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記事:趙燕俠

梨園記事:趙燕俠

趙燕俠自幼在父母督導下練功學藝,7歲隨父趙小樓在杭州、上海、漢口等地搭班演戲。13歲那年,住家北平菜市口附近的西磚衚衕,她每天下午跟父親去珠市口開明戲院唱戲,步行路經虎仿橋時,總看見賣烤白薯的爐桶邊上坐著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等日落西山烤白薯收攤時,賣主就把未售完而剩餘下的幾塊白薯送給他吃。每當此時,他總是喜笑顏開,吃完白薯便自我陶醉地唱幾句京劇,而且唱得有板有眼,韻味兒十足。為此引起趙燕俠的好奇和注意。

梨園記事:趙燕俠

一天,趙燕俠試探地問他:“老伯,您會唱京戲嗎?”他點點頭。又問:“我跟您學戲行嗎?”老人愣了片刻後回答道:“孩子,我唱了一輩子戲,早先與梅蘭芳同臺當配角多年,也算是大紅大紫過一陣子,如今老了落得這個地步,你還要學這一行?”趙燕俠天真而執著地告訴他:“我喜歡這個職業。”並問老伯尊姓大名,老人告訴她,自己名叫諸茹香,是唱旦角的。燕俠一聽喜出望外,回家後立即將此事告訴了父母;父母一聽原來是久享盛名的諸先生,既同情又欣喜。第二天,經父親與諸茹香懇商後,諸慨然應允收趙燕俠為徒,並約定“窮師受窮徒”,既不寫“字據”也不宴賓朋,在趙燕俠家中吃頓便飯,就這樣,諸茹香成了趙燕俠的第一位恩師(開蒙老師)。

拜師後,諸先生愛徒如子,傾囊相教,趙燕俠尊師如父,勤學苦練,終使諸茹香老人一生精修苦研、日積月累,從而形成和積累的藝術成就與經驗後繼有人,也使趙燕俠醍醐灌頂,從而為後來出名成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梨園記事:趙燕俠

後先後拜李凌楓、荀慧生、褚玉香、何佩華等名家為師學習青衣、花旦,學習了王、荀、梅派的藝術特點。15歲演出《十三妹》,開始在京劇舞臺嶄露頭角,後又主演《大英烈傳》,並與前輩名家金少山、譚富英、楊寶森、馬連良等聯袂演出《武家坡》、《二進宮》、《霸王別姬》、《坐樓殺惜》等劇目。

她戲路寬,青衣、花旦、刀馬旦、文武小生等多種行當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都能演。而且從劇中人物性格出發,突破程式、行當的界限,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她做戲灑脫,唱腔悠揚婉轉,節奏鮮明,她結合個人條件,大膽突破,唸白清脆甜亮,咬字清晰,為業內外行家所稱道。

趙燕俠早年師從京劇藝術大師、荀派創始人荀慧生。一些京劇演員每演一齣戲總是要遵循某一流派,而在趙燕俠的藝術生涯中,她演的荀派戲由多到少,由少到無,自己的獨創劇目卻從無到有,由少到多,最後形成趙派,蔚然成風。她排演的《白蛇傳》獨樹一幟,流傳日廣,最終“出荀入趙”,成為京劇女演員中唯一的流派創造者。

1947年,19歲的趙燕俠組建“燕鳴社”,在京、津、滬等地演出,由她擔任主演的《紅娘》、《玉堂春》、《荀灌娘》等在繼承荀派風格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性發展,唱、念、做、打別具一格,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梨園記事:趙燕俠

梨園記事:趙燕俠

畫家吳冠中先生的散文集《美醜緣》中有篇文章《趙燕俠與海派》中說:“五十年代一家戲劇權威刊物載文批評了趙燕俠。我從來不敢輕信別人的批評或頌揚,必須自己去看。我沒有看過趙燕俠,便專程騎車到圓恩寺劇場買了一張趙燕俠《追魚》的票。這一看,一見鍾情。扮相美,唱腔跌宕多變,表演生動細膩,感情完全投進了角色。從此,只要有趙燕俠的戲,我場場都看…….”。吳先生說如果將周信芳作為海派的代表,“我想將北京的趙燕俠也歸入海派”,“對海派,無論是戲曲、繪畫或其他藝術門類,都有褒貶,貶之指不合正統,沒有功力瞎耍弄,嚇唬人;褒之指自創一路,敢於突破成規戒律,是藝術探索中最可貴的精神”。吳先生心中的海派,就是創新的代名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