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亞里士多德說:“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就是神明”,而學者周國平則說,離群索居者,除了野獸和神明,還有哲學家。

希臘詞語當中的“哲學”,意思是愛智慧。哲學家就是愛智慧的人,因為愛智慧,所以不願意將就,不願意得過且過,所以他們探求一件事情,就像探求到本質,探求一個問題,務求尋找到答案。

而哲學家的離群索居,不是因為他們願意離群索居,而是他的周圍,沒有人理解他所追求的東西,他也就不願意往人群裡去了。

他不願意為了迎合改變自己,也不再需要別人迎合自己,他把世人的留給世人,把自己的留給自己。他得到了真理,看到了本質。

什麼是哲學?這就是哲學!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哲學是愛智慧,哲學家蘇格拉底卻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

蘇格拉底原本是一個木匠,可是熟讀荷馬史詩,還有諸多的詩人的作品,讓他慢慢覺得,世界的混亂,都是因為人們無知,缺乏智慧,他說:沒有人願意故意犯錯。

所以他在鬧市當中與人辯論,通過問題的提出,讓人不斷看到問題的本質,找到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在哪裡?

在那問題的極深處,在人性最幽深之處,在那一顆顆對世界充滿好奇,企圖找到終極答案的人那裡。

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著離哲學最近的特質。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他們看到什麼都是新的,他們會問: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他們會問:樹為什麼會開花?

他們也會問:人為什麼會老?

還有史鐵生在《我與地壇》當中提到的那些孩子,他們會問,死是什麼?為什麼會死?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這些被孩子問的問題,也是哲學一直在尋找的問題,只是我們慢慢就忘了,可能自己也曾這麼問過,但是後來,書中告訴我們,樹會開花,人會老、會死,這些都是自然規律,很多人就把這些東西當成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來接受。

卻不知道,當我們開始接受這些規矩,失去好奇的時候,我們也就失去了“愛智慧”的根本。

在我看來,任何智慧的產生,都是由於問題的提出,因為人有問題,所以要解決問題,要尋求答案,所以便產生思考,產生智慧。

然而,隨著人不斷長大,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對很多東西早就見怪不怪,內心開始對這個世界麻木。這並不是說我們沒有學習,而是說我們的學習,更多的是接受,接受一些現成的東西。就像接受1+1=2一樣。

一個人若只是不斷接受別人的知識,最終只會成為一個博識的人,而無法自成一體。

而真正愛智慧的人,他們會對一個問題不斷尋求,最後找到自己的答案,用自己的答案去解釋世界的神奇。

柏拉圖用理念來解釋世界,覺得理念是存在的本質。叔本華用意志去解釋,認為這個世界是人的意志的顯現。

哲學最終會提供對世界、對人生的解釋,但所有的結果,其實都只是另一個起點,真正的哲學,應該在於思考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和答案。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亞里士多德說:人的天性渴望求知,正因為無知,所以求知。

求知的過程,就是哲學的思考,就是尋找智慧的過程,而思考的目的,則是為了得到真理,讓我們的生活,可以依據真理來行動,讓我們的生活不犯錯。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當中,我們認識事物,也只能從變化運動當中認識,這是辯證法的基礎觀點。

宇宙萬物始終在不斷的變化當中,生生不息,又生滅循環,春去秋來,萬物枯榮有序,到底有沒有什麼東西,是永遠存在的,我們感受到的東西,大多都是出於變化當中的,那麼有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變的呢?

這世間,不變的東西,唯有真理。

蘇格拉底說:真理是不變的,比如什麼是善,真正的關於善的知識和智慧是不變的,什麼是惡,真正的關於惡的知識和智慧是不變的。

在道家那裡,道是唯一不變的本質,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變化多端,唯有道才是那個不變的本質。

所以,所有的真理,都是循道而行,而所有背道而馳的東西,最終都會毀滅。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那麼,什麼是真理?

真理首先要真,真就是真實,要符合現實,要符合道。只要有一點不真實的,都不是真理。有些假的東西,不管看起來多麼有道理,都不能算是真理。

可是,我們該如何判斷真實與否呢?

《聖經》裡有一句話說:不要聽他說的,要看他的果。

真正的真理必定可以指導人們生活,讓人的生活變得更加平靜,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所以可以用這些“果”來檢驗某個道理到底是否真實。

有人說,有錢就能幸福。看起來確實是這麼個理,有錢了想要什麼就買什麼,當然就幸福了,可是看看很多有錢的,不一樣整天愁眉苦臉的。

所以,通過這種結果,我們就可以判斷,有錢和幸福,其實沒什麼關係。就像古希臘的哲學家第歐根尼,他什麼都沒有,連吃飯都是靠別人供養,可是當時的一個大皇帝說:我寧願是第歐根尼,也不願做大帝。

第歐根尼的幸福,是因為他內心跟著真理在行動:每個人都應該尋求幸福的生活,並且儘可能讓自己幸福,而不是尋求權利和名利。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今天,信息到處飛,各種毒雞湯到處飛,我們若不能發現裡面蘊含的假邏輯,那麼我們可能就會被欺騙,把一種不正確的東西當做正確的。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具備一雙哲學家的眼睛:解開事情的假象,找到真正的真理。

世界越混亂,越是需要有一雙能夠洞察世事的眼睛。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然而,我們認識到的真理,其實都是相對的。

相對有兩個不同的意思:其一是指相對於認識主體,也就是說,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自己的認識,離開了我們,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對於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我們自己的認識,不管那認識是怎麼樣的,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我們認識了狗,狗就在我們眼裡,它見到主人他是搖頭擺尾的跑過來迎接你,相對於我們來說,狗成了被認識之物。

同樣的,我們認識了一個人,那個人在我們眼裡心裡,就有了一個概念,但是那個概念,只是我們自己的。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正如心學大師王陽明說:你不見此花,則此花與你無關,而當你看見此花,他才一時在你心中鮮活起來。

我們和外界,始終都是相對的,我們看到什麼,都是相對來說的。

其二,就是相對於必然性來說,我們所認識的很多真理,其實都充滿偶然性。

今生成為一家人,這一家人就是一個板上釘釘的事實,可是你想想,為什麼這一家人,就是我們這幾個人,而不是其他的呢?仔細想想,這是不是很神奇,然後可能你會說,這就是緣分,那麼請問,緣分為什麼就是這麼安排的?

所以呀,能夠成為一家人,是在無數偶然當中才發現的,雖然對我們來說,這是必然的,可是這無數的偶然當中產生這個必然。

對這個世界來說,我們不瞭解的東西太多,無法理解的東西太多。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既然我們認識到的真理,都是相對真理,那麼,到底存在不存在一個絕對真理呢?

哲學教授傅佩榮說:放眼望去,宇宙之中只有兩種存在,大自然和人間世。大自然循環不息,變化萬千,人間世興衰存亡,徒呼奈何。但這兩者都是相對有限的,他們的本質都不包含存在,他們也沒有必然要存在的理由。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他們為什麼會這樣,這還是需要一個理由,也就是他們的背後,還是需要有一種力量,才能讓大自然是大自然,讓人間世是人間世,而這種力量是什麼呢?沒有人能看見,換句話說,我們只知道他不是什麼,而說不清他是什麼。

不過,哲學家的探索並沒有因此結束,他們不能因為找不到那個絕對真實的東西,就不找了,他們繼續找,找到最後,也有了一些認識。

有些哲學家到最後,他們找到了神,覺得,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所以神是絕對的真理,像斯賓諾莎,萊布尼茨這樣的哲學家,其實就是這樣的信念。

其實關於神的傳說,不管在哪個地方,其實都不陌生,就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認為人的來源,就是女媧娘娘用泥土照著自己的樣子造出來的。還有盤古開天闢地,其實這些,都是用神來解釋這個世界,因為除了神,是在想象不出其他什麼力量,能夠把這個世界造的如此完美。

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上帝創造世界的說法,上帝創造了世界,最開始是黑暗的,於是上帝就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他造了山川河流,造了萬物,他又造人,上帝造的第一個人就是亞當,亞當生活在伊甸園裡,上帝見他一個人孤單,就從亞當的肋骨上拔下一根骨頭,造了一個女人,那個女人就叫夏娃。

所以,一些哲學家認為,神是絕對真理,沒有神,就沒有一切。

但到底這個世界存在不存在神,還需要我們自己去感悟,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你找到了,他就是你的,你找不到,就與你無關。

只是我們或許無法認識到這種絕對真理,但是我們可以用相對真理去生活,去感悟,去指導自己的人生。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哲學是什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索本質

法國有句諺語說:瞭解一切,便能寬容一切。但我們也可以努力做到,即便不瞭解,也要努力寬容。

這個世界很大,也很神秘,人們探索了幾千年,探索出來的東西,也不過就是其萬一。

我們無法瞭解全部,但我們可以做到包容自己不瞭解的東西。

文|帝小羽,我從山裡來,欲回山裡去!

參考書籍:《哲學入門》,傅佩榮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