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倒刺魚鉤跟隨著臺釣進入我國釣魚人的視野,起初只是在競技圈裡小範圍使用,後來野釣中臺釣的人越來越多,用無倒刺魚鉤的人也越來越多。但現在縱觀野釣人群中,用有倒刺鉤的釣魚人還是蠻多的。究其原因,還是怕脫鉤跑魚,傳統釣魚觀念中,鉤尖後方加上這麼一個小倒刺,可以防止魚鉤自動退出,脫鉤跑魚。事實上確是這樣嗎?今天就和大家探討探討。
首先說一下自從09年接觸臺釣至今,除了當初兩年的冬天玩串鉤用過丸世,一直用的無倒刺鉤,沒有感覺出有明顯多出的脫鉤跑魚現象,09年之前我也是玩了十幾年傳統釣的人,所以,是可對比的。下面我就先從兩種鉤各自的特點說起。
有倒刺鉤鉤尖後多出的倒刺,最明顯的優點就是用活餌時,活餌不易脫落,這是毋庸置疑的,雖然自臺釣後,我基本不摸蟲子,但也有為數不多的幾次掛過幾回蚯蚓,當時好像是窩點裡有昂刺魚,結果下去只要有魚動,蟲餌基本就掉了,不像有刺鉤那樣魚啃掉半截留半截,無倒刺魚鉤基本上是光鉤出水。另外一個優點咱就先算是它的,“較少的脫鉤跑魚機率”。再來說說其缺點,這個就也不少了,掛衣、掛人、掛抄網,凡是讓它掛上都不是容易解決的,手指頭讓鉤住去醫院取的釣魚人不在少數,有時候看到這樣的照片,渾身不自在,感覺就紮在自己手上,哈哈。掛抄網這事,十幾天前,我在江邊的一艘船尾釣魚,坐在相距不遠船頭位置的兩個不認識的鉤友竟然同時中鯉魚,都是三四斤的個頭,兩人都沒支抄網,本來坐得也近,遠遠看去兩個人並排在那頂著竿子,場面小有滑稽。然後我和同行的老哥就去給他們抄魚,老哥是小鯽抄,抄不了那魚,就用我的抄網準備一個一個來,三下五去二幫其中一人抄上來,準備再去幫下一個抄,結果他用的有倒刺鉤,鉤取不下來了。那邊那哥們魚在水裡遛著,也急哪,於是我就叫已經抄上來這人把子線剪了,但這人也不知道是隻有一副子線了還是人很軸,就是不剪,在那死命抓著鉤子扯。我這抄網是紗質的,說實話,當時他扯的時候我這還真是有點心疼我的抄子。搞了半天總算搞下來了,網布上多大洞,我也沒心思去看了。老哥也在那用他的小鯽抄幫另外一人把魚抄上來了,雖然只抄進去大半個身。
無倒刺魚鉤的脫鉤跑魚現象,我認為很多時候是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上釣魚人的心理作用,魚鉤只要鉤門深度、寬度足夠,刺魚成功後,垂釣者的竿子上的力道一直都存在的,沒有哪個人刺魚之後讓線鬆掉,這種情況下,魚是脫不掉的。真正導致脫鉤跑魚的要麼是釣靈了,沒釣到實肉;要麼是鉤門小了,沒刺穿魚唇,只鉤住了一點粘膜,只鉤住粘膜的情況下,不光粘膜容易被拉豁跑魚,而且魚鉤的受力點不在鉤門底部,而是在鉤尖,這時鉤門很容易被拉開,想象一下,力距在那裡,就明白了。不過有一種情況下,跑魚的原因真的可以歸結到缺少的這一點倒刺上,我們在飛小個體且非常嬌躁的魚種,比如翹嘴、小鯿魚、餐條等,出水後跳動非常劇烈,而且這些魚的嘴唇又很薄,看上去都是透明的,起竿重一點或者魚在劇烈掙扎跳動的過程中,魚鉤刺穿的那一個小孔會被拉大,出水後魚的劇烈跳動會導致魚嘴相對鉤尖有很大的上下起伏幅度,而且出水後竿尖的卸力方面不如在水下,這時鉤上的魚是很容易掉下去的。江裡平時半水最不缺的就是這種巴掌長的翹嘴,每每釣這種魚,脫鉤機率就很高,我觀察了很多次,後來加上同行的釣友用有倒刺鉤,兩者一對比,總結出就是這麼回事。
至於無倒刺魚鉤在上面有倒刺鉤所說的掛衣、掛人、掛抄網就不存在了,相對安全得多。當初競技用無倒刺最大的初衷——對魚的損傷小,便於回池,這一點在野釣中相對不是非常重要,但現在大家都注重放流,釣獲留大放小,所以還是提倡用無倒刺吧。魚情好的時候摘魚,尤其是裝了擋針,無倒刺鉤卸魚的速度那可比有倒刺快多了。
總結我的觀點,無倒刺魚鉤沒有明顯地增加脫鉤跑魚的機率,從安全、方便、快捷等角度考慮,應當提倡使用;有倒刺魚鉤在用活餌作釣防餌脫落上有獨特的優勢,除此之外在脫鉤跑魚上沒有明顯優勢。但是用鉤也是一個各人習慣的問題,有的人就喜歡有倒刺甚至就喜歡一種鉤型,不可強求,畢竟垂釣本身就是為了愉悅身心。
江釣人狂龍,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不是簡單地搜索拷貝而來,內容也絕非是單純的理論,都是多年的垂釣心得與實踐經驗,對於處於臺釣摸索階段的人來說,不敢說是上乘補品,多少會有點幫助。覺得本文對你有用可以關注一下狂龍,以後會有更多精彩內容。當然,有不同意見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探討交流。
閱讀更多 江釣人狂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