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到了技術立品牌的“關鍵時刻”

中國橋樑、中國大飛機、中國高鐵,再到中國通信(華為5G),近年來屢屢站上世界製造業、科技創新高點的中國,這一次,在汽車領域中國又向世界釋放出崛起的信號。只是這個領域非常複雜,高度市場化和歷史因素讓中國汽車必須抓住為數不多的機會。

中國汽車到了技術立品牌的“關鍵時刻”

5月10日晚,吉利汽車品牌旗下首款以“技術立標”、基於吉利CMA架構開發的全新運動SUV“星越”正式上市。在業界看來,這不僅是吉利最新的旗艦產品,也是目前中國汽車品牌裡最具備硬核實力的一款旗艦車型。當日,吉利汽車股價上漲2.07%,報收13.78港元。

汽車K線認為,對吉利汽車而言,售價從13.58萬-21.68萬元的星越上市,及其未來市場表現,某種程度上關乎接下來兩三年,吉利汽車品牌能否真正從15萬元天花板衝擊20萬元天花板;與此同時,CMA構架在吉利品牌產品上首次運用,也對“大吉利”在當前市場萎縮的環境下,從150萬量級跨越到200萬量級,至關重要。

中國汽車到了技術立品牌的“關鍵時刻”

今年前4個月,吉利汽車也受到來自市場的較大壓力。因此,星越和它所承載的CMA構架,此時對吉利可謂“及時雨”。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品牌汽車市場份額連續下滑,一個具備世界級水平的技術構架平臺列裝,也將提振中國汽車品牌整體信心。畢竟,在當前世界汽車舞臺當中,中國汽車需要一個“破局者”,更需要向上的底氣。

吉利汽車到了技術立品牌的時刻?

“品牌向上,是建立在技術基礎上,要以技術立品牌,因為一個企業、一個品牌發展到一個階段一定要向上,不僅是汽車行業,其他行業也是一樣。”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集團CEO、總裁安聰慧在接受汽車K線等媒體採訪時如是說。

對於企業體量已經能夠與南北大眾、上汽通用比肩,但品牌溢價和體系能力仍有差距的吉利汽車而言,來到了一個發展的“關鍵節點”。撐住,就能夠在150萬輛之上再展宏圖,實現進軍世界十大汽車製造商之列;若這口氣沒撐住,現代汽車、福特汽車等外資汽車巨頭在中國的前車之鑑則比比皆是——品牌力下滑,價格體系被打亂,銷售與經營業績隨之暴跌。

中國汽車到了技術立品牌的“關鍵時刻”

今年早些時候,大眾汽車集團專門在中國將其捷達車型“獨立成軍”,一款單一車型變成獨立廉價品牌,直接殺向原本屬於10萬元級別的中國自主品牌市場。

然而,吉利汽車通過星越問世,在特殊階段向外界釋放了非常明確的信號——要品牌、要長遠發展,不打價格戰、不犧牲技術品質。

幾十年前,在中國紅軍長征中,紅軍遭遇了無數艱難險阻,但紅軍不是太平軍,最終飛奪瀘定橋,強渡最艱險的大渡河,同樣面對合資車企壓力和外界環境的吉利,也不想重蹈過去國內外汽車品牌的覆轍。

正如安聰慧所言,在品牌向上這個過程中,吉利汽車不能為了品牌而品牌。“吉利吃過苦頭,有過深刻教訓。所以我們12年前就堅定地決定戰略轉型,並經歷多次轉型,現在才有了CMA架構。”

中國汽車到了技術立品牌的“關鍵時刻”

不論從定價、還是消費者購買力來看,他認為星越的“三大件”:底盤、發動機和變速箱,在目前行業內是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並且相比於大眾MQB的經濟模塊化平臺和豐田汽車的TNGA構架,吉利採用的CMA構架在安全、耐久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更具備優勢。

2014年到2018年銷量和業績的快速增長,並沒有讓高速的吉利汽車失去危機意識,且日日如履薄冰。畢竟,在2007年發佈《寧波宣言》到2013年,吉利汽車的苦日子,只有吉利人自己心裡最清楚。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吉利通過世界舞臺歷練了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全球汽車產業發生了巨大變革,人才、技術和資本都進行了重新洗牌,其中絕大部分被崛起的中國汽車公司所吸引。

以吉利為例,近10年時間,吉利全球設立了五大技術研發中心:杭州、寧波、哥德堡、考文垂和法蘭克福,五大造型設計中心:上海、哥德堡、巴塞羅那、加利福尼亞和英國;與此同時,吉利也匯聚了全球頂級技術人才:研發人員超過1.5萬人,其中海外研發人員達到5千餘人,他們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集合了眾多汽車創新領域的頂級專家。

中國汽車到了技術立品牌的“關鍵時刻”

“12年前的優勢,成了我們現在的劣勢,12年前的劣勢成了優勢。”安聰慧微笑著告訴汽車K線,12年前吉利有機會在增量市場學習、實踐、調整,但困難是怎樣掌控核心技術,現在恰好反過來,但其實吉利已經準備好了。

如今面臨市場低迷和銷量下滑的壓力,吉利終於打開早已準備好的“新武器庫”,並繼續踐行其“越級對標”戰略戰術方針。吉利汽車公佈最新產銷數據顯示,今年1-4月,吉利汽車銷量為47萬輛,同比減少9%,完成全年目標的31%。

對此,“存量市場要做打持久戰的準備。”安聰慧認為,吉利汽車下滑階段會很快過去。同時他指出,在這個過程中,每家汽車公司都要正確面對行業洗牌,一些因素也會加快洗牌過程,今年會非常明顯。

中國汽車到了技術立品牌的“關鍵時刻”

今年前4個月,中國汽車銷量同比下降12.1%,其中4月份乘用車銷量158萬輛,同比下降17.7%。

可在星越上市發佈會前,汽車K線與吉利汽車天津某經銷商負責人交談中得知,該店在星越上市前,已經收到超過60個訂單。

實際上,從目前吉利汽車銷量結構來看,其基於BMA構架推出的新款車型,均保持著增量。尤其是小型SUV繽越,從上市首月開始一直保持著月銷破萬的成績。BMA是吉利汽車在CMA構架基礎上,獨立自主研發的基礎模塊化構架平臺。今年下半年,吉利還將推出包括兩款全新產品在內的多款車型。

吉利品牌銷售公司總經理宋軍告訴汽車K線,在預定星越的用戶中,吉利汽車已有的800萬老客戶置換比例非常高,因為他們對吉利有更深的瞭解。顯然,從豪情到自由艦,從帝豪再到博瑞,直到今天的星越,吉利整體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

星越要對得起價值,吉利要“有擔當”

作為吉利品牌目前價格最高的車型,通過CMA模塊化構架賦能,20TD+愛信8AT、博格華納四驅、人臉識別、L2級自動駕駛技術、法雷奧ADB矩陣式大燈、蒂森克虜伯DP-EPS齒條式電子助力轉向……星越已經不僅是在中國製造上簡單堆砌越級的配置,而是相互之間產生更好的效應,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這也是為何宋軍堅信,星越這款車的價值可以對標30萬元級別的任何一款主流合資車型。

中國汽車到了技術立品牌的“關鍵時刻”

因此,相比與另外兩大中國本土品牌已經推出的掀背SUV,雖然在市場定位和消費人群存在相關性,但星越卻具備“代際”優勢,已經超過中國品牌的普通水平。

“價格戰不能掩蓋產品價值。”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銷售公司總經理林傑告訴汽車K線,這一次星越的價格要對得起價值,更要有擔當。中國車企目前的關鍵是提升品牌,不再是低價、廉價品牌,而是值得信賴的品牌。

當吉利來到年產銷150萬輛,甚至更高規模的時候,未來CMA構架成本會得到控制,並實現規模效應。

按照林傑的描述,吉利汽車旗下吉利品牌將是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一個更大眾的品牌,價格區間更廣,就像豐田和大眾;而領克則面向全球,由吉利歐洲CEVT研發中心所設計打造,就像大眾與奧迪、豐田與雷克薩斯共用平臺構架一樣。隨著CMA構架使用範圍擴大,其影響力也會更大,也會給吉利兩大品牌帶來價值。

汽車K線認為,面對中國汽車市場當前的困境,通過此次CMA構架在吉利品牌上使用,吉利汽車可能會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中國汽車到了技術立品牌的“關鍵時刻”

其一,為中國消費升級速度最快,提出中國品牌解決方案。雖然當前中國汽車市場在下滑,但新車的增量帶來了不同:原來量大價格低的產品,在存量時代銷量下滑更大;對中國品牌而言,除了價格要考慮價值,這包括產品核心競爭力和技術品質。

其二,為中國汽車公司進入世界前十大汽車公司做好準備。如前文所述,通過星越這款車,中國汽車品牌開始告別配置競爭階段,徹底轉向高技術、高品質和高價值的競爭,為吉利汽車未來海外競爭提供更強助力。

如林傑所言,五年前博瑞讓人重新審視吉利汽車,看到吉利向上的希望;今天的星越,讓人們看到中國汽車向上的底氣與實力。一方面,這開啟了中國汽車技術立品牌的時代;另一方面,在當前環境下,這也是中國品牌對主流外資品牌快速下探的“亮劍”。

中國汽車到了技術立品牌的“關鍵時刻”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為中國汽車品牌在關鍵時期“打氣”。去年下半年至今,中國汽車市場一直處於下滑階段,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市場份額也又一次出現倒退,價格戰、廠商關係緊張為行業帶來負面情緒,這個時候推出一款好車、運用世界級的技術構架,向外界宣告中國汽車仍然大有可為,是非常重要的。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來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吉利汽車作為一個樣板,也將讓目前部分二線中國品牌(上市公司),找到發展方向,就像10年前全球汽車產業發生深刻洗牌,最近兩年行業變革正在席捲全球汽車公司,成千上萬全球汽車產業人才被迫離開“老東家”,這是不是又讓敏銳的中國車企嗅到了機會?

中國橋樑、中國大飛機、中國高鐵,再到中國通信(華為5G),近年來屢屢站上世界製造業、科技創新高點的中國,這一次在汽車領域,中國又向世界釋放出崛起的信號。只是這個領域非常複雜,高度市場化和歷史因素,讓中國汽車必須抓住為數不多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