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猴頭菇出菇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栽培模式的多樣性。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各地依據經濟、自然氣候資源、原材料資源、猴頭菇栽培習慣的不同,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猴頭菇栽培模式。今天重點給大家介紹猴頭菇塑料大棚菌袋牆式栽培模式。該栽培模式的關鍵技術如下: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1. 塑料大棚的建造:

要選擇平坦、交通便利,乾淨衛生,水源充足的地方建棚。大棚南北走向,可選用竹木構、裝配式鋼管結構、氧化鎂預製件結構等材料的大棚,面積在300~700米²為宜。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2. 栽培季節:

猴頭菇生長對溫度有一定的要求,應該採用塑料大棚栽培,可以在春秋季節利用自然溫度栽培。各地可依據當地自然氣候條件及猴頭菇生長髮育對環境溫度的要求,選擇適宜的栽培季節。一般在擺袋出菇前30~40天菌袋製作完畢。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3.培養料配製:

配方1:棉籽殼90%,麩皮8%,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2:棉籽殼50%,玉米芯38%,麩皮10%,石膏1%.過磷酸鈣1%。

配方3:將上述各配方原料拌勻,按料水比1:1.2加水。為提高產品質量,拌料時在允許範圍內可儘量多加水,這樣取得的種植效果更好。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4.裝袋:

一般用低壓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短袋栽培,也可選用耐高壓聚丙烯塑料袋。根據選用的出菇方式不同而選用筒袋或一端封口的塑料袋,常用規格15釐米×(32~34)釐米或17釐米×33釐米,厚0.004~0.005釐米。採用機械裝袋料要適度壓緊,外緊內松。用繩子活結繫緊袋口或加套環並用套環蓋封口,扎口或套環前在料袋內插入接種棒。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5.滅菌方法:

常壓蒸汽滅菌時,將料袋分層置放滅菌鍋內,注意合理擺放,加熱至lOO℃,保持12~14小時,停火後再悶8~10小時,然後將料袋取出冷卻備用;高壓滅菌時,用大容量高壓滅菌鍋,料袋亦分層放置,對低壓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滅菌,要求在0.10~0.12兆帕的壓力下保持4小時,對聚丙烯塑料袋滅菌時,要求在0.147兆帕的壓力下保持2小時。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6.接種:

滅菌後的料袋移人接種箱、接種室等接種空間接種前對料袋及接種空間進行消毒,常用氣霧消毒盒密閉燻蒸0.5小時,且在料袋冷卻至28℃以下時接種3用筒袋裝料的,採用兩端接種、一端封口的料袋,接種棒拔除後,接種穴上、中、下部位均要接人菌種,適當加大菌種量,利於菌絲早日發滿菌袋。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7.培養:

接種後可在培養室培養髮菌,也可將料袋直接移入大棚培養髮菌,移入大棚前應對其充分消毒、滅蟲,使其清潔、乾燥、通風、遮光。可採用菌袋層架立式擺放發菌,也可臥式堆疊發菌。立式擺放發菌用於氣溫較高時培養,臥式堆疊發菌用於氣溫較低時培養。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控制發菌溫度20℃~27℃,空氣相對溼度70%以下,用草苫、遮陽網遮光,使發菌棚保持黑暗。接種後若發現汙染,在菌袋感染部位注射0.1%〜0.25%甲醛溶液進行滅雜處理。經30天左右的培養,菌絲接近發滿時,倒袋檢查,清除雜菌汙染嚴重的菌袋;菌絲長滿後再後熟5~15天,溫度適宜時即可進行出菇管理。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8.擺袋:

春季旬平均溫度7℃,冬季旬最低溫度0℃以上;秋季平均溫度17℃,夏季旬最高溫度28℃以下時,即可擺袋。擺袋方式採用臥式立體擺放,在擺袋處墊磚,將袋臥放在墊有磚塊的地面上。擺袋時上、下層袋口(出菇口)反向排列,或相鄰菌袋出菇口反向設置。根據大棚通風條件,垛高3~10層,垛與垛間距70釐米,大棚中間主過道為1米。當菌袋擺放層數在5層以上時,為防止菌袋滑動或倒塌,在每一燦“袋牆”的兩端設置一立柱固定菌袋;為防止因擺放層數多而使菌袋內積聚熱量多,造成“燒袋”,層與層之間用兩根細木棍、細竹竿等隔開。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9.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的關鍵是控溫、通風,保溼將發滿菌並經後熟的菌袋兩端繫繩解開,割去袋口多餘薄膜並保留袋口摺痕,或去掉套環蓋,以使猴頭菇有出菇口,並改善菌袋內部通氣條件,但袋口太長會形成長柄猴頭菇將棚內溼度提高到80%~85%,保持棚內溫度在14℃〜26℃(出菇期最佳溫度為16℃~20℃),並加強通風換氣。一般經7-10天即開始現蕾,現蕾後,可將棚內溼度提高到85%〜95%。通常採用微噴的方法增加棚內溼度,通過調節棚膜上的草苫及大棚兩側的裙膜進行通風,並控制通風量大小和溫度。但通風時,應防止風直吹菇體,否則會造成菇體變色萎縮。對北方秋栽猴頭菇而言,進入11月中旬後,H照增溫強度明顯減弱,內天可適當去草苫增溫,夜間蓋草苫保溫如光線強,棚內溫度偏高,11天可適當加蓋草苫遮陰。出菇後注意不可向袋口和幼蕾噴水。否則水滲人袋中會造成幼菇萎縮,進而變質腐爛。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10.適期採收:

猴頭菇成熟大概需要25天左右,子實體菌刺約0.5釐米時,未彈射孢子前為採收適期。採收過晚,孢子散出,質地變疏鬆,顏色發黃,味苦,質量差。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11.巧管再生菇:

第一茬菇採收後,要將料面的殘菇、碎菇清理乾淨。停止噴水3〜4天,降低空氣相對溼度,並加強通風,使菌絲體獲得充分的新鮮空氣,隨後進行補水:補水後揭膜通風12小時,讓採收後的菇根表面收縮,防止發黴;再把溫度調整到23℃~25℃。一般經10~15天,又可出第二茬菇,如果秋季栽培晚了,或遇上嚴冬季節,可以暫時停止出菇,待氣溫回升之後管理。整個生產週期60~70天結束一般可收3〜4茬菇。

銘途農業:要想學會種植猴頭菇,這些技術你得知道!

上述模式,可滿足猴頭菇對溫度、溼度、通風、光照的需要,為其生長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且栽培成本低,出菇質量好,產量高,適合較大面積種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