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慈禧,這個人在晚清的時就直接殺到了日本東京

經歷了璀璨的古代文明後,到了近代,尤其是在晚清,中國卻經歷了苦不堪言的奇恥大辱,其中最讓人氣氛的就是慈禧。本來中國是可以戰勝日本的,尤其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後期,日本一個彈丸小國,已經沒有足夠支持戰爭的資源情況下,慈禧為了不影響自己的60大壽,最終選擇了割地賠款。

如果不是慈禧,這個人在晚清的時就直接殺到了日本東京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宋育仁正在倫敦,任中國駐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因公使龔照瑗回國述職,宋育仁暫時代其職務。宋育仁上書清廷,指出"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在獲悉清軍平壤潰敗,黃海海戰失利後,宋育仁情急之下產生了一個大膽設想,希望能出奇兵反敗為勝。當下,他立即與使館參議楊宜治、翻譯王豐鎬等密謀,購買英國賣與阿根廷、智利兩國的兵艦五艘,魚雷快艇十艘,招募澳大利亞水兵兩千人,組成水師一旅,託名澳大利亞商團,以保護商隊為名,自菲律賓北上直攻日本長崎和東京。此打算看似異想天開,可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可行性。因為"澳大利亞為英國的屬地,西例商會本有自募水師保護商旅之權,中倭戰起,澳洲距南洋最近,頗為震動,商會發議,舉辦屬地水師一旅,以資保護,(英國候補議紳)庵潔華特暗聯議院同黨主行其議,而以此謀所購一旅駕名(假名)於澳洲商會所為,仍掛英旗出口,則局外無嫌,而蹤跡不露"(引自《借籌記》)。

謀既定之時,宋育仁等一面報請朝廷批准,一面又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張之洞等人聯繫,以取得這些封疆大吏的支持。同時,宋育仁與美國退役海軍少將夾甫士、英國康敵克特銀行經理格林密爾等商定:由中國與康敵克特銀行立約借款二百萬英鎊、另戰款一百萬英鎊,以支付兵船購買費用。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其所購艦隻,備齊了槍彈武器,各級戰鬥人員,也已經募集妥善,組成了一支有力的海軍,準備交由前北洋水師提督琅威裡率領。

如果不是慈禧,這個人在晚清的時就直接殺到了日本東京

這事眼看就要成功了,當時已是"炮械畢集",整裝待發了。因時間緊,清廷還未通過正式渠道獲得他在歐洲的活動,而此時,公使龔照瑗已經返職。龔照瑗查知此事,遂以妄為生事電告清廷。因為清廷已打定和日本媾和的主意,李鴻章堅決反對宋育仁等人的做法,而慈禧也認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將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同時電召宋育仁速速回國。1895年3月,清廷與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以海外募集水師奇襲日本的計劃胎死腹中。宋育仁因"潛師謀廢",敗局已定,只能"撫贗私泣,望洋而嘆",著實傷心了很久。在回國途中,他寫成了《借籌記》,詳詳細細地記了這事的經過,以表壯志未酬之情。

戊戌變法失敗、辛亥革命成功及後來的國是所歸,對主張維新變法、君主立憲的宋育仁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歷史演變。血與火,不是他嚮往的未來。血灑京城的"戊戌六君子"中,四川人楊銳、劉光第是他的同道和好友,後者還是他的富順同鄉。他的悲痛難與人道。他逐漸退出政治舞臺,成為成都頗有名望的"五老七賢"之一。1914年,宋育仁赴京任國史館纂修並主持館務;1917年,任四川國學學校校長;1920年,任四川國學會會長;1921年,任四川通志局總纂。晚年他隱居成都東郊獅子山"東山草堂"內一心修志著書,不問世事,編撰完成了《四川通志》初稿與《富順縣誌》。

如果不是慈禧,這個人在晚清的時就直接殺到了日本東京

宋育仁逝世於1931年12月5日,葬於"東山草堂"對面竹林之中。此前他自印《借籌記》若干,臨終時囑託將此書贈前來弔唁之人。2006年,三聖鄉政府在今"幸福梅林"一帶擇地重修"東山草堂",並立宋育仁石刻像,為這個著名休閒之處增添了歷史文化氛圍。2008年9月,"東山草堂"毀於雷擊引起的大火,所幸宋育仁墓亭無恙。

戰後清廷本打算對宋育仁作進一步的處理,但這一驚人壯舉,牽連、涉及的人物確實太多,有朝廷重臣,還涉及到外國人士。知曉此事的人們對他的遭遇更是深表同情,所以,朝廷處理這事也有所顧慮,沒再深究,只是收繳了他出使時所賞賜的二品頂戴,仍降回四品原職,回翰林院供職。

如果不是慈禧,這個人在晚清的時就直接殺到了日本東京

慈禧對於不省心的宋育仁批了四個大字“枉生禍端”,對於這樣的慈禧我們還能多說什麼呢?最後宋育仁的計劃也沒能得到執行,隨後的一系列的行為也最終導致了帝國的惡魔羅。給你一個機會,你會對慈禧說些什麼或者做些什麼呢?

宋育仁(1857-1931),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被譽為四川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重慶維新運動倡導者。字芸子,晚年號道復,四川富順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任檢討。

1894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著意考察西方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積極策劃維新大計,提倡民主共和。回國後,參加維新組織"強學會",主講"中國自強之學"。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