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PK隧道,一條隧道打了近二十年,僅容一車通過,值嗎


國慶七天假本不打算出門,一是怕被堵在路上,二是不想去看人海。但一戶外的好友電我:旌德有條清幽的古道,原始、人少可願同往?我第一反應就問:道路“虐”嗎?她馬上回答:不虐,不虐,就如山上漫步。哈哈,她玩戶外,我好攝影,說的輕鬆,走起來不一定輕鬆。猶豫了一下還是答應了,好久沒徒步了。

旌德縣地處黃山東北麓,位於安徽省東南部皖南山區,南面緊鄰績溪縣,我們要探訪的古道在這兩縣的交界處。從這個山口進入我們已踏入績溪境內,確切地講這條古道屬於績溪。

天空還時不時飄落著小雨,溼潤了空氣,給山野帶來了情趣,鄉間的小道變得溼滑,偶爾會有隊友不小心摔跤,惹得大夥轟然一笑。

我們是沿著溪水一路向上前行,流水清淺,芳草萋萋,清新的空氣中摻雜著野花的芳香,綠野山林的味道,直抵肺腑,不由閉上眼睛做一次深呼吸,把體內的汙濁之氣全都置換出來,讓身心都融入到這綠色氧吧之中。

秋雨打落的花瓣,不禁讓人心生憐惜,不由自主將這景緻定格。似水流年,浮生若夢。其實我們行徑的土地是帶有紅色性質,這裡曾經是旌績邊遊擊根據地,有著皖南“井岡山”之稱。

百坑村是當年最早建立紅色黨支部的村莊之一,1947年在大會山的百坑發生了著名的“百坑戰鬥”,游擊隊以少勝多,擊退了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的進攻,惹惱了敵保安司令孫立均,急調重兵反撲,燒燬百坑村民房21幢。......如今的百坑村已成為了紅色教育基地,在村頭的影牆中,刻錄了這段抗戰歷史。

不知不覺就來到了金嶺洞隧道,這條被稱為皖南紅旗渠的隧道,在當地還是很有名氣。當初為了打通這和隧道,竟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可以想象到當時的艱辛程度。

走進洞中,寒氣逼人,時不時洞頂的巖壁上有水落下,掉進我的脖子裡,打了個冷顫。還好現在修建了景觀燈,我們是一群人魚貫而入,若是以前沒有燈,單人獨行,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

金嶺洞隧道大約有1500米,3米寬,2.5米高,隧道里面分為兩層,下面是水渠,上面是路面,可容納一輛小汽車通過。這樣的設計還是蠻合理,既能引水,又是通途一舉兩得。

大約只用了十五分鐘的時間,就順利走出了隧道,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景緻別有洞天。五面紅旗,立於牆頭,半圓型洞簷下,書“金嶺洞”紅色三字,兩側有“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紅字對聯,中間最醒目處是毛主席像,兩邊 “愚公移山,改造中國”手書紅字相對稱。這樣的範圍一下就將我帶入了那個崢嶸歲月的年代......


金嶺洞隧道據說動工於1966年,是“農業學大寨”的重要工程,也是受到了河南林縣“紅旗渠”的啟發和感召,大會山周邊的村民決心在金嶺開鑿一條隧道,一為導水渠道,引金嶺水庫水,澆灌嶺下萬畝農田,二是便利交通,一洞貫穿,山裡山外,捷徑通途,再也不要繞金嶺十里山道。

這是特殊歲月的人工壯舉,是血肉之軀同亙古山岩的對決,是真人版愚公移山,也是一場離我們並不遙遠,可歌可泣的戰鬥。

當時開工,沒有設備,沒有技術,沒有物質,只憑村民一鋤一鎬去挖掘,面對的是大會山花崗岩山體,可想這難度有多大......後來用上了炸藥,不想卻出了人命,工程被迫停工,這期間還有眾多的因素讓工程停工復工,但村民們從未放棄,直至1984年才算完工,歷時近20載。

或許這一千多米的隧道工程,放在今天現代化的大型工程機械面前,可能就幾個月就能拿下。但在那個年代這群“愚公”們用最原始的工具去開鑿,這是當今的年輕人無法想象的,金嶺洞隧道是時代的迴響,是紅旗渠精神的表現。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曾感召了一代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1974年,新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偉大民族精神的象徵。

站在金嶺洞的高坡前,眺望嶺下萬畝農田,炊煙裊裊的村落,感悟著“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創造的景緻,正是金嶺洞水利工程的恩澤,讓其變得更加秀美。

在金嶺洞隧道下方不遠處,有一岔路,木製的牌樓上書寫著:“金嶺古道入口”六個大字。行到此處,領隊把選擇權給了大家:一是從金嶺洞隧道走回頭路,二是尋古道翻山越嶺返回。大家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古道,去找尋古人留存在深山的隻言片語......

青山隱隱水迢迢,遙遙無望青石板。每次踏上古道,都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一條條幽幽古道,承載了多少歷史記憶。徽州古道是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中國第三條著名古道,是一條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神秘的走廊,也是一條見證徽商曆史文化的“徽商之路”。


徽州的古道眾多,其中徽杭古道是連接古徽州府與杭州府的重要通道,而我們走的金嶺古道是徽杭古道前端的一個支線,它是聯繫旌德與績溪的要道。但自從金嶺洞隧道開通後,這條路就幾乎無人問津了,道路兩旁的山花爛漫,自由開放。

金嶺古道還算是好走的,雖然荒廢多年,但近年有過修整,路邊還加了指示牌,可能是為了打造紅色旅遊而建的。我們大約用了近一個小時登上了金嶺頭,這是古道的最高處。留個影吧,作為以後的回憶。

上山容易,下山難。濛濛細雨給這青石板路加了潤滑劑,下山變成了“摔跤比賽”,多的摔了四、五次,但都無大礙,歡笑聲不絕於耳,迴盪在山谷中......

歷時一個小時四十多分鐘,在晶瑩的露珠陪伴下,在濛濛細雨的洗脫下,終於穿越了悠悠魅影的金嶺古道。雖然艱辛,但很快樂。同時也感覺到了金嶺隧道帶來的便捷,的確,要發展,先修路。快捷的交通是奔小康的捷徑。若您來,您會選擇走金嶺隧道,還是古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