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欠薪事件發酵,專利大鱷如何自救?

漢能的天是一點一點變的……

5月,拖欠員工工資。

7月,斷繳員工住房公積金。

8月,斷繳各種社會保險。

十一長假剛過,矛盾達最高潮,二百餘名漢能集團員工聚集在公司北京總部門前討薪,漢能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已被揭開。此刻,數億網民將目光焦點集中在了曾身價超過馬雲前首富李河君身上,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集團創始人曾數次讓漢能陷入深淵、又能在不久後神奇地將危機化解。

那麼這一次,李河君還有辦法嗎?

漢能欠薪事件發酵,專利大鱷如何自救?

欠薪醜聞背後,李河君和他的漢能

實際上,或許是因未踏足大眾消費領域,比起在資本市場上呼風喚雨的馬雲和阿里,王健林和萬達,李河君與他的漢能顯得如此低調。但實際上,在新能源界,漢能可以說是中國的領軍人物。

據公開資料顯示,1994年,不到30歲的李河君成立了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並於同年用一千多萬元的價格在家鄉收購了一座1500千瓦的小型水電站。此後,漢能收購水電站的裝機量從幾千千瓦到幾十萬千瓦,收購地域也擴展到了浙江、廣西、雲南等地。

2003年,漢能開始籌建金安橋水電站,耗時八年終有果,金安橋水電站成了世界領先的民營水電站,每天產生約1000萬元的現金,這座水電站已然成為漢能集團的提款機。

漢能欠薪事件發酵,專利大鱷如何自救?

或許因感到行業的天花板,2009年,李河君拿出全部100億美元身家,全面進軍光伏行業。當時,光伏行業雖正值光速發展期,但李河君卻放棄了佔據九成市場的硅晶產業,而選擇了貴到市場用不起的薄膜太陽能。

2011年,漢能收購於港交所上市的伯陽太陽能,實現借殼上市,此時恰逢政府補貼大潮,漢能獲得國有銀行貸款支持。此時,有批評聲認為,李河君已經成為一個通過空手套白狼來實現資本運作的人了,李河君用行動予以回擊。

2012年下半年,全球光伏市場遭遇寒冬,但在年底,李河君就高調宣佈漢能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商。據悉,2012年至2014年期間,漢能先後發起四起海外收購,這些企業均為薄膜太陽能同行企業。通過收購,漢能成功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的銅銦鎵硒(CIGS)和砷化鎵(GaAs)技術,佔領了薄膜太陽能產業的技術制高點。

有報道稱,漢能通過自主收購,讓其有足夠的研發能力,從而保證競爭力,就可以進一步凸顯其行業領導能力。

2014至2015年,漢能股價不斷提升,當總市值超過1500億港元時,李河君以1600億元財富登上“胡潤全球富豪榜”上的中國首富榜。

然而,僅百天之後,2015年5月20日,李河君與漢能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創。因港股市場針對漢能薄膜發電進行做空運動,其股價遭遇斷崖式下跌,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裡,市值已經蒸發1442億港元。

一時間,有關漢能涉嫌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的傳言漫天飛起。漢能內部也出現高管離職、員工裁員等情況,據2015年漢能年報顯示,這一年的虧損額是前四年盈利總和的近兩倍。

有人提到,漢能此次欠薪,很有可能是“520惡性做空”餘震猶存。

但不管是否真的有餘震,事實證明,漢能並沒有因為這次做空事件倒下,或許是水電站依然能生錢,或許是薄膜太陽能產業也能有所產出,漢能通過一系列的架構調整後,在2016年高調回歸。

此後,受惠於公司在技術上的突破與國家政策對新能源發電等產業的大力支持,漢能實現了收入和淨利雙向增長。據其財報顯示,2018年,漢能收入達212.52億港元,較2017年增長約246%。

然而,盈利如此龐大的情況下,卻發生大規模欠薪事件,有媒體報道,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漢能薄膜面臨龐大的應收賬款;

二是資金可能被原來的債權人截流;

三是利潤可能來自合同金額。

總的看來,漢能出現現在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現金流出現了問題。

漢能欠薪事件發酵,專利大鱷如何自救?

手握萬項專利,漢能實力猶存

上述媒體還表示:“如果能夠挺過這一關,漢能未來的前景應該不會太差。”可以說,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

在漢能總部,有一面長約50米、高約5米的牆,牆上密密麻麻地掛著各式各樣的證書,均是漢能這些年來取得的專利認證,業界稱之為專利牆。之所以如此高調 “炫耀”,可以說,漢能實“資本”。

據悉,漢能近年來專攻的薄膜太陽能屬於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過去多年來,其專業技術一直被國外少數公司所壟斷。

李河君亦深知技術的重要性,前文提到,其在2012—2014年間,收購多家海外同行企業,正是另一種形式的技術整合與自主創新。通過整合,漢能打造了從研發到裝備製造再到終端產品生產的完整產業鏈。

同時,漢能還積極組織研發團隊,在中國、美國、瑞士等地,建立了八大研發中心,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漢能已累計申請專利超過一萬件,授權專利超過2100件。

對技術的儲備使得漢能更有資本在太陽能行業的各個細分領域培養更多“獨角獸”公司,目前,漢能已相繼在綿陽、成都、大同等地建設了產業園,佈局高端裝備製造基地。

有報告預期,到2020年,全球薄膜太陽能可開發市場規模可達114萬億元,中國市場份額將超過20萬億元。也就是說,漢能即將面對的,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而如何將目前掌握的萬項專利技術轉換成市場優勢,是漢能急需考慮的問題。

10月15日,李河君在給員工的一封致歉信中稱11月就可正常發薪,並且提到公司的下一步要開始降本增效、優化結構、聚焦核心為員工加油打氣。漢能是否能挺過這一關,迎來無限前景,我們將拭目以待。

漢能欠薪事件發酵,專利大鱷如何自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