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假如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蚊子每年導致大量人類感染和死亡,這帶來了巨大的醫療負擔。因此,一些研究人員主張蚊子滅絕,但蚊子在生態學中有自己的作用。消滅蚊子不僅困難,而且還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蚊子假如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每天早晨,墨菲都會打開馬里蘭州沃爾特里德陸軍研究所的一扇鎖著的門。裡面有很多攜帶瘧疾的蚊子。她給數百萬只孑孓(蚊子幼蟲)餵了魚飼料,然後讓她們去咬腹部失去知覺的老鼠。每個月需要24只老鼠。Murphy研究蚊子已經有20年了,希望能限制蚊子傳播病毒的速度,甚至希望蚊子能從世界上完全消失。

蚊子假如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受。每年有2.47億人感染瘧疾,造成近100萬人死亡。蚊子感染包括黃熱病,登革熱,日本腦炎,裂谷熱,曲功熱,西尼羅河病毒等。這種疾病每天造成巨大的醫療和經濟負擔。目前的蚊子數量足以使阿拉斯加馴鹿窒息,現在幾乎到處都是北半球的季節性高

蚊子假如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如果世界上沒有蚊子怎麼辦?

科學家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並研究了蚊子生物學和生態學的一些令人驚訝的答案。

全世界已知有3500種蚊子,其中只有少數會叮咬人類。它們遍佈世界各地,遍佈各種棲息地,是許多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

蚊子假如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墨菲說,蚊子在地球上生活了1億多年,並與許多物種一起進化。消滅蚊子會導致捕食者失去獵物,讓植物失去傳粉昆蟲。沒有蚊子的世界不只是想象力。目前,各國已經以各種方式投資擺脫了病原體最多的世界上最有害的蚊子。

科學家們明白,即使沒有蚊子,其他物種也會被替換,生態將像往常一樣運作,甚至更好。伊利諾伊州立大學昆蟲生態學家朱利亞諾說,蚊子是主要的媒介,消除蚊子除了它沒有看到任何傷害的損害; Ma Condes,巴西聖卡塔琳娜聯邦大學的醫學昆蟲學家如果世界上沒有蚊子,它將更加安全,擺脫瘧疾蚊子也將成為人類的一大進步。

北極害蟲

蚊子假如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消滅蚊子可能對北極苔原產生最大的生態影響。許多蚊子都源於此。產卵後,昆蟲將在明年後孵化,然後只需三到四周就可以成長為成蟲。在寒冷的俄羅斯,蚊子的數量也非常高。

如果蚊子消失,至今尚無定論。北卡羅來納州環境和自然資源部的昆蟲學家哈里森估計,如果沒有蚊子,在苔原築巢的候鳥數量將減少一半。

其他研究人員不同意美國阿拉斯加的野生動物學家黛比說,在對鳥類的胃取樣時,極圈中沒有大量的蚊子,而是更頻繁地吃掉蟲子。 “因為人類很容易注意到蚊子。讓我們高估北極地區的蚊子數量。”

每天,馴鹿組中的蚊子每天從每頭馴鹿身上吸取300毫升血液。據信馴鹿選擇風路以避免蚊子。馴鹿遷徙方向略有變化,這將對極地地區產生重大影響。許多馴鹿踐踏地衣,舔地衣,運輸營養物質,成為狼的獵物,改變了生態。通過這種方式,沒有蚊子,它確實影響了北極地區,但是地球的其他部分呢?

被當成食物的蚊子

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水昆蟲學家梅利特說,蚊子很容易找到,容易捕獲。如果沒有瑕疵,數百條魚將不得不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以求生存。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魚的捕食習慣通常是相當固定的。例如,大肚魚擅長吃藏在稻田和游泳池中的蚊子。隨著蚊子的消失,它們可能會消失,它們會襲擊整個食物鏈。

蚊子假如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許多蜘蛛,蟋蟀,壁虎和青蛙也失去了重要的食物來源。研究人員跟蹤噴灑微生物蚊子噴霧來追蹤法國公園的毛腳燕,發現相較於控制組裡,每一窩毛腳燕平均生三隻雛燕,當地每窩平均只有二隻雛燕。

在蚊子消失後,大多數吃蚊子的鳥類可能會轉向其他昆蟲。其他昆蟲食物可能受影響較小。例如,胃囊中的大多數蝙蝠蛾和蚊子都少於2%

若食物來源眾多,多數以昆蟲為食的動物不會因蚊子消失而捱餓,證據至此,都還不足以阻止人類撲殺蚊子。

替你服務

蚊子假如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孑孓在全球水生態系中數量龐大,無論在池塘、樹洞裡,還是在舊輪胎裡,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有時數量之多,扭動時還會在水面產生大量氣泡。它們以腐葉、有機碎石及微生物為食,問題在於若無蚊子,其他生物是否能取而代之。胡利安諾指出,許多生物都能處理岩屑,蚊子既非唯一、亦非最重要者,就像把機翼上一根鉚釘拔掉,飛機也不會因此停止飛行。

蚊子的影響力高低,取決於水域規模大小。在北美東岸的豬籠草內部,孑孓是極為重要的一員,通常其中只有蚊、蠓、輪蟲、細菌及單細胞動物存活於此,其他昆蟲於水中淹死後,蛾會吃掉屍體,孑孓以剩餘廢物維生,為豬籠草製造所需的氮等養分,在這種情況下,消滅蚊子將影響植物生長。

加拿大卡格里大學生態學家艾迪寇特於1974年發表論文,分析豬籠草內的捕食結構,認為若有孑孓,單細胞動物多樣性會增加,他認為孑孓能維持各種單細胞動物數量平衡,但對豬籠草的影響則不清楚。

有些人或許主張,蚊子能提供“生態服務”,讓人類從大自然中獲益。美國羅格斯大學演化生態學家馮瑟卡指出,人類若受蚊蠓叮咬或感染,當然會希望除之而後快,但因為蚊蠓是可可等熱帶作物的傳粉昆蟲,消滅它們將導致世界沒有巧克力可吃。

若失去蚊子,數千種植物也將失去傳粉昆蟲,蚊子成蟲以花蜜為食(僅某些種類的雌蚊得吸血,才能取得產卵所需的蛋白質)。不過麥艾利斯特表示,對人類依賴的作物而言,蚊子的傳粉功能沒那麼重要,“若蚊子存在具有益處,人類早已發現善用之道,但我們只希望蚊子離得愈遠愈好”。

如此看來,蚊子大抵只有一種功能超越其他生物,亦即從某人身上吸血後,再注入另一人身上,形成微生物病菌傳染最佳途徑。

史帝曼指出,消滅有害蚊子後的生態後果即為人口增加,許多生命因此獲救,更多人不會受疾病所苦。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擺脫瘧疾負擔,國內生產總值能增長1.3%,加速社會發展。世衛瘧疾專家表示,醫療體系及科研院所壓力將減輕,能將公共衛生經費挪至其他用途,學生缺課情形也會改善。

佛羅里達醫學昆蟲學家羅尼波表示,消滅蚊子將暫時讓人類減輕痛苦,不過他的研究顯示,消滅一種病媒後,另一種很快就會替補。研究團隊於當地捕捉帶有黃熱病的雌蚊後,發現病媒變成帶有多種疾病的白線斑蚊,證明昆蟲會相互取代。

由於蚊子傳染的疾病造成龐大人道及經濟後果,多數科學家都支持即使人口會增加,也要改善民眾健康,縱然撲滅蚊子可能造成連帶影響,或是強調每種生物在自然界都有其必要角色,也很難說服社會大眾。而且滅蚊之所以困難,並不是因為人類不想滅蚊,而是滅蚊方式受限。

人類今日不斷讓鮪魚、珊瑚等有益物種瀕臨滅絕,卻無法威脅蚊子的存亡。美國昆蟲學家柯隆表示,蚊子並未在環境中扮演任何重要角色,若蚊子明天滅亡,生態環境也會繼續演進,其他生物也會取代蚊子,當然好壞不知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