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當江南”,張掖,這座黑河水孕育的溼地之城,夾在南部的祁連山與北部的荒漠戈壁之間,擁有多元的自然風光,顛覆了人們對西北內陸的認知。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由於地處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它北通內蒙古阿右旗,南跨扁都口入青海,也孕育出遊牧豪情與漢文化雜糅的厚重文化積澱。

張掖市區

大佛寺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這個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的西夏皇室敕建寺院,因為擁有亞洲最大的室內臥佛涅槃像而蜚聲中外,而忽必烈在此出生更為其平添了帝王氣息,現已成為張掖的旅遊招牌。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大佛寺坐東朝西,下午光線充足更適於觀賞。山門掩於柳林之後,門外的取經壁畫先聲奪人,“甘州古城圖”人物刻畫精緻,細節生動有趣。穿門入寺,主要拜謁地都在中軸線上,穿過端麗莊重的牌坊,眼前古樸的臥佛殿便是大佛寺的核心部分。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殿外牆壁的磚雕色彩幾乎褪盡,但線條和造型的精細令人歎為觀止。大殿採用九間殿的皇家規制,額枋雕刻龍、虎、獅、象、鹿、吻獸,皆顯示出寺廟至高無上的地位。

木塔寺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這座始建於北周時期的木塔靜靜矗立在張掖廣場西側。全塔沒用一釘一鉚,全靠斗拱、大梁和立柱支撐,經過歷代重建補修,今天呈現在旅行者面前的是民國時期(1926年)的木磚混合結構。塔簷下可見十二生肖磚雕。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登上9級塔頂,可以遠眺祁連山背景下的張掖城區,夜間更有迷人的滿城燈火。塔後的藏經閣被闢為小型展覽館,許多本地藝術家的書畫作品在此展出,同時還有經書可以借閱。

張掖西線

七彩丹霞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丹霞大概是所有地貌中最上鏡的了,瑰麗奇絕的彩色山丘藏身於寸草不生的群山之間,令無數旅行者紛至沓來。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遠遠望去,山體的紋理和脈絡層次分明,一層灰白、一層橙黃、一層緋紅緊密而精細地排布,如同色彩勾勒出的層層波浪。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置身其中,七彩丹霞的用色最為濃郁,濃墨重彩毫不吝惜地潑灑在圓丘上,形成詭譎豔麗的油畫;冰溝丹霞的形態更加奇特,風蝕紅巖狀如窗欞、柱廊、蘑菇,渾然天成的羅馬宮殿般的景象別具一格。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日落時分,山體光影變幻如夢似幻,色彩更為鮮豔奪目,孕育出不知多少巨幅全景大片。


出行提示:張掖西關汽車站有專線班車直達七彩丹霞景區西門,發往肅南縣的班車則會路過冰溝丹霞景區入口。兩個景區的門票都是40元。

肅南冰溝丹霞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離開七彩丹霞繼續前行13公里就能到達的冰溝丹霞。這裡雖失了鮮豔,卻多了赤壁千仞的豪情。丹霞呈現窗欞、柱廊、蘑菇等多元形態,渾然天成的羅馬宮殿般的景象可謂別具一格。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整體分為大、小西天兩個景區,抵達對應的下車點後都需再步行2公里左右。第一站小西天可沿陡峭的棧道上山繞一圈,欣賞被命名為各類象形物的風蝕紅巖,然後原路返回。如果不趕時間,可從小西天徒步1.5公里到大西天景區。在神龜探海沿岔道行300米左右,出景區來到觀光車道。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西側山壁上有道石階,通往單獨景點琉璃宮。返回車道繼續朝北走1公里,便是大西天景區的南階梯。一鼓作氣登頂欣賞因地殼抬升和流水侵蝕所形成的盧浮魅影,這是一片如城堡般壯觀的紫紅色砂岩,現已成為景區招牌。

張掖東線

馬蹄寺景區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殘存的佛殿和石窟讓人很難想象馬蹄寺昔日香火鼎盛的景象,不過穿梭於石壁上狹窄陡峭的廊道中,豁然開朗的壯美祁連風光,依舊會令你驚喜不已。馬蹄寺最早的石窟開鑿於1600多年前的北涼,原為儒家大師郭瑀和學生安身授業之所。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後來成為漢傳佛教寺院,並逐漸成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遺憾的是,“破四舊”時,石窟、壁畫、佛像等毀壞殆盡,讓蔚為壯觀的藝術寶庫空餘千洞,只剩鴿聲迴盪。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馬蹄寺景區主要分為佛窟寺廟和自然風光兩大部分。離大門不遠的千佛洞建有漢傳佛殿。想要遊遍倚山而建的各殿,尋找6號窟的三尊唐代雕像,需要一點攀巖功夫。寺廟兩側的塔林是北魏至元明時期苦行僧禪修和存放舍利子的地方。

張掖,夾在祁連山與荒漠的溼地之城,多元風光顛覆人們對西北認知

馬蹄殿內帶有馬蹄狀印跡的黑石,是馬蹄寺得名的由來。而不遠處站佛殿儘管擁有“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石窟”的榮譽,空蕩蕩的內部只剩供堂左側的明代壁畫讓人遐想。回程經過小小的勝果寺,可以去轉轉經輪,看看唐卡,再聽燒飯師傅講講他兒時的馬蹄寺。#壯麗祖國山河#、#煥然假期#、#四海為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