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和縣城區俯瞰篾匠街(畫面右方灰色區域)


走進安徽,徜徉在城市與鄉村的深處,會經常感受到歷史與現代的交融和積澱,尤其那一座座古鎮、一條條老街,以及深巷人家的老手藝、老物件,無不承載著悠悠的歷史記憶,訴說著無數的動人故事。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中安在線推出《行走安徽老街》系列攝影報道,集中展示老街場景及生活在老街人們的質樸、勤勞、幸福、喜悅、自信。

本期,我們帶您走進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篾匠街,在馬鞍山市和縣城內小市口向西,此處是篾匠與竹器行業的聚集地。篾匠街有著兩百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和縣境內唯一一條保存相對完整的古街,見證了和縣近現代的繁華與變遷。

拍攝手記:

所有安徽人以及安徽的朋友,請迅速回答:安徽省的“東大門”在哪裡?

文體愛好者,請告訴我:新安畫派的傑出代表戴本孝、“當代草聖”林散之、我國首枚奧運金牌獲得者許海峰的故鄉在哪裡?

此刻,請和我一道喊出一個美麗的名字:和縣!

據資料顯示,北齊天保六年(555年),齊梁在歷陽設制,改歷陽為和州。和縣在歷史上首度有“和”,應由此開啟。1911年11月12日,和州光復,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改和州為和縣,直屬省都督管轄。民國21年(1932年)屬安徽省。如今的和縣縣域面積1319平方公里,轄9個鎮,人口54萬,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歷史文化名城”“濱江產業新城”“生態休閒勝地”。

從一個春暖花開陽光燦爛的季節開始,憧憬如風越過盛夏至初秋,把心頭日夜盪漾,直到我再也按耐不住激動,於是早上5:15起床,帶上幾包器材就出發了。

要去哪裡?當然是去和縣!我的目的地是篾匠街。

起初,對篾匠街的認識過於膚淺,實地拍攝尋訪,把心沉下去,才覺得這個地方是非來不可的。

剛到街頭,57歲的馬仁榮師傅正在做蒸籠,他祖上五代都是篾匠。我們初次見面,他一開口就把我震住了:“我已與我的職業融為一體了。”我想,每一個對生活百般真誠的人,無不對工作萬分投入。“其實內心很想找個徒弟,能把手藝一直傳下去,但我知道,終究是沒有人來學。”他話峰一轉,又為剛才的想法墊了一個底,“隨著科技和時代發展,我的手工活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我也能接受。”一旁,他老婆笑了笑,又一言不發。幾分鐘後,這個滿臉慈祥、面色紅潤的篾匠夫人緩緩拿起剪刀把手上厚厚的繭一一去掉,那是被竹篾刺傷又長年累月辛勞後在手掌刻下的生活痕跡。

挨著一家住著80歲的羅萬財師傅,他祖上四代都是篾匠。羅師傅如今專做雞籠,幹滿一天,能打一個成品,所得80元左右。他因長年累月俯身勞作,導致晚年斜歪著身子幹活。老人告訴我,他兒子以前也是篾匠,後因生活不得不改行。“我要掙錢為兒子們買房分擔點,孫子孫女們上大學了,我當然要給他們掙點奶茶錢。“這位閒不住的老人,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永遠超越自己。

篾匠街並不長,你若只是閒逛,很快就可以走完。但這條街,單是這傳統的即將不復存在的生活用具銘刻著的時光和節奏就讓人著迷,當我們被新時代的科技恩寵,駐足回首來時路,彷彿時間不存在,或者更換了度量方式,獲得了新的更遼闊的座標。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裡有句臺詞說得好:“在此座標(新的更遼闊的座標)中,個人變得渺小,但以另一種方式接近永恆。”的確,在漫漫的歷史長河裡,人很渺小,但又很偉大。

你看老街裡的一口古井,時至今日它清澈見底,它依舊深藏大地,又接納蒼穹萬象,所謂頂天立地正如是。“現在停水停電了就只靠它了!”84歲的馬奶奶攤開右手掌,告訴我這口古井有五百年了。我詫異時,她利索地打了滿滿一桶水上來。

暮色催人把家還,我卻不願挪雙腳半步。那就再走一圈篾匠街吧。還真是巧了,這次碰見了在忙著做浴桶的65歲的木匠唐先勝!他是祖上第三代木匠。我愣愣地站在他家門口好久,見他一絲不苟又勤勤懇懇,對我這個陌生人淺淺一笑,和善的面容映照著心底的誠懇。我問他是否帶了徒弟,他笑著搖頭,過了一會,他又說,要是有人來學倒也願意教,不然這好好的手藝就要失傳了。我轉身抬頭,牆上他父親做篾具的照片還泛著銀鹽的微光。只是一轉眼,那個老篾匠就走了,只留下幾張照片映照著昨天的故事。

從合肥到和縣篾匠街,我與這風情萬種的斑斕大地自然融為一體,又一心匍匐在篾匠街的胸膛,忍不住對舊時光刨根問底,聽它的呼吸,又對未來無限憧憬。我解釋,這種感覺就是喜歡。莫言說,極致的喜歡,更像是一個自己與另一個自己在光陰裡的隔世重逢。在和縣篾匠街我看到了另一個真實的自己:就像這獨一無二的無法複製的老街,真誠而炙熱。

我以為,對於篾匠街,你是非來不可的。所幸我曾來過,以後也定會常去。(徽鏡映像工作室記者 陳群)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篾匠街建築局部紋理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篾匠街古樹和老屋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篾匠們稱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篾匠街,手上展技術,嘴上吐春秋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71歲的老張是家族第二代篾匠,他認為當下自己的生意還可以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46歲的李小兵18歲開始當篾匠,目前主要做蒸籠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80歲的羅萬財在做雞籠,他祖上四代都是篾匠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篾匠街也有賣其它生活物資的老行當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百年老井挨著一輛小車,兩個時代融為一體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50歲的篾匠撒世強已從業30多年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57歲的篾匠馬仁榮與家人一道勞作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65歲的唐先勝10多歲就當木匠,目前主要做足浴盆,每個售價90元左右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篾匠街現存房屋多為民國時建造,繼承了傳統建築的特點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居民到篾匠街買了一個木蒸子,香滿臉龐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居民傍晚在篾匠街乘涼




《行走安徽老街》系列之二十六:馬鞍山市和縣篾匠街

和縣篾匠街已得到保護,並即將利用規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