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怕輸?缺乏“內聚性自我”的孩子,註定無法跨越“失敗”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一直都是父母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還有一些媽媽開始說:"讓孩子贏在子宮裡。"可這些話我們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高期望以及對孩子未來的美好展望。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孩子自己想要贏,如果孩子不想贏,那麼如論父母為孩子提供了多麼優質的條件,孩子猶如"扶不上牆的阿斗"。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孩子們很是贏,在很多人面前,孩子也表現出了要贏和想贏的心理和狀態。但是,孩子卻怕輸。"想贏"但是又"怕輸"是現如今多數孩子表現出來的情況。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遇到一點點小小的挫折,便變得不堪一擊,便哭哭啼啼。在父母面前,這些只是芝麻大的一點小事,但是在孩子面前,這些小小的問題就像是一座座大山一樣佇立在自己面前,孩子覺得自己是翻不過去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們是既擔心又焦慮,因為想贏是一回事,怕輸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孩子怕輸,那麼孩子不僅一定贏不了,甚至是很多小事孩子都不能很好地完成。

孩子總是怕輸?缺乏“內聚性自我”的孩子,註定無法跨越“失敗”

孩子怕輸的原因:缺乏"內聚性自我"

1)父母是否想過,究竟為什麼孩子會那麼怕輸呢?原因有以下兩個:

  • 自我破碎

我曾經見過一個自我破碎的人,他對我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每天早上醒來,感覺自己的心碎了一地,但是還要上班工作,怎麼辦呢?就拿一個網兜把碎了的心撿起來,塞到兜裡,而這個網兜還是破的。"

自我破碎,意味著自我是四分五裂的,自我是不完整的。

就像上面的那一個人那樣,如果孩子是以這樣的狀態去面對問題,那麼孩子怎麼可能有信心去面對困難,怎麼能夠打起精神去面對挫折呢?

一個自我破碎的孩子,連面對日常生活的正常心態都沒有,更不要說去面對那些挫折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怕輸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頭腦自我

"頭腦自我"是指一個人活在頭腦裡,整天都在理性地思考,很少展現情緒、展現動力,通常這樣的人會缺乏魅力,總是感覺自己不夠真實,這叫做頭腦自我。

孩子的周圍環境給孩子灌輸的就是要理性思考,思考哪一件事情能夠對自己產生許多好處,而不是孩子自己想去做哪件事情,自己對哪一件事情感興趣,這樣一來。

而孩子的認知還沒有完成形成,周圍的環境是會影響孩子思維的塑造。每天過於理性思考,沒有給生活加入一點感性的部分,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冰冷的、沒有情感的機器。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孩子缺乏"內聚性自我"的表現。

2)那麼什麼是"內聚性自我"呢?

"內聚性自我",是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的概念。所謂內聚性,意思就是你的自我有一種向心力,可以保證心靈的各個組成部分向內聚合,而構成一個整體。

關於內聚性自我,科胡特有這樣一句話描繪:"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有一個內聚性自我穩穩地在那裡。"

孩子總是怕輸?缺乏“內聚性自我”的孩子,註定無法跨越“失敗”

具備"內聚性自我"的孩子,能夠跨越"失敗"

一個具備"內聚性自我"的孩子意味著他拋棄了"破碎自我"和"頭腦自我"的觀念與狀態。具體來說,"內聚性自我"的孩子具備以下特點:

  • 成熟的人格,能夠接受的波濤駭浪

"內聚性自我"的孩子擁有優於常人的良好情緒控制能力,就像是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所說的,孩子能夠承受情緒的驚濤駭浪。

我們都知道,一個優秀的人一定具備著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擁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意味著孩子有良好的心態,這樣,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孩子便能夠迎難而上,而不是產生畏難的情緒。

  • 自信樂觀的心態,明白"我是好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害怕失敗,是因為孩子不信任自己,對自己不夠自信,所以孩子覺得自己會輸。既然已經知道了自己會輸,於是孩子便避免了一切的開始。這樣一來,孩子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就已經開始認輸了。

"內聚性自我"的孩子明白自我是好的,我是優秀的,我是獨特的,我愛我自己。因此,孩子在面對困難時,不會覺得自己打不敗挫折。就算偶爾的一次失敗的嘗試,孩子也不會懷疑自我。

因為失敗不僅僅是靠人為因素,環境因素同樣也起著很大的作用。我就是我,環境就是環境,孩子不會將兩者混為一談。

孩子總是怕輸?缺乏“內聚性自我”的孩子,註定無法跨越“失敗”

  • 獨立的個體,具備健康和完整的內在

比起那些"破碎自我"的孩子來說,"內聚性自我"的孩子的身心是完整的,他們把自己的精氣神集中到了一起,形成一股可以支撐自己走下去、面對挫折的力量。

因為有力量,所以孩子的內心便不會感覺到空虛和寂寞,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踏實和充實。比起外在,孩子會更加在意內在的自我,經常注意自己思想的變化情況。這樣一來,孩子也將具備獨立的思想、獨立的靈魂。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提高孩子的"內聚性自我"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內聚性自我"能夠對孩子產生多大的影響,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和提高孩子的"內聚性自我"呢?

這裡有三個建議:

  • 保護孩子的基本感覺——"你是好的"

上文提到了,"內聚性自我"的孩子內心一定有一種信念——"我是好的"。然而,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孩子並不覺得自己是好的,而是糟糕的。

畢竟在學校裡,有那麼多個人排在孩子的前面;在家裡,父母永遠在對孩子強調,你還不夠強,你要要努力啊!有些家長甚至對孩子說:"你不行啊!你怎麼這麼笨呢?"

要想培養孩子的"內聚性自我",父母必須要改變這樣錯誤的觀念,並且開始為孩子灌輸"我是好的"這樣正確的理念。

當孩子遇到挫折、對自己產生懷疑時,父母要告訴孩子:"不好的是環境,你很好,你要用好的自己去面對不好的環境才對啊。"

孩子總是怕輸?缺乏“內聚性自我”的孩子,註定無法跨越“失敗”

  • 引導孩子閱讀思考,不斷地整合自我

上文提到的兩種自我其實都是孩子感性與理性失衡的表現,"破碎自我"是孩子過於感性的表現,"頭腦自我"是孩子過於理性的表現,而"內聚性自我"正好能夠維持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教育應該達到的目的是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理性與感性平衡的人,這樣,孩子在面對問題時,能夠用理性去思考;孩子在面對生活時,能夠用一些感性去思考。所以,理性與感性的平衡是很重要的。

要想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明智的人,最好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引導孩子去閱讀思考。讓孩子從閱讀中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一個明智的人。

  • 警惕"螃蟹效應",增強孩子正面的社會促進效應

使用敞口藤籃來裝螃蟹時,如果只裝一隻,它很容易就會爬出來,解決的方法就是多裝幾隻。在有兩隻或兩隻以上螃蟹的情況下,只要有一隻螃蟹爬到簍口,其餘的螃蟹就會用大鉗子抓住它,把它往下拖,由另一隻強大的螃蟹踩著它向上爬。

如此循環往復,沒有一隻螃蟹能夠成功。沒有別的原因,就因為它們只顧著自己在競爭中獲勝,相互扯後腿。

孩子總是怕輸?缺乏“內聚性自我”的孩子,註定無法跨越“失敗”

心理學家特里普利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實驗者分別在三種不同的條件下騎自行車。

第一種情況,實驗者單獨騎行。第二種情況,實驗者在別人跑步伴隨的情況下騎車。第三種情況,實驗者與其他人一起騎行。三種情況下,實驗者騎行的時速分別是:25公里/小時、31公里/小時、32.5公里/小時。

從以上兩個故事和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良好的競爭意識會大大地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和效率。父母應該為孩子灌輸正確的競爭意識,讓孩子與周圍孩子形成良性的競爭關係,這樣一來,孩子不僅能夠提升自我,還能夠學會合作。

每一個輸不起的孩子,必定都是缺乏"內聚性自我"的人,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提高"內聚性自我",讓孩子成為一個不懼怕失敗、敢闖敢拼的人。

孩子總是怕輸?缺乏“內聚性自我”的孩子,註定無法跨越“失敗”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