏金操作時不允許女人在場,更不允許女人動手,認為黃金是聖物,女人接觸之後鍍不上金或是鍍上的金不亮,這是鎏金行當的禁忌和行規。

老手工的鎏金工藝,始終有它的市場價值和升值潛力,鎏金產品依然有很多用途,比如為各大博物館製作鎏金青銅器、銀器、鐵器等複製品,或者利用傳統鎏金工藝開發現代鎏金工藝品。

現代的電鍍是首飾量產以及降低生產成本的好方法,卻無法替代鎏金,因為老工藝留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信仰。(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